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參學善知識▪P2

  ..續本文上一頁八萬四千法門如能使我安心進道者,皆是妙法;不知自心本空,若能不著一切觀念,處處無住者,乃我真心。由于心服太死,智慧不開,所以于一師、一法、一念之下,勤苦修習,數十年難得見性。要學禅參善知識必須活參才得,于一切師,不以情感之世俗見而礙求道之心;于一切法不應久習無功而不願放棄,應轉修適宜之法;于一切觀念,不應執見而固執不舍,應離一切見而入道。

  死心參者,心地必狹窄與瞋心大,因此,難免久久成身心之病,此是禅病中較嚴重的一種。如果由死心而死執境界,則必入魔境無疑。故參學善知識應避免“死心”參,要以活潑的智慧啓開心地妙用,如是方與道相應。

  (七)慢心參,學道之人,初得幾分相應,悟心小開。往往便以爲自己已得證佛法,悟徹真性。于是心中高舉,目空一切。與人談法,動辄以悟人自居,並居高臨下,口出不遜,非獲個全勝而歸不可。如此驕慢之心,早與禅旨大相徑庭,哪裏還有悟在?真正開悟之士,應是謙謹叁業,慈悲爲懷,內藏智慧,外顯愚魯。說法談道,必須于他人之根器,方便啓示,並不以師自居,只以平常心待人,如是方是悟人之風範。因此,如果以慢心而起參學,不但貧心難除,而且是非紛起,不僅害己,而且亂子禅道,使初心被假相所迷,遂生退怯。慢心之人,如果不能覺悟轉化,使心地空淨,自以爲是,久必與魔爲伍。

  (八)狂放參:以顛倒之見心,只知禅的無相、無念一邊,執定禅不在修而在悟,並以自己初步的解知爲悟,狂放無度,全不顧個人的修養,道德之規範,心地之觀照,放縱自我,行一切顛倒之事,處處悖違戒律,廣造因果。在造業中,且以爲業、因果本來是空的,無作無受。不知業雖本空,而因果絲毫不爽。初悟道之人,正是“隨緣消舊業,更不再造新殃”時節,如果以狂放無羁爲無住,則正與禅旨相違背,因爲在一切事中能正確地符合客觀規律去做,心中了無痕迹,方是真正無住。所以故示放縱,以爲自在,則必入于愚癡無知之中,廣造無知之業。

  因此,以狂放心去參學善知識時,不僅不可能遇見真正善知識,還會造成謗佛謗法之罪。

  (九)自了參:雖得初悟,但根器偏小,心量不大,惟求自了,不樂利他。以此自了之心而起參學時,只有空智,而無悲心,不可能真正明悟佛性,因爲真空之性與妙有之悲是同一個佛性整體,如果心存自了,悲願不普,則必滯于悟境,且常有退轉之險,不得真正開發與活潑妙用。

  (十)過悲參:由于受教下菩薩行的影響,以有爲心而發度生的願行。因此,雖得初悟,而其習氣未除,不知保養休歇,卻任由悲心發起,過早地行度生之法,結果因其力未充足故,反而被境界所轉,重又迷失本來。因此,過悲之行者在參學途上,難以照顧本來,雖得親近善知識,往往在利生法上起于執著,使真心落于妄動。如此,自性之妙用就難得發動,對境亦無力轉化。這就是教典中所謂的:“愛見大悲,成菩薩墮”的原由。所以,除了根器特好者外,一般人初悟後應當把重點放在綿密保養上,待力量充足後,方可在境界中隨緣度化,指點迷津。

  叁、正確的宗門參學法行

  妙心不二,但學者入道,須具方便。對于初學之土,更須具備方便法行,方能了悟妙心,徹證無生。故列出以下十條正參法行,以供參考。

  (一)正信參:禅宗法門,雖不落世俗信仰之儀規,但如果沒有正信叁皈作爲入道的基礎的話,不是落入邪外,就是偏于豁達空與狂放。古德雲:大信才有大疑,大疑才得大悟。所以禅宗的疑情是出于對果地佛與真如佛性的真正信受,由信受故,才能生起願求開悟成佛的修道學法的精進心。有此願求精進心的推動,方能生起參究之正行。由正行不斷相應,即趨入離知真境而得明悟。由悟後調習、入聖、利他,方圓滿一期修禅學道的一大事因緣。其大事因緣的源頭,豈非正信二字?所以禅宗行人,最初入道,須是正信方得。只有具備正信的參學,方是正參,否則即爲邪參。

  至于正信的內容,達摩祖師在《悟性論》中雲:

  “夫道者,以寂滅爲體,修者,以離相爲宗,故經雲:“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爲佛。經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超叁界。”

  達摩祖師在《血脈論》中又雲:

  “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既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久來不得。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亦須參善知識,切須苦求,令心會解,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狂無益。縱有珍寶如山,眷屬如恒河沙,開眼即見,合眼還見麼?故有爲之法,如夢幻等。若不急尋師,空過一生,然即怫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若未悟解,須勤苦參學,因教方得悟”。

  學人在禅文字中得初步的正信後,即可參學善知識,于真正見性的明師指點下,方能具足正信,肯定本來,承當不退。

  (二)正見參:要以求取真正見解而起參學善知識之行。因爲善知識是見性之人,而學佛法者是爲了明心見性而參善知識,所以惟以求取真正見解而參,是爲正見參。如果別有所求、所著,則爲邪見之參。

  如何是真正見解?達摩祖師在《悟性論》中雲:

  “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兩相俱生滅,有者有于無,無者無于有,是名真見。夫真見者,無所不見、亦無所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何以故?無所見故,見無見故,見非見故。凡夫所見,皆名妄想。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心境相對,見生于中,若內不起心,則外不生境,境心俱淨乃名真見。作此解時,乃名正見。不見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如以正見起參學之行,方不被裝模作樣的瞎眼人所迷,方能真正透過一切言語諸相而見實相。

  (叁)正直參:正直者,即不僅舍棄一切世間的愛好執著,而且能離叁乘境界的執著。惟禅道而求,不偏落一切功熏之行;惟直心而觀,不起妄想分別之見。以正直之心而行參學,便不會滯于一切方便門頭與諸境相,在善知識座下亦不會落于是非分別,一切習染自然能化而轉之。因此,由正直趨大道故,其心必無挂礙而速得相應。所以在正信正見之基礎上,應行正直之參,方能契會禅道。

  (四)正行參:未悟之前,惟行與禅相應之行,以法攝心,以法契悟。故除禅之正行之外,不行一切與開悟無關之行。得正行必須活用,即正用法時,心應空淨,不著絲毫,方能契合禅道。以此正行而行參學,則心不隨境遷,法不因理礙,一切心融歸此行,一切法于一法中體現,故雖然在諸師座下,法門有異之時,而此行無異。因此,以不變而應萬變,法法歸宗,久久必能豁開本來,親見自性。

  (五)疑情參:初心行者,如于話頭提撕之中,頓起疑情于心,吞不能吞,吐不能吐,心如銅牆鐵壁,愈究愈切。在此時,若閉門造車,不事參學,恐自力難破識鎖,境風來時,依舊迷逐。故應在疑情親切之際,參學善知識,冀得于座下熏習,一旦因緣時節到來,或聞聲、或見色,便“li”地一聲,疑團頓破,脫體現成。

  (六)道法參:若疑情之路不熟,久久不起,則知緣不在此。故應多方參學善知識,以求取一符合機宜的道法,以便起相應之行。禅門雖重在參究,但方便行門亦時有所施。如五祖提倡持念金剛經,憨山大師推崇持念准提咒,至于曆代祖師大德提倡隨息與念佛更是屢見不鮮。目前與禅行能迅速相應的,有心中心一法,以禅爲體,以密爲用,能于無住心中持誦時,便迅得開悟。除此而外,耕雲大師有安祥禅,亦爲契合時宜之一法。

  但是,道法在文字上獲得與在善知識指授完全不同,前者是限于個人的體驗與理解力,後者則因善知識隨機授法。方便接引,能直入法妙,故應參學善知識,以求其指授,方便入禅。

  (七)障難參:學道之人,未得大成就前,總有不同程度的障難,故初心有初心的障難處——苦于不脫也。因此,行者無論遇到什麼障難,自己又無智慧力、道力去解決時,不能任其積于心胸,應立即參學善知識,以求解決。能解得一層障難,即得一次進步。所以學道不求無障難,惟應會解脫之法。正因爲解法之力,方能脫出原來的巢臼,進入新一層次。如是難來即除,久久便能不斷悟入,自然妙道現前。

  (八)無心參:心已不被法累,不被境礙,無心于事,于事無心。但雖已無心,猶有一個無心在。爲打破無心關,故宜行于參學。又因無心之故,于參學中,一切無倚,一切無求,惟任運騰騰,隨方自在,遇一切六塵境界,皆爲參學之地,所見所聞,無非善知識。而當因緣時節到來,打破此無心之心,即徹悟本來了。

  (九)印證參:開悟之士,須經過印證,方合正道。先應印證自心,次可印證他人。印證之法有文字之證,如對照經論禅著;是否與心地吻合一致;有與善知識印證,在直接相見,親切勘驗之中,蒙善知識印可而承當不謬;有在順逆諸境中印證,如在根塵相對中,此心是否生于“妄見”?有否“妄情”?如果在叁種印證中,一.一透過,一切無礙時,方具印證他人之資格。又因自心已于諸法中得到印證,則指授、印證他人,便有方便,因有方便,方能使人親切承當,不生退失。

  (十)利他參:叁界習氣淨盡,聖德已彰。于是悲心不期自發,廣行利生之行。爲利他而起參學,則不僅透過禅宗的顯喻、機辯、綱宗、會教,而且更應參諸善知識,廣學一切度生方便,逐漸開啓應機施教的妙用。

  聖位行者在參學時,或隱其德而示無知,從引發衆人的開悟之機;或顯其德而威攝大衆,以導入彈道;或廣或略、或持或參、或直指或方便,總以妙智大開利他之門,使一切與禅法有緣之衆生,方便入道。

  四、參學貴在自知、自勵

  我們不否定真正見性的善知識的重要作用,但善知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不能放下自己的觀照而專爲尋求善知識而奔波忙碌。當該把重點放在自心自知與自勵上,只有時時明照自心,處處了知不昧,自勵精進。這樣,自己的智慧開發了,根基也打好了,在因緣時節到來時,自然能遇見善知識。

  古人說:座下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善知識的確有點撥心靈、啓人妙慧的不可思議之作用,但如果平時不能自知,所行的在十類邪參之內,則縱然遇見善知識,也只如經中所說:“逢如不逢,見似不見。”就像梁武帝見達摩一樣,不能于言下歸宗,契悟心性。所以惟有在平時依正參而行的人,處處與禅旨不違,時時覺知不昧,如此假使暫時未遇善知識,也在不斷地進步中,因緣成熟,不愁不開悟。

  自知之初在于禅文字的正確學習,以理照心,啓開正信,然後才有參學的基礎,否則,盡被瞎眼人所誤、唐損光陰,終不得真實受用。

  自知不是知于禅文字,而是知自心。知自心在于時時,而不僅僅在打坐用功時,在自知觀照中,如遇到障難險阻,還應放下一切,精進自勵,不被一切境界所迷惑,惟以生死大事而參禅悟道,不期望其它一切果報。如此自勵,方能得不退轉。

  

  

《如何參學善知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