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致苦不堪言,苦了又加苦,苦了又加苦,所以到最后就是这样子,所以自古以来没有人能够解决这个真正苦的问题,犹之以棒扰水左旋,拿一个棒子从左绕一绕,在水面上左边绕一绕,又放进水中又右边绕一绕,要使它停止,越绕越动得更厉害,左边绕一绕继续动,绕到右边使左边能够静止,可是右边绕还是动。左边绕绕右边绕绕“水愈不止“表示这个苦实在没有办法停止,实在没办法停止,“特为说出歇了之法,”特别的说了怎么样能够停止这个痛苦的办法,“果歇了,”果就是如果,真正达到这个歇了的境界,“则天下太平矣,”天下太平就是把内心摆平就是天下太平。把内心摆平就是天下太平了。我们想要过这个太平盛世,没有,在汉武帝的时候,唐朝,唐太宗的时候,是公认在历史上天下太平盛世,公认的,汉朝,唐朝,但是只是小战争不断,大战争没有,那是外面的天下太平,贞观之治,但是我们内心里面要是摆不平,天下永远没办法平。一点小事就让我们过意不去,“第观信而行者,能几人哉,”我们好好的仔细来观察,有信心深信佛理脚踏实地的去实行有多少个人?“良由”就是因为,正因为“旷劫俱生”俱生就是先天的,俱生“分别诸惑,”一出生下来,这颗分别心就不断了,就连小孩子也是一样,那么小一点点的小孩子两,三岁分别心就很强了,所以说惧生就所谓先天性的,与生惧来的他就有分别心,“以致歧中寻歧,”歧就是分岔、因此这个支离破碎的思想妄想中又去寻找又产生了妄想,以妄止妄实在是没有办法,“曾不肯回光返照”就是找到内心的世界,回光返照叫做内观法,佛法里面叫做内观法,要观照我们内在的心灵世界,回光返照看看,为什么活得这么痛苦,了解万法不可得,五蕴不可得,六入不可得,十二处不可得,十八界也不可得,统统不可得,“当下即歇,”时间原来是这样子,“竟累世尊于无可说处,而唠叨四十九年”回归当下一念本自具足的觉性,万法不可得,这样我们就歇了,我们还麻烦了世尊在无可说处也本不可说,唠叨地讲了四十九年,“虽然有八万法门”“莫非破执息妄”无非是破除我们的执著,停止我们这个妄想心。“如良医寒与桂附,”桂,人家说肉桂,这个良医如果寒了就感冒了给点热的药材,热,你发烧了给予连芩,连芩就是它的根可以做药是一种寒,治热病的,药的本身是寒的,所以你寒了就用热的药给你,要热了就用了寒的药给你平衡一下。你们无病的话“则亦无药。”“讵彼执者,又复迷法,”这不只是执著同时在这个法上,还是不了解,迷惑,颠倒,“拘空而排有,”拘就是说小乘人。小乘人了解一点点空就排除哪个妙有了,他不晓得佛性有妙有,“滞有而斥空,”这指凡夫了,凡夫看认识万象了,你讲空他吓坏了,涅槃是空的,修禅也不可得,他拥有的这些山珍海味,对不对?这些汽车,洋房,珠宝,这些统统有的东西,现在说万法皆空,他会怕了,执著空的人排斥有,执著有的人排斥空,虽然懂得一点佛法,“以法扰法,”也是继续困扰,不透彻,“皈佛谤佛”懂得一点点佛法了自以为是,皈依佛却又谤佛,“如庸医持一方欲疗千病,”愚痴的医生只拿一方一个药方就想要治疗一千种病,“其不杀人者希,”哪里有不杀的人,几稀,多少。如果你拿一个偏方就可以治疗百病,你不杀人那不可能,有很多人会杀人的。“病杀人其迹显,医杀人其迹隐,”要是这个病,你生病了,死人了,杀人就是死人了,这个病病到最后死了,这个很明显的看得出来。这个医生下药给你,一个庸医下药给你,你吃死了也不晓得,因为吃医生的药吃死了,医杀人者其迹隐。没有人会说医生医死人的,事实上就是医生医死人也有,庸医。“显者欲求其悟,启之尚易,”显者是指有智慧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想要求得一个悟,开悟,内心开悟,启之尚易,你开启它很容易,“隐者”就是愚痴的人,一个愚痴的人“导陷于迷,拔之则难,”他陷在这个陷阱里面,迷惑颠倒里面,可是你要把他救拔起来,很难。要引导他,说你陷在这个迷惑里面了,他不听你的话,所以有时候度众生,变成那时一种随缘,急,急不来,拔之则难,“药与医是谁杀人乎!”到底药跟医生真正杀人的是谁呢?当然是医生不是药的本身了,对不对?药是真的,医生是假的,医生有的是真正的医生,有的是假的医生,乱开药方,是不是,吃死人了,药本身放在那里,怎么会让你吃死人呢?药是真的,医生是假的,医生有真假。药跟医是谁杀人乎?法本身是没有让你执著的地方,“法跟执是谁杀人乎?”就是因为执著害了自己,就是哪个执著害了自己,“咎自有所归矣,”这个过失当然是有他的出处,有他的出处,归向,咎自有所归矣,这个过失是其来有自,“一日董生正之”这个董正之,这是一个人的名字,董正之我有跟他见过一次面,李炳南老居士的学生。叫做董正之所以称为董生,现在已经往生了,我跟常禅法师去见过这个居士非常的护法,是以前的立法委员,董正之“寄简来,”就是寄了一个小册子来,“附定熙开士”开士就是发大心的,不管是出家,在家,开士是赞叹他如同菩萨心肠一样,有个定熙发大心的居士所作的“宇宙万有本体论一卷,瞩为作序。”交代我给他做这个序文,“予三复之,”一遍又一遍,看了三次。看到里面的内容,对于禅宗,相就是唯识宗,禅宗,唯识宗,密宗,律宗,“皆能纳相归体,”相就是生灭,体就是不生不灭,都能够把这个生灭入于不生不灭,都能够把相就是万法归毕竟空。“终复赞归净土,”所以老和尚一往生叫做赞颂会,不叫做一般人讲的往生,死掉或者是做出殡的仪式怎么样。佛教的名词非常的文雅,某某老和尚圆寂出殡赞颂会就是用这个赞,终复赞归净土,最后还是要劝我们回归到净土法门,所以我们一直推广《净土圣贤录易解》就是这个道理,“事理圆融,深印佛心,”他写的这一本《宇宙万有本体论》事理圆融,到最后赞归净土是深印佛心。释迦牟尼佛,诸大菩萨都劝大家到最后导归净土,“行文体裁,多采偈言,”这个采就是取的意思,大都是用这四句偈,用四个字为一句,行文,他的体裁,他的文章他的体裁多半是取四个字为一个句,可弦可歌。弦就是我们以前的音乐,不管你是什么,以前只要是琵琶啦,象现在的吉他都是有弦的,弦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弹,可以弹,可歌可赞叹,尤其更方便讽诵,就是很方便来读诵。“至其辞藻风华,”风采华丽,就是他的用词用得非常的好,“笔势夭矫”,这个夭矫是指女人的柔软漂亮美到极点,顺势而转,起承转合统统运用得恰到好处,我们常常讲夭矫美丽。“乃其余事”这还算是其他的,乃其余事,就算这些不谈了,“予掩卷太息曰:”叹息就是感叹,或者解释做赞叹,“是论行世,将大有匡于时弊也,”这个宇宙本体论行于这个世间,将大大地可以纠正时代的弊病,众生的问题,“复次,佛法者何,”什么是佛法呢?“即于宇宙万有体证之圣言量也,”体证这两个字很重要。不是道听途说的是真正的去体悟证入,体就是体悟,证就是证入,是真的有功夫的,不只是道理知道,心性真正能够保持大智慧的一种如如不动的境界,“然宇宙万有,本属缘生幻有,”这个宇宙的万有,本来就属于缘生幻有,为什么讲幻呢?这个幻有在《楞伽经》用词用得很多,幻,万法如幻,幻就是不实在的,因为实在不晓得要用什么名词,如果你讲实有,不对,讲刹那生灭又体悟不出来,用这个幻有让读者单刀直入的体悟到不实在,又不可否定,如同电影一样的,如同闪电一样的,如梦幻泡影,本属缘生幻有,“空无自体”这一句话很难体会,空无自体,是什么叫做空无自体,这一句话如果没有好好去参的话,实在是不知所以然,只懂一半或者懂九成,懂了九成。没有办法圆满的去悟入性相不二,色空不二,很难体会到这种境界,空无自体就是没有一种实在的东西,万法是但有假名,都无实性,而且你不需要去否定他,你去透视他就可以了解万法的不实在性。譬如说花,我们说花,英文说flower,所以这个名词就不一样了,譬如换非洲的人来讲就不是这样讲了。同样一种东西,安的名词不一样,为什么?不是实在的东西,不是实在的,有一天会烂会坏,可是也不需要等到哪个时刻到,把未来的时刻用到现前一念,本自具足的觉性一下就透视掉了,所以空无自体,并不是说我们否定这个花,不是,了解这个花的不实在性,“幻有非实,”幻有非实,是幻有的不是实在的,可是谈到这个体空这是真实性的,万法空是真实性的。“非虚”不是虚幻的,实实在在他就是空,“非即有”把即有划一线,即有就是不可以离开这个有如果没有有“无以显空”“非即空无以幻有,”即空划一线 ,如果不是讲空就没有办法衬托出幻有,意思就是说没有即有,没有办法显空,没有即空,就没有办法显出幻有,没有空讲不出有,没有有讲不出空,两个又不是对立,是用一个即字来贯串,空有不二,“有与空又非一非异也,”有跟空如果是一,为什么要讲一个空一个有,有跟空如果是异,为什么同一个本体呢?毕竟不可得,所以“真相如是,辩岂易哉。”这个真相就是这样子,怎么没有悟道的人,如何用强辩的角度去了解呢?辩岂易哉就是难道说用这样一直讲一直谈论,怎么能够了解呢,不容易了解。辩岂易哉就是要讲起来哪里是那么容易的呢?除非你亲自去体悟,“惟世尊妙舌粲花,”我们说舌粲莲花,这个粲就是灿烂,世尊辩才无碍舌粲莲花。“乐说无碍,”乐说,好欢喜的去说法,而且没有障碍的去说法,“时立时扫。”立,立就是建立,所以建立了,万法如果不建立无以言谈,人与人不建立语言的假相如何沟通呢?我们又不是最高的境界,是不是?哪一个是最高的境界呢?来,最高的境界就是来,你坐着我也坐着,大家把眼睛闭上来,统统不要讲话,这个叫做…
《宇宙万有本体论(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