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貴踐行
陳音如
一、修行證悟是禅的生命
《法華經》上說,諸佛世尊來到這個世界上,惟一的願望就是讓衆生了解、領悟佛的世界觀、人生觀,幫助衆生修行入道。最終的目的是幫助衆生了解成佛的根本,修行得道,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證實佛教世界觀、人生觀。
由此可以看出,對佛教的真正尊信,不能停留在對佛教知識的了解上,也不能停留在對佛教道理的知性理解上,最關鍵的是通過自身的修行實踐,證悟佛教真理。可以說,修行證悟是佛教的生命所在。禅宗直接以見性成佛爲目標,更直截了當地反對把佛教世界觀、人生觀當作知識、理論來學習、研究,主張以全部的知、情、意投入到佛教的踐行中,使佛的知見成爲自己的知見,自己的生命化爲佛的生命。因而,修行證悟更是禅的生命。不然,若禅宗門人只停留在辯認的機緣上,停留在知性的理解上,沒有踏實的踐行,禅宗的法脈也便斷絕了。
耕雲先生提倡安祥是禅的生命。而安祥作爲生命的原態,要得到親身的體證,必須通過修行克服身心方面的重重習氣。我們也許都有這樣的體會,要獲得安祥的覺受,必須消除貪嗔癡,讀經時心中沒事,便有法喜充滿的情懷,以爲自己以後碰到什麼擾人的事,都不會貪、不會怒、不會癡了,不料往往一到現實生活中就卡殼,碰到自己喜愛的物事,照樣會貪,照樣會癡;碰到自己煩心的人,照樣會怒,自己所學的佛教道理有時也會跑出來,與貪嗔癡打架,不過很少有勝的時候,于是往往自怨自艾,甚或找出借口來爲貪嗔癡辯護,賴在一個地方不能進步。到這時方知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見,心態的自覺自主,安祥的獲得與持運,同樣是與踏實的踐行分不開的。實際上,修行多了,禅定功夫深了,許多不好的習慣,根本不用你費心與它周旋,它自然會消失。
修行證悟之所以重要,之所以與知性理解不同,還在于知性的理解往往不能深入經義,而只有通過修行,才愈來愈明白經典的甚深內涵。比如《金剛經》“善現起請分第二”中,須菩提尊者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一語,可以簡單理解爲釋迦牟尼佛有能力使弟子時時持正念,在弟子遇到問題時,能囑咐弟子以正確的方法處理。也可以進一步理解爲,我們的自性光明,能使我們抵禦妄念,碰到問題讓我們知道如何解決。但如果不通過修行,修行不到達一定層次,也不知道自性光明是指什麼,它又如何抵禦妄念、如何告訴我們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呢
顯而易見,沒有切實的修行,是不會真正體悟到這句話的內在含義,也不會明白爲什麼禅宗以《金剛經》爲主要經典。
二、修行應有明師的印證、指導我以前學禅有一種自以爲是的毛病(也許其它的修行人也有這樣的毛病),甯願自己讀經理解經義,不願參訪大德時賢。只是偶然的機會拜會了歸元寺住持,聽過另一位法師的講經,並且只趕上了最後一場,回家打坐就馬上有很好的體驗,輕松入定。可見親近修行的人是有益處的。耕雲先生的《談心》一文在談到“傳心”時說:
一個真實的禅師,二六時中,秒秒綻射著般若的生命之光,展現出有若“磁場”般的輻射圓周。學人若果誠敬懇到,進入“磁場”就會在親和、同化的作用下,發露出“本心”的空明心態,親證到“定慧圓明”的心法,當師家說句“只這是“或“善自保任”的印證和直指時,就完成了無上大法的秘密傳承,……(文載《禅》九二年第叁期)
修行之初,找到真正的明師是很重要的,明師一方面可以傳佛心印給我們,讓我們了解修行的目標;另一方面可以教給我們打坐的方法,用以克服消除社會生活對我們內心誘惑和壞影響;教我們時時提醒自己,保持“定慧圓明”的本心。
不接觸修行的人,只單純看經典,是很難進步的,因爲只有通過修行人,我們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修行的力量,才有真實的信心和修行的渴望。這一點經典是做不到的。經典中雖然也講到前人修行的體驗,但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對我們只能起到“望梅止渴”的作用而已。
不得到明師傳心傳法,便談不上真正的打坐修行,如果僅憑自己微薄的知解力盲修瞎煉則是非常危險的,特別是不了解修行解脫的目的,欣羨神通,則更易走到邪路上去。
那麼,怎樣找明師呢
一要有求大道的信心和勇氣,不能僅“樂小法”,停留在氣功、神通的追求上,也不要滿足于閱讀經典,要敢于參訪修行大師。二要用自己的智慧找到自己的師父。不同的修行人力量不同,願心也不一樣,我們要找師父,當然應該找願意幫助我們解脫,有智慧有力量幫助我們解脫的明師。不要一聽說哪個人修行好,就盲目拜下去。自己參訪修行人,應誠心求問,悉心體會,看他是否有很安祥的修行氣氛,是否能使你心地澄明,是否能幫助你解決修行的難題。也可以直接問他,是否有把握修行解脫,是否能幫助你修行解脫。修行人不打妄語,如果他能給你肯定的答複,便可以拜他爲師。只要你誠心學,真正以了脫生死爲目的,是一定能找到明師的。
叁、修行的內容
修行不是單純的參學,也不是單純的打坐。大體說來,修行包括叁個方面的內容:①心行,②德行,③功行。
其中心行是最根本的。所謂心行,指心的實踐,心的體證。禅宗直指人心,修行入手點是心;修行是否進步,也是看心是否更安定、更平和;修行是否得法,也是看心是否能獲得解脫。心的實踐有兩方面具體內容:一是參訪時賢,披覽佛典,了解修行的目的,從而樹立正確的修行理想,找到最佳修行方法。其實這並不是件容易事,能克服衆多的誘惑,以了解宇宙人生真谛,求得圓滿智慧爲人生理想是很不容易的。另一方面內容是在現實生活中磨煉自己,以圓明本心觀照一切現象,時時發正念,持正行,顯正覺(使本心的覺性呈現),克服修行路途中的具體障礙,圓成無上功德。
“德行”體現在一個人如何處理周圍的人和事上。人處在一定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中,有責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保持自然、社會的和諧、穩定。佛教之所以要求素食,就是爲了愛惜物命;在社會上每個人同樣承擔著一定的義務,特別是在家人,上要贍養父母,下要撫養子女,還必須爲工作處理好有關的人和事。如果因爲修行,該盡的責任不盡,便會招致物議,打坐也難安心,這便叫失德。修行人作好自己的本分事,才談得上安心打坐修行,因而可以說,德行是心行的必要條件。此外,修行人隨著修行的進步,會越來越增長自己的慈悲心,在日常生活中,抑自心之惡,揚他人之善,成人之美,這也是德行一方面的體現。只要修行方法正確,德行的進步是自然而然的。
“功行”指禅定實踐,它是修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同人的背景不同,有些人往往某一方面的習慣力量很大(即佛教所說的業障很深),可克服習慣力量對自心的牽製,非要有切實的禅定實踐不可。禅定功夫增長,內在的光明時時呈現出來,習氣也就會爲本性光明所攝化。修行打坐要克服習氣的障礙,需要恒、勇、慧。習氣來了,要有克服的勇氣,不要自暴自棄,賴在一個地方。常見一些修行人,說我這一生只要修到哪一個層次就夠了,俨然修行得道只是個別高人的事,我是不在其中的,這是真正修行人所不應該有的心態。學禅的人以頓悟、解脫爲目的,更應有大無畏的勇氣,知道自己在哪方面卡住了,便應即時放下,義無反顧;再就是持之以恒,只有刻刻精進,每時每刻提醒自己,壞的影響才不易侵入,壞習氣才不會有萌發的機會。依我的體會是,每天規定一次的打坐時間,每天按固定的打坐時刻打坐,哪怕再苦,再沒有精神,也要堅持上座,有助于培養自己修行的恒心,吃不了苦,往往容易放棄修行;學禅的人在打坐修行中還要善用智慧,碰到問題,應靜下心來找出原因,找出對治方法;或提醒自己,現象的無常,一切的障礙終會過去,鼓勵自己安心打坐;或者靜心體察習氣侵入的機緣,即時清除等等。
心行、德行、功行是修行實踐不可或缺的叁個組成部分。不過我們應該清楚,修行的根本在于心靈的解脫,一切的努力都是爲這一根本目的服務的。不少人不明生死根本,以爲在社會上作一個好人就夠了;又有人執迷于禅定層次,不明本性,不知禅定境界只是路途風光,這都是些片面的觀念。
四、研禅不要流于形式
在武漢時了解到,一些有志之士結社探討禅學,心中很欣喜禅學在當代興盛有望,同時也擔憂那種脫離切實踐行的禅研會導致不良禅風,故寫此文獻之于同道。
以前,從一個北京的道友那裏了解到,在北京,一些禅學愛好者聚集一起,往往先提出一個問題讓大家回去參悟,下次聚會時花不少時間就這一問題發表各自的看法,進行討論。我以爲這種方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修行的目的並不是爲了獲得什麼見解,而是爲了明心見性。隨著修行力量的提高,性情會越來越安祥,處理事情會越來越和順,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許多問題,有了踏實的踐行,本是自明的,不用回答的;即便一個人打坐並不以識心參悟既定問題,通過踏實修行,明白問題的實質,有真實的見解,也沒有必要在討論的場合說出來,一方面不同的人層次不同,角度不同,另一方面,所謂真見解只在別人需要,修行有疑問,機緣成熟時才能給人以啓發,在不相應的場合提出來,沒有針對性,也不會引起對方的重視。
我並不反對參學的人聚在一起,而是主張大家在一起做更有意義的事:幫助不了解修行的人了解爲什麼要修行,修行的最高目的是什麼;幫助自己了解修行上出現的障礙,是因爲自己在什麼方面沒有放下,借鑒他人克服障礙的方法;互相給予對方精進修行的氣氛、安祥的氣氛。
總之,修行人在一起應是爲了修行的提高,不應暄賓奪主,停留在教理的討論上,更不應該停留在比較辯才、境界的誰高誰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