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参学善知识▪P2

  ..续本文上一页八万四千法门如能使我安心进道者,皆是妙法;不知自心本空,若能不着一切观念,处处无住者,乃我真心。由于心服太死,智慧不开,所以于一师、一法、一念之下,勤苦修习,数十年难得见性。要学禅参善知识必须活参才得,于一切师,不以情感之世俗见而碍求道之心;于一切法不应久习无功而不愿放弃,应转修适宜之法;于一切观念,不应执见而固执不舍,应离一切见而入道。

  死心参者,心地必狭窄与瞋心大,因此,难免久久成身心之病,此是禅病中较严重的一种。如果由死心而死执境界,则必入魔境无疑。故参学善知识应避免“死心”参,要以活泼的智慧启开心地妙用,如是方与道相应。

  (七)慢心参,学道之人,初得几分相应,悟心小开。往往便以为自己已得证佛法,悟彻真性。于是心中高举,目空一切。与人谈法,动辄以悟人自居,并居高临下,口出不逊,非获个全胜而归不可。如此骄慢之心,早与禅旨大相径庭,哪里还有悟在?真正开悟之士,应是谦谨三业,慈悲为怀,内藏智慧,外显愚鲁。说法谈道,必须于他人之根器,方便启示,并不以师自居,只以平常心待人,如是方是悟人之风范。因此,如果以慢心而起参学,不但贫心难除,而且是非纷起,不仅害己,而且乱子禅道,使初心被假相所迷,遂生退怯。慢心之人,如果不能觉悟转化,使心地空净,自以为是,久必与魔为伍。

  (八)狂放参:以颠倒之见心,只知禅的无相、无念一边,执定禅不在修而在悟,并以自己初步的解知为悟,狂放无度,全不顾个人的修养,道德之规范,心地之观照,放纵自我,行一切颠倒之事,处处悖违戒律,广造因果。在造业中,且以为业、因果本来是空的,无作无受。不知业虽本空,而因果丝毫不爽。初悟道之人,正是“随缘消旧业,更不再造新殃”时节,如果以狂放无羁为无住,则正与禅旨相违背,因为在一切事中能正确地符合客观规律去做,心中了无痕迹,方是真正无住。所以故示放纵,以为自在,则必入于愚痴无知之中,广造无知之业。

  因此,以狂放心去参学善知识时,不仅不可能遇见真正善知识,还会造成谤佛谤法之罪。

  (九)自了参:虽得初悟,但根器偏小,心量不大,惟求自了,不乐利他。以此自了之心而起参学时,只有空智,而无悲心,不可能真正明悟佛性,因为真空之性与妙有之悲是同一个佛性整体,如果心存自了,悲愿不普,则必滞于悟境,且常有退转之险,不得真正开发与活泼妙用。

  (十)过悲参:由于受教下菩萨行的影响,以有为心而发度生的愿行。因此,虽得初悟,而其习气未除,不知保养休歇,却任由悲心发起,过早地行度生之法,结果因其力未充足故,反而被境界所转,重又迷失本来。因此,过悲之行者在参学途上,难以照顾本来,虽得亲近善知识,往往在利生法上起于执着,使真心落于妄动。如此,自性之妙用就难得发动,对境亦无力转化。这就是教典中所谓的:“爱见大悲,成菩萨堕”的原由。所以,除了根器特好者外,一般人初悟后应当把重点放在绵密保养上,待力量充足后,方可在境界中随缘度化,指点迷津。

  三、正确的宗门参学法行

  妙心不二,但学者入道,须具方便。对于初学之土,更须具备方便法行,方能了悟妙心,彻证无生。故列出以下十条正参法行,以供参考。

  (一)正信参:禅宗法门,虽不落世俗信仰之仪规,但如果没有正信三皈作为入道的基础的话,不是落入邪外,就是偏于豁达空与狂放。古德云:大信才有大疑,大疑才得大悟。所以禅宗的疑情是出于对果地佛与真如佛性的真正信受,由信受故,才能生起愿求开悟成佛的修道学法的精进心。有此愿求精进心的推动,方能生起参究之正行。由正行不断相应,即趋入离知真境而得明悟。由悟后调习、入圣、利他,方圆满一期修禅学道的一大事因缘。其大事因缘的源头,岂非正信二字?所以禅宗行人,最初入道,须是正信方得。只有具备正信的参学,方是正参,否则即为邪参。

  至于正信的内容,达摩祖师在《悟性论》中云: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

  达摩祖师在《血脉论》中又云:

  “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既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久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狂无益。纵有珍宝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故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然即怫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

  学人在禅文字中得初步的正信后,即可参学善知识,于真正见性的明师指点下,方能具足正信,肯定本来,承当不退。

  (二)正见参:要以求取真正见解而起参学善知识之行。因为善知识是见性之人,而学佛法者是为了明心见性而参善知识,所以惟以求取真正见解而参,是为正见参。如果别有所求、所着,则为邪见之参。

  如何是真正见解?达摩祖师在《悟性论》中云:

  “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如以正见起参学之行,方不被装模作样的瞎眼人所迷,方能真正透过一切言语诸相而见实相。

  (三)正直参:正直者,即不仅舍弃一切世间的爱好执着,而且能离三乘境界的执着。惟禅道而求,不偏落一切功熏之行;惟直心而观,不起妄想分别之见。以正直之心而行参学,便不会滞于一切方便门头与诸境相,在善知识座下亦不会落于是非分别,一切习染自然能化而转之。因此,由正直趋大道故,其心必无挂碍而速得相应。所以在正信正见之基础上,应行正直之参,方能契会禅道。

  (四)正行参:未悟之前,惟行与禅相应之行,以法摄心,以法契悟。故除禅之正行之外,不行一切与开悟无关之行。得正行必须活用,即正用法时,心应空净,不着丝毫,方能契合禅道。以此正行而行参学,则心不随境迁,法不因理碍,一切心融归此行,一切法于一法中体现,故虽然在诸师座下,法门有异之时,而此行无异。因此,以不变而应万变,法法归宗,久久必能豁开本来,亲见自性。

  (五)疑情参:初心行者,如于话头提撕之中,顿起疑情于心,吞不能吞,吐不能吐,心如铜墙铁壁,愈究愈切。在此时,若闭门造车,不事参学,恐自力难破识锁,境风来时,依旧迷逐。故应在疑情亲切之际,参学善知识,冀得于座下熏习,一旦因缘时节到来,或闻声、或见色,便“li”地一声,疑团顿破,脱体现成。

  (六)道法参:若疑情之路不熟,久久不起,则知缘不在此。故应多方参学善知识,以求取一符合机宜的道法,以便起相应之行。禅门虽重在参究,但方便行门亦时有所施。如五祖提倡持念金刚经,憨山大师推崇持念准提咒,至于历代祖师大德提倡随息与念佛更是屡见不鲜。目前与禅行能迅速相应的,有心中心一法,以禅为体,以密为用,能于无住心中持诵时,便迅得开悟。除此而外,耕云大师有安祥禅,亦为契合时宜之一法。

  但是,道法在文字上获得与在善知识指授完全不同,前者是限于个人的体验与理解力,后者则因善知识随机授法。方便接引,能直入法妙,故应参学善知识,以求其指授,方便入禅。

  (七)障难参:学道之人,未得大成就前,总有不同程度的障难,故初心有初心的障难处——苦于不脱也。因此,行者无论遇到什么障难,自己又无智慧力、道力去解决时,不能任其积于心胸,应立即参学善知识,以求解决。能解得一层障难,即得一次进步。所以学道不求无障难,惟应会解脱之法。正因为解法之力,方能脱出原来的巢臼,进入新一层次。如是难来即除,久久便能不断悟入,自然妙道现前。

  (八)无心参:心已不被法累,不被境碍,无心于事,于事无心。但虽已无心,犹有一个无心在。为打破无心关,故宜行于参学。又因无心之故,于参学中,一切无倚,一切无求,惟任运腾腾,随方自在,遇一切六尘境界,皆为参学之地,所见所闻,无非善知识。而当因缘时节到来,打破此无心之心,即彻悟本来了。

  (九)印证参:开悟之士,须经过印证,方合正道。先应印证自心,次可印证他人。印证之法有文字之证,如对照经论禅著;是否与心地吻合一致;有与善知识印证,在直接相见,亲切勘验之中,蒙善知识印可而承当不谬;有在顺逆诸境中印证,如在根尘相对中,此心是否生于“妄见”?有否“妄情”?如果在三种印证中,一.一透过,一切无碍时,方具印证他人之资格。又因自心已于诸法中得到印证,则指授、印证他人,便有方便,因有方便,方能使人亲切承当,不生退失。

  (十)利他参:三界习气净尽,圣德已彰。于是悲心不期自发,广行利生之行。为利他而起参学,则不仅透过禅宗的显喻、机辩、纲宗、会教,而且更应参诸善知识,广学一切度生方便,逐渐开启应机施教的妙用。

  圣位行者在参学时,或隐其德而示无知,从引发众人的开悟之机;或显其德而威摄大众,以导入弹道;或广或略、或持或参、或直指或方便,总以妙智大开利他之门,使一切与禅法有缘之众生,方便入道。

  四、参学贵在自知、自励

  我们不否定真正见性的善知识的重要作用,但善知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不能放下自己的观照而专为寻求善知识而奔波忙碌。当该把重点放在自心自知与自励上,只有时时明照自心,处处了知不昧,自励精进。这样,自己的智慧开发了,根基也打好了,在因缘时节到来时,自然能遇见善知识。

  古人说:座下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善知识的确有点拨心灵、启人妙慧的不可思议之作用,但如果平时不能自知,所行的在十类邪参之内,则纵然遇见善知识,也只如经中所说:“逢如不逢,见似不见。”就像梁武帝见达摩一样,不能于言下归宗,契悟心性。所以惟有在平时依正参而行的人,处处与禅旨不违,时时觉知不昧,如此假使暂时未遇善知识,也在不断地进步中,因缘成熟,不愁不开悟。

  自知之初在于禅文字的正确学习,以理照心,启开正信,然后才有参学的基础,否则,尽被瞎眼人所误、唐损光阴,终不得真实受用。

  自知不是知于禅文字,而是知自心。知自心在于时时,而不仅仅在打坐用功时,在自知观照中,如遇到障难险阻,还应放下一切,精进自励,不被一切境界所迷惑,惟以生死大事而参禅悟道,不期望其它一切果报。如此自励,方能得不退转。

  

  

《如何参学善知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