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式。现在比较常见的修学内容有:
1、参话头。这是宋以后禅堂里比较常见的一种办法。参话头是从宋代大慧宗杲禅师开始的。被认为是无事不办的方法。我们学习禅宗,往往感到很难入门,不易下手。那么我们怎样和禅相应呢
怎样领略禅的本地风光呢
怎样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呢
参话头就是提起疑情的最好的方法,有一分怀疑就有一分悟入,没有怀疑就没有悟入。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宗教,只有禅宗这个宗派提倡怀疑,其它宗教是强调信的。
我们看中国佛教的禅宗在教育方式上是否发生了什么转变
回答是肯定的。从早期的达摩大师静默不语到进一步的直指人心,一直到后来的机锋、棒喝、参话头、参公案,确实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禅宗的话头千差万别,没有固定的种类,禅师让你参的话头,是信手拈来的,一入言情就没有意思了。最常提起的话头有“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的是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等等。话头一提起,就要紧紧地照顾住,丝毫不能放松。不应求答案,因为有了答案,疑情就闭塞了,疑情闭塞了,就再也提不起,要到疑而不疑,不疑而疑,疑情打成一片,行坐住卧都在作念,功夫就进入绵绵密密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功夫成熟,你才有机会能在一刹那开悟。所以学习禅宗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有一位禅师这样说:参禅本是丈夫事,一片深心皆大成。
把话头归类一下,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有义理的话头,如生从何来,死到何去,念佛的是谁,这是很值得追究的话头。另一种是没有义理的话头,比如,庭前柏树子,如何是佛,麻三斤等。不管是有义理的,还是没有义理的,它都要求能点点滴滴一直追问下去,最后打成一片,桶底脱落,本地风光自然显现。
2、参公案。禅宗的教育方式,从早期的达摩开始,到宋代的参话头、参公案,已经出现了很大转变,它已由早期的默然不语进一步到直指本心,再到后来的机锋、棒喝、参话头、参公案等等。参公案就是把古人悟道的因缘、作略拿来参。以他悟道的经过,作为借鉴,公案在禅门中有一千七百多条,每一条都值得我们去参。
3、默照禅。这是曹洞宗的一种修证方法。是宋代禅宗很关键的人物,宏智正觉禅师提倡的。默照禅简单地说,就是静坐默照参禅的一种法门。静坐,默默地去追究,佛性自然会显现。人们执着的妄想太多了,只要默照--就是观照自己的心,同时也在默默地忘言,不思量,正念相续,以清净的心观照念头,没有丝毫的障碍,这是默照禅所使用的方法。
4、云游行脚。这也是禅宗修证中不可缺少修证方法。“衣钵寄生涯,随缘度岁华。是山都有寺,无处不为家。”禅者的云游和我们现在的旅游完全是两回事。云游不是看风景而是在求道,从漫长的岁月中去体悟。永嘉玄觉禅师说:跋千山,涉万水,寻师访道为参禅。最后他才说:自从识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所以在没有悟道前,行脚参方是必不可少的。“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拾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就是当时僧尼云游中去印证自己的生活写照。
第七、禅宗的顿悟
在未讲禅宗的顿悟之前,首先谈一下可能出现的一些误会,也可以说是禅的误区。
可能出现的误区有哪些呢
1、野狐禅--常常用自己很“聪明”的主观见解去曲解佛法;2、葛藤禅--对公案、话头死啃一辈子,永远出不来;3、文字禅--文章写得很漂亮,但往往和禅道不相合,不知禅的法味是什么,没有证入;4、口头禅--像鹦鹉学舌一样,说的公案多,背的语录多,但和信、解、行、证不能相应;5、狂禅--对禅的境界没有半点体会,硬说禅是空是有,强加给禅许多错误概念;6、枯木禅--就像木枯藤一样没有一点生机;7、邪禅--对禅没有丝毫的认识,但为了哗众取宠,为了名闻利养,骗取别人的信任,胡说一遍,却硬说是“禅”。
六祖所说的顿悟,实际上就是瞬间的体悟,这种在一刹那间见到自性,一悟即是佛地就是顿悟。禅宗的南宗和北宗并不是非常矛盾的,神秀和慧能也不是形同水火的。他们一个看到的是过程,一个看到的是结果。六祖在《坛经·行由品》中说:善知识,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顿悟的理论基础就是当下明心见性。念念不起执着,自性本心就自然显现。这就是顿悟。前念迷就是凡夫,后念悟就是佛。这是南宗的核心所在。
第八、禅者的生活应该怎样
一个禅者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1、随缘自在。一个禅者的生活应该是随缘自在的,吃饭、穿衣一如常人,但没有执着,不妄生是非。禅者悟道后的生活用六个字就能概括:看破、放下、自在。这样的生活,就是在尘不染,随缘不变,不患得患失。这种随缘的生活,是知足常乐的生活,自我解脱的生活。
2、慈悲无我。慈是给众生快乐,悲是无条件的同情,把众生的烦恼当作自己的烦恼,把自己的解脱和众生的解脱结合起来。慈就是无条件的去爱护大众、帮助大众、做无相布施,给人快乐。就是我们常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3、待人处事应是宽容的、奉献的,应该随时随地与人广结善缘。佛教中讲: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应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应爱语,就是用柔和的语言,不能用粗鲁的语言,讽刺的语言去待人接物。要善于与人共事,潜移默化地去感化他人。
4、最后是利行。禅者所有的行为都应给大众带来快乐才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一个禅者,处处应该体现大乘佛教的四摄的精神。(根据录音整理)
《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湛如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