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與佛教哲學(陳重晖)

  禅定與佛教哲學

  陳重晖

  

  在世界諸大宗教中,佛教特以哲學發達著稱,以致晚近教育、學界有不少人力倡佛教非宗教而爲哲學,或亦宗教亦哲學。哲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它以名言概念爲工具,通過邏輯思辨,構畫宇宙模式,概括普遍規律,以圖對世界作出理性的解釋。這種囿于思辨範圍的學問,其實並非佛陀所主攻。誠然,從哲學角度看,佛教經論中,尤後世祖師大德的論著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內容,不乏對諸家哲學所共同探討的重要問題之解答,但這些哲學內容,莫不緊緊圍繞佛教的中心議題——生死苦惱的現實解決而展開。在佛教叁藏經典中,純粹的哲學著作尚不多見。《中阿合·箭喻品》載:青年哲學家蔓童子以世有常無常、有底無底、命即身異身等十四個哲學問題請教佛陀,佛陽不予置答,而以中箭者應求撥出箭頭,醫治創傷,不應先去考究箭的質地等爲喻,說明人應先立乎其大者,著眼于自身存在的根本矛盾——生死問題的切實解決。這表明了佛陀對哲學的根本立場。《金剛經》中,佛告須菩提:“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者,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僅用哲學的眼光去看待佛學,甚或把佛學說成是哲學,按佛陀的觀點,無疑是小觑了佛學,貶低了它的實際價值,掩蓋了它的實質。

  佛教哲學乃禅思的産物

  如果一定要講佛教哲學,則應首先說明佛學的超哲學性;其次,應看到佛教哲學不僅是運用一般哲學的思辨方法所得出的結論,而多分是在禅定實踐中體悟、實證真理的結果。日本近代佛學泰鬥木村泰賢在其《大乘佛教思想論》中說:禅定“是涉于一切佛教思想的基調,一切佛教思想,皆是禅定考察的結果。”這話可謂點出了佛教哲學的特質。當然,依禅定體驗建立哲學體系,並非佛學獨擅,而是印度多家宗教哲學及中國道家、道教、儒家之學等或多或少也都具備的特點。

  佛教哲學,終歸源于佛陀禅思的體驗。佛陀由禅思而成佛,嗣後四十余年以言教身教示現所說法,旨在開示從禅思所得如來知見。佛陀多次表明:他實際證知者,甚深難解,難以言宣,“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用言說表述的法,不能不適應聽衆的機宜而采取方便。運用當時人可以接受的哲學原理——緣起法則,推論四谛十二因緣,即屬方便之一。

  後世諸乘諸宗哲學,莫不宗依佛陀遺教而發揮闡釋,堪稱爲佛教哲學家的大師門,多數深入禅觀,獲得證悟,再把禅思內證的體驗邏輯外化,形成哲學體系。如印度的馬鳴、龍樹、無著、陳那等大師,據傳皆有湛深的禅定功夫,證入菩薩果位。中國教下的臺、賢、叁論等諸宗的祖師大德,無不依禅觀而建立一宗之學。天臺宗哲學淵源于北齊慧文禅師禅定的證悟。二祖慧思,坐禅入法華叁昧,因而“大乘法門,一念明達”(《續高僧傳》卷二一),顯現宿命,神足等通。叁祖智璨 ,行法華叁昧發旋陀羅尼,總結自悟及師傳,以止觀爲綱而建立一宗之學。華嚴宗初祖杜順,乃禅師,以禅功治病等神異著稱。叁論宗源于叁論師法朗、僧诠,朗、诠皆定慧雙修,其後學吉藏雖以講說、著述名,亦頗重禅修。唯慈恩宗人稍疏于禅行,然其所闡法相唯識義,本來源于禅觀。至于禅宗,更是不立文字,以修祖師禅證悟佛心爲宗。太虛大師曾說:“禅觀行演成臺賢教”,可謂點出了中國佛教哲學的實質。藏傳佛教諸派祖師大德,如蓮華生、無垢友、瑪爾巴、彌拉日巴、卓彌、種敦巴、隆欽饒绛巴等,亦皆定慧雙修,得大成就。

  依禅觀行建立佛教哲學,當然只是起主要作用的內因。時代哲學思辨水平、與他家思想的交涉等社會文化條件,作爲外緣,在佛教哲學的建立上,無疑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佛陀時代的無我論,就帶有批判婆羅門教神創論、神我論的意義;印度中觀派、瑜伽行派哲學,與外道、小乘進行理論鬥爭的色彩甚爲明顯。中土佛教諸宗哲學,則往往帶有適應本土傳統思想的特色。這些問題,學術界論述甚多。而禅定與佛教哲學的關系,卻往往被忽視。

  源于禅思的佛教哲學,當被外化爲嚴整的體系後,也往往趨于經院化,愈來愈繁鎖、艱深,脫離禅修實踐。當走到這一步時,該哲學便喪失了生命力,被重視禅修實踐的新宗所取代。如印度部派教理繁鎖化時,有大乘運動興起;大乘教理在晚期轉入艱深後,則有特重瑜伽行的密乘出現。中土佛教臺、賢、慈恩諸教宗的義理成熟後,有重簡易禅行的禅宗、淨土宗勃興。稍疏于禅行的慈恩、叁論、賢首,流傳未久即衰乃至絕嗣,唯著重禅修的禅、淨、臺叁宗,方流傳至今。這可謂佛教教理發展的一個規律。用木村泰賢的話說:“佛教教理的開展,是禅定體驗和表面的教理互相糾葛,一面互相規定,一面逐漸變化、複雜化的結果。”(《大乘佛教思想論》第七章)

  由禅思所得的明哲睿智

  佛教哲學之所以蘊藏著深睿智慧,爲古今中外教內外人士所贊歎服膺者,並不在佛教哲學家邏輯思辨的水平特高,而應歸之于他們由禅定中引發的超常直覺能力。人類的這種被近代科學、哲學所忽視、掩蓋的超越性認識潛能,早就被一代代佛教大師深深發掘,煥發出燭世覺迷的真理之光。佛教哲學由禅定所獲的睿智,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深入正定的禅觀行者,得以超越人類天賦感官的狹窄認識,直觀常人無法知見的宏觀、微觀、多維空間世界,洞燭生命秘奧。

  近代科學證明,人類的天賦感官能接受分別的信息十分有限,眼只能見一定波長的光色,耳只能聞一定頻率的聲音。科學用儀器延伸人的感官,然儀器所得訊息須由眼耳去觀測,其擴展的界限有待于不斷推進,總是處于有限的領域。佛教高級禅觀行者通過禅定調動潛在的孩超威能力,因而能大大擴展視聽界限,直觀微觀、宏觀與多維世界。《瑜伽師地論》卷五四說:“若聖慧眼,一切種色皆是所行。”得了慧眼的聖者,可直觀一切粗細物質現象。同理,聖天耳可分別一切聲音,鼻根清淨者可嗅別一切氣味。佛教哲學對世界的描述,靠的就是這種超常直觀。依此直觀到的不少現象,已爲科學所證實。如早在顯微鏡發明二千年前,佛陀就說水中、人身中有衆多微蟲。又如佛學說~切色法皆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集成,四大由微塵(當于微觀粒子)集成,微塵有粗中細之分,極細者曰極微,皆變易無常。說法與現代物理學的微觀理論基本一致。《大智度論》卷叁六雲:諸微塵“中者諸天所見,小者上聖人天眼所見”。可見佛學說四大、極微主要依大眼直覺,非僅憑理論的推測。天眼直覺,當然未必及于科學儀器所測之精確,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這種直觀認識的價值。在宏觀方面《華嚴經》所描繪的世界海之廣大,遠超今日宇宙科學所知見的範圍。如《華藏世界品》述世界海形狀雲:

  世界海有種種差別相:所謂或方或圓,或非方圓,無量差別。或如水旋形,或如山焰形,或如樹形,或如花形,或如宮殿形,或如衆生形,或如佛形,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

  又說,世界皆處于成住壞空中;“譬如林中葉,有生亦有落。”這與今日天文學的發現何等符契。若非佛海印定廣大心量中所現見,很難解釋清楚這種文化早熟現象。

  佛教哲學依禅定所窺見的宇宙人生之秘,主要表現在對細身衆生及生命流轉真相的揭示。關于細身衆生,科學所發現者還僅限于微生物,此不過粗中之細者。佛教聖者依禅定中所得天眼的直觀,發現了不同于人畜粗物質身的細身衆生天、鬼、阿修羅、地獄,及超出生死的羅漢、菩薩、他方世界無量諸佛、淨土,並依禅定的層次,把衆生的存在狀態分爲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把出世間聖衆分爲聲聞、緣覺、菩薩、佛四級。叁界內的無色界衆生,無固定的物質身體,據說只有佛才能看見。佛教聖者還依禅定所得宿命通、天眼通,現量觀照衆生生死相續、輪回六道的景況。佛陀正是通過對此景況的逆順觀察,徹了生死根源而成佛。

  六道輪回、因果業報,是佛教哲學對生命真相的基本認識。由于天、鬼、神識、中陰身過于微細,目前科學儀器尚觀察不到,證得天眼、宿命通的人又太少,故業報因果、六道輪回這一對生命科學和社會教化極具價值的學說,尚不易被多數現代人所接受。然而,佛教徒從已被科學證實的佛陀言教,通過正比量推理,相信它起碼是佛教聖者以超覺能力真實知見,非主觀臆造的神話,非爲適應印度俗說而采取的方便。其實,近代心靈學研究者所搜集到的大量有關輪回的案例,諸如記憶前世、脫體經驗、鬼魂顯靈。臨終視覺、複活、死後續存等,雖然不足以作六道輪回的科學證據,但起碼可以證明:古今中西不斷發現的此類現象,確非虛誕,這些人類自身的生命秘奧,是很值得認真研究的。就此而言,通過禅修證得天眼通、宿命通,無疑是一條應予重視的研究途徑。

  二、深入正定的禅觀行者,依寂定心返觀內照,得以明察自心性相。

  人類心靈,可謂宇宙間最奇妙神異之物,它不象物質現象那樣易于把捉,乃能研究的主體,僅憑它所造作的、比它粗糙得多的物理儀器,及通過人外在行爲的觀析,去探究這極爲細微、複雜、靈妙的現象,實難以窮其底蘊,識自本面。近世興起的內省心理學,建樹實多,然內省返究能返究者本身,主體須立于絕對客觀冷靜的立場,方足以照察自如。若論心靈之冷靜明沏,莫過于禅中定心,此須由修習訓練而漸臻。佛教禅觀行者,早就專精致力此道,用禅思內省的方法窺探心靈之黑箱,認識自心性相,力做自心的主宰,這實際上是佛教諸宗禅定修習的主旨所在。就此而言,佛學,主要是心學或心理學、超心理學。佛教禅修者用各種止觀法門寂止意念的波動,用寂定不動的定中意識,深觀意識的底層,擺脫細微我法二執的粘縛遮蔽,證見常住不動的主人公,心的性相、乃至整個宇宙的實相,分明顯現,洞若觀火。是否如此,有佛教心理學說爲證。九心輪、五十一心所法的精細劃分且不論,早在弗洛依德提出潛意識學說之前…

《禅定與佛教哲學(陳重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解悟與證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