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二个三年

  第二个三年

  

  前言

  

  光阴无息稍停;转瞬间,法云寺佛学院已走过草创的第一个三年。当时序迈向千禧新世纪之际,法云寺佛学院师生也一路行进,迈入新的里程──走向第二个三年。在此回顾与前瞻,我们体察到无常迁流中相对的变与不变。

  

  变动的是人事与环境:南院从加州迁移到新墨西哥州道师(Taos)城,为建立理想的学教习禅环境,师生胼手胝足,配合工程建筑而付出时间、体力与精神;北院因空间不敷使用,无法容纳新生入学,并考虑院长奔波于南北两院之间的辛劳,也将于八月份迁往距南院45分钟车程的新院址。

  

  然而,在变动中,相似相续而不变的是:教者坚持长期深入经教,以止观(四念住)调伏烦恼,及信解、弘扬大乘佛法的精诚;学者愿意依循教诲,勤恳求法的意志;并且诚恳地欢迎同愿同行者前来共住共学。

  

  迁院在即,而《瑜伽师地论》的学习依旧持续。我们在这一期的《法云》,以「第二个三年」为专题,采访玅境法师,谈一谈他的教学重点与坚持,并对法云寺佛学院的学众应如何学习《瑜伽师地论》作一番提示与劝勉;我们还邀请南院参与工程的法师,介绍禅堂的设计与施工,并报导各项工程进度;接着,报导北院的动向,以告慰诸长老、法师及法友们对佛学院的关怀。

  

  玅境老法师说:「等北院搬到新地方,我们在天气暖和的时候学习经论,把一年当中的两个假期挪到冬天打三到四个月的禅。」是的!人的身心与大自然的四季交相互动;温暖的季节适合吸收佛法的养份,当萧条清冷的季节来临,正好反刍用以长养道心──随着因缘凑泊,高寒的气候和宽松的环境,使一个教禅并重的理想,轮廓渐渐清晰。

  

  汉传佛教有这么一所佛学院,在美国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成长,而这其中有您的关心与灌溉;且让我们寄予这样的期勉──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开端!

  

  

  问:法云寺佛学院办学已进入第二个三年,在办学历程中,您坚持的重点是什么?

  

  答:我的想法是:严格的规矩不一定能改变人的身心行为。如果一个人欢喜学习佛法,也欢喜学习静坐,就能在不断的学习中,从止观上策发理智而自发、自律、自然的调转过来。所以,我主张从多静坐修四念住来调整自己。

  

  在佛学院招生面试的时候,我都问过同学,是否欢喜静坐?我认为不欢喜静坐的人很难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纵使有心想要调都有困难。但如果多静坐修奢摩他和毘钵舍那,止观进步、有力量的时候,就是特别严重的习气都能调。

  

  当然,有些同学本身的品德良好,同时也肯用功,心里有多少法义,烦恼来了,心能转向法义,用法义调心,这样虽然也很好,但所能作的调整是有限度的;如果多静坐修止观,所作的调整可以是无限度的,能够由凡而圣。所以我的重点与坚持就是静坐;同学要是不肯静坐,我就会感到失望。

  

  问:在第一个三年之中,有那些经验影响到您在第二个三年的教学方式?

  

  答:第一个三年我们比较宽松,除了回讲,平常没有考试;但在毕业时我们举行了考试,忽然间我有了这样的想法:在第二个三年要加强这一部份。因为有考试,就必须预备;而出的题目多数是重要的地方:或是用功修止观所需,或是学习教义须要注意的微细之处。假设你特别用了功,经过多少次温习,印象深刻了,将来要用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所以,考试确是非常好。如果你完全不费力气而想要在佛法里面学习有成就,不太合道理,应该要多努力才对!

  

  问:学院自开办以来所教授的课程,初为「四念住」,次为《摄大乘论》,目前是《瑜伽师地论》,将来是否还持续安排学习的科目?

  

  答:四念住就是禅,那里面有止也有观,它是贯通大、小乘佛法的。在第一个三年的第一个学期,我们撷取《俱舍论》、《瑜伽师地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部分内容,概要的学习了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希望如此的学习,终有一日从幽暗中出现光明。

  

  我们的课表列了几门课程:已学习过的有《摄大乘论》,现在正在学习《瑜伽师地论》,将来还可以继续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般涅槃经》、《摩诃止观》。这些经论的要义都是在说明止观,用以伏断烦恼、清净心行。

  

  其中《瑜伽师地论》对于奢摩他解说甚详;在毘钵舍那方面,《瑜伽师地论》通于三乘,而在〈菩萨地〉中,对于大乘唯识的玄义有独特的发挥,与《摄大乘论》同属于大乘唯识观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属于广明一切法自性空,假名有的性空观;《大般涅槃经》有不同于《大品般若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解深密经》等判教的方式,对于佛性的深义有特别的发扬。天台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十大章,广引经论发挥禅(止观)的胜义,如欲于佛法中有深入的成就,不可以略过。所以,在《瑜伽师地论》课程以后,还准备学习这几部。

  

  问:既然准备学习这么多的经论,为什么不齐头并进,而每次只安排学习一部经或一部论?

  

  答: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一部经或一部论的课程是属于闻,应该安排专精思惟及学习修慧的时间,故不能齐头并进再安排其它的经论。

  

  《维摩诘所说经》有言:「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这即是修止观,亦即是修慧。所以在佛学院的功课表里,静坐也是一门正式的课程。一方面由止观调伏烦恼,同时加上奢摩他帮助我们专精思惟文义,使令我们能更深刻的契会佛法。

  

  我们作二件事:一、学习佛法,成就正见;二、学习止观陶冶心行,心调柔了,烦恼现行的力量渐渐减弱,身心便得以净化。这样能提升修得慧,也就是有了思慧与修慧,藉此以达到解脱;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因此,佛学院的经论课程单一,目的在于希望学习者能充分的在内心涵泳、抉择法义,深刻、细密的把现前这部经论学习一遍(自己有时间、有余力,还要多复习);最好还要把与自己相应的、有助于止观的经论文句背诵下来,随时随地的用在止观上,这样才没有空过光阴。

  

  问:您的教育理念之一是:依循经论学习四念住以趣求圣道。请问,这样的理念如何能落实在教与学之中?

  

  答:要有出离的愿──是为了修学圣道而学习佛法;这样的愿要贯彻在学习里面。

  

  我们学习《瑜伽师地论》,从〈修所成地〉到现在的〈声闻地〉、〈菩萨地〉,详细说明在正式修行之前要准备什么,这些事情都是在净化自己的身口意;并且还注重到动机──为什么要修学佛法?弥勒菩萨在〈修所成地〉中开示佛教徒,要「以涅槃为上首」而学习佛法。由此看出,发出离的愿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出离的愿,学习经论与修习四念住才有趣向圣道的功能。

  

  问:《瑜伽师地论》是一部解说全面佛法的论著,卷数庞大,初学者应当如何学习才不致于陷入见树不见林的窘境?

  

  答:《瑜伽师地论》确实不是一支一节、少部分的法语。本论全面、详细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大小乘佛法、道前方便、障道因缘,如何能随顺圣道,帮助我们获致完备的修道方便,依之修习可以成就圣道之果,这么圆满的阐释是其它经论很难看到的。

  

  要是不静坐、不修奢摩他、毘钵舍那,或许可能做到见树亦见林;也可能林树皆不见。由于此论卷数庞大,需要用很多心力,于是容易心生畏惧。然而多静坐的人则既能见树、也能见林,原因是有了定慧的力量,记忆力、观察力强,便不会因卷数多而感觉艰难。并且《瑜伽师地论》每一大段都先总标大义,而后广说,最后再总摄纲要。

  

  所以,想要知道是林、是树──明了其总别的意义,不是难事;但这必须用止观(而不是用散乱心)来学习本论。若能如是学习而有所领会,应非是浅薄的悟入。

  

  问:那么,所依止的奢摩他要修习到什么程度才能使学习者感觉到记忆、观察力都进步?

  

  答:到欲界定的「等持」以上就有记忆力、观察力增长的感觉。达到这个程度,学习《瑜伽师地论》就不会因为卷数庞大而感到困难,何况是未至定以上!

  

  同时,因为你有出离的愿,愿意明白怎么修行,也愿意用功修行,用这样的心情去读《瑜伽师地论》会生欢喜心,因为它能满足你这个要求。如果你没有真正用功修行的心,自然也不会特别去注意什么才是正确的修行道路,于是就可能会嫌多而感到厌烦。

  

  问:通达《瑜伽师地论》对修行人有何帮助?

  

  答:南传佛教关于「大乘非佛说」的批评,动摇了许多大乘佛教徒的信心,而转习南传佛教的佛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大乘经论所开示的成佛之道,非小乘佛法所能及;但是,如果对小乘佛法有信心,努力修习小乘的四念处,也能断烦恼得解脱。然而,若学而不能契入,同时又对大乘佛法退失了信心,两者都落空,则令人深感惋惜!

  

  面对南传佛教的冲击,中国佛教徒应该努力地深入学习大乘经论,确立对大乘佛教的信心。如果进一步能配合止观,再加上多年的修行,多少有所体验,信心会更坚定!在这方面,相较于其它的大乘经论,《瑜伽师地论》则有特殊的功德。

  

  从教理方面说,《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等三地,对四谛中的苦、集二谛有所说明,使令人发出离心。从〈三摩哂多地〉到〈声闻地〉详细地谈到修行的事,也是通于声闻乘的。而本论的〈摄事分〉,抉择契经宗要,是《杂阿含经》的部份议论,让我们能了解声闻佛教。但是,在《阿含经》里已含有大乘佛教的思想,修行的法门也通向于大乘,要是能细心地学习《瑜伽师地论》,也能在这方面得到消息。

  

  最胜子在《瑜伽师地论释》中说明《瑜伽师地论》:「用十…

《第二个三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午后法语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