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宇宙萬有本體論(1)▪P6

  ..續本文上一頁致苦不堪言,苦了又加苦,苦了又加苦,所以到最後就是這樣子,所以自古以來沒有人能夠解決這個真正苦的問題,猶之以棒擾水左旋,拿一個棒子從左繞一繞,在水面上左邊繞一繞,又放進水中又右邊繞一繞,要使它停止,越繞越動得更厲害,左邊繞一繞繼續動,繞到右邊使左邊能夠靜止,可是右邊繞還是動。左邊繞繞右邊繞繞“水愈不止“表示這個苦實在沒有辦法停止,實在沒辦法停止,“特爲說出歇了之法,”特別的說了怎麼樣能夠停止這個痛苦的辦法,“果歇了,”果就是如果,真正達到這個歇了的境界,“則天下太平矣,”天下太平就是把內心擺平就是天下太平。把內心擺平就是天下太平了。我們想要過這個太平盛世,沒有,在漢武帝的時候,唐朝,唐太宗的時候,是公認在曆史上天下太平盛世,公認的,漢朝,唐朝,但是只是小戰爭不斷,大戰爭沒有,那是外面的天下太平,貞觀之治,但是我們內心裏面要是擺不平,天下永遠沒辦法平。一點小事就讓我們過意不去,“第觀信而行者,能幾人哉,”我們好好的仔細來觀察,有信心深信佛理腳踏實地的去實行有多少個人?“良由”就是因爲,正因爲“曠劫俱生”俱生就是先天的,俱生“分別諸惑,”一出生下來,這顆分別心就不斷了,就連小孩子也是一樣,那麼小一點點的小孩子兩,叁歲分別心就很強了,所以說懼生就所謂先天性的,與生懼來的他就有分別心,“以致歧中尋歧,”歧就是分岔、因此這個支離破碎的思想妄想中又去尋找又産生了妄想,以妄止妄實在是沒有辦法,“曾不肯回光返照”就是找到內心的世界,回光返照叫做內觀法,佛法裏面叫做內觀法,要觀照我們內在的心靈世界,回光返照看看,爲什麼活得這麼痛苦,了解萬法不可得,五蘊不可得,六入不可得,十二處不可得,十八界也不可得,統統不可得,“當下即歇,”時間原來是這樣子,“竟累世尊于無可說處,而唠叨四十九年”回歸當下一念本自具足的覺性,萬法不可得,這樣我們就歇了,我們還麻煩了世尊在無可說處也本不可說,唠叨地講了四十九年,“雖然有八萬法門”“莫非破執息妄”無非是破除我們的執著,停止我們這個妄想心。“如良醫寒與桂附,”桂,人家說肉桂,這個良醫如果寒了就感冒了給點熱的藥材,熱,你發燒了給予連芩,連芩就是它的根可以做藥是一種寒,治熱病的,藥的本身是寒的,所以你寒了就用熱的藥給你,要熱了就用了寒的藥給你平衡一下。你們無病的話“則亦無藥。”“讵彼執者,又複迷法,”這不只是執著同時在這個法上,還是不了解,迷惑,顛倒,“拘空而排有,”拘就是說小乘人。小乘人了解一點點空就排除哪個妙有了,他不曉得佛性有妙有,“滯有而斥空,”這指凡夫了,凡夫看認識萬象了,你講空他嚇壞了,涅槃是空的,修禅也不可得,他擁有的這些山珍海味,對不對?這些汽車,洋房,珠寶,這些統統有的東西,現在說萬法皆空,他會怕了,執著空的人排斥有,執著有的人排斥空,雖然懂得一點佛法,“以法擾法,”也是繼續困擾,不透徹,“皈佛謗佛”懂得一點點佛法了自以爲是,皈依佛卻又謗佛,“如庸醫持一方欲療千病,”愚癡的醫生只拿一方一個藥方就想要治療一千種病,“其不殺人者希,”哪裏有不殺的人,幾稀,多少。如果你拿一個偏方就可以治療百病,你不殺人那不可能,有很多人會殺人的。“病殺人其迹顯,醫殺人其迹隱,”要是這個病,你生病了,死人了,殺人就是死人了,這個病病到最後死了,這個很明顯的看得出來。這個醫生下藥給你,一個庸醫下藥給你,你吃死了也不曉得,因爲吃醫生的藥吃死了,醫殺人者其迹隱。沒有人會說醫生醫死人的,事實上就是醫生醫死人也有,庸醫。“顯者欲求其悟,啓之尚易,”顯者是指有智慧的人,一個有智慧的人,想要求得一個悟,開悟,內心開悟,啓之尚易,你開啓它很容易,“隱者”就是愚癡的人,一個愚癡的人“導陷于迷,拔之則難,”他陷在這個陷阱裏面,迷惑顛倒裏面,可是你要把他救拔起來,很難。要引導他,說你陷在這個迷惑裏面了,他不聽你的話,所以有時候度衆生,變成那時一種隨緣,急,急不來,拔之則難,“藥與醫是誰殺人乎!”到底藥跟醫生真正殺人的是誰呢?當然是醫生不是藥的本身了,對不對?藥是真的,醫生是假的,醫生有的是真正的醫生,有的是假的醫生,亂開藥方,是不是,吃死人了,藥本身放在那裏,怎麼會讓你吃死人呢?藥是真的,醫生是假的,醫生有真假。藥跟醫是誰殺人乎?法本身是沒有讓你執著的地方,“法跟執是誰殺人乎?”就是因爲執著害了自己,就是哪個執著害了自己,“咎自有所歸矣,”這個過失當然是有他的出處,有他的出處,歸向,咎自有所歸矣,這個過失是其來有自,“一日董生正之”這個董正之,這是一個人的名字,董正之我有跟他見過一次面,李炳南老居士的學生。叫做董正之所以稱爲董生,現在已經往生了,我跟常禅法師去見過這個居士非常的護法,是以前的立法委員,董正之“寄簡來,”就是寄了一個小冊子來,“附定熙開士”開士就是發大心的,不管是出家,在家,開士是贊歎他如同菩薩心腸一樣,有個定熙發大心的居士所作的“宇宙萬有本體論一卷,矚爲作序。”交代我給他做這個序文,“予叁複之,”一遍又一遍,看了叁次。看到裏面的內容,對于禅宗,相就是唯識宗,禅宗,唯識宗,密宗,律宗,“皆能納相歸體,”相就是生滅,體就是不生不滅,都能夠把這個生滅入于不生不滅,都能夠把相就是萬法歸畢竟空。“終複贊歸淨土,”所以老和尚一往生叫做贊頌會,不叫做一般人講的往生,死掉或者是做出殡的儀式怎麼樣。佛教的名詞非常的文雅,某某老和尚圓寂出殡贊頌會就是用這個贊,終複贊歸淨土,最後還是要勸我們回歸到淨土法門,所以我們一直推廣《淨土聖賢錄易解》就是這個道理,“事理圓融,深印佛心,”他寫的這一本《宇宙萬有本體論》事理圓融,到最後贊歸淨土是深印佛心。釋迦牟尼佛,諸大菩薩都勸大家到最後導歸淨土,“行文體裁,多采偈言,”這個采就是取的意思,大都是用這四句偈,用四個字爲一句,行文,他的體裁,他的文章他的體裁多半是取四個字爲一個句,可弦可歌。弦就是我們以前的音樂,不管你是什麼,以前只要是琵琶啦,象現在的吉他都是有弦的,弦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彈,可以彈,可歌可贊歎,尤其更方便諷誦,就是很方便來讀誦。“至其辭藻風華,”風采華麗,就是他的用詞用得非常的好,“筆勢夭矯”,這個夭矯是指女人的柔軟漂亮美到極點,順勢而轉,起承轉合統統運用得恰到好處,我們常常講夭矯美麗。“乃其余事”這還算是其他的,乃其余事,就算這些不談了,“予掩卷太息曰:”歎息就是感歎,或者解釋做贊歎,“是論行世,將大有匡于時弊也,”這個宇宙本體論行于這個世間,將大大地可以糾正時代的弊病,衆生的問題,“複次,佛法者何,”什麼是佛法呢?“即于宇宙萬有體證之聖言量也,”體證這兩個字很重要。不是道聽途說的是真正的去體悟證入,體就是體悟,證就是證入,是真的有功夫的,不只是道理知道,心性真正能夠保持大智慧的一種如如不動的境界,“然宇宙萬有,本屬緣生幻有,”這個宇宙的萬有,本來就屬于緣生幻有,爲什麼講幻呢?這個幻有在《楞伽經》用詞用得很多,幻,萬法如幻,幻就是不實在的,因爲實在不曉得要用什麼名詞,如果你講實有,不對,講刹那生滅又體悟不出來,用這個幻有讓讀者單刀直入的體悟到不實在,又不可否定,如同電影一樣的,如同閃電一樣的,如夢幻泡影,本屬緣生幻有,“空無自體”這一句話很難體會,空無自體,是什麼叫做空無自體,這一句話如果沒有好好去參的話,實在是不知所以然,只懂一半或者懂九成,懂了九成。沒有辦法圓滿的去悟入性相不二,色空不二,很難體會到這種境界,空無自體就是沒有一種實在的東西,萬法是但有假名,都無實性,而且你不需要去否定他,你去透視他就可以了解萬法的不實在性。譬如說花,我們說花,英文說flower,所以這個名詞就不一樣了,譬如換非洲的人來講就不是這樣講了。同樣一種東西,安的名詞不一樣,爲什麼?不是實在的東西,不是實在的,有一天會爛會壞,可是也不需要等到哪個時刻到,把未來的時刻用到現前一念,本自具足的覺性一下就透視掉了,所以空無自體,並不是說我們否定這個花,不是,了解這個花的不實在性,“幻有非實,”幻有非實,是幻有的不是實在的,可是談到這個體空這是真實性的,萬法空是真實性的。“非虛”不是虛幻的,實實在在他就是空,“非即有”把即有劃一線,即有就是不可以離開這個有如果沒有有“無以顯空”“非即空無以幻有,”即空劃一線 ,如果不是講空就沒有辦法襯托出幻有,意思就是說沒有即有,沒有辦法顯空,沒有即空,就沒有辦法顯出幻有,沒有空講不出有,沒有有講不出空,兩個又不是對立,是用一個即字來貫串,空有不二,“有與空又非一非異也,”有跟空如果是一,爲什麼要講一個空一個有,有跟空如果是異,爲什麼同一個本體呢?畢竟不可得,所以“真相如是,辯豈易哉。”這個真相就是這樣子,怎麼沒有悟道的人,如何用強辯的角度去了解呢?辯豈易哉就是難道說用這樣一直講一直談論,怎麼能夠了解呢,不容易了解。辯豈易哉就是要講起來哪裏是那麼容易的呢?除非你親自去體悟,“惟世尊妙舌粲花,”我們說舌粲蓮花,這個粲就是燦爛,世尊辯才無礙舌粲蓮花。“樂說無礙,”樂說,好歡喜的去說法,而且沒有障礙的去說法,“時立時掃。”立,立就是建立,所以建立了,萬法如果不建立無以言談,人與人不建立語言的假相如何溝通呢?我們又不是最高的境界,是不是?哪一個是最高的境界呢?來,最高的境界就是來,你坐著我也坐著,大家把眼睛閉上來,統統不要講話,這個叫做…

《宇宙萬有本體論(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