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決疑論》講記 四▪P2

  ..續本文上一頁。無間,即阿鼻地獄,如前釋。

  (2)激發化之

  【論文】吾欲離苦而求生淨土,汝欲得苦而毀謗《華嚴》。汝守汝志,吾行吾道。將軍不下馬,各自奔前程。道不同不相爲謀。汝去,吾不語汝!

  以上,論主針對上座師表白其知見問題,爲之剖陳大是大非。因爲這是關系到人天眼目、正法眼藏的佛法大事,所以,間不容發,鐵面無私。看似無情,其實乃是一片大慈悲心腸,欲擒故縱,看看你是不是一個真心實意想求道的人。

  (二)決理疑以起願

  1、析“當處寂光,不須生滅取捨”疑

  (1)上座虛心呈自“儱侗瞞顸”之見

  【論文】彼曰:道貴宏通,疑須剖決,師何見拒之甚也。嘗聞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所住,名常寂光。則但證法身,當處即是寂光淨土,又何必以生滅心,捨東取西,然後爲得也?

  上座師虛心求教,說出他“儱侗事理、瞞顸因果”的觀點。此種知見頗具代表性,必須著力廓清。

  天如《淨土或問》雲:

  敢問欣厭取舍得無愛憎能所之過乎?答曰:汝不知言也。此非世間之愛憎能所也,此乃十方如來轉凡成聖之通法也。若非厭舍,何以轉凡?若非欣取,何以成聖?故自凡夫預乎聖位,由聖位以至等覺,其間等而上之,無非欣厭。極乎妙覺,取舍始亡。故四明(遵式)大師曰:取舍之極,與不取舍,無有異也。況此淨土之法,只一化機,而釋迦、彌陀之所共立者也,此(此方釋迦)指其往,彼(彼方彌陀)受其來。倘非厭舍,離此無由;倘非欣取,生彼無分。

  (問)往生之說,能不乖于無生之理乎?答曰:(一)天臺(智顗大師)雲: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唯心之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此謂心淨故佛土淨(唯心之用)。愚者爲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也(此從體用說)。(二)長蘆(真歇清了禅師)曰:以生爲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無生爲無生者,斷見之所惑也;生而無生、無生而生者,第一義谛也(此從斷常說)。(叁)天衣(義懷禅師)曰: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此從事理說)。叁家之說,其旨甚明。今余(天如惟則禅師)複以性相二字釋之。(四)妙真如性本自無生,因緣和合乃有生相。以其性能現相,故曰無生即生;以其相由性現,故曰生即無生也(此從性相說)。知此,則知淨土之生,唯心所生、無生而生,理何乖焉!(莆田版《淨土十要》第220、221頁)

  蓮池大師雲:

  有謂唯心淨土,無複十萬億刹外更有極樂淨土。此唯心之說原出經語,真實非謬。但引而據之者錯會其旨。夫即心即境,終無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亦無境外之心。既境全是心,何須定執心而斥境,撥境言心,未爲達心者矣。……心現地獄者,墮實有之地獄;心現淨土者,不生實有之淨土乎!(臺北版《竹窗二筆》145頁)

  省庵詩曰:

  都言淨土唯心是,十萬余程是外求。

  但執妄心居在內,(原注:若言十萬億佛國之西方是外求者,則認方寸妄心居內,便同阿難所計七處之一)不知真性體全收。(原注:《楞嚴經》雲:“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彌陀諸佛鏡中影,極樂娑婆水上漚。

  取舍厭欣無挂礙,自家屋裏任優遊。(原注:欣自心之淨故取,厭自心之穢故舍,一取一舍,不礙唯心,何外之有?)

  才勸往生言著相,盡思貪戀卻迷蒙。

  無生畢竟有生在,(原注:有執斷見者,謂死後永滅,都無生處。不知業牽識走,畢竟複入胞胎。除卻念佛往生,更無有脫離處)離相依然住相中。(原注:若言死後永滅,不求往生,名不著相。則是離“緣起”相,生“斷滅”相。斷滅相者,是邪見法)

  念與佛融方是即,(原注:荊溪〔湛然〕雲:“體不二故,方名爲即。”近世聰明之士,皆言“即心即佛”。及勸念佛,便言“著相”。不知念佛念心,本來一體。但執念心,不信念佛,則心佛是二,何得名爲“即”乎!)心將境異不知空。(原注:即事顯理名爲真空,撥事求理名惡取空。近世聰明之士,亦知“心淨土淨”,語以淨土,便謂著相。不知心外無土,土外無心。但執唯心,不信淨土,則心與土劃而爲二。此惡取空,非真空也)

  會須心佛雙忘後,日照山川處處通。

  若執往生爲妄想,(原注:或謂念佛是攝妄想一法,若求生西方,翻成妄想)豈言住此便成真。(原注:若言生西是妄想,則住著娑婆,妄想尤甚!)

  東西不著尤非理,(原注:若言我今不求生彼,亦不住此,二俱不著,隨意受生,此尤非理。何者?既非法身大士,又非應化聖人,欲愛未除,業緣未斷,若不生西方,定生此土。既生此土,則仍在輪回。業力所牽,叁途有分,安能隨意受生耶!)淨穢雙忘亦是塵。(原注:只此淨穢雙忘一念,亦是情計,尚屬法塵所攝。若真雙忘,則何礙求生乎?)

  生本無生生四土,見猶離見見叁身。

  須知真妄原同體,迷悟由來總在人。

  東初法師在《釋尊滅後的佛教》中說:“淨土宗亦以龍樹爲基本。《十住毗婆沙論》中〈易行品〉,即爲淨土名稱的出典。所謂聖道門與二門並稱。”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92冊78頁,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二門,唐·道綽禅師所判。1、聖道門:此土衆生從凡至聖修道之教門;2、淨土門:信願念佛往生彌陀淨土而證聖果之教門。

  (2)論主責其“執理廢修”之失

  【論文】余曰:談何容易?寂光淨土,雖則當處即是,然非智斷究竟、圓證毗盧法身者,不能徹底親得受用。圓教住、行、向、地、等覺,四十一位,尚是分證。汝若圓證毗盧法身,則不妨說當處便是寂光。其或未然,則是說食數寶,不免饑寒而死也。

  宗門談心性,令人見性成佛。是即徹悟本來面目,屬“名字即佛”,蕅益大師示居此位。由此進入“觀行即佛”,才是修行的開始,屬圓教“五品弟子位”,外凡位,天臺智者大師示證此位。由此進入“相似即佛”,屬圓教十住位,(六根清淨位,亦稱鐵輪位)南嶽慧思大師示證此位。初信位斷見惑,七信位斷思惑,了脫分段生死,爲內凡位。齊此,還沒有獲證法身,還談不上“當處即是寂光淨土”呢!

  所以,印光法師論文說:然非智斷究竟,圓證毗盧法身者,不能徹底親得受用。

  所以,論文下文又說:圓教住、行、向、地、等覺,四十一位,尚是分證。住、行、向、地,各爲十位,即爲四十位,加上等覺一位,共爲四十一位。這四十一位,名之曰“分證即佛”。是即由“相似即佛”的最上位——第十信位進入初住位開始,斷除一分無明惑,同時證得一分法身,進入了“聖位”。佛教中的圓教說“聖”,是從斷無明惑(別惑)、證法身開始。這是圓教。別教則從十地位的初地開始斷無明惑,入于聖位。別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叁十位,爲叁十賢位,簡稱“叁賢位”,相當于圓教的十信位,屬內凡位。至于藏通兩教主要根據叁界以內衆生建立,故以斷見惑開始稱聖人,在藏教爲須陀洹,在通教爲“見地”。

  所以界外的別圓兩教,皆以斷根本無明之別惑開始進入聖位,爲“分證即佛”,亦稱“分真即佛”。

  等覺位人更破一分生相(微細)無明,證妙覺位,是爲“究竟即佛”。此“六即佛”爲天臺宗所創立,目的即爲防止本論所說“上座”師那種囫囵吞棗、執理廢事的知見。

  (待 續)  

  【注 釋】

  [1] 舊時“臘月叁十日”爲年關,凡一切債務皆須還清,否則債主登門索取不饒。佛家以此譬喻大限到來的臨命終時。

  [2]“習而不察”,出自《孟子·盡心上》。文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

  “日用不知”,出自《易傳·系辭上》。文曰:“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淨土決疑論》講記 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