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宇宙萬有本體論(1)▪P7

  ..續本文上一頁最高的境界,可是人不行,大家還沒有到這種最高的境界,你一定要講話來溝通一下感情,時立,佛又告訴我們,所有的語言相,文字相,這個都是人類所假設出來的一種符號,所以語言是符號的音聲,符號是音聲的有形相的一種代表,所以你立種種的法來說可是掃就是要譴除,告訴我們那個不是實在的,因爲法不得不說可是又無可說,又無可說,說了就是幻化的緣起,當體即空。所以他的意思是建立同時叫你放那個建立的觀念,意思就是要用心去感受那種不可得,不可以著于語言相,文字相,這個都不對,建立起語言文字相然後叫你放下語言文字相,何來這麼麻煩呢?意思就是要你自己去體悟,而不是在語言裏面打轉,語言是假相的東西,你體悟得出來,他體悟不出來,所以時立時掃,“或權”權就是方便,善巧方便,“或實”有時候要權巧方便,有時侯要實實在在,所以在文殊講堂建立的五年以前,我們所講的盡可能是方便說,講一些笑話呀,幽默呀,權巧方便引導衆生,然後我落得人家說,慧律法師只會講笑話而已,又不會講佛法,落得人家輕視了佛法。從我講《楞嚴經》以後,就不曾再講了,因爲他也聽不懂,對方也聽不懂,他就不會再說慧律法師只會講笑話而已,不敢再說了,因爲因緣不到你講得那麼深刻沒有辦法,我們文殊講堂來一開課開華嚴!楞在那裏,是在講什麼?不曉得在講什麼東西,聽不懂,這個講灌頂,有修沒修灌頂就消災,肚子痛,腹瀉,腸炎統統有效,消我們的業障,趕快來,趕快來,排整排的,灌頂,灌頂,灌頂。有的人真的很感應,是不是?臺中有個居士說,那個腳痛都痛了幾年了,痛了幾年了不曉得沒辦法,他來灌頂一回去好了一大半,叁分之二快好了,那一只腿快好了,大感應了,得到大感應,他就信心百倍了,對不對,已經來了兩個禮拜了,從臺中開車來到這個地方,他就說不然都醫不好,吃什麼藥都不會好,不然你去請慧律法師灌頂一下,灌下去腳就好了一半以上,也沒有吃什麼藥OK了。我說我不知道,是後面那一尊(指後面佛像)幫忙的不是我。對不對,這個對他有效,對不對?你叫他來聽華嚴,他《華嚴經》聽不懂,不知所以然,佛法有時候要善巧方便,好了,我們每天都講善巧方便,每天都那樣灌頂,教義,教理統統不要研究,以後就這樣子叫做灌頂班。統統停留在那個地方,這是像什麼佛法呢,對不對?所以師父去臺北那個林口體育館就講《達摩大師見性論》。不管你聽得懂不懂統統講,爲什麼?佛教一定要提升,提升這個CLASS。所以有很多的師姑,四五十歲的師姑,講完了,就來師父面前贊歎:師父,你講得實在是非常好。我說:哦,謝謝,謝謝。但是我聽不懂 。我是知道你說得很好,可是我就是聽不懂。有的信徒就是這樣子,他知道師父講的《達摩大師見性論》針針見血的談,就是聽不懂,對不對?所以或權或實。有時候權巧有時候是實在的。“立掃權實,亦非一非異也。”不能講同一個也不能講有所差異,用空來貫串這個是同一個,用有來建立這個是相對的不同,所以站在本體界來講叫做非異,站在現象界來講這是非一。諸位再把筆拿起來,非一旁邊寫“相”非異旁邊寫“體”如果站在相的角度它不是一個因爲它一定要建立的。所以站在立的角度它是非一。站在平等空性的角度它是非異,這是體。“譬如摩尼寶珠,煥發異彩,”這經典講的,這摩尼寶珠,什麼色就映什麼色,青色就顯現青,黃顯現黃,赤顯現赤,白色顯現白色,“青黃赤白,隱現靡常,”有時候隱,有時候現,這是不一定的,靡就是無,就是不一定的。靡常就是無,這不一定的。“迷者說隱說現,”要是迷惑顛倒的人說摩尼寶珠有時候隱有時候現,“皆呓言也”把筆拿起來,呓言叫做夢中語,在夢境講的話叫做呓言,就是我們來講叫做妄想所說的話叫做呓言,妄想心所講出來的話叫做呓言,呓言本來就是晚上在做夢,在睡夢中所講出來的話,好象有又好象沒有,這個就是指迷了的衆生,不管你說隱或者是說現,現就是明顯,統統是夢中話,因爲根本就沒有開悟。“悟者”不管是“說隱說現”“皆如語也,”如就是不生不滅,統統契入本體界,如就是不動,就是我們所講的本體界,皆是如釋迦牟尼佛的語言,但是這個如字就是不生不滅,統統悟入本體的不生不滅境界。“皆如語也,呓言則自欺而欺也,”要在夢境裏面自己都搞不清楚狀況,何況講出來的話那有真實呢。晚上我們在做夢的時候所講出來的話,自己都搞不清楚狀況,第二天你問那個晚上做夢的人,講出來的話,說你昨天夢見什麼,你講什麼?我不知道,自己都不知道,你怎麼能告訴別人,這個叫做自欺欺人,迷惑顛倒的衆生的說法或者是講出來的話,統統是妄想顛倒,所以我一直重複的說無論是政治家,企業家,經濟學家,乃至一些藝術家,到最後都要找宗教家。而且你要找宗教家一定要找佛教,才能夠徹底處理你生死的問題。否則你找不到的,就像基督教的來談了兩句話回答不出來,回答不出來,一貫道的人我跟他談兩句話他怎麼都談不出來,我說:你們一貫道就兩句話而已,最終的信仰是什麼?他說:回歸到理天。我說:理天是什麼?他說:理天就是道理的理。我說理天是什麼,不知道,理天既然無所開始也無所終何須要你回來呢?有回就有去,有去就有來,理就是不生不滅才叫做理,不生不滅你回到哪裏呢?是不是?他講回到理天是不是?好,有的人說做功德,地獄有除名天堂有挂名,對不對,那麼你度多少衆生得到多少的果報,這不是生滅的東西是什麼。這還不是輪回相嗎?這個語言本身就不究竟了,如果說一貫道的你拿來孔子的學說擺開來,這個是屬于儒家,拿開佛教的諸佛菩薩,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這個你不要談,這個是佛教的你不要談,阿拉那個是回教的,孔老夫子的四書,五經,五經歸位到孔老夫子四書,五經的地方,歸爲我們3.12儒家的言論,儒道釋歸回,你一貫道講什麼?沒有,沒有,你的教主是誰?沒有,你的教義是什麼,沒有,沒有。哪來的教義?你教主是誰?釋迦牟尼佛是有曆史的,有父母的有見證的,他講了叁藏十二部經典,有教主有教義有教徒,構成一個宗教,對不對?所以我們一定要很了解的,要碰到這個佛法實在是太難,也只有佛法才能夠究竟的解決我們生命宇宙的問題,要碰到的人是何其之幸,要堅持到底的人何其之稀,多少,太少太少,猶如鳳毛麟角,更能夠出家,出家又能夠證悟,那簡直是千百萬個人,找不到一個人。我講不要說開悟,這個實在是夠難的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都很少了,底下“呓言則自欺而欺他,如語能宏道而宏人,”如語就是如佛所說的語言,透過清淨自性所講出來的話叫做如語。你只要開悟,你的話叫做如語,大徹大悟能宏道如語就是如法說,就能夠宏道,宏揚正法。而宏人,這個宏人不是宏揚這個人,而是具足有德行的人叫做宏人,悟道胸量廣大,就是你一個宏道的人,證悟的人你就漸漸有德行,你的知名度就夠,你的德行就會歸到你這個人身上,衆望所歸這個叫做宏人,如果你把它解釋說,說法如法的人又可以宏揚正法,又可以宏揚自己,糟糕了,宏人不是這個意思,就是德行統統集合在這個人身上,就是他不但有道又有德,是這個意思,“毫厘之間,損益存焉。”毫厘旁邊寫個一念之間,一念,這個毫厘是形容一念之間,人的一念之間,損益存焉。就像我讀大學的時候,我一直在質詢生命是什麼?對不對,尤其我們這樣子的料子,去考上那麼好的大學,內心裏面很矛盾,這生命一定有種東西可以解決我內心裏面的問題,他一定不是表象的東西,可是我一直想要念哲學,可是那時不曉得有佛法,所以那時侯住在逢甲大學的宿舍,那個佛學社的我很感謝他,那個叫林剛瑞社長,我非常感謝,他是大恩人,他來:你想不想學佛?那時侯我們很驕傲的說佛法是什麼呢?對不對,你可想而知那種氣勢。臺北一流的學校畢業,那種講話是不是有點,哼,哼,哪個智商一百五十八的人講話都不客氣的,進去的時候他講我們就很囂張了。後來想,去了解一下也不錯,進去了以後,這個就是我要找的!這個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從此以後開始謙虛了,知道自己多渺小了,開始了解佛陀的偉大,看了《釋迦牟尼佛傳》看了玄奘大師,玄奘大師那種求法的心,所以我常常勸大家,你道念道心要堅定,要先看《高僧傳》。你不要先看佛法,你看那個《高僧轉》。我看到了玄奘大師,看到裏面一句話掉眼淚,他到那個百裏的流沙的時候上無飛鳥,下無綠洲泉水,統統沒有的時候,他昏倒了,昏到了,起來的時候有很多的因爲陰風慘慘荒郊野外,沙漠中的妖魔鬼怪叫他回去,回去,他就下了一個決心,他說甯向西天一步死,我就是要向西天我跨一步死掉我都甘願,不回頭東方一步生,也不回頭一步生,甯向西天一步死,也不回頭向東方一步生,看到這個地方掉眼淚,這個真不得了,那種意志之堅定的,九牛不挽的,開始學佛了。開始學佛以後我就寫了一篇非常長的文章給我大哥,寫了十幾個 page給我大哥,大哥收到這個信,完了,這個弟弟完了,完了,讓他讀了這麼多書。可是我也不氣餒,這一念之間堅定,我跟我家人講過一句話,我說這一仗我一定會打贏,因爲到最後人一定會死,現在你體會不出佛法的好處沒關系,我這一仗一定要打贏,就是今生今世不可以留白,也不可以空來人間走一回,所以說毫厘之間,損益存焉。毫厘之間,你在旁邊要寫一念之間,我們的一念之間,你是損就是不好的,益就是好的,都是存在這一念。諸位,學佛也是一樣,我就告訴諸位,人家來你面前講是是非非,或者是贊歎什麼統統放下,記住,生死是自己的問題,別人的生死不關我們的事情,一句話就解決了,你存在這個正念,永遠打不倒你,誰都打不倒你,佛法這麼好我依法不依人,誰都打不倒你,我粉身碎骨都要聽聞正法,再大的逆境對你莫可奈何,對不對,我們也可以發願,甯向極樂一步死,不向娑婆一步生,哪有一個不往生極樂世界的。發這麼大的意志力,看看,你想想看,是不是,其實都是在一念之間,我常常告訴這些,我去大學上課我都告訴他們學佛要兩種力量,第一個要大智慧的力量,第二個就是世間人講的有非常堅定的意志,非常勇敢,堅定的意志。所以我堅定,我大二就堅定要出家,看看我們那個社團的人很多人都對我不錯,有的問說,你到底是在把哪一個?我說:不能說。你心中有對象嗎?有,有對象,絕對有對象,阿彌陀佛前面那朵蓮花是我的對象。單戀一朵蓮花這是我的對象,一定堅定到底,然後再去給人家助念,看到種種瑞相。這極樂世界是真的有,然後我出家以後又再給人家加持,打八關齋戒回向,本來死得多麼痛苦的一張臉,那個痛苦的一張臉都吐血了,臨命終癌症吐血了,打八關齋戒給他回向,一看,在笑,這個回向怎麼力量這麼大,難怪人家做水陸法會有這麼多的感應,衆志成城的力量,從此我就發現,一百多個人打八關齋戒回向給這個人的力量就這麼大,何況幾萬人,講經的時候幾萬個人念佛來回向給一個人,我常常講,師父雖然不是很好,跟我結個善緣也不錯,也許你百年之後,有需要我也不一定,對不對,是不是這樣子,人很難講的,簡單講就是不要跟我結惡緣,跟我結個善緣不錯,不然你如何?死後,我說這個人在世時實在很可惡,我實在無法回向給他,這樣你就麻煩了,結個善緣不錯,底下說“開士豈徹悟者欤”說這個發大心的居士是不是已經開悟了呢?何就是爲何現在人都違背了聖言,而獨獨這個大心居士,大發心的居士不是這樣子,都不違背聖言,“何今人好背聖言,”背就是違背,爲什麼現在的人都迷惑顛倒五欲六塵違背了聖人的話,而獨獨這個發大心的居士他沒有呢?“而開士獨否耶?”他沒有違背聖人的語言,“蓋嘗聞之,”我曾經聽說,“言爲心相”語言是這個心的外相心中想什麼語言就表達出來,所以言爲心相寫一下,言語爲心之外相,就是你顯現出來的語言就是你內心想什麼,你內心想什麼就在你語言表達出來,言爲心相,言語爲心之外相,“言執知其心塞,”言再加一個字,言底下加一個若,執是執著,語言講起話來就是很執著,剛愎自用,誰勸都勸不來,很拗,怎麼勸他都勸他不過來,然後再加一個字“則”則知其心塞,就知道了這個人心就被堵住了,言執知其心塞,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講話處處是執著,那麼就知道這個人心根本就不開通,你跟他講話就很累,很累。他說他對,一談之下都是他有道理,別人統統不對。這沒辦法談了,秀才遇到兵,有理扯不清。“言融知其心通,”一個人講話很有包容性非常有智慧,非常慈悲,非常的有寬恕的心,講起話來都是這樣子的好言相勸,彼此之間互相勉勵,就知道這個人很有智慧 ,融通的智慧,“嗚呼,語如而心通,”講話,如就是心性的功夫。講話契入我們的心性,表示心很通達,語如,語如就是不動,如就是如如不動,講話透過心性的如如不動所講出來的話,知道這個心是很通達的,“人無間然矣,”這個比較不好了解,間然就是漏洞,無間然就是沒有漏洞,沒有過失的意思,就知道說這個人講話怎麼樣?很融通,就知道心很通,這個人講話如如不動透過心性就是那個心很通,這個人就沒有什麼過失,你沒辦法找到他的漏洞,無間然就是漏洞,沒有間然就是沒有漏洞,就是值得我們效法的意思,人無間然矣這裏就是衆生對他來講是沒話說,你怎麼樣這個就是沒話說了,沒有漏洞沒有過失,“如是論者,始可以之宏道,”這樣的論就是這一部論就可以宏道,意思如語,如佛所說,“複可以宏人。”你看了這一本之後,有可以變成一個很有德行的人,站在利他可以宏道,站在自修可以宏人,宏人就是可以使我們心胸寬廣,德行寬廣,“故曰,大有匡于時弊也,”無論是自利有德行,無論是利他可以宏道,都可以匡于當時候的衆生的弊病,“此予不慚不文,樂所爲之序爾,”這個不慚不文不是說不慚愧不文章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慚是不自量力,我不自量力也。我不曉得,沒有什麼能力,我不自量力,我寫一篇不成文的文章,這句是謙虛的語言,我李炳南不自量力我寫不出什麼好的文章,但是我很快樂的爲他提這個序文,寫這個序文,中華民國四十七年(西元一九五八年)歲次戊戌,“元日濟南,李炳南謹撰”

  

《宇宙萬有本體論(1)》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