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千余年,佛教瑜伽行派就将心法分为前五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或阿摩那识凡五层,其中后三层深潜于常人仅知的意识层下,关于其功能及阿赖耶识所藏种子如何转为现行、决定人行为趋向的阐述,其精密详审,何下于弗洛俄德、荣格之说。至于阿赖耶识在轮回中的作用。心实相及转识成智之说,更为近代各家心理学尚未梦见。将禅定引入心理学研究,与现代方法结合,势必使心理学研究大飞跃。
三、深入正定的禅观行者,可大大提高立体思维的能力,建构多维多层的宇宙模式。
几千年来,东西哲人们究思辨之能,究宇宙底蕴,然受思维方式和三维空间的局限,罕有能超出直线性哲学的狭窄渠道,一窥本来多维多层空间之宇宙全豹者。对于肉眼可睹的飞碟、特异功能等现象,现代科学和线性哲学已感茫然无措,何况更多肉眼范围外的深奥现象。欲俯瞰宇宙全景,描摹出大致近似真实的宇宙模式,必须打破线性思维和三维空间的束缚,调动一切心理潜能,综合一切讯息手段,大大扩展心量,全方位接收讯息,始可得其仿佛。而达此之途,莫过于禅定止观。在正定中,心念寂止,惯性意识剥落,超越时空、物我、宏观、微观、多维空间的讯息呈现,依此修观,进行综合性的立体思维,才易于获得顿悟,把握真实。佛陀及其圣弟子,由禅思而得穷彻万法的睿智,为俯接群机,仍常用线性哲学原理说法,通过逻辑推论,破除空有等执,于破执中实已建立起多维多层的宇宙模式框架。如破时空实有,显其皆依缘起故大小相容、一多相入,意味着空间可有多维,现代科学界才有此类假说。然科学为理论推测,佛学则依定心直觉。《华严》等描述佛陀自证境界的大乘经教中,以佛海印定中所现森罗万象,提供了一幅多维多层的宇宙西洋景:在这里,万劫圆融,大小相入,一即一切,一念心中见无量无边佛刹,经无量无数长劫,起无量无尽六度万行;一微尘中,现无量无数国土众生,出无量无数经卷;百亿刹海,弹指即过,无量化身,动念即生;十重法界三千世间,共同一处而不相妨碍。台、贤二宗祖师,由此归纳出“一念三千”、“事事无碍十玄门”的哲学体系,理虽玄奥,事非无本。现代科学界提出的巨系统多功能态说,微露“一念十法界”之影迹;生物全息论则触及微细相容无碍之理,然尚乏实证,且去佛海印定中的境界甚远。
四、佛教禅观行者能超出概念化、二元化的认识方式,现证真如。
佛教哲学尤大乘哲学的中心范畴,是真如。真如或实相、法性、法界,指宇宙万法的体性及本来面目。《成唯识论》卷九释云:“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调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大乘诸家所诠解的真如,不无西方哲学之存有、绝对真理、物自体及本质等含义。真如作为绝对之真实,确非逻辑思辨所可见证。究思辨之所能,推至极处,真如不可作为客观的对象,由能所对待的二元化立场以概念而证知,乃属必然的结论。康德已用二律背反,证明物自体不可以理性知,判定了理性的界限。佛教哲学早在康德前二千年,便强调真如非言思所行境,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仅可离念而自内证。自内证真如之道,即是禅。佛教喻伽行者或由定发慧,在寂止心中返观内照,或调心,当不离念,顿与真如理相应,离却妄念浮云的遮障,摆脱人、法二执的缠缚,“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亲见本来不生不灭的真我、法身,获得直觉绝对真实的实相、般若智。不仅依此认识真实本面,更由此如实智慧,永超生死轮回,永享真常大乐,开发了本有的潜能。圆成了自我实现,达到生命本来应在、本性追求的永恒幸福的彼岸,舍此别无他径可通。无论是哲学、实证科学,都无法引导人类达到这一目的地。尤其思辨哲学所立之绝对精神、理念、本体、实存等,乃至佛教哲学的真如、实相,若离禅的实证,终归成为无实际价值的“戏论”。唯佛学掌握此实证之道,并且是依实证而说真如,故佛学超越思辨哲学,不可以一般的哲学唯心论、观念论来看待。
禅定实证哲学,哲学指导禅观
佛教哲学,终归属于瑜伽实证哲学,其真伪与否,终须在禅定实践中去亲身体验、研究。
禅定体验与效应,是佛教哲学成立的重要依据。《阿毗达摩经》所说悟入唯识无境的四种智中,第四“随三智转智”所含三义,皆依禅定:
一、随自在者智转智,谓已证得心自在者,随欲转变地等皆成,境若实有,如何可变?
二、随观察者智转智,谓得胜定修法观者,随观一境,众相现前,境若是真,宁随心转?
三、随无分别智转智,谓起证实无分别智,一切境相皆不现前,境若是实,何容不现?
这三义,对有禅定证德者来说,足可做唯识无境,起码是心能转境、境不离识的论据。
《阿毗达摩》所说四智中的第一“相违识相智”——“谓于一处,鬼人天等随业差别所见各异,境若实有,此云何成?”这一论据,起码亦须得天眼通,见鬼人天不同境界,方能确立。护持佛法,应修禅定得现量智,方足以自悟悟他。《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云:“法中若起比量智者,斯即不能护持正法。”得现量智始可护持。而欲得现量智,又岂能离开禅观的修习?
佛教哲学源于禅观,具实证性,宗门大德的悟境,可作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古来禅门宗匠,颇有目不识丁,不通经教者,一旦参禅彻悟,见经教之说,如自家屋里活计,其所说所行所教,若加以逻辑外化,与经论中的哲理无不若合符契。说明佛教哲学确从禅思中来。
佛学还说,禅定境界之不同,形成哲学上见地的歧异。其间佛外邪正之分,极为细微,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长阿含·梵动经》谓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力发宿命通,小忆若干劫数,遂立十八见乃至六十二见。《楞严经》中,详说修禅那者想阴已尽、识阴未尽,所知障未破之间,依所发有限的天眼宿命等通所知见,穷研万物的因果本末,还可生无因论、遍常论、有边论等十种“禅那狂解”,凡二十余种邪见。可见此事绝非草草,佛教哲学见地所依归的禅境,有相当严格的标准,一般须得明师的印证,并与经教相合。
佛教哲学不仅源于禅思,由禅思实证的文字般若、佛教哲学,还是禅定修习的指导。依佛言祖语由闻慧而得思慧获决定正解,依解起修,是佛家修学止观的通途。《华严经》卷三五云:“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善巧决定观察智;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大智度论》云:“非禅不智,非智不禅”,缺了佛学闻思修的指导、印持,出世间的智观便无法修习,而缺了慧观的止,只属世间共外道法,难以成就出世间的功果。是故欲修禅定,须先学通佛教哲学。(摘自《内明》213期)
《禅定与佛教哲学(陈重晖)》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