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问题还没有把握,当然也只能是没有把握。如果我们有把握了,也就不要再谈这个问题了。
第二、学禅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大家比较仰慕禅宗,来这里参加“生活禅夏令营”也是抱有一定的目的。有目的当然还是有执著,但学禅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脱,这是最根本的,是我们最关心的终极问题。
学禅的目的,第一是为了获得一种宁静、安祥的心态。
台湾耕云先生在《安祥集》中说:说禅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种宁静、安祥的心态。我们的心太难以宁静了。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我们被金钱名利心所转,很难反省自己,整天忙忙碌碌,认识自己的时间很少。而一个真正的禅者,大事已明是如丧考妣;大事未明也是如丧考妣。在没有悟道之前,举手投足、扬眉瞬目都是在观照这些问题。而我们做不到,所以心不安祥、不宁静。永嘉禅师说过:跋千山涉万水,寻师访道为参禅。在没有悟道之前,跋山涉水,到处云游,去印证自己的境界,目的是什么呢
“寻师访道为参禅”,但是“自从识得曹溪路”也就“了知生死不相关”了,这是悟后的情景。也就是说,宁静、安祥的心境是在跋山涉水、寻师访道的生活中获得的。这一点我们在柏林寺赵州老和尚身上也能看到。“赵州八十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六祖大师也是一样,他从五祖弘忍大师那里获得了印证,密授衣钵后并没有直接出来弘扬禅宗。他为了保任自己,用十五年的时间,在猎人群中保养圣胎。一个初开悟的人,悟到的境界还是很薄弱的,还要不断地巩固自己,提高自己。我们来学禅,如果仅是把它当作一门知识,就没有意义了。佛学固然需要有人研究,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人去实证。这一点说明禅宗乃至整个佛教的重点都在于实践。学佛学禅的目的就是为了心安,所以,人的生活简朴不重要,富足不重要,内心的安祥才重要。记得唐代一位禅师说过这样两句话:荣辱是非都成梦,忧喜全忘就是禅。就是为了获得安祥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物悲,这就是禅。
还可以举出一个《碧岩录》中的公案,有一位禅师修行很好,有人把他推荐给帝王,他内心非常安祥宁静,不愿到王宫里去,他写了几句偈语送给皇帝,他说:“世事悠悠,不如山丘,清松蔽日,碧水长流,山云当幕,夜月为钩,不朝天子,岂羡王侯。卧藤萝下,块石枕头,生死无虑,夫复何忧。”皇帝见到禅师的这几句话,便再也不强迫他到京城里来了。物质的改善固然可以使日子过得舒适一些,但内心里不一定很自在,不一定很安祥。烦恼的时候去喝酒或者是去唱卡拉OK,去跳舞,唱歌,这些都是暂时的自我回避,曲终人散的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仍然是辗转反侧的,烦恼仍然是挥之不去。如果你有宁静安祥的心态,就没有必要借助这种外在感观上的形式上的满足。“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悠游快活人”。这是一种多么洒脱自在的人生境界啊!
学禅的第二个目的是:破除一切执着。
没有人我执,没有法我执。这一点非常重要。人我执就是过分以我为中心,法执就是为一些语言,名相习俗等等所缚。学禅的人就应该离开这些执着,离开一切语言的执着,事业的执着,家庭的执着,爱情的执着等等。能够比较随缘,不患得患失,这是学禅的目的。比如对语言的执着,别人称赞我的时候,我们很高兴,但别人骂我的时候,我们可能就怒发冲冠了。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是对语言太执着了。还有感情上的执着,当得到的时候就感到很欣慰,失去的时候,就会神魂颠倒。有的人对身体很执着,希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然而这种希望是靠不住的,尽管我们今天还在这里讲学,明天要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不知道。大家不要以为自己很年青,棺材里装的不一定都是老年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不到终点的大有人在。大诗人李白就说:高台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也说明人生就是如此的脆弱无常。所以,要离开执着,包括对语言、概念、工作、事业、家庭这些执着。这并不是说叫你完全抛弃,而是叫你在得失面前,要拿得起放得下,通过学习禅宗,不是叫你得到什么,而是要我们在修学中把一切不利于完善人格的东西全都抛弃,更好地奉献人生。在佛教的基本教育中有四勤,是每天要反省自己,善的东西要增长,恶的东西要消除,未生善要令生,已生要增长。
学禅的第三个目的就是断除烦恼。
没有执着当然就没有烦恼。烦恼有很多种,最重要的是三种烦恼,就是贪、嗔、痴。它包括了所有的烦恼。断除烦恼第一就是要除贪,我们一进入柏林寺,就看到“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标语,这就是佛教所要求的。第二就是断嗔。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个嗔恨心很强的人,他的面目往往是狰狞的,可怕的。一个人若很安祥,也就没有了嗔恨心。有这样四句话:面上无嗔真供养,口里无嗔吐妙香,心内无嗔是净土,无浊无染是真常。学习禅宗还要去除愚痴。痴就是无明。佛教强调一切烦恼的根本就是无明,无明是一切痛苦产生的根源,我们解脱的最后一个烦恼就是无明。去掉贪、嗔、痴等烦恼就是我们学禅的最后目的。学禅的目的基本上就是以上三点。
第三、禅宗经典
禅宗所有的经典中有两部经非常重要。一部是《楞伽经》,一部是《金刚经》。《楞伽经》共有四卷,前半部分谈到三界唯心,五位百法,一切唯心造等思想。这一部分对禅宗影响并不很大。后半部分谈到如来藏的思想,如来藏思想对后来的禅宗影响很大,其中自性清净心的思想是最有代表性的。六祖即心即佛的思想与它都有一定的关系。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与达摩的思想是一致的。如来藏的自性清净心可以说直接影响了整个禅宗史。另一点是楞枷经谈到的宗通的思想,就是强调实证而不注重文字的宣传。
《金刚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也是在社会上和教内流传最广泛的一部经典。此经的核心思想是:“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通过破除众生的我法二执,顿悟三轮体空,开显智慧,安顿人生。它的伟大之处是超越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楞枷经》和《金刚经》的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禅宗的发展。
第四、禅宗最核心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禅宗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六祖慧能大师提出的即心即佛,顿悟成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思想。
1、佛性平等,即心即佛的思想。六祖千里迢迢从岭南到湖北的黄梅去参见五祖时,五祖就问他:汝是何方人
六祖慧能回答说:弟子是岭南人。五祖问:你来干什么
慧能答:不求余物,唯求作佛。五祖又问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堪作佛!六祖当仁不让地回答说:人无南北,佛性无南北!上面这段简短的对话充分反映了六祖佛性平等的思想。
2、佛是自性。六祖说:自性就是佛,佛就是自性,学法作佛莫向外求。自性悟,众生是佛;自性迷,佛即众生。这可以看出,佛是什么
佛就是自性。所以,在《坛经》中,心、佛与众生三无差别。《坛经》曾概括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3、心性本净。心性本净的思想,我们还可以从《坛经》中去找。六祖跟神秀求法偈的区别就是:六祖慧能明确主张自性清净就是佛,是众生本具的。这种观点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缩小了众生与佛的距离,打破了在家与出家的界限,甚至打破了世间与出世间的界限和生死与涅槃的界限。
4、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禅宗也称为心地法门。达摩东来无一事,只凭心意用功夫。最后的目的就是明心见性。现实中万象森罗,千差万别,众生的差别是什么呢
我们说是业力。但在禅宗看来,明心见性才是修道人主要关心的问题。只有明心见性了,只有开悟了,修学才可以有所上路。明心见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明心,就是明了诸法都是从心而生的。《六祖坛经》和其它一些经典都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见性,即见到自己本来的自性,见到自性即见到自己本来是佛,只有明心才可以见性。《楞严经》说:众生迷即为物所转,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这是明心见性的境界。
第五、修学禅宗的基本条件
修学禅宗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修学佛法是信解行证的过程,有这样几个次第:第一要依止、亲近善知识,第二要听闻正法,第三要如理作意,第四要法随法行。
我们要学习禅宗,非常有必要找一个比较可靠的善知识。欲知山上路,请问过来人。只有跟过来人去学才是有把握的。善知识除应该是有修证外,还应有很好的佛学造诣和高尚的道德。
其次,同参也很重要,应见地相同、志趣相同、戒行清净,这样才可以相互帮助、激励,才可以不断在信心、道念上前进。我们修学禅宗是不能离开禅定的。虽然说,禅不在坐,坐也不是禅,但是腿子功夫还是很重要的。一般情况,初学禅的必须要经过静坐的阶段逐渐沉淀妄想,获得禅悦。如果连腿子都盘不起来,很难说在心地上会有什么进步。你在那里一坐就挥汗如雨,痛苦万分,是很难体会到参禅的法喜的。
饮食和环境也很重要,饮食应清淡,营养俱足。环境一定要很清幽,最好选择一个宁静的地方,如溪边、林下都好。选择幽静的环境静坐,对初学修禅者是很有益处的。一般说的“十字街头好修行”,不是我们这些人所能做到的。
要持戒清净。不持戒的人,他的心很难做到宁静安祥,持戒清净对修学很有好处。因为清净戒能增长善根功德,保任禅者的风范。
求道心要恳切。进入禅堂,不是写着“提起”就是写着“放下”,提起就是把正念提起,把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提起来;放下,就是把尘劳妄想放下,如求道心不切,就容易懈怠,甚至中途而废。
第六、禅宗的修证。
禅宗是实践性很强的宗派。搬柴运水,举手投足都是修学的…
《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湛如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