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千余年,佛教瑜伽行派就將心法分爲前五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或阿摩那識凡五層,其中後叁層深潛于常人僅知的意識層下,關于其功能及阿賴耶識所藏種子如何轉爲現行、決定人行爲趨向的闡述,其精密詳審,何下于弗洛俄德、榮格之說。至于阿賴耶識在輪回中的作用。心實相及轉識成智之說,更爲近代各家心理學尚未夢見。將禅定引入心理學研究,與現代方法結合,勢必使心理學研究大飛躍。
叁、深入正定的禅觀行者,可大大提高立體思維的能力,建構多維多層的宇宙模式。
幾千年來,東西哲人們究思辨之能,究宇宙底蘊,然受思維方式和叁維空間的局限,罕有能超出直線性哲學的狹窄渠道,一窺本來多維多層空間之宇宙全豹者。對于肉眼可睹的飛碟、特異功能等現象,現代科學和線性哲學已感茫然無措,何況更多肉眼範圍外的深奧現象。欲俯瞰宇宙全景,描摹出大致近似真實的宇宙模式,必須打破線性思維和叁維空間的束縛,調動一切心理潛能,綜合一切訊息手段,大大擴展心量,全方位接收訊息,始可得其仿佛。而達此之途,莫過于禅定止觀。在正定中,心念寂止,慣性意識剝落,超越時空、物我、宏觀、微觀、多維空間的訊息呈現,依此修觀,進行綜合性的立體思維,才易于獲得頓悟,把握真實。佛陀及其聖弟子,由禅思而得窮徹萬法的睿智,爲俯接群機,仍常用線性哲學原理說法,通過邏輯推論,破除空有等執,于破執中實已建立起多維多層的宇宙模式框架。如破時空實有,顯其皆依緣起故大小相容、一多相入,意味著空間可有多維,現代科學界才有此類假說。然科學爲理論推測,佛學則依定心直覺。《華嚴》等描述佛陀自證境界的大乘經教中,以佛海印定中所現森羅萬象,提供了一幅多維多層的宇宙西洋景:在這裏,萬劫圓融,大小相入,一即一切,一念心中見無量無邊佛刹,經無量無數長劫,起無量無盡六度萬行;一微塵中,現無量無數國土衆生,出無量無數經卷;百億刹海,彈指即過,無量化身,動念即生;十重法界叁千世間,共同一處而不相妨礙。臺、賢二宗祖師,由此歸納出“一念叁千”、“事事無礙十玄門”的哲學體系,理雖玄奧,事非無本。現代科學界提出的巨系統多功能態說,微露“一念十法界”之影迹;生物全息論則觸及微細相容無礙之理,然尚乏實證,且去佛海印定中的境界甚遠。
四、佛教禅觀行者能超出概念化、二元化的認識方式,現證真如。
佛教哲學尤大乘哲學的中心範疇,是真如。真如或實相、法性、法界,指宇宙萬法的體性及本來面目。《成唯識論》卷九釋雲:“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調此真實,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大乘諸家所诠解的真如,不無西方哲學之存有、絕對真理、物自體及本質等含義。真如作爲絕對之真實,確非邏輯思辨所可見證。究思辨之所能,推至極處,真如不可作爲客觀的對象,由能所對待的二元化立場以概念而證知,乃屬必然的結論。康德已用二律背反,證明物自體不可以理性知,判定了理性的界限。佛教哲學早在康德前二千年,便強調真如非言思所行境,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僅可離念而自內證。自內證真如之道,即是禅。佛教喻伽行者或由定發慧,在寂止心中返觀內照,或調心,當不離念,頓與真如理相應,離卻妄念浮雲的遮障,擺脫人、法二執的纏縛,“智與真如平等平等。”親見本來不生不滅的真我、法身,獲得直覺絕對真實的實相、般若智。不僅依此認識真實本面,更由此如實智慧,永超生死輪回,永享真常大樂,開發了本有的潛能。圓成了自我實現,達到生命本來應在、本性追求的永恒幸福的彼岸,舍此別無他徑可通。無論是哲學、實證科學,都無法引導人類達到這一目的地。尤其思辨哲學所立之絕對精神、理念、本體、實存等,乃至佛教哲學的真如、實相,若離禅的實證,終歸成爲無實際價值的“戲論”。唯佛學掌握此實證之道,並且是依實證而說真如,故佛學超越思辨哲學,不可以一般的哲學唯心論、觀念論來看待。
禅定實證哲學,哲學指導禅觀
佛教哲學,終歸屬于瑜伽實證哲學,其真僞與否,終須在禅定實踐中去親身體驗、研究。
禅定體驗與效應,是佛教哲學成立的重要依據。《阿毗達摩經》所說悟入唯識無境的四種智中,第四“隨叁智轉智”所含叁義,皆依禅定:
一、隨自在者智轉智,謂已證得心自在者,隨欲轉變地等皆成,境若實有,如何可變?
二、隨觀察者智轉智,謂得勝定修法觀者,隨觀一境,衆相現前,境若是真,甯隨心轉?
叁、隨無分別智轉智,謂起證實無分別智,一切境相皆不現前,境若是實,何容不現?
這叁義,對有禅定證德者來說,足可做唯識無境,起碼是心能轉境、境不離識的論據。
《阿毗達摩》所說四智中的第一“相違識相智”——“謂于一處,鬼人天等隨業差別所見各異,境若實有,此雲何成?”這一論據,起碼亦須得天眼通,見鬼人天不同境界,方能確立。護持佛法,應修禅定得現量智,方足以自悟悟他。《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雲:“法中若起比量智者,斯即不能護持正法。”得現量智始可護持。而欲得現量智,又豈能離開禅觀的修習?
佛教哲學源于禅觀,具實證性,宗門大德的悟境,可作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古來禅門宗匠,頗有目不識丁,不通經教者,一旦參禅徹悟,見經教之說,如自家屋裏活計,其所說所行所教,若加以邏輯外化,與經論中的哲理無不若合符契。說明佛教哲學確從禅思中來。
佛學還說,禅定境界之不同,形成哲學上見地的歧異。其間佛外邪正之分,極爲細微,差之毫厘,失之千裏。《長阿含·梵動經》謂沙門、婆羅門以種種方便入定意叁昧,以叁昧力發宿命通,小憶若幹劫數,遂立十八見乃至六十二見。《楞嚴經》中,詳說修禅那者想陰已盡、識陰未盡,所知障未破之間,依所發有限的天眼宿命等通所知見,窮研萬物的因果本末,還可生無因論、遍常論、有邊論等十種“禅那狂解”,凡二十余種邪見。可見此事絕非草草,佛教哲學見地所依歸的禅境,有相當嚴格的標准,一般須得明師的印證,並與經教相合。
佛教哲學不僅源于禅思,由禅思實證的文字般若、佛教哲學,還是禅定修習的指導。依佛言祖語由聞慧而得思慧獲決定正解,依解起修,是佛家修學止觀的通途。《華嚴經》卷叁五雲:“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善巧決定觀察智;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大智度論》雲:“非禅不智,非智不禅”,缺了佛學聞思修的指導、印持,出世間的智觀便無法修習,而缺了慧觀的止,只屬世間共外道法,難以成就出世間的功果。是故欲修禅定,須先學通佛教哲學。(摘自《內明》213期)
《禅定與佛教哲學(陳重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