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决疑论》讲记 四▪P2

  ..续本文上一页。无间,即阿鼻地狱,如前释。

  (2)激发化之

  【论文】吾欲离苦而求生净土,汝欲得苦而毁谤《华严》。汝守汝志,吾行吾道。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道不同不相为谋。汝去,吾不语汝!

  以上,论主针对上座师表白其知见问题,为之剖陈大是大非。因为这是关系到人天眼目、正法眼藏的佛法大事,所以,间不容发,铁面无私。看似无情,其实乃是一片大慈悲心肠,欲擒故纵,看看你是不是一个真心实意想求道的人。

  (二)决理疑以起愿

  1、析“当处寂光,不须生灭取捨”疑

  (1)上座虚心呈自“儱侗瞒顸”之见

  【论文】彼曰:道贵宏通,疑须剖决,师何见拒之甚也。尝闻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则但证法身,当处即是寂光净土,又何必以生灭心,捨东取西,然后为得也?

  上座师虚心求教,说出他“儱侗事理、瞒顸因果”的观点。此种知见颇具代表性,必须著力廓清。

  天如《净土或问》云:

  敢问欣厌取舍得无爱憎能所之过乎?答曰:汝不知言也。此非世间之爱憎能所也,此乃十方如来转凡成圣之通法也。若非厌舍,何以转凡?若非欣取,何以成圣?故自凡夫预乎圣位,由圣位以至等觉,其间等而上之,无非欣厌。极乎妙觉,取舍始亡。故四明(遵式)大师曰:取舍之极,与不取舍,无有异也。况此净土之法,只一化机,而释迦、弥陀之所共立者也,此(此方释迦)指其往,彼(彼方弥陀)受其来。倘非厌舍,离此无由;倘非欣取,生彼无分。

  (问)往生之说,能不乖于无生之理乎?答曰:(一)天台(智顗大师)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唯心之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佛土净(唯心之用)。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也(此从体用说)。(二)长芦(真歇清了禅师)曰: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生为无生者,断见之所惑也;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者,第一义谛也(此从断常说)。(三)天衣(义怀禅师)曰: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此从事理说)。三家之说,其旨甚明。今余(天如惟则禅师)复以性相二字释之。(四)妙真如性本自无生,因缘和合乃有生相。以其性能现相,故曰无生即生;以其相由性现,故曰生即无生也(此从性相说)。知此,则知净土之生,唯心所生、无生而生,理何乖焉!(莆田版《净土十要》第220、221页)

  莲池大师云:

  有谓唯心净土,无复十万亿刹外更有极乐净土。此唯心之说原出经语,真实非谬。但引而据之者错会其旨。夫即心即境,终无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亦无境外之心。既境全是心,何须定执心而斥境,拨境言心,未为达心者矣。……心现地狱者,堕实有之地狱;心现净土者,不生实有之净土乎!(台北版《竹窗二笔》145页)

  省庵诗曰:

  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

  但执妄心居在内,(原注:若言十万亿佛国之西方是外求者,则认方寸妄心居内,便同阿难所计七处之一)不知真性体全收。(原注:《楞严经》云:“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弥陀诸佛镜中影,极乐娑婆水上沤。

  取舍厌欣无挂碍,自家屋里任优游。(原注:欣自心之净故取,厌自心之秽故舍,一取一舍,不碍唯心,何外之有?)

  才劝往生言著相,尽思贪恋却迷蒙。

  无生毕竟有生在,(原注:有执断见者,谓死后永灭,都无生处。不知业牵识走,毕竟复入胞胎。除却念佛往生,更无有脱离处)离相依然住相中。(原注:若言死后永灭,不求往生,名不著相。则是离“缘起”相,生“断灭”相。断灭相者,是邪见法)

  念与佛融方是即,(原注:荆溪〔湛然〕云:“体不二故,方名为即。”近世聪明之士,皆言“即心即佛”。及劝念佛,便言“著相”。不知念佛念心,本来一体。但执念心,不信念佛,则心佛是二,何得名为“即”乎!)心将境异不知空。(原注:即事显理名为真空,拨事求理名恶取空。近世聪明之士,亦知“心净土净”,语以净土,便谓著相。不知心外无土,土外无心。但执唯心,不信净土,则心与土划而为二。此恶取空,非真空也)

  会须心佛双忘后,日照山川处处通。

  若执往生为妄想,(原注:或谓念佛是摄妄想一法,若求生西方,翻成妄想)岂言住此便成真。(原注:若言生西是妄想,则住著娑婆,妄想尤甚!)

  东西不著尤非理,(原注:若言我今不求生彼,亦不住此,二俱不著,随意受生,此尤非理。何者?既非法身大士,又非应化圣人,欲爱未除,业缘未断,若不生西方,定生此土。既生此土,则仍在轮回。业力所牵,三途有分,安能随意受生耶!)净秽双忘亦是尘。(原注:只此净秽双忘一念,亦是情计,尚属法尘所摄。若真双忘,则何碍求生乎?)

  生本无生生四土,见犹离见见三身。

  须知真妄原同体,迷悟由来总在人。

  东初法师在《释尊灭后的佛教》中说:“净土宗亦以龙树为基本。《十住毗婆沙论》中〈易行品〉,即为净土名称的出典。所谓圣道门与二门并称。”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92册78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二门,唐·道绰禅师所判。1、圣道门:此土众生从凡至圣修道之教门;2、净土门:信愿念佛往生弥陀净土而证圣果之教门。

  (2)论主责其“执理废修”之失

  【论文】余曰:谈何容易?寂光净土,虽则当处即是,然非智断究竟、圆证毗卢法身者,不能彻底亲得受用。圆教住、行、向、地、等觉,四十一位,尚是分证。汝若圆证毗卢法身,则不妨说当处便是寂光。其或未然,则是说食数宝,不免饥寒而死也。

  宗门谈心性,令人见性成佛。是即彻悟本来面目,属“名字即佛”,蕅益大师示居此位。由此进入“观行即佛”,才是修行的开始,属圆教“五品弟子位”,外凡位,天台智者大师示证此位。由此进入“相似即佛”,属圆教十住位,(六根清净位,亦称铁轮位)南岳慧思大师示证此位。初信位断见惑,七信位断思惑,了脱分段生死,为内凡位。齐此,还没有获证法身,还谈不上“当处即是寂光净土”呢!

  所以,印光法师论文说:然非智断究竟,圆证毗卢法身者,不能彻底亲得受用。

  所以,论文下文又说:圆教住、行、向、地、等觉,四十一位,尚是分证。住、行、向、地,各为十位,即为四十位,加上等觉一位,共为四十一位。这四十一位,名之曰“分证即佛”。是即由“相似即佛”的最上位——第十信位进入初住位开始,断除一分无明惑,同时证得一分法身,进入了“圣位”。佛教中的圆教说“圣”,是从断无明惑(别惑)、证法身开始。这是圆教。别教则从十地位的初地开始断无明惑,入于圣位。别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位,为三十贤位,简称“三贤位”,相当于圆教的十信位,属内凡位。至于藏通两教主要根据三界以内众生建立,故以断见惑开始称圣人,在藏教为须陀洹,在通教为“见地”。

  所以界外的别圆两教,皆以断根本无明之别惑开始进入圣位,为“分证即佛”,亦称“分真即佛”。

  等觉位人更破一分生相(微细)无明,证妙觉位,是为“究竟即佛”。此“六即佛”为天台宗所创立,目的即为防止本论所说“上座”师那种囫囵吞枣、执理废事的知见。

  (待 续)  

  【注 释】

  [1] 旧时“腊月三十日”为年关,凡一切债务皆须还清,否则债主登门索取不饶。佛家以此譬喻大限到来的临命终时。

  [2]“习而不察”,出自《孟子·尽心上》。文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日用不知”,出自《易传·系辞上》。文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净土决疑论》讲记 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