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的內涵及其實踐(湛如法師)

  禅宗的內涵及其實踐

  ——湛如法師在生活禅夏令營上的講演

  

  尊敬的淨慧法師、各位法師、參加夏令營的全體同學: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討論《禅宗的內涵及其實踐》。我個人對禅宗沒有什麼體會,僅僅是在學習當中翻閱了一些文獻,想借這個機會跟大家一起交流。我准備分八個題目來談這個問題。

  禅宗,尤其在唐、五代以後,一直是中國佛教的主流。唐武宗滅佛以後,中國佛教最具特色且能起主導作用的,就是禅宗。爲什麼禅宗這一山林佛教,最後能取代貴族佛教的唯識宗、天臺宗和華嚴宗的地位呢

  原因比較多。我認爲,禅宗的生命力之所以這樣頑強,應該跟它的理論、實踐和教育方法以及弘揚範圍有關系。從人類曆史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證實這樣一個事實:物質無論如何豐富,科技無論如何發達,都不能夠填補人類的精神荒原與生命的空虛。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們說,有來自客觀的:過分的機械化,使人淪爲機械的奴隸;也有主觀的:人們不思進取,失去自我,尤其是那些甘心淪爲物質奴隸的人,他們很難有心思去觀照自心,反省自己,淨化自己,完善自己。而禅宗則能運用它的活潑教理,針對時弊,就病施方。所以作爲山林佛教的禅宗,比貴族佛教、都市佛教都更能適應社會。比如“會昌法難”,唐武宗滅佛,被摧毀得最嚴重的應該是貴族佛教。因爲貴族佛教最大的弱點就是對帝王、貴族、士大夫過分依賴。而禅宗不然,它沒有固定的寺廟,禅宗的大師們都是“依缽寄生涯,隨緣度歲華”。在這“是山都有廟”的遍地開花式的發展中,禅宗已深深地紮根、滲透到民間的各個角落。在北方佛教走向衰微的時候,禅宗又以卷土重來之勢,重新在北方,甚至整個中華大地上大放異彩。一直到宋代的“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繁榮局面都有著必然的聯系。

  那禅宗的主要理論是什麼

  核心思想又是什麼

  太虛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色在于禅。因爲禅宗能改變這“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社會風氣,禅能塑造獨立的個性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以及自在灑脫的人生,能使人類達到徹底的精神解放,這就是它的特點所在。當然其它宗派也一樣能解決人類的根本問題,只是禅宗更簡單明了地告訴你直下承當。我們有些同學覺得,禅宗有點看不見,摸不著,那麼多公案、機鋒、轉語,聽起來覺得很迷茫。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曆代的祖師、大德們都是教理非常精通的,他們的每一種語言,每一個公案都是有相當雄厚的理論基礎的。跟我們平時談談公案,看看《五燈會元》或者《景德傳燈錄》、《古尊宿語錄》是有區別的。那麼多公案,有的禅師窮畢生精力都沒有搞清楚,你看了幾本禅學的語錄後,就說這個是比喻,那個是隱喻,這樣未免淺薄了一些。所以,對這些問題應該嚴肅對待。

  那禅宗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

  是一個自我認識、自我淨化,自我完善、不斷走向解脫的過程。我們知道,禅學是中國佛教界,尤其是現代人比較熱門的話題,爲什麼我們有同樣的機會接觸禅學,但我們的體會不一樣

  因爲我們每個人的根基不一樣。六祖當初在寶林講《壇經》時,他上臺就說,這個法門是爲上根利器的人講的,一般人很難有契入。我認爲除了自己的根基外,還是應該踏實點好。如果我們跟祖師大德去比,這本身就是我慢心的增長。因此,我們應該把自己的思想觀念放下來,然後去接受它、認識它,也可以去懷疑它,因爲不懷疑就沒有悟入。對待這個問題,大家的感受不一樣,好比我們看到月亮時,有的人很傷心;有的人會想到花前月下;有人會想到千江有水千江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有人說:風月無古今,情懷知淺深……。世間是一個,而我們的情懷不一樣,感想也就不一樣。今天我想從下幾個方面跟大家來探討。

  第一、談一談禅是什麼

  

  禅宗的典籍很多。禅宗從早期的不立文字,一直到宋代以後燈錄與語錄的大量出現,都沒有離開文字。無論是在《大正藏》或《續藏》裏,禅宗留下的文獻是最多了,將近七千多萬字。達摩大師也叫我們不要揚棄文字,“言能載道”語言文字能幫助我們悟道。我們今天學道的多如牛毛,證道的鳳毛麟角,在這種情況下,禅宗作爲一個非常講究師承的宗派,沒有人去直接指導,很容易出現問題。因此很多教下的經典,就是指導我們如何修行的根據。它用理論指導實踐,反過來再用實踐來印證理論。那麼多燈錄、語錄回答的問題也很多,每一個禅師接人待物,教育學人的方法都不一樣。比如,有人問趙州禅師:什麼是佛法

  他說:庭前柏樹子。或者說:吃茶去。有人問大珠慧海禅師:什麼是佛法

  他則說:饑來吃飯困來眠。……拿這個問題問其它禅師都會有各種不同的回答。如果我們還沒有悟道,卻在這裏講得非常熱鬧,那也是沒有多大意義的。當然,作爲討論還是可以的。但究竟什麼是禅呢

  禅門有幾部經典,比如《維摩诘經》,它對禅宗的影響是比較大的。魯迅先生曾經在他的白話文學小說史裏就談到兩晉南北朝中國士大夫手中最常見的幾部經中,就有《維摩诘經》。在《維摩诘經·不二法門品》裏,有叁十幾位菩薩討論什麼是不二法門。有的菩薩說:世間和出世間不二,生死與涅槃不二,煩惱與菩提不二,有漏與無漏不二,有爲與無爲不二等等,談了叁十幾個,最後文殊菩薩也說,無言無事無說是不二法門。等到維摩诘說時,他什麼也沒有說,這是一個很有名的維摩一默一聲雷的故事,當時文殊菩薩馬上就贊歎說:只有離開語言文字,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門。那禅應該是什麼呢

  如果從這個意義來說,禅應該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語言文字在有些地方是比較蒼白的,很多問題用語言表達不清楚。我們爲了交流的方便,有了這樣的邏輯或者那樣的思想,可是在表達最根本的問題時,我們的語言太有限了。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曆:當我們高興的時候,和知心的人在一起時,有時是不用說話的,甚至不知說什麼好。這可能就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位禅師說得好:禅,說似一物即不中,說它是什麼都不對,張口即錯,動念即已離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禅也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只能靠體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說人生是苦的,在戰火硝煙的地方,當生命塗炭的時候,當戰場上面臨著死亡的時候,跟他們講人生苦短,跟他講世事無常,他很容易接受。可是跟一個鋼筋鐵骨、叱吒風雲的人講人生是苦,他未必能夠信服。在電影《大決戰》裏有一個鏡頭:周恩來去看毛主席,他們兩個人對視了半天,沒有說一句話,那個鏡頭比較長,處理得非常好,我想那個時候一切語言都沒有意義。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都包含在裏面了。所以,對于兩個層次相當的人來說,他們交流的方式不是用語言去傳達,應該是心靈與心靈的接觸。禅師也是一樣,我們問趙州禅師什麼是佛法,他說吃茶去,我們當然不懂。對已經有了這種境界的人,他馬上就能心領神會。那麼禅是什麼

  這裏我勉強用兩點來形容:

  1、禅是自由的,普遍的……

  禅可以說是一種自由,是最普遍的。換句話說,禅是精神上最徹底的解放、解脫。禅是自然的流露,是不假造作,裝是裝不出來的。天然大業,最忌裝潢,就是這個道理。佛印禅師跟蘇東坡居士在一起打坐的故事就說明了有禅定功夫的人與沒有禅定體驗的人的心量、心境是不一樣的。沒有禅定功夫的人,如果想裝的話,那他表現得一定很造作,甚至是荒唐可笑。蘇東坡是佛印禅師的朋友。他是個文學家,能夠寫出很優美的禅詩。比如,他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只爲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以及“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君。”從這叁首詩中可以看出他從學道到悟道的過程。蘇東坡和佛印禅師經常一起切磋佛理。有一天他問佛印禅師,他說你看我坐在這裏像什麼

  這位老和尚看了蘇東坡後笑了笑說,我看你蘇大居士就像一尊菩薩,很莊嚴。蘇東坡感到很高興。佛印禅師隨即問他:蘇大居士,你看我像什麼呢

  蘇東坡說:我看禅師就像一堆牛糞。佛印禅師笑了,沒有說話。蘇東坡當然是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因爲這兩個人經常在一起討論禅學,每次都是蘇東坡敗北。蘇東坡回去就對他妹妹說,這一次終于讓佛印和尚敗在我的腳下了。蘇小妹問了蘇東坡詳情後便說:哥哥,敗的應該是你而不是佛印禅師。因爲佛印禅師的心地很莊嚴,在他的心地中,他看每一個人都跟菩薩一樣。可是你的心地卻是那麼肮髒,所以看什麼都像一堆牛糞,是你的心地不夠清淨。所以說一樣的事情,情懷不一樣,境界不一樣,思想觀念不一樣,行爲語言就不一樣。

  2、禅是自然的,自如的……

  我認爲中國人之所以能夠接受禅宗,跟傳統的老莊哲學有關系。如果中國人沒有這樣一個文化背景作條件,想直接進入禅宗是很難的。中國的山水詩、田園詩、山水畫都溶入了禅宗思想,或老莊思想;都主張自然,兩者有異曲同工的地方。

  禅是以心傳心的法門,禅就是佛與佛之間所傳的本體。我們知道宗密大師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比較大的貢獻就是主張禅教一致。在這之前,禅宗和教下雖說不是形同水火,但禅宗和教下的矛盾還是比較突出的。比如說,注重理論研究的人,往往對不立文字的禅宗不屑一顧;而主張實踐、悟道、修持的,又認爲搞文字的人在搞一些花樣,沒有什麼實際功夫。宗密大師主張禅教一致,並舉出十條理由來統一禅與教的關系。宗密大師說:禅是師師密咐,本心的本心。禅是佛的心印。也是整個佛法的生命和靈魂。禅告訴你一種解脫的方法,而不是親自代你解脫。傳給人的是心印,而不是表面的語言。我們討論了以上的幾個問題,或許大家對這個…

《禅宗的內涵及其實踐(湛如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如何參學善知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