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問題還沒有把握,當然也只能是沒有把握。如果我們有把握了,也就不要再談這個問題了。
第二、學禅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大家比較仰慕禅宗,來這裏參加“生活禅夏令營”也是抱有一定的目的。有目的當然還是有執著,但學禅目的是爲了更好地解脫,這是最根本的,是我們最關心的終極問題。
學禅的目的,第一是爲了獲得一種甯靜、安祥的心態。
臺灣耕雲先生在《安祥集》中說:說禅的目的就是爲了獲得一種甯靜、安祥的心態。我們的心太難以甯靜了。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在商品大潮的沖擊下,我們被金錢名利心所轉,很難反省自己,整天忙忙碌碌,認識自己的時間很少。而一個真正的禅者,大事已明是如喪考妣;大事未明也是如喪考妣。在沒有悟道之前,舉手投足、揚眉瞬目都是在觀照這些問題。而我們做不到,所以心不安祥、不甯靜。永嘉禅師說過:跋千山涉萬水,尋師訪道爲參禅。在沒有悟道之前,跋山涉水,到處雲遊,去印證自己的境界,目的是什麼呢
“尋師訪道爲參禅”,但是“自從識得曹溪路”也就“了知生死不相關”了,這是悟後的情景。也就是說,甯靜、安祥的心境是在跋山涉水、尋師訪道的生活中獲得的。這一點我們在柏林寺趙州老和尚身上也能看到。“趙州八十歲猶行腳,只爲心頭未悄然。”六祖大師也是一樣,他從五祖弘忍大師那裏獲得了印證,密授衣缽後並沒有直接出來弘揚禅宗。他爲了保任自己,用十五年的時間,在獵人群中保養聖胎。一個初開悟的人,悟到的境界還是很薄弱的,還要不斷地鞏固自己,提高自己。我們來學禅,如果僅是把它當作一門知識,就沒有意義了。佛學固然需要有人研究,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人去實證。這一點說明禅宗乃至整個佛教的重點都在于實踐。學佛學禅的目的就是爲了心安,所以,人的生活簡樸不重要,富足不重要,內心的安祥才重要。記得唐代一位禅師說過這樣兩句話:榮辱是非都成夢,憂喜全忘就是禅。就是爲了獲得安祥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物悲,這就是禅。
還可以舉出一個《碧岩錄》中的公案,有一位禅師修行很好,有人把他推薦給帝王,他內心非常安祥甯靜,不願到王宮裏去,他寫了幾句偈語送給皇帝,他說:“世事悠悠,不如山丘,清松蔽日,碧水長流,山雲當幕,夜月爲鈎,不朝天子,豈羨王侯。臥藤蘿下,塊石枕頭,生死無慮,夫複何憂。”皇帝見到禅師的這幾句話,便再也不強迫他到京城裏來了。物質的改善固然可以使日子過得舒適一些,但內心裏不一定很自在,不一定很安祥。煩惱的時候去喝酒或者是去唱卡拉OK,去跳舞,唱歌,這些都是暫時的自我回避,曲終人散的時候,夜深人靜的時候,仍然是輾轉反側的,煩惱仍然是揮之不去。如果你有甯靜安祥的心態,就沒有必要借助這種外在感觀上的形式上的滿足。“誰知將相王侯外,別有悠遊快活人”。這是一種多麼灑脫自在的人生境界啊!
學禅的第二個目的是:破除一切執著。
沒有人我執,沒有法我執。這一點非常重要。人我執就是過分以我爲中心,法執就是爲一些語言,名相習俗等等所縛。學禅的人就應該離開這些執著,離開一切語言的執著,事業的執著,家庭的執著,愛情的執著等等。能夠比較隨緣,不患得患失,這是學禅的目的。比如對語言的執著,別人稱贊我的時候,我們很高興,但別人罵我的時候,我們可能就怒發沖冠了。原因是什麼呢
原因是對語言太執著了。還有感情上的執著,當得到的時候就感到很欣慰,失去的時候,就會神魂顛倒。有的人對身體很執著,希望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然而這種希望是靠不住的,盡管我們今天還在這裏講學,明天要發生什麼事情,我們都不知道。大家不要以爲自己很年青,棺材裏裝的不一定都是老年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不到終點的大有人在。大詩人李白就說:高臺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如雪。也說明人生就是如此的脆弱無常。所以,要離開執著,包括對語言、概念、工作、事業、家庭這些執著。這並不是說叫你完全抛棄,而是叫你在得失面前,要拿得起放得下,通過學習禅宗,不是叫你得到什麼,而是要我們在修學中把一切不利于完善人格的東西全都抛棄,更好地奉獻人生。在佛教的基本教育中有四勤,是每天要反省自己,善的東西要增長,惡的東西要消除,未生善要令生,已生要增長。
學禅的第叁個目的就是斷除煩惱。
沒有執著當然就沒有煩惱。煩惱有很多種,最重要的是叁種煩惱,就是貪、嗔、癡。它包括了所有的煩惱。斷除煩惱第一就是要除貪,我們一進入柏林寺,就看到“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標語,這就是佛教所要求的。第二就是斷嗔。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一個嗔恨心很強的人,他的面目往往是猙獰的,可怕的。一個人若很安祥,也就沒有了嗔恨心。有這樣四句話:面上無嗔真供養,口裏無嗔吐妙香,心內無嗔是淨土,無濁無染是真常。學習禅宗還要去除愚癡。癡就是無明。佛教強調一切煩惱的根本就是無明,無明是一切痛苦産生的根源,我們解脫的最後一個煩惱就是無明。去掉貪、嗔、癡等煩惱就是我們學禅的最後目的。學禅的目的基本上就是以上叁點。
第叁、禅宗經典
禅宗所有的經典中有兩部經非常重要。一部是《楞伽經》,一部是《金剛經》。《楞伽經》共有四卷,前半部分談到叁界唯心,五位百法,一切唯心造等思想。這一部分對禅宗影響並不很大。後半部分談到如來藏的思想,如來藏思想對後來的禅宗影響很大,其中自性清淨心的思想是最有代表性的。六祖即心即佛的思想與它都有一定的關系。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與達摩的思想是一致的。如來藏的自性清淨心可以說直接影響了整個禅宗史。另一點是楞枷經談到的宗通的思想,就是強調實證而不注重文字的宣傳。
《金剛經》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也是在社會上和教內流傳最廣泛的一部經典。此經的核心思想是:“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通過破除衆生的我法二執,頓悟叁輪體空,開顯智慧,安頓人生。它的偉大之處是超越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楞枷經》和《金剛經》的這些思想直接影響了禅宗的發展。
第四、禅宗最核心的基本理論是什麼
禅宗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六祖慧能大師提出的即心即佛,頓悟成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思想。
1、佛性平等,即心即佛的思想。六祖千裏迢迢從嶺南到湖北的黃梅去參見五祖時,五祖就問他:汝是何方人
六祖慧能回答說:弟子是嶺南人。五祖問:你來幹什麼
慧能答:不求余物,唯求作佛。五祖又問他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如何堪作佛!六祖當仁不讓地回答說:人無南北,佛性無南北!上面這段簡短的對話充分反映了六祖佛性平等的思想。
2、佛是自性。六祖說:自性就是佛,佛就是自性,學法作佛莫向外求。自性悟,衆生是佛;自性迷,佛即衆生。這可以看出,佛是什麼
佛就是自性。所以,在《壇經》中,心、佛與衆生叁無差別。《壇經》曾概括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3、心性本淨。心性本淨的思想,我們還可以從《壇經》中去找。六祖跟神秀求法偈的區別就是:六祖慧能明確主張自性清淨就是佛,是衆生本具的。這種觀點的現實意義在于它縮小了衆生與佛的距離,打破了在家與出家的界限,甚至打破了世間與出世間的界限和生死與涅槃的界限。
4、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禅宗也稱爲心地法門。達摩東來無一事,只憑心意用功夫。最後的目的就是明心見性。現實中萬象森羅,千差萬別,衆生的差別是什麼呢
我們說是業力。但在禅宗看來,明心見性才是修道人主要關心的問題。只有明心見性了,只有開悟了,修學才可以有所上路。明心見性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明心,就是明了諸法都是從心而生的。《六祖壇經》和其它一些經典都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見性,即見到自己本來的自性,見到自性即見到自己本來是佛,只有明心才可以見性。《楞嚴經》說:衆生迷即爲物所轉,心能轉物即同如來。這是明心見性的境界。
第五、修學禅宗的基本條件
修學禅宗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修學佛法是信解行證的過程,有這樣幾個次第:第一要依止、親近善知識,第二要聽聞正法,第叁要如理作意,第四要法隨法行。
我們要學習禅宗,非常有必要找一個比較可靠的善知識。欲知山上路,請問過來人。只有跟過來人去學才是有把握的。善知識除應該是有修證外,還應有很好的佛學造詣和高尚的道德。
其次,同參也很重要,應見地相同、志趣相同、戒行清淨,這樣才可以相互幫助、激勵,才可以不斷在信心、道念上前進。我們修學禅宗是不能離開禅定的。雖然說,禅不在坐,坐也不是禅,但是腿子功夫還是很重要的。一般情況,初學禅的必須要經過靜坐的階段逐漸沈澱妄想,獲得禅悅。如果連腿子都盤不起來,很難說在心地上會有什麼進步。你在那裏一坐就揮汗如雨,痛苦萬分,是很難體會到參禅的法喜的。
飲食和環境也很重要,飲食應清淡,營養俱足。環境一定要很清幽,最好選擇一個甯靜的地方,如溪邊、林下都好。選擇幽靜的環境靜坐,對初學修禅者是很有益處的。一般說的“十字街頭好修行”,不是我們這些人所能做到的。
要持戒清淨。不持戒的人,他的心很難做到甯靜安祥,持戒清淨對修學很有好處。因爲清淨戒能增長善根功德,保任禅者的風範。
求道心要懇切。進入禅堂,不是寫著“提起”就是寫著“放下”,提起就是把正念提起,把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心提起來;放下,就是把塵勞妄想放下,如求道心不切,就容易懈怠,甚至中途而廢。
第六、禅宗的修證。
禅宗是實踐性很強的宗派。搬柴運水,舉手投足都是修學的…
《禅宗的內涵及其實踐(湛如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