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湛如法师)

  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

  ——湛如法师在生活禅夏令营上的讲演

  

  尊敬的净慧法师、各位法师、参加夏令营的全体同学: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讨论《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我个人对禅宗没有什么体会,仅仅是在学习当中翻阅了一些文献,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我准备分八个题目来谈这个问题。

  禅宗,尤其在唐、五代以后,一直是中国佛教的主流。唐武宗灭佛以后,中国佛教最具特色且能起主导作用的,就是禅宗。为什么禅宗这一山林佛教,最后能取代贵族佛教的唯识宗、天台宗和华严宗的地位呢

  原因比较多。我认为,禅宗的生命力之所以这样顽强,应该跟它的理论、实践和教育方法以及弘扬范围有关系。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证实这样一个事实:物质无论如何丰富,科技无论如何发达,都不能够填补人类的精神荒原与生命的空虚。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说,有来自客观的:过分的机械化,使人沦为机械的奴隶;也有主观的:人们不思进取,失去自我,尤其是那些甘心沦为物质奴隶的人,他们很难有心思去观照自心,反省自己,净化自己,完善自己。而禅宗则能运用它的活泼教理,针对时弊,就病施方。所以作为山林佛教的禅宗,比贵族佛教、都市佛教都更能适应社会。比如“会昌法难”,唐武宗灭佛,被摧毁得最严重的应该是贵族佛教。因为贵族佛教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帝王、贵族、士大夫过分依赖。而禅宗不然,它没有固定的寺庙,禅宗的大师们都是“依钵寄生涯,随缘度岁华”。在这“是山都有庙”的遍地开花式的发展中,禅宗已深深地扎根、渗透到民间的各个角落。在北方佛教走向衰微的时候,禅宗又以卷土重来之势,重新在北方,甚至整个中华大地上大放异彩。一直到宋代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繁荣局面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那禅宗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核心思想又是什么

  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色在于禅。因为禅宗能改变这“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风气,禅能塑造独立的个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自在洒脱的人生,能使人类达到彻底的精神解放,这就是它的特点所在。当然其它宗派也一样能解决人类的根本问题,只是禅宗更简单明了地告诉你直下承当。我们有些同学觉得,禅宗有点看不见,摸不着,那么多公案、机锋、转语,听起来觉得很迷茫。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历代的祖师、大德们都是教理非常精通的,他们的每一种语言,每一个公案都是有相当雄厚的理论基础的。跟我们平时谈谈公案,看看《五灯会元》或者《景德传灯录》、《古尊宿语录》是有区别的。那么多公案,有的禅师穷毕生精力都没有搞清楚,你看了几本禅学的语录后,就说这个是比喻,那个是隐喻,这样未免浅薄了一些。所以,对这些问题应该严肃对待。

  那禅宗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不断走向解脱的过程。我们知道,禅学是中国佛教界,尤其是现代人比较热门的话题,为什么我们有同样的机会接触禅学,但我们的体会不一样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根基不一样。六祖当初在宝林讲《坛经》时,他上台就说,这个法门是为上根利器的人讲的,一般人很难有契入。我认为除了自己的根基外,还是应该踏实点好。如果我们跟祖师大德去比,这本身就是我慢心的增长。因此,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思想观念放下来,然后去接受它、认识它,也可以去怀疑它,因为不怀疑就没有悟入。对待这个问题,大家的感受不一样,好比我们看到月亮时,有的人很伤心;有的人会想到花前月下;有人会想到千江有水千江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有人说:风月无古今,情怀知浅深……。世间是一个,而我们的情怀不一样,感想也就不一样。今天我想从下几个方面跟大家来探讨。

  第一、谈一谈禅是什么

  

  禅宗的典籍很多。禅宗从早期的不立文字,一直到宋代以后灯录与语录的大量出现,都没有离开文字。无论是在《大正藏》或《续藏》里,禅宗留下的文献是最多了,将近七千多万字。达摩大师也叫我们不要扬弃文字,“言能载道”语言文字能帮助我们悟道。我们今天学道的多如牛毛,证道的凤毛麟角,在这种情况下,禅宗作为一个非常讲究师承的宗派,没有人去直接指导,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很多教下的经典,就是指导我们如何修行的根据。它用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再用实践来印证理论。那么多灯录、语录回答的问题也很多,每一个禅师接人待物,教育学人的方法都不一样。比如,有人问赵州禅师:什么是佛法

  他说:庭前柏树子。或者说:吃茶去。有人问大珠慧海禅师:什么是佛法

  他则说:饥来吃饭困来眠。……拿这个问题问其它禅师都会有各种不同的回答。如果我们还没有悟道,却在这里讲得非常热闹,那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当然,作为讨论还是可以的。但究竟什么是禅呢

  禅门有几部经典,比如《维摩诘经》,它对禅宗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鲁迅先生曾经在他的白话文学小说史里就谈到两晋南北朝中国士大夫手中最常见的几部经中,就有《维摩诘经》。在《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品》里,有三十几位菩萨讨论什么是不二法门。有的菩萨说:世间和出世间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有漏与无漏不二,有为与无为不二等等,谈了三十几个,最后文殊菩萨也说,无言无事无说是不二法门。等到维摩诘说时,他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一个很有名的维摩一默一声雷的故事,当时文殊菩萨马上就赞叹说:只有离开语言文字,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那禅应该是什么呢

  如果从这个意义来说,禅应该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语言文字在有些地方是比较苍白的,很多问题用语言表达不清楚。我们为了交流的方便,有了这样的逻辑或者那样的思想,可是在表达最根本的问题时,我们的语言太有限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高兴的时候,和知心的人在一起时,有时是不用说话的,甚至不知说什么好。这可能就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位禅师说得好:禅,说似一物即不中,说它是什么都不对,张口即错,动念即已离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禅也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能靠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说人生是苦的,在战火硝烟的地方,当生命涂炭的时候,当战场上面临着死亡的时候,跟他们讲人生苦短,跟他讲世事无常,他很容易接受。可是跟一个钢筋铁骨、叱吒风云的人讲人生是苦,他未必能够信服。在电影《大决战》里有一个镜头:周恩来去看毛主席,他们两个人对视了半天,没有说一句话,那个镜头比较长,处理得非常好,我想那个时候一切语言都没有意义。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都包含在里面了。所以,对于两个层次相当的人来说,他们交流的方式不是用语言去传达,应该是心灵与心灵的接触。禅师也是一样,我们问赵州禅师什么是佛法,他说吃茶去,我们当然不懂。对已经有了这种境界的人,他马上就能心领神会。那么禅是什么

  这里我勉强用两点来形容:

  1、禅是自由的,普遍的……

  禅可以说是一种自由,是最普遍的。换句话说,禅是精神上最彻底的解放、解脱。禅是自然的流露,是不假造作,装是装不出来的。天然大业,最忌装潢,就是这个道理。佛印禅师跟苏东坡居士在一起打坐的故事就说明了有禅定功夫的人与没有禅定体验的人的心量、心境是不一样的。没有禅定功夫的人,如果想装的话,那他表现得一定很造作,甚至是荒唐可笑。苏东坡是佛印禅师的朋友。他是个文学家,能够写出很优美的禅诗。比如,他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只为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以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君。”从这三首诗中可以看出他从学道到悟道的过程。苏东坡和佛印禅师经常一起切磋佛理。有一天他问佛印禅师,他说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

  这位老和尚看了苏东坡后笑了笑说,我看你苏大居士就像一尊菩萨,很庄严。苏东坡感到很高兴。佛印禅师随即问他:苏大居士,你看我像什么呢

  苏东坡说:我看禅师就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笑了,没有说话。苏东坡当然是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因为这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讨论禅学,每次都是苏东坡败北。苏东坡回去就对他妹妹说,这一次终于让佛印和尚败在我的脚下了。苏小妹问了苏东坡详情后便说:哥哥,败的应该是你而不是佛印禅师。因为佛印禅师的心地很庄严,在他的心地中,他看每一个人都跟菩萨一样。可是你的心地却是那么肮脏,所以看什么都像一堆牛粪,是你的心地不够清净。所以说一样的事情,情怀不一样,境界不一样,思想观念不一样,行为语言就不一样。

  2、禅是自然的,自如的……

  我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接受禅宗,跟传统的老庄哲学有关系。如果中国人没有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作条件,想直接进入禅宗是很难的。中国的山水诗、田园诗、山水画都溶入了禅宗思想,或老庄思想;都主张自然,两者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禅是以心传心的法门,禅就是佛与佛之间所传的本体。我们知道宗密大师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比较大的贡献就是主张禅教一致。在这之前,禅宗和教下虽说不是形同水火,但禅宗和教下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比如说,注重理论研究的人,往往对不立文字的禅宗不屑一顾;而主张实践、悟道、修持的,又认为搞文字的人在搞一些花样,没有什么实际功夫。宗密大师主张禅教一致,并举出十条理由来统一禅与教的关系。宗密大师说:禅是师师密咐,本心的本心。禅是佛的心印。也是整个佛法的生命和灵魂。禅告诉你一种解脱的方法,而不是亲自代你解脱。传给人的是心印,而不是表面的语言。我们讨论了以上的几个问题,或许大家对这个…

《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湛如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如何参学善知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