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参学善知识

  如何参学善知识

  禅心

  

  参学善知识是一门学问。教下与密宗都注重在善知识应具条件一边而论其得益大小,而惟独宗下专就能参之人自己觉照程度论其得悟与否。本文即就宗下初学如何参学善知识的自心观照方面来论述进趣之道,俾使禅道不衰,宗风弘畅。

  一、为什么要参学善知识

  参学善知识是宗门一大功课。因为禅宗贵在活的教学,心与心的互证,所以,学人如得明眼善知识的点化,就能迅速契合禅旨,悟明本来。也正因为如此,历代以来,宗门下行人最重视的就是百城烟水,遍参明师了;这一生的学禅经历,几乎就是在参学中度过,而对禅的体悟,也就在参学中不断升华、飞跃。由此可知,一个学禅之人,假如不从事于参学,不遇明眼宗师,虽一生熟读经书,通达禅典,也无补于禅的明悟与契证。所以禅门行人在掌握了禅文字的学习方法后,再以禅理照心应世,而起参学之行,并以真正见解回转参学的下劣邪心,开启智慧正行。如是用心,如是参学,久久必能深有悟证。

  但许多参学之人往往在善知识一边起抉择分别之心,而不体究自己的参学心态如何,因此在参学途上,总难走上禅悟正路,究其原因就是不重视自心内的正邪心态的反省。自心的正邪可以概括为二十种类。在邪参方面包含:无知参、爱乐参、知解参、傍习参、着相参、死心参、慢心参、狂放参、自了参、过悲参。但真正参学,虽其理不二,也可据其觉照的程度分为十种正参法行:正信参、正见参、正直参、正行参、疑情参、道法参、障难参、无心参、印证参、利他参等。

  了解参学心态正邪差异,就是为了更好地鉴别自己的参学之心,並舍邪归正,使自心相应于禅旨而契悟佛法。很显然,参学善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开悟合道。而参学善知识实际上就是反参自己,因为只有内外合一,心法相应之际,方能真正契合真如。所以学人应认识到:真正善知识不在外边,而是自心的正知反省,一个不识自心的人,也绝对无法识别对象,所以在参学中不断地了悟自心,在自心了悟中善于反证善知识。如此才符合禅道之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参。

  二、不符合禅宗正行的参学

  学禅之人很多,而真正契悟者却很少,除了其它一些原因外,那就是基因于参学的心态与禅旨不相符合,所以心行理外,迂回禅门边,不能入门。邪心妄习对初心参学之行人而言,或多或少总是难免,贵在鉴知自心,弃邪归正,然后就自己的真正见解而行正确参学。

  根据现代人参学的通病,概括为十种类。当然,行者的心态是不断变化的,故此十大种类的邪参,仅为参考起见而方便列出。

  (一)无知参:不知禅是何法,心是何物,既无教理基础,又非真正发菩提心,为了充时髦,装门面,资谈柄,学一点禅下机锋句语,讲几句似懂非懂的禅门公案,以为禅宗不过如是而已。因以无知之心,遇宗门下人,便以禅语接搭,开口即不着边际,与心地全然无关,纵遇善知识点化,也只如戏论,毫无回转的余地。所以以无知之心而行参学,如同门外汉,讲家里事,徒磋光阴而已。

  因此,学禅参学之士,先须明教,知佛陀一生教化的大义,次须真正发菩提心,最后应究明禅宗旨趣,观照心地。如是三步通过后,方从无知转为初知,参学的资格也即具备。才不致于磋砣岁月,虚掷光阴。

  (二)爱乐参:虽然了解禅宗大义,但由于个人的爱乐之心特别严重,故其意境未达平淡无为的清净禅味。于是在参学时,以个人的爱乐习染而处处受缚,所谓被棘荆挂住,不能自由转身,也就是死在爱乐心之下而不能明悟本来。爱乐的范围很广,凡六根所对的六尘,均成为爱乐的对象,可以分为三等:(1)爱乐身命、财产、名誉、欲色、睡眠、烟、酒等;(2)爱乐禅的知识,禅的情趣,禅之知解乃至其它文学等知识;(3)爱乐功法、境界、禅定、神通、修养、清高、辩才等。

  以上三等的爱乐,第一种重者应依教修行,或修密乘,或修净土,可得渐次转化自我。第二种重者应离弃一切知解,放下一切分别之心,一意于观心,也可深入禅法。第三种往往有一定的体验,但因习染之故,未能真正明悟,故应破其爱乐之心,转其执染之处。也能深入禅道,悟明本来。

  (三)知解参:此类属理性思维异常发达之流,具有哲理学家的思考头脑,所以知解、比类、研讨的心理功能极活跃,“见心”很猛利。但因不知禅是心的原态,不是思维的对象,更不是知识解答的产物,它是无名无相,非空非有的本体。

  由于不了禅的旨趣,以为禅与教是一个东西,是可以用知识去了解而加以肯定的,于是对禅的著作与教下经论进行比较研究,对禅公案言句进行穿凿领会,对于历代祖师的悟境进行哲学、心理学的剖析与探索,以此等种种的方法所获得的知解,归结为对禅的悟知,并以此而通释一切禅文字的内在真义。

  以如此的知解去从事参学便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形:

  (1)与禅师交谈时,虽然讲的内容、句语,确系宗门中事,其义似乎也正确,但是,以知解心而讲的,却是意识分别的产物,与禅宗毫无关系。因为,禅宗里的一切公案与句语,都是真心之所流现,与文字句语毫不相关,而知解人学的是文字而非体悟真心,所以“字义同而实质不同。

  (2)在参学中,凡符合于我的知解的为宗门正见,如稍有不合,即指责其为错谬。并以知解心去领纳禅师开示时,也尽以原来库存的禅知识去抉择分别。如此便死在句下,不得转身活用。因为禅师的一切言句,都是为了指点行人当下悟去,没有一句是要你学会了之后记在心中然后去对照的。所以如以知解心去参学时,难免被言句转了去,而不可能回光返照,豁开本来。

  (3)由于想蕴成盖,妄想不断,对于实际的受用全然不知,久久心力衰竭,烦恼丛生,便以为禅悟对于行人毫无作用,不能真正了断生死,而不知自己并不懂禅宗,没有真正开悟,所以落到这般田地。更由于自己不了,一是见他禅师也不过如此,未得大道,二是徒生种种妄见,谤佛谤祖,或转向世俗,祈求现世利益;或转向他法,以求胜应等等。妄见从而滋生。

  这三种都是因为以知解禅理而为悟,不了知解宗徒正是宗门之大忌。如不体悟真心,虽知解聪慧,终不能敌生死业。所以宗门参学之士,应离一切知解而起真正之离知正参。

  (四)旁习参:倚重于旁门外道或教下功法,但在行持的种种见境与体验中,均会归于禅理。以如是见与行而起参学,则成为三种情形:一是所谈的是禅理,而所行的与禅全然无关;二是禅理与法行有一定的关系,但其境界相差甚远;三是将一切功行完全导入禅旨,不另外立法,但法见难泯,余习仍在。第一种属于邪道旁门之类,如三祖教、一贯道、同善社等,其中也不乏谈禅者,但与禅宗丝毫无关,完全是两回事。第二种是以道家理论为主旨而建立的道家性命功法与某些气功及印度的瑜伽功法。修炼此等功法者,有一定的体验,对于禅有一定的认识,但仅为比附的关系,其实际境界相差甚远,也是完全不同的层面。第三种是修持佛教正法者,如从天台、华严、唯识、三论等教修到一定程度后会入禅宗;或从无相密乘的大手印、大圆满等开悟见性而会通禅宗;又如修理性净土者,得理一心不乱后悟通禅宗。如此种种人之所悟,如能会归不二,不着余习,则与禅旨不违,如果仍有二法在,则法执未亡,不得真正明悟。

  带有旁习者起参学时,一开口就会把这种习气暴露出来,形成事理相背,体用乖异的见解。尽管程度有不同,但旁习参者如果不是真正契合禅旨抛弃余习的,就不可能成为纯正的宗门开士,不仅误了自己,且能贻害他人,使一乘圆顿妙法,被他杂七杂八的旁习知见,搞得一团糟,祖师西来的正旨,也就因此被湮没了。

  (五)着相参:由于着相习气深厚,虽然初步明了禅旨,但在具体参学上,总是对境生心,执着不舍。如见禅师便在色身假相上分别执着,在指示禅法上,又着于法的境相。于是昧于人法二相而落颠倒,在无相、无住、无念的宗门中,生住著滞碍的妄执,因此处处受缚,不得自由转身。

  初参着相一般分为如下三种:

  (1)执着“内有妙道,外有颜貌”,以为真正有道之人必是身体健壮,内气充沛,面色光泽,动作敏捷。所以凡遇此等之人便恭敬礼拜,尊为明师,反之,如见平平常常,其貌不扬之禅师,辄认为“其内必无妙道”,于是以假相为真道,不知禅是心行的事业,不可以色相来衡量,因此而错过参学真正善知识的机会。

  (2)执着有真正功夫之人,必有神通功能的发明。凡遇见能预知诸事,神通显用者,便以为是真正有道之人,而如见日常生活无住妙用、别无玄妙神奇显示者,辄以为其道不著,功德不高。由于执着神通妄相为道故,不仅不能遇真正善知识,且有落魔发狂的恶果。因为禅是每个人心灵中的平常之原态,只有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方能与之相应,如执着神通,即走向与禅心相背的生死谷中去。

  (3)在心法交参中,以为自己所体验的境界是真实不虚,并以此体验之境来消融祖师言句,更以此作为考查他人境界的依据。因为不知禅的所有境界都是路途风光,不能有丝毫的执着,一旦执滞于境界,便落巢臼,不得出头。宗下着境界相,一般有:住着空境为悟;住着另有“一物”;错会妄即是真;住着实有悟境等等。凡住着一切境而起参学者,因不知无相本明的不动天真佛性,乃是原本如此的,故在善知识指示下,难以会归本来,即被着相的惯性转了过去。

  由此可知,凡着相参学者,终日被假相所迷,虽然一生勤苦,毕竟不得正悟。因为,道本无为,禅即无相,如以境界诸相为尺度来寻找善知识,则即使善知识在面前亲切指点,也绝然不得利益。所以禅人贵在真正见地,不在幻化之一假相。

  (六)死心参:所谓死认一师,死守一法,死执一念。不知普天之下,凡能启我智慧者,皆我明师;不知…

《如何参学善知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