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通《易經》。年四十,專心內典。嘗遊五臺山,遇僧授以《華嚴》大意。武則天當政時,新譯《華嚴經》八十卷完成,乃持至盂縣高氏宅作論釋之。因厭世居,數易處所。唐·開元七年(719),居方山土龛中,日食十棗、柏葉餅一枚果腹,人稱“棗柏大士”,亦稱“方山大士”。凡經五載,德業高邁,化感天人禽獸,著《新華嚴經論》四十卷、《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四卷等。唐·開元十八年(730)叁月坐化,壽九十六。
于阗國叁藏法師實叉難陀所譯八十卷《華嚴經》,共爲叁十九品,其中,《入法界品》是其最後一品,亦即第叁十九品。這一品,從第六十卷起,至第八十卷,占有二十一品的篇幅(《大正藏》第10卷319—444頁)。罽賓國叁藏法師般若所譯四十卷《華嚴經》,全經只是一品,名曰《入不思議境界普賢行願品》,由第一卷到第叁十九卷(《大正藏》第10卷661—844頁),便是八十《華嚴》的《入法界品》的內容。只是《入法界品》在八十《華嚴》中,占有21卷共125頁的篇幅,而四十《華嚴》則爲39卷共183頁的篇幅,相較八十《華嚴》,多出58頁的篇幅(篇幅皆按《大正藏》計),爲五分之二強。所以印光法師在論文中說:“(四十《華嚴》)其前之叁十九卷,即八十《華嚴》之《入法界品》,而文義加詳。”
八十《華嚴》第80卷,即《入法界品》的末後部分,與四十《華嚴》對照來看,則相當于第38卷的後半和第39卷全部(共爲一卷半)。經文內容,始自善財童子經遊一百一十城已畢,來到普門國蘇摩那城,希欲奉觐文殊菩薩,次則觀見普賢菩薩種種自在神通境界。經文雲:
當是之時,善財童子則次第得普賢菩薩諸行願海,皆悉平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一身充滿一切世界等,諸行圓滿等,正覺現前等,神通大用等,種種*輪等,清淨辯才等,出生言辭等,種種音聲等,諸力無畏等,種種佛住等,大慈大悲等,如是乃至不可思議解脫自在,悉皆同等。(《大正藏》第10卷八十《華嚴》442頁中;四十《華嚴》842頁上)
本品經文末後部分,爲普賢菩薩“觀察一切菩薩衆會,及善財童子”,稱贊如來殊勝功德,七言四句爲一偈,共有六十四偈之多。首偈雲:
佛智廣大同虛空,普遍一切衆生心,
了世妄想皆非有,不起種種異分別。(《大正藏》第10卷442頁下、842頁上)
又偈雲:
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共圍繞,
悉已住于灌頂地,遍滿十方無量土。(同上,443頁上、842頁中)
又偈雲:
或見如來無量壽,與諸菩薩授尊記,
而成無上大導師,次補住于安樂刹。(同上,443頁中、842頁下)
次末偈雲:
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
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同上,444頁下、844頁中)
八十《華嚴》至此全部結束。因此,印光法師論文說:“彼(八十《華嚴》)第八十(卷),善財承普賢威神之力,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見前所引經文),普賢乃爲說偈,稱贊如來勝妙功德(七言四句爲一偈,共六十四偈),以文來未盡,故未結而終。”經文由印度傳來中國漢地,並未完整,所以“文來未盡”,以至八十《華嚴》,就此不了了之,故曰“未結而終”。
《普賢菩薩行願品》,即四十《華嚴經·入不思議境界普賢行願品》的第四十卷。據本品經文的行文語氣,可以知道,這是緊接前卷經文的。前卷經文普賢菩薩以六十四首七言四句偈稱贊如來功德,所以,本品經文開頭便說:“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接下來,普賢菩薩開示善財童子及諸菩薩說:“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是即一者禮敬諸佛,乃至十者普皆回向的“十大願王”。
願,爲趨向目的義,而將此願用“王”爲喻,是即說明此願乃是最爲至高無上、最爲究竟自在的統率與回歸。《華嚴》一經,王于叁藏。佛初成道,不離于座,爲界外十住位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演說一生成佛之法。“其一生成佛之歸宗結頂究竟實義,在于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印光法師文鈔·卷叁·行願品疏鈔撷序》)如本品偈雲: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
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
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大正藏》第十卷848頁上)
本品經文,長行3739字,偈頌(七言四句爲一首)55首,如上所引僅其七首,亦可見其“歸宗結頂”導歸極樂的一經要義。本品經文結尾雲: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于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贊言:善哉!善哉!(《大正藏》第10卷848頁中)
八十《華嚴》有了本品經文一卷,方稱全經圓備。所以本品經文曆來受到重視,續于八十《華嚴》之後,或以單行本廣泛流通。本品經典爲吾等佛弟子日常誦持的經典之一,被列爲“淨土五經”之一。所謂“九界衆生,舍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印光法師文鈔續編》288頁),是誠爲萬古不刊的金科玉律。
八十卷《華嚴經》的《入法界品》爲略文,並且沒有如今流通的般若叁藏翻譯、清涼澄觀國師審定的四十卷本《華嚴經》,亦即《普賢菩薩行願品》的全部。李長者盡管是菩薩再來,造論也必須有佛經的根據,所以,法身大士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一事,“不能預斷”。
李長者圓寂于唐開元十八年(730),南天竺烏荼國王遣使進獻《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的時間是唐德宗貞元十一年(795)至貞元十四年(798)時,由般若叁藏法師譯畢流通。這時,李通玄長者已經圓寂六十八年了。所以李長者沒有能夠看到《普賢菩薩行願品》,縱然已處百尺竿頭,奈何未睹全身!這對他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以上一段論文,爲正明傳經史實。緊接下段論文,爲更證法門深廣。
②更證法門深廣
【論文】古德謂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者,即此是也。則一切上根利器,淨土總攝無遺矣。《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2]則一切人天六道具縛凡夫,淨土亦總攝無遺矣。
由于南天竺國王送來《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證明了淨土法門“等覺菩薩”也不能超出其外,由《大方等大集經》以及《觀無量壽佛經》等經典證明了淨土法門,即便是“逆惡凡夫”,但能臨終一念回心與佛相應,也可預入其中。
如徹悟禅師《念佛伽陀·教乘百偈》有雲:
一句彌陀,有教無類,雄俊入冥[3],惟恭滅罪。[4]
一句彌陀,是無上禅,一生事辦,曠劫功圓。
一句彌陀,白牛駕勁,其疾如風,行步平正。
一句彌陀,如來藏心,水外無浪,器原是金。
一句彌陀,妙真如性,春在華枝,像含古鏡。
一句彌陀,清淨實相,絕議絕思,難名難狀。
一句彌陀,圓融法界,觌體全真,交羅無礙。
一句彌陀,圓滿菩提,天更無上,雲不與齊。
一句彌陀,超然無礙,文殊普賢,大人境界。
一句彌陀,微妙難思,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據《夢東禅師遺集》摘錄,未拘原著次第。《續藏經》第62卷347—349頁)
淨土法門之深遠廣大、迥越常情,非凡情所能測度,即便是分證法身的大菩薩,也莫能究盡其廣大深遠,唯佛與佛方能究盡。吾人切須發殷重心,全身頂戴,盡形壽受持。
③理應舍權從實
【論文】汝信棗柏而不信《行願品》、《大集經》,是遵縣令一時權宜之告示,而違皇帝萬古不易之敕旨,何不知尊卑、輕重之若是也!
這個譬喻很貼切,很能說明問題,令人一覽便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很久以來,對于許多人所困惑已久的問題,經印光法師把這事的來龍去脈一說明,就清楚了。
(3)二番問答
①疑示現應知
【論文】問:彼既海衆示現,何待經來方知?
海衆,指佛初成道叁七二十一日,于七處九會,專爲地上(此指別教。圓教則初住以上)法身大士說《華嚴經》的華嚴海會上的菩薩。上座認爲棗柏大士李通玄便是其中的一位,應當知道破無明證法身的大菩薩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一事,何須等待《普賢菩薩行願品》的到來呢?
②明法須有證
【論文】答:宏揚佛法,大非易事,須有證據,方能取信。《華嚴》一經,迥越群典,無從引類,以自裁度。
《華嚴經》爲諸經之王,王于叁藏教典,所以說“迥越群典”。發揮其深奧的義趣,更是沒有辦法進行旁征博引,所以不能擅自定奪。
(4)叁番問答
①難生公預倡
【論文】問:《涅槃》全經未至,生公何以預倡闡提皆有佛性?將謂棗柏不及生公?
《涅槃》,即《大般涅槃經》,共四十卷,爲北涼河西王沮渠蒙遜玄始十年,由天竺叁藏昙無谶法師翻譯,是時,梵本尚未完全傳來東土。姚秦道朗法師于經序中說:“以玄始十年,歲次大梁十月二十叁日,河西王勸請令譯。谶手執梵文,口宣秦言,其人神情既銳,而爲法殷重。臨譯敬情,殆無遺隱。搜研本正,務存經旨。唯恨梵本分離,殘缺未備耳。”
《大般涅槃經·後分》兩卷,爲唐·沙門若那跋陀羅與會甯等譯。
闡提,謂斷善根者,即不信善惡因果、叁寶、叁世等。
生公,即竺道生,是江西廬山東林寺慧遠祖師結白蓮社同修淨土時十八高賢之一,晉時人,俗姓魏,钜鹿人。師竺法汰而出家,遂姓竺。入廬山幽棲七載,披閱群經。後與慧叡、慧嚴同遊長安,從鸠摩羅什受學。後還都(南京),止青園寺,著《二谛論》、《佛性常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論》等。守文之徒,多生嫌嫉。又六卷之《泥洹經》先至京師,生公剖析經理,立“闡提成佛”之義。時大本《涅槃經》尚未傳來,舊學者們皆不許道生豎此新義,以爲邪說,將道生擯出僧中。生乃袖手入平江虎丘山,豎石爲聽徒,講《涅槃經》至闡提有佛性處,曰:“如我所說,契佛心否?”群石皆首肯(所謂“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後遊廬山,居銷景岩,聞昙無谶在北涼重譯《涅槃》之後品,至南京見之,果如所言。宋元嘉十一年(434)十一月示寂。(見《高僧傳》卷七、《釋氏稽古略》卷二)
②釋事不相侔
【論文】答:闡提原是衆生,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闡提何得獨無?有智識者,皆可預斷。往生圓滿佛果,諸經絕未宣說,誰敢自出心裁,豎此奇義?二者事理絕不相侔,不可引以爲證。
闡提衆生具有佛性成佛和法身大士往生淨土成佛,是性質不同的兩件事。前者屬理論方面的事情,後者爲經教方面的事情。理論,經過研究推論便可以知道;經教爲佛金口所宣,不可以隨便臆斷。
譬喻理論是學術方面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怎樣研究都可以,並不犯法。經教則決不允許叛離,譬喻國法憲章或中央政府文件,凡爲國民皆惟有遵行而已,誰敢擅爲更改!
故曰:二者事理絕不相侔。
(5)結示:順逆皆方便
【論文】至于二公所證,則非吾輩博地凡夫可知,何敢戲論。須知菩薩宏法,或順或逆,種種方便,不可思議。得非棗柏示以不知,以敦後世之信向耶
此論主造論,態度極爲謙虛謹慎,說理極爲周到圓滿。謂聖人弘法順逆皆方便,不是凡夫所能認識到的,不可以用凡情妄加測度。
(待 續)
【注 釋】
[1]屍棄,梵語具雲:“罽那屍棄”,此譯寶髻或寶頂。這不是“過去七佛”當中的屍棄佛(七佛之屍棄,此譯曰火),此罽那屍棄佛與“過去七佛”中的第二佛之屍棄,相隔二大阿僧祇劫,須知。
[2]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跋語》:“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嗚呼!今正是其時矣。”(《大正藏》第37卷第374頁中)
[3]雄俊:唐代僧,居成都,膽勇過人,出家後不守戒,還俗從戎,又複爲僧。因聞經言“一稱佛名,滅八十億劫生滅重罪”,乃大喜曰:“賴有此耳!”自是雖律儀不檢而念佛不辍。忽暴亡入冥,冥司主向之曰:“汝念佛本無深信,然汝尚有余壽,宜還人世倍加精進念佛。”人皆以爲地獄漏網者。雄俊還生後,入山齋戒念佛。越四年,春叁月集缁素相識告曰:“我今念佛往生淨土,汝等更勿以吾爲地獄漏網人。”語笑之間,端坐而化。(祩宏《往生集》卷中,《續藏經》第78卷207頁)
[4]惟恭:唐代僧,住法性寺,慢上淩下,親狎非類,酒徒博侶,交集于門,然暇則念佛。左右鄰裏皆目惟恭爲地獄種子。惟恭聞曰:“我雖積業,罪無所逃,然賴淨土教主,憫我愆尤,拔我塗炭,豈複墮惡道耶?”乾甯二年(895),病革(jí),同寺僧靈巋自外還,見華服少年數人,問所從來,答曰:“西來迎恭上人。”一少年持金瓶,瓶中有蓮苞,俄頃開放如盤盂,光彩交映,望寺疾馳,忽而不見。靈巋至寺聞鍾聲,惟恭已逝。(祩宏《往生集》卷中,《續藏經》第78卷207頁)
《《淨土決疑論》講記 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