..续本文上一页七地为宗要,虽复通明诸胜境等,然说论者问答抉择诸法性相,意为菩萨令于一切法皆得善巧,修成佛果,利乐无穷。是故此论属菩萨阿毘达磨,欲令菩萨得胜智故。」这一点,指出了弥勒菩萨安排《瑜伽师地论》内容的用心,也看出大乘佛教徒广学佛法的必要!
从修行方面说,有道心想要修行的人,若对于修行方法一知半解是难以悟道的。《瑜伽师地论》既说明了什么是禅、如何学习禅,并把世间禅、出世间禅解说得明明白白。因此,如果通达了《瑜伽师地论》,这个修行人就能处理自己在用功修行时所遇到的问题与障碍,更进一步还能帮助别人用功修行。但这必须努力配合止、观来学习本论,才可以具有这样的能力。
问:您认为本论的纲领、精要在那里?
答:〈声闻地〉与〈菩萨地〉。
〈声闻地〉是小乘的四念住,我认为小乘佛法也很重要;学习苦、空、无常、无我是非常正确的!佛教徒如果退失了向道意愿,就是因为对苦、空、无常、无我圣谛的认识不够。
〈菩萨地〉是大乘唯识的四念住。其精要在于观一切法都是内心的虚妄分别──遍计所执是无所有、毕竟空的;而依他起是自相有、缘起有,当瑜伽师修真如观,众相不现时,也就除遣所缘诸相;没有所缘境,能缘的虚妄分别心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说:「由于今时非见谛者,于诸行相不能除遣,然能除遣。」又如《摄大乘论》说:「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性」。这大乘唯识学的四念住是利根人所修习的法门,这位利根行者也还必需具备安住净戒、学习根律仪、悎寤瑜伽、于食知量、正知而住等道前方便,同时能长时期的用奢摩他、毘钵舍那训练自己,才能真正契入胜义谛。
如果只是口头讲说而不想实践,那就永远是个门外汉,既不得其门而入,岂能知道《瑜伽师地论》的精要之义?
我认为,由文字的诠释而明了《瑜伽师地论》的精要之义是很浅薄的事;非得要修止观,调伏虚妄分别才能契入,这时候的境界是不同的!就算没能得到无生法忍,却也有了暖,或者顶、忍了。
我们只在文字上用功的人说苦、空、无常、无我,而那位得到暖、顶、忍、世第一的人在讲说佛法的时候也是用苦、空、无常、无我的字眼,但义味不同。所以,古代学习如来禅的大禅师,如达摩、慧可、道信等,他们说法的威力甚大,那就是在他们几十年的定慧功夫里见真章的;如果你本身程度不够,就可能听不懂,也领会不到了。
问:能否请院长提示学习者,如何有效地结合理论与实践?
答:如果只学习文义而不静坐学习止观,那就只是得到一点闻慧而已;要是进一步由闻慧进入思慧、修慧,能认真的静坐、修四念住,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我遇见一位年纪比我大的老法师,我劝他念佛。他平常可以随着大众念佛,但是自己念就念不来;等到有病的时候劝他加紧念佛,还是不能念,就这么走了!
现在说修止观,可能也有这种情形:你要他讲、要他写──什么叫做止、观,什么叫做四念住,他可能做得到;但是你要他去实践,就有困难。如果是自己想做而做不来,这无疑是有烦恼或是业、报障碍,可以经由诚心的忏悔去慢慢转变。若不肯拜忏,这个人就没有希望了!
佛在世时,罗怙罗尊者请求佛陀教导他修习四念住。佛叫他先为人讲蕴、处、界无我,等到程度相宜了,佛才为他宣说四念住法门。这表示在修行圣道之先,要有前方便,不然会有困难。
〈优波毱多尊者传〉(《阿育王传》,T50.111b)曾记载诸多类似的事迹。尊者洞察来人所欠缺的是何种前方便,善巧的观机逗教,使令对方契入圣道。从这些事迹可以窥知,前方便也有多种差别相貌。
佛有一切智智,知道众生根性各异,能随其所宜而为开示。我们现在不知道根性,但可以推测这是有业障,于是我们多拜佛、多忏悔,消除诸障,然后想要用功修行就会比较顺。
问:佛法的闻思修习是一段很长的路程,古来把学习教理、记诵繁多名相讥评为「入海算沙」;而现代人讲求效率,喜欢速成,视繁多的名相为畏途,对此您有何看法?
答:人多好简,太多了就厌烦。「视繁多的名相为畏途」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十住毘婆沙论,T26.41a》发无上菩提心者是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的精进,「法门无量誓愿学」,不惜身命的学习佛法,大藏经几千卷尚且要去阅读,《瑜伽师地论》的百卷之文又何足畏惧!
有人仰慕高僧的道德智慧,他的著作再多也愿意披读,而这部《瑜伽师地论》是等觉大士弥勒菩萨所说的圣教法语,为玄奘大师千辛万苦取来的,怎么反而视为名相繁多而不好乐学习?
「入海算沙」出于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原文:「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这位禅师与南泉普愿禅师相似,是学过经论的,不过当时学而不修,故诃之为「数他珍宝有何益」。
「海」,表示经论的广博;「沙」,譬如佛法中的法义名相;「算」,指的是学习法义。学习佛法本应如实的修习止观、四念处等,能断惑证真,转凡成圣得大利益。如果只是学习教义而不实践止观,就是入海算沙徒自困,无益可得,所以说:「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虽然「讨疏寻经论」还是门外汉;然而,由此可以明白「入海算沙」这句话是讥嫌佛教徒但学而不修的过失。假若能教观并运,闻思修三慧具足,其成就是难可测量的,不应该再用此语来诃责他。
其次,学习佛法的人能阅读经论文句,思惟其中的义理,就能熏习其心,栽培善根。纵使还没能够修习止观,也能作为久远以后成就圣道的因缘,这是「入海算沙」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正面的意义是针对学而不修的人表示深刻的惋惜,并不是教人不要学习佛法;如果后人以为这句话含有蔑视学习佛法的意思,那恐怕是错会永嘉禅师的原意了!
世间某些言论往往言不及义,但文辞华靡而能引起阅读的兴趣,大多数人还是愿意读的。至于佛法,是佛及佛弟子所说的法语,具足无量胜义,能超越世间,出离生死大苦,绝非世间有言无义的戏论可以比拟。而《瑜伽师地论》是弥勒大士等觉菩萨所宣说的法语,文义并美,有无量无边的殊胜功德,怎么能用「入海算沙徒自困」这句话来诃责呢?
现代人开展社会事业讲求速度效率,喜欢速成,我们学习佛法的态度如何?也应该注意速度效率,不应懈怠,久久无成。儒者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佛教徒的本愿是希求圣道,「能了世无常,舍俗趣泥洹」,致力于无为,理应精勤用功止观胜义。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书序文中说道:「若心称言旨,于一瞬间,则智断难量,神解莫测」,这不是以取着心说实相法的文章所能及的。反省自心,攀缘未断,颠倒大患方殷,岂可虚度时日浪费光阴而不讲求速度效率!
今日的社会仍是以道德为尊贵的。我们佛教徒如果只是在文字上用功,不愿以法御心,我们的素养与大众相去几许?学习佛法而好简恶繁,好高骛远,得少为足,难以具足闻慧。若不能确立见地,又缺实践,圣教岂能不衰亡?佛教徒应深思慎行!
问:在这正在进行中的第二个三年,您有什么期许?
答:就目前的情况说,在道师城南院(男众部)的禅堂已经在二月下旬完工。我们在八月二十八日到九月三十日(秋假期间)安排了三十四天的禅七,除了本院的同学以外,我们还欢迎对禅修有兴趣的僧俗道友们来共同坐禅。同时,南院的建筑工程已经完成三分之二,空出了十间新寮房,因此还可以再招收十位新生入学。
等北院(女众部)搬到新墨西哥州,那里的环境宽敞,有三十六栋寮房,卫浴设备齐全;有了足够的空间,我们欢迎更多愿意学习佛法、欢喜静坐的人来共住共学。等一切安定以后,我们可以合并一年两次的假期,挪到冬天打三到四个月的禅,专心修止观;气候暖和的季节则照常一方面学习经论,一方面静坐调心。
从长期来说,我希望同学们沉住气,耐心地、努力地学习教义和静坐,只要能双管齐下,时间久了,一定会有进步。有了进步的时候,心里没有我、我所,没有名闻利养这些烦恼的污染,一切时、一切处心情都是安乐自在的;唯有如此,方能堪为弘扬佛法的法器。这是我愿意和我们的同学互相勉励、共同学习的地方,也就是我的期许!
——登载于二○○○年六月法云杂志第七期
《第二个三年》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