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式。現在比較常見的修學內容有:
1、參話頭。這是宋以後禅堂裏比較常見的一種辦法。參話頭是從宋代大慧宗杲禅師開始的。被認爲是無事不辦的方法。我們學習禅宗,往往感到很難入門,不易下手。那麼我們怎樣和禅相應呢
怎樣領略禅的本地風光呢
怎樣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呢
參話頭就是提起疑情的最好的方法,有一分懷疑就有一分悟入,沒有懷疑就沒有悟入。世界範圍內的各種宗教,只有禅宗這個宗派提倡懷疑,其它宗教是強調信的。
我們看中國佛教的禅宗在教育方式上是否發生了什麼轉變
回答是肯定的。從早期的達摩大師靜默不語到進一步的直指人心,一直到後來的機鋒、棒喝、參話頭、參公案,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禅宗的話頭千差萬別,沒有固定的種類,禅師讓你參的話頭,是信手拈來的,一入言情就沒有意思了。最常提起的話頭有“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念佛的是誰”、“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等等。話頭一提起,就要緊緊地照顧住,絲毫不能放松。不應求答案,因爲有了答案,疑情就閉塞了,疑情閉塞了,就再也提不起,要到疑而不疑,不疑而疑,疑情打成一片,行坐住臥都在作念,功夫就進入綿綿密密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功夫成熟,你才有機會能在一刹那開悟。所以學習禅宗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有一位禅師這樣說:參禅本是丈夫事,一片深心皆大成。
把話頭歸類一下,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有義理的話頭,如生從何來,死到何去,念佛的是誰,這是很值得追究的話頭。另一種是沒有義理的話頭,比如,庭前柏樹子,如何是佛,麻叁斤等。不管是有義理的,還是沒有義理的,它都要求能點點滴滴一直追問下去,最後打成一片,桶底脫落,本地風光自然顯現。
2、參公案。禅宗的教育方式,從早期的達摩開始,到宋代的參話頭、參公案,已經出現了很大轉變,它已由早期的默然不語進一步到直指本心,再到後來的機鋒、棒喝、參話頭、參公案等等。參公案就是把古人悟道的因緣、作略拿來參。以他悟道的經過,作爲借鑒,公案在禅門中有一千七百多條,每一條都值得我們去參。
3、默照禅。這是曹洞宗的一種修證方法。是宋代禅宗很關鍵的人物,宏智正覺禅師提倡的。默照禅簡單地說,就是靜坐默照參禅的一種法門。靜坐,默默地去追究,佛性自然會顯現。人們執著的妄想太多了,只要默照--就是觀照自己的心,同時也在默默地忘言,不思量,正念相續,以清淨的心觀照念頭,沒有絲毫的障礙,這是默照禅所使用的方法。
4、雲遊行腳。這也是禅宗修證中不可缺少修證方法。“衣缽寄生涯,隨緣度歲華。是山都有寺,無處不爲家。”禅者的雲遊和我們現在的旅遊完全是兩回事。雲遊不是看風景而是在求道,從漫長的歲月中去體悟。永嘉玄覺禅師說:跋千山,涉萬水,尋師訪道爲參禅。最後他才說:自從識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所以在沒有悟道前,行腳參方是必不可少的。“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拾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這就是當時僧尼雲遊中去印證自己的生活寫照。
第七、禅宗的頓悟
在未講禅宗的頓悟之前,首先談一下可能出現的一些誤會,也可以說是禅的誤區。
可能出現的誤區有哪些呢
1、野狐禅--常常用自己很“聰明”的主觀見解去曲解佛法;2、葛藤禅--對公案、話頭死啃一輩子,永遠出不來;3、文字禅--文章寫得很漂亮,但往往和禅道不相合,不知禅的法味是什麼,沒有證入;4、口頭禅--像鹦鹉學舌一樣,說的公案多,背的語錄多,但和信、解、行、證不能相應;5、狂禅--對禅的境界沒有半點體會,硬說禅是空是有,強加給禅許多錯誤概念;6、枯木禅--就像木枯藤一樣沒有一點生機;7、邪禅--對禅沒有絲毫的認識,但爲了嘩衆取寵,爲了名聞利養,騙取別人的信任,胡說一遍,卻硬說是“禅”。
六祖所說的頓悟,實際上就是瞬間的體悟,這種在一刹那間見到自性,一悟即是佛地就是頓悟。禅宗的南宗和北宗並不是非常矛盾的,神秀和慧能也不是形同水火的。他們一個看到的是過程,一個看到的是結果。六祖在《壇經·行由品》中說:善知識,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頓悟的理論基礎就是當下明心見性。念念不起執著,自性本心就自然顯現。這就是頓悟。前念迷就是凡夫,後念悟就是佛。這是南宗的核心所在。
第八、禅者的生活應該怎樣
一個禅者的生活應該是怎樣的
1、隨緣自在。一個禅者的生活應該是隨緣自在的,吃飯、穿衣一如常人,但沒有執著,不妄生是非。禅者悟道後的生活用六個字就能概括:看破、放下、自在。這樣的生活,就是在塵不染,隨緣不變,不患得患失。這種隨緣的生活,是知足常樂的生活,自我解脫的生活。
2、慈悲無我。慈是給衆生快樂,悲是無條件的同情,把衆生的煩惱當作自己的煩惱,把自己的解脫和衆生的解脫結合起來。慈就是無條件的去愛護大衆、幫助大衆、做無相布施,給人快樂。就是我們常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3、待人處事應是寬容的、奉獻的,應該隨時隨地與人廣結善緣。佛教中講: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應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應愛語,就是用柔和的語言,不能用粗魯的語言,諷刺的語言去待人接物。要善于與人共事,潛移默化地去感化他人。
4、最後是利行。禅者所有的行爲都應給大衆帶來快樂才行。“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
一個禅者,處處應該體現大乘佛教的四攝的精神。(根據錄音整理)
《禅宗的內涵及其實踐(湛如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