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式,因爲那樣無疑在讓自己墮落,甚至誤導別人增重輪回的業力是嗎?爲什麼?怎麼樣才算善巧方便?怎麼樣算流俗隨便呢?
答:要善巧方便而不能隨便流俗,這是對的。善巧方便自己心清醒,衆生得度;隨便流俗,自己心易迷惑、顛倒,並誤導衆生、增加罪業。
二十叁、你認爲到寺院應該是來獲得呢?還是來付出呢?假如是獲得,那要獲得什麼才是最好的呢?假如是付出,應該怎麼樣去付出才算最好呢?還是二者都可以同時存在呢?假如是,怎麼樣圓融獲得跟付出呢?
答:到寺院既來獲得也來付出。獲得解脫煩惱的智慧最好。以無所得的心付出最好。二者可以同時存在。心清淨,沒有獲得和付出的分別,付出時就是在獲得和付出。
二十四、怎麼樣才能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呢?
答:以無得無失的清淨心做一切事,即爲無住生心。
二十五、學佛人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這個社會人生呢?
答:學佛人應該以清淨心、感恩心、奉獻心來看待社會人生。
二十六、當師父在開示一個初學佛的人或不太懂的人的時候,你在一邊會不屑一顧,或者自以爲是的插言插語,或者不耐煩的扭頭就走嗎?因爲你覺得這些你都懂,你自己就挺懂,這樣做對嗎?爲什麼?假如不對、應該怎麼做才算如理如法呢?
答:這樣做不對。這是對僧寶不尊敬,再說自己明白也不一定能做到,所以不屑一顧是不對的。應在一旁恭敬站立聽師父開示。
二十七、你認爲佛教跟其他宗教或者其他世間學問有什麼不同之處嗎?或者有什麼共同之處呢?應該怎麼處理佛教跟其他宗教或者其他世間學問的關系才比較如理如法,才比較妥當呢?
答:其他宗教和世間學問大多叫人向外追求,來尋找幸福。即便有些引導人們求出離的,也不究竟圓滿。而佛教讓人從心內求法,要改變命運須從改變內心做起,可以究意圓滿地了脫生死、斷除煩惱、痛苦,這是其他宗教和世間學問達不到的。所有宗教及聖人流傳下來的世間學問都是講讓人要有愛心、奉獻愛心,這是共同之處。對一切叫人向善的學問都要恭敬,但我們不以其他宗教學問爲依止,只依止佛陀的教育。
二十八、學佛者不依靠不參加外道邪門是嗎?什麼算外道邪門呢?你能舉出二十種以上的外道邪門的方式嗎?都有什麼?
答:學佛者要不依靠不參加外道邪門。一切心外求法的都屬于外。譬如以下外道邪門:傳福音、狐仙、蛇仙等看病、觀香、聚魂、以佛菩薩的面貌出現而其實是妖魔顯示神通的,看宅子,算卦、批八字、跳大神,殺生拜神。
二十九、佛陀說修道者有4種保證不走入偏差、迷惑、顛倒、錯路的正法。即:1、依法不依人。2、依了義不依不了義。3、依義不依語。4、依智不依識。這是什麼意思呢?每一條應該怎麼樣做到,從而保證自他不落入迷惑顛倒、偏差錯路呢?
答:“依法不依人”是指只依真理修行,不要因對人的喜惡而取舍他講的法。“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即依無常、緣起性空的了義而不依其他義。“依義不依語”爲依據正確的真實的含義、法理,而不據其方便語。“依智不依識”爲依據智慧,而不依據情識。每一條都按照所說的去做。
叁十、佛陀說衡量別人說法是否正確?是否能解脫?是否與真理相應?有叁法印、實相印的衡量標准,從而保證不墮入別的邪說之中,而造成自他慧命斷盡的惡果。如此難得的印證(叁法印、實相印)都是什麼呢?如何做到呢?
答:叁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了知無常、無我、空、而內心放下一切,當下即清淨心,涅槃寂靜。實相印爲緣起性空、無相無不相的真如本性。生滅無住即不生不滅。
叁十一、佛陀曾經告誡羯臘摩人以及所有的
弟子說,假如你不要落入被誤導從而造成傷害的結果。那麼第一、你不要因爲某種傳說而輕信。第二、不要因爲是傳統的就輕信。第叁、不要因爲謠言而輕信。第四、不要因爲是以經典的名義記載的就輕信。第五、不要因爲符合邏輯而輕信。第六、不要因爲某學說推論出來好像很對而輕信。第七,不要因爲符合你的習慣或某種判斷而輕信。第八種、不要因爲符合預設成見(即個人預先的看法或預先設定的觀念或理論)而輕信。第九、不要因爲說話人的外表而輕信。第十,不要因爲是宗教家的身份或師長的身份,或親近者的身份而輕信。只有如此才不會落入知見的煩惱痛苦或由此而帶來失望甚至絕望。佛陀說這十個原則是堅實的防線,能夠防止自己被誤導,也能夠讓自己更正確的去抉擇真理從而走向解脫覺悟。請問這十個原則都是什麼意思?在現實之中如何做到呢?每一條都請你具體的說明白,然後舉出相應的例子來。
答:第一、不要因爲是傳說就輕易相信。譬如傳說嫦娥帶著一只兔子到月亮裏去了,這是不對的。
第二、社會在進步,傳統的許多說法、思想觀念已落後,基于當時的社會進展程度,有些說法是錯誤的。
第叁、謠言惑衆,造謠者往往爲了某種目的,所以不可輕信,謠言說某年地球爆炸,結果那年地球還好好的運轉。
第四、經典不符佛說的教育不可輕信。譬如外教的經中記載,一切由神主宰,上帝造了男人和女人就不對。
第五、符合邏輯的不一定就對,不可輕信。
第六、學說推論不一定完全正確。好多年一直以爲地球是方的學說控製人類,後來有位科學家敢于懷疑、探索發現地球竟是圓的。
第七、符合自己習慣或判斷的不一定對。
第八、符合預先看法的一定對不可輕信。
第九、道貌岸然的僞君子有的是,不可輕信他們的話。譬如有人裝作大學教授被小偷偷走了錢,而向行人要電話費、住宿費。
第十、依法不依人,不要因爲是尊敬的人就輕信他們的話是對的。佛陀還教導弟子說不要因爲是他講的就輕信。
叁十二、衆生之所以輪回六道,或者修行不得力、有偏差、甚至走火入魔只因不明白兩種根本,即:一、以攀緣心以爲自性,二、不知常住妙明真心。這是什麼意思呢?如何在現實中落實呢?
答:就是說以向外攀緣的心以爲是自心,而不知自己真心乃是清楚明了一切而如如不動的。停止向外的苦苦追尋,隨緣度衆生,以清淨、慈悲心、平等心對一切人、事、物。
叁十叁、當你把最寶貴的一切都奉獻給這個世界,卻被踢掉牙齒、踹上幾腳、然後吐上幾口唾沫,甚至被惡意汙辱和毀謗,你還會無怨無悔把最寶貴的一切都奉獻給這個世界嗎?爲什麼?
答:願意奉獻,奉獻才有快樂。惡緣消罪業,逆境成就自己。
叁十四、面對許多人被誤導的時候,你會不會站出來堅持真理呢?如果那樣你有可能意味著被毀謗攻擊打倒甚至被殺害生命,但你也有可能會被當英雄、聖賢,而得到萬衆的崇仰。或者選擇明哲保身、得過且過呢?那將意味著你有可能比較安全或者你會被當做好人甚至被人家誇獎一番。但也有可能你會被當作機會主義者、逃避現實者、消極悲觀者。你認爲那種方式比較好呢?爲什麼?
答:面對許多人被誤導的時候,應站出來堅持真理,而不是明哲保身、得過且過。我們在這個世間爲了修行成佛、自度度他,別人誤導正是度化的機會,爲真理而犧牲死的其所。
叁十五、你平時是怎樣用佛法處理好家庭關系,社會關系的?有什麼值得大家學習的經驗呢?請你詳細說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好嗎?
答:在家庭盡好自己的職責,尊老愛幼,多體諒解、包容家人。社會上同別人友好相處,包容諒解,人無完人,與每個人多結善緣。上次去看了兩位老人,無兒無女,我去了他們特別高興,也有人認爲不應與這樣的人多接觸、會吃虧,我曾經有同樣的想法,想來慚愧,這次去了,看到他們熱切的盼望,我知道了要到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去,關心最需要關心的生命,包括孤兒、貧困人家、以及生命受到威脅的動物。這樣做我們會很快樂,只自私的爲自己著想反而會痛苦。
叁十六、你覺得人生最高明的生活方式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你平時是這種方式嗎?應該怎麼樣去實現這種目標呢?現實中應該如何去落實呢?這是一種理想呢,還是可以在現實人生中最後達到的呢?爲什麼?你有信心,有毅力,能堅持到底嗎?
答:我覺得最高明的生活方式應該是象佛菩薩那樣,心中法喜充滿,身心清淨,隨緣度化衆生。我平時做不了這樣好,在現實中,應該時刻觀照,以智慧破除貪、嗔、癡的煩惱,勤修定力、誦經念佛,毫不懈怠,堅定信心,堅持下去,一定可以達到修行圓滿的。
叁十七、心裏不自在,不安樂,不滿足的人會經常唉聲歎氣或者怨天尤人,甚至牢騷滿腹。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爲什麼會造成這種心理狀態呢?應該怎麼樣去同情他(她)、安慰他(她)、引導他(她)、感化他(她)、理解他(她)、最終度化他(她)呢?
答:我執強烈,欲望無窮,現實得不到滿足,總會怨聲歎氣,告訴他放下自我,爲他人著想,同時自己也做好榜樣,同情他(她)、安慰他(她)、引導他(她)、感化他(她)、理解他(她),最終是可以度化他(她)的。
叁十八、許多人對社會人生的問題不是盲目樂觀就是消極悲觀,這有什麼過患嗎?佛教講如實觀照才能和諧社會,圓滿人生,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盲目樂觀和消極悲觀都是情緒化的反應,對事物的得失或喜或悲,對一切的真實相看不破,終究給自己帶來煩惱痛苦,並且處理不好社會人生的問題。如實觀照講看破諸法實相,萬法乃緣起性空,無有實體,所以不患得患失,以清淨心隨緣度時光,就會和諧社會、圓滿人生。
叁十九、有些人是在心情好的時候才來學佛,心情不好就忘了學佛,甚至埋怨佛;有的人是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才來求佛念佛,心情好的時候就忘了佛。這兩種心態正確嗎?假如不正確,那麼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佛教呢?
答:這兩種心態都不正確。學佛是爲了解脫自己,是何時何地都需要的,不是爲了尋找一種寄托,寄托是無常的,會給人痛苦,而解脫自己是永遠不能放棄的。
四十、從古至今人類都是處在煩惱痛苦之間;從中國以至世界各地每一個衆生都有不同的無明業力;從我們的身邊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都有煩惱、迷茫、困惑、不安。爲什麼會造成衆生的煩惱痛苦呢?不論古今中外、身心內外都會有這些缺陷和困擾呢?應該如何解決?應該如何面對?請你詳細的說出來。
答;衆生的煩惱痛苦從根本上來說來自于無明,即我執和法執。我執強烈,以爲一切有實。由六根接觸六塵、而産生愛恨取舍,加上生老病死的折磨,當然會有煩惱痛苦。要想解決這些煩惱痛苦,要從自我的警醒開始,了知無常、無我,緣起性空,一切無有實體,從而以清淨心面對一切,以慈悲、感恩心對得一切衆生,心中的煩惱,就會慢慢減少,直至消失。
四十一、佛陀說一個佛教團體必須具有六和敬精神才是如理如法的團體,不具備六和敬精神是不如理如法的。你已經做到了嗎?什麼叫六和敬精神呢?應該如何去做到呢?做到有什麼好處呢?破壞六和敬精神有什麼壞處呢?有什麼後果呢?
答:這句話是說靜坐時常反省自己的過錯、缺點,閑談時不要談論別人的是非。常反省自己才能促成自己修行的進步。不談論別人是非免得造口業。叁業清淨,才可以得清淨涅槃心。
六和敬精神我做得不圓滿,六和敬精神爲身和共住、口和無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應共拜佛修行,互不侵犯,互相幫助,互相隨喜,同贊叁寶,共同持戒,有同聖智之見解、衣食利益均等,友好相處。做到六和敬,則人人團結。佛教正法可以更好地弘揚,給社會帶來和平、昌盛,人人法喜充滿。破壞六和敬精神有如獅子身上蟲還吃獅子肉,自己毀壞了佛教的聲譽,阻礙正法弘揚,自己也絕對修行不好,果報是下地獄。
四十二、在佛教裏製造是非矛盾,傳播是非矛盾有什麼後果嗎?有什麼影響嗎?有什麼果報嗎?
答:在佛教裏製造是非矛盾,傳播是非矛盾會毀掉自己的名聲,破壞佛教的團結,障礙他人的修行,果報是下地獄。
四十叁、當你老是忽略別人的優點和進步,只是滿腦子都是別人的缺點和錯誤,那證明你是一個自我中心非常強烈的人,是一個絕對自私自利的人,是一個痛苦煩惱的人。你想成爲這樣的人嗎?你會經常去包容別人、感化別人嗎?會堅持到底嗎?爲什麼?
答:我不想成爲煩惱痛苦的人,我會經常去包容別人、感化別人,堅持到底。最大的自私就是無私。不能包容別人、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的內心,愚癡又痛苦。包容別人、感化別人,正是自度度他,走向解脫之路。
四十四、“靜坐常思自己過,閑談莫道他人非。”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爲什麼要這樣做?
答:這句話是說靜坐時常反省自己的過錯、缺點,閑談時不要談論別人的是非。常反省自己才能促成自己修行的進步,不談論別人是非免得造口業。叁業清淨,才可以得清淨涅槃心。
四十五、經常被法師批評教育是好事還是壞事呢?爲什麼?法師不經常批評教育是好事還是壞事呢?爲什麼?
答:經常被師父批評教育、如果能改正錯誤,是好事,但如果不改正錯誤,麻木或者自甘墮落那是壞事。經常不被批評教育不見得是好事,如果隱藏缺點不被師父發現,不能及時指導自己,正是害了自己,而努力精進修行,不被師父批評才是好事,總之,能常得明師在生活中隨時指導,是自己的福報。
二零零四年四月初八日
責任編輯:周玉鵬
回向
若有點滴諸功德 回向法界諸衆生
見者聞者隨喜者 同發無上菩提心
國土莊嚴悉清淨 遠離苦惱得安樂
若有點滴之過失 深心忏悔諸佛前
惟願如母諸衆生 共遊涅槃不二門
《博大精深的佛教 附:河北武強彌陀院佛學考試》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