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參學善知識
禅心
參學善知識是一門學問。教下與密宗都注重在善知識應具條件一邊而論其得益大小,而惟獨宗下專就能參之人自己覺照程度論其得悟與否。本文即就宗下初學如何參學善知識的自心觀照方面來論述進趣之道,俾使禅道不衰,宗風弘暢。
一、爲什麼要參學善知識
參學善知識是宗門一大功課。因爲禅宗貴在活的教學,心與心的互證,所以,學人如得明眼善知識的點化,就能迅速契合禅旨,悟明本來。也正因爲如此,曆代以來,宗門下行人最重視的就是百城煙水,遍參明師了;這一生的學禅經曆,幾乎就是在參學中度過,而對禅的體悟,也就在參學中不斷升華、飛躍。由此可知,一個學禅之人,假如不從事于參學,不遇明眼宗師,雖一生熟讀經書,通達禅典,也無補于禅的明悟與契證。所以禅門行人在掌握了禅文字的學習方法後,再以禅理照心應世,而起參學之行,並以真正見解回轉參學的下劣邪心,開啓智慧正行。如是用心,如是參學,久久必能深有悟證。
但許多參學之人往往在善知識一邊起抉擇分別之心,而不體究自己的參學心態如何,因此在參學途上,總難走上禅悟正路,究其原因就是不重視自心內的正邪心態的反省。自心的正邪可以概括爲二十種類。在邪參方面包含:無知參、愛樂參、知解參、傍習參、著相參、死心參、慢心參、狂放參、自了參、過悲參。但真正參學,雖其理不二,也可據其覺照的程度分爲十種正參法行:正信參、正見參、正直參、正行參、疑情參、道法參、障難參、無心參、印證參、利他參等。
了解參學心態正邪差異,就是爲了更好地鑒別自己的參學之心,並舍邪歸正,使自心相應于禅旨而契悟佛法。很顯然,參學善知識的目的就是爲了開悟合道。而參學善知識實際上就是反參自己,因爲只有內外合一,心法相應之際,方能真正契合真如。所以學人應認識到:真正善知識不在外邊,而是自心的正知反省,一個不識自心的人,也絕對無法識別對象,所以在參學中不斷地了悟自心,在自心了悟中善于反證善知識。如此才符合禅道之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正參。
二、不符合禅宗正行的參學
學禅之人很多,而真正契悟者卻很少,除了其它一些原因外,那就是基因于參學的心態與禅旨不相符合,所以心行理外,迂回禅門邊,不能入門。邪心妄習對初心參學之行人而言,或多或少總是難免,貴在鑒知自心,棄邪歸正,然後就自己的真正見解而行正確參學。
根據現代人參學的通病,概括爲十種類。當然,行者的心態是不斷變化的,故此十大種類的邪參,僅爲參考起見而方便列出。
(一)無知參:不知禅是何法,心是何物,既無教理基礎,又非真正發菩提心,爲了充時髦,裝門面,資談柄,學一點禅下機鋒句語,講幾句似懂非懂的禅門公案,以爲禅宗不過如是而已。因以無知之心,遇宗門下人,便以禅語接搭,開口即不著邊際,與心地全然無關,縱遇善知識點化,也只如戲論,毫無回轉的余地。所以以無知之心而行參學,如同門外漢,講家裏事,徒磋光陰而已。
因此,學禅參學之士,先須明教,知佛陀一生教化的大義,次須真正發菩提心,最後應究明禅宗旨趣,觀照心地。如是叁步通過後,方從無知轉爲初知,參學的資格也即具備。才不致于磋砣歲月,虛擲光陰。
(二)愛樂參:雖然了解禅宗大義,但由于個人的愛樂之心特別嚴重,故其意境未達平淡無爲的清淨禅味。于是在參學時,以個人的愛樂習染而處處受縛,所謂被棘荊挂住,不能自由轉身,也就是死在愛樂心之下而不能明悟本來。愛樂的範圍很廣,凡六根所對的六塵,均成爲愛樂的對象,可以分爲叁等:(1)愛樂身命、財産、名譽、欲色、睡眠、煙、酒等;(2)愛樂禅的知識,禅的情趣,禅之知解乃至其它文學等知識;(3)愛樂功法、境界、禅定、神通、修養、清高、辯才等。
以上叁等的愛樂,第一種重者應依教修行,或修密乘,或修淨土,可得漸次轉化自我。第二種重者應離棄一切知解,放下一切分別之心,一意于觀心,也可深入禅法。第叁種往往有一定的體驗,但因習染之故,未能真正明悟,故應破其愛樂之心,轉其執染之處。也能深入禅道,悟明本來。
(叁)知解參:此類屬理性思維異常發達之流,具有哲理學家的思考頭腦,所以知解、比類、研討的心理功能極活躍,“見心”很猛利。但因不知禅是心的原態,不是思維的對象,更不是知識解答的産物,它是無名無相,非空非有的本體。
由于不了禅的旨趣,以爲禅與教是一個東西,是可以用知識去了解而加以肯定的,于是對禅的著作與教下經論進行比較研究,對禅公案言句進行穿鑿領會,對于曆代祖師的悟境進行哲學、心理學的剖析與探索,以此等種種的方法所獲得的知解,歸結爲對禅的悟知,並以此而通釋一切禅文字的內在真義。
以如此的知解去從事參學便會出現以下叁種情形:
(1)與禅師交談時,雖然講的內容、句語,確系宗門中事,其義似乎也正確,但是,以知解心而講的,卻是意識分別的産物,與禅宗毫無關系。因爲,禅宗裏的一切公案與句語,都是真心之所流現,與文字句語毫不相關,而知解人學的是文字而非體悟真心,所以“字義同而實質不同。
(2)在參學中,凡符合于我的知解的爲宗門正見,如稍有不合,即指責其爲錯謬。並以知解心去領納禅師開示時,也盡以原來庫存的禅知識去抉擇分別。如此便死在句下,不得轉身活用。因爲禅師的一切言句,都是爲了指點行人當下悟去,沒有一句是要你學會了之後記在心中然後去對照的。所以如以知解心去參學時,難免被言句轉了去,而不可能回光返照,豁開本來。
(3)由于想蘊成蓋,妄想不斷,對于實際的受用全然不知,久久心力衰竭,煩惱叢生,便以爲禅悟對于行人毫無作用,不能真正了斷生死,而不知自己並不懂禅宗,沒有真正開悟,所以落到這般田地。更由于自己不了,一是見他禅師也不過如此,未得大道,二是徒生種種妄見,謗佛謗祖,或轉向世俗,祈求現世利益;或轉向他法,以求勝應等等。妄見從而滋生。
這叁種都是因爲以知解禅理而爲悟,不了知解宗徒正是宗門之大忌。如不體悟真心,雖知解聰慧,終不能敵生死業。所以宗門參學之士,應離一切知解而起真正之離知正參。
(四)旁習參:倚重于旁門外道或教下功法,但在行持的種種見境與體驗中,均會歸于禅理。以如是見與行而起參學,則成爲叁種情形:一是所談的是禅理,而所行的與禅全然無關;二是禅理與法行有一定的關系,但其境界相差甚遠;叁是將一切功行完全導入禅旨,不另外立法,但法見難泯,余習仍在。第一種屬于邪道旁門之類,如叁祖教、一貫道、同善社等,其中也不乏談禅者,但與禅宗絲毫無關,完全是兩回事。第二種是以道家理論爲主旨而建立的道家性命功法與某些氣功及印度的瑜伽功法。修煉此等功法者,有一定的體驗,對于禅有一定的認識,但僅爲比附的關系,其實際境界相差甚遠,也是完全不同的層面。第叁種是修持佛教正法者,如從天臺、華嚴、唯識、叁論等教修到一定程度後會入禅宗;或從無相密乘的大手印、大圓滿等開悟見性而會通禅宗;又如修理性淨土者,得理一心不亂後悟通禅宗。如此種種人之所悟,如能會歸不二,不著余習,則與禅旨不違,如果仍有二法在,則法執未亡,不得真正明悟。
帶有旁習者起參學時,一開口就會把這種習氣暴露出來,形成事理相背,體用乖異的見解。盡管程度有不同,但旁習參者如果不是真正契合禅旨抛棄余習的,就不可能成爲純正的宗門開士,不僅誤了自己,且能贻害他人,使一乘圓頓妙法,被他雜七雜八的旁習知見,搞得一團糟,祖師西來的正旨,也就因此被湮沒了。
(五)著相參:由于著相習氣深厚,雖然初步明了禅旨,但在具體參學上,總是對境生心,執著不舍。如見禅師便在色身假相上分別執著,在指示禅法上,又著于法的境相。于是昧于人法二相而落顛倒,在無相、無住、無念的宗門中,生住著滯礙的妄執,因此處處受縛,不得自由轉身。
初參著相一般分爲如下叁種:
(1)執著“內有妙道,外有顔貌”,以爲真正有道之人必是身體健壯,內氣充沛,面色光澤,動作敏捷。所以凡遇此等之人便恭敬禮拜,尊爲明師,反之,如見平平常常,其貌不揚之禅師,辄認爲“其內必無妙道”,于是以假相爲真道,不知禅是心行的事業,不可以色相來衡量,因此而錯過參學真正善知識的機會。
(2)執著有真正功夫之人,必有神通功能的發明。凡遇見能預知諸事,神通顯用者,便以爲是真正有道之人,而如見日常生活無住妙用、別無玄妙神奇顯示者,辄以爲其道不著,功德不高。由于執著神通妄相爲道故,不僅不能遇真正善知識,且有落魔發狂的惡果。因爲禅是每個人心靈中的平常之原態,只有一絲不挂,一塵不染,方能與之相應,如執著神通,即走向與禅心相背的生死谷中去。
(3)在心法交參中,以爲自己所體驗的境界是真實不虛,並以此體驗之境來消融祖師言句,更以此作爲考查他人境界的依據。因爲不知禅的所有境界都是路途風光,不能有絲毫的執著,一旦執滯于境界,便落巢臼,不得出頭。宗下著境界相,一般有:住著空境爲悟;住著另有“一物”;錯會妄即是真;住著實有悟境等等。凡住著一切境而起參學者,因不知無相本明的不動天真佛性,乃是原本如此的,故在善知識指示下,難以會歸本來,即被著相的慣性轉了過去。
由此可知,凡著相參學者,終日被假相所迷,雖然一生勤苦,畢竟不得正悟。因爲,道本無爲,禅即無相,如以境界諸相爲尺度來尋找善知識,則即使善知識在面前親切指點,也絕然不得利益。所以禅人貴在真正見地,不在幻化之一假相。
(六)死心參:所謂死認一師,死守一法,死執一念。不知普天之下,凡能啓我智慧者,皆我明師;不知…
《如何參學善知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