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達磨禅學
胡曉光
中國佛教禅宗初祖菩提達磨(?--536年),是南印度人,種姓婆羅門,在印度時,他是佛心宗第二十八代傳人,大約在齊梁時期泛海來到中華,他曾見過梁武帝,但因談話不契,達磨禅師又北上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專心坐禅,待等因緣成熟。後來,有名僧慧可,精于內明,中年師從達磨禅師,就學九載,因不識本心無處,自性真空,求達磨禅師爲其安心,達磨大師善巧方便,即時反問“將心來,爲汝安”,慧可反觀自心,方知自心無處,由此大徹大悟,得了佛祖衣缽,成了中華禅第二代宗師。慧可禅師後,至第六代慧能禅師時,才使中華禅得以發揚光大。
達磨大師,所傳之法,是“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無上禅法,講究明心見性,開悟成佛。達磨雖然主張不立文字,但也不廢除文字作用,且十分重視“藉教悟宗”的方便在學禅中的作用。所以,達磨大師曾把《楞伽經》傳給二祖慧可,因此達磨以下各系禅師也被稱爲“楞伽師”。達磨禅學的主要內容是“二入四行”。
什麼是二入,即理入與行入。何謂“理入”?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凡聖同一真性,但爲客塵妄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于言教。此即與真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名,名之理入。”
這一段文字的意思是:
借助佛的教導便可以了解真理,了解到真理,也就深信衆生跟佛一樣都具有平等的佛性(真性即佛性)。衆生之所以現在還不是佛,是因爲衆生的佛性被客塵覆蓋,不能顯現。如果能去掉妄念,與真理一致,專心一意,心像牆一樣平坦、堅實,不分彼我,不分 凡聖,不爲其他言說所動搖,就能跟真理冥合一致。這時便沒有分別心,也不計名計相了。這就是理入。
何謂“行入”?行入者,所謂四行。其余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爲四行?一者報怨行,二者隨緣行,叁者無所求行,四者稱法行。
下面诠釋一下這四種行。
報怨行:修道是要經曆很多苦的。要認識到這些苦難是往昔所做的惡業所使然的,因此要甘心忍受。
隨緣行:對目前所受到的苦樂都要順從,縱然得到榮譽也不要歡喜,要知道,苦樂都是宿因所致,緣盡,樂也就沒有了,何必歡喜。
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爲求。智者悟理,妄心無爲,一切法無自性,緣起性空,無有可求得之實體,能求之心也幻生幻滅。
稱法行:稱就是“相當、相稱”。法就是宇宙萬法的本性,要按照萬法的本性行修,萬法本性清淨,因此于萬法都不能貪著與厭離,而是以無所住對待。
理入與行入,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理入是指修禅,行入指平素修行的人。
以上就是達磨大師禅法的主要內涵,後期禅宗的發展,在原則上是恪守著達磨禅法這些基本的特點的,但也有新的發揮。達磨禅對于中國佛教發展起了巨大作用,禅的特色,重于實踐,不尚玄談妙理,正恰中華人士所好體驗親證心理,所以禅後來成了中國佛教的主流,禅是生命的圓滿,禅是真心顯現,禅使得人們回歸于本自清淨的妙境,學佛修禅目的在于成佛開悟、達磨禅法邃密精湛,究竟圓滿,直指心源,徹悟成佛。達磨禅法恰契時下學人之機,我勸同道真參實修達磨禅法。要知道,這樣的源頭是佛祖的心海,我們通過禅悟可以邁向生命的圓滿,無量無邊自由自在之受用宛然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