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是非,这样不会制造矛盾,而且自己会没有嗔心、我执,这样才契合佛法。
四十五、对于经常被师父批评教育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为什么?经常不被批评教育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为什么?
答:经常被师父批评教育是好事。因为有师父指出自己的缺点,自己发心改过,进步会很快的。如果经常不被批评教育是好是坏,应分两方面说:如果这个人修行非常好,如理如法的精进,没有什么可让人批评指责的当然是件好事;如果一个人非常虚荣,最怕让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这样就不是好事了。
顶礼师父! 惭愧弟子清意答题请师父批评指正!
河北武强弥陀院第二度佛教考试
答题人:李晓雪
说明:这些问题都是修道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论在何时何地,都必须有正确的观照力,才能更好的修行。所以希望大家正确的对待,详细耐心的解答。假如自己不能写字的话,可以口述而由别人代笔。
一、你学佛是为了终究解决人生烦恼痛苦的问题呢?还是为了拥有更多的平安和健康?为什么?
答:我学佛是为了终究解决人生烦恼痛苦的问题。一切都是无常的,对于平安和健康虽希望更多拥有,然后以合乎法理的方法去追求,但得到得不到都不会过于执著,因为平安、健康不会永恒,那不是学佛的最终目的。
二、人到底是为什么活着?如何才活的有价值有意义?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活着?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答:活着是为了借助身体这个工具修行成佛,自度度他。发挥自己的长处、为社会人类做出贡献,活得就有意义。微笑着面对人生。心地善良,努力创造好的机缘,自己活好,做个榜样,也帮助别人活好。
三、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应该怎么样解决生死的问题?
答:人生从前世造业之业力牵引而来。死由今世造业之业力牵引而去。依十二因缘还灭门,要解决生死问题,需从破无明处下手,破除我执、法执。依缘起法,明一切都是缘起,无有实体,而破我执、法执,即可对一切事相明明了知,而内心如如不动,自不会受业力牵引而不能自主身心及生死。
四、人有生老病死,应该如何面对生的艰难,老的悲哀,病的现实,死的恐惧?
答:人生无常,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事,那就接受它,坦然面对吧。
五、四大比较和谐,就相对健康;四大比较不和谐,人就相对不健康。既然和谐不和谐,那就是因缘问题,就是自然规律问题。那为什么人却对生病这种事非常苦恼?
答:人执著有“我”的存在,希望自己永远健康、而生病了就不合我意,会使心里苦恼,病苦折磨,身体也会痛苦。认为身体是我,所以更苦恼。
六、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这个世界是无常的,这个世界不会让你每天碰到喜欢的人,也不会让你每天碰到喜欢的事。应该怎样面对这些人?怎样面对这些事?怎样面对这个世界?
答:碰到喜欢的人、事物,要惜福、培福。碰到不喜欢的人要了却恶缘,不生恼怨,知道他们都曾是我有恩之父母,寻找机缘度化他们学佛。主动广结善缘。
七、不如意的事经常发生。应该如何解决呢?你通常是如何解决的?你认为这种方式最好吗?或者还有更好的方式呢?
答:对不如意事自己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就让它去吧。我通常这样解决。这种方式不是最好。但慨叹自己没有更高的智慧去用最好的方式。
八、有些事让你高兴,有些事让你不高兴;有的人让你喜欢,有些人让你讨厌。如何更好的面对这些人与事呢?或者你就准备一生就在高兴、不高兴、喜欢、讨厌中度过呢?还是想跳出这种矛盾,烦恼的怪圈呢?假如你想跳出那又如何跳出呢?是不是只有来生才能解决呢?为什么?
答:接受它们,善缘、恶缘都是自己曾结下的缘,坦然面对。很想跳出这种矛盾、烦恼的怪圈。对于善缘,惜缘培福;对于恶缘,化作成就自己的增上缘,从而了却逆缘。检查反省自己的缺点,好好改正,完善自己的人格。把握当下,才能掌握未来的命运。
九、学佛应该是出世解脱自己呢?还是入世自利利他呢?两者是矛盾的吗?还是可以圆融不二的呢?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呢?你平时的学佛的方式是哪一种呢?你认为你的方式最好吗?为什么?
答:出世解脱自己与入世自利利他并不矛盾。我认为应该以出世的心来做入世自利利他的事。我平时总不能把二者结合运用。有时只重解脱烦恼,有时心态偏重于利他培福。这不是正确的方法,我会努力以二者圆融结合的心态来待人处事。
十、碰到别人拒绝你,你会觉得很没面子吗?你觉得面子很重要吗?为什么?
答:碰到别人的拒绝,自己感到没面子。无始以来的业力让自己感到面子是挺重要的。我知道这是我执太重的表现,是障碍解脱的,我也正在学佛的过程中,慢慢地放下这种面子观。
十一、你做了许多好事,很多人却在攻击你,毁谤你,打击你,误解你,甚至扯你的后腿。你是否挺难受?你是否动摇过?你是否能够坚持下去呢?假如是坚持的话,你凭什么信念坚持下去呢?
答:自己做了好事,而别人却攻击、毁谤、误解,心里感叹,这世上愚痴的人太多,包括自己,同时为佛菩萨的慈悲不舍众生而感动,这些众生都是我们无始劫来的父母,在心里伤心感叹之后,仍然坚持去做好事。我相信因果,而且相信日子久了,别人会明白怎么做是正确的,怎么做是错误的。
十二、听说清净心比较解脱,杂染心比较痛苦。请教什么是清净心?什么是杂染心?你平时是哪种心呢?
答:清净心就是了知一切都是无常的,缘起性空,无有实体,因而能做一切事而心中能放下一切事,无分别、执著、妄想的心态。杂染心正是与之相反的心态,看不破无常,有强烈的我执、法执,而对得失或喜或悲,不断向追寻某种事物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并有争取得不到的嗔恨心、愚痴、我慢等心。我平时杂染心多。
十三、你有条件买鱼、鸟等放生,同样的条件可以资助失学儿童,布施孤儿寡女,贫苦老人。你会选择哪一种方式呢?为什么?
答:我会选择买鱼、鸟等放生。因为这些鱼、鸟的生命马上受到威胁,而失学儿童孤寡老人生命没有暂时的危险,只是生活困窘。我觉得应该关心最需要关心的,最着急需关心的,我们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十四、你认为学佛应该是多听佛法开智慧呢?还是一句佛号就可以,什么都不用呢?还是两者可以圆融兼备呢?为什么?
答:学佛应该是多听佛法开智慧与念佛号两者兼备。听佛法是慧力的开发,念佛号是练定力、定慧等持,定生慧,慧生定,才能更快、更稳地向修行的最高目标迈进。
十五、当一个在家人好像修的挺好、挺有能力,也懂得很多,但是他(她)处处彰显自己,贬低僧宝的作用或者排斥僧宝的作用,或者忽略僧宝甚至攻击僧宝。你认为这样的人如理如法吗?你认为可以跟他(她)学习吗?你还会跟他(她)亲近吗?为什么?
答:僧宝使佛法住世,身心清净,让人生清净心、觉悟心,使人生走向解脱。所以我们应该恭敬僧宝。而这位好象修行挺好的居士轻视僧宝,我慢心强烈,修行就大打折扣了。我会敬而远之。
十六、你是否有意无意的攻击过僧宝或毁谤过某位出家人或整个出家团体呢?这样有什么果报呢?假如有,那应该怎么办呢?
答:我将出家人进行过比较,认为这位师父修行好,那位师父修行不太高,可能无意中会轻视修行不高的师父,不知什么果报,赶快忏悔。
十七、面对如理如法的出家人或者不如理如法的出家人,你是怎么做的?你认为你的方式是否最好呢?还是还有比这更好的?为什么?面对如理如法的居士或不如理如法的居士你是怎么做的?
答:面对如理如法的出家人、居士,我时常亲近,作善知识看待,对不如理如法的出家人或居士则敬而远之。我认为这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十八、你是否阻止过别人去听经闻法,亲近三宝?你认为这样有什么果报吗?你认为阻碍别人学佛听法有果报吗?为什么?
答:我没有直接阻止过别人去听经闻法,亲近三宝。但是由于自己修行不好,自己的言行或许让别人不满意,而让他们认为佛教不好,从而间接阻碍了他们去寺院听经闻法,惭愧的很。这肯定有不好的果报,不知具体果报如何。
十九、“每位高僧大德都有度众生的共同与不共同的殊胜方便,我们应该以随喜赞叹的心来护持正法的弘扬,以便利益更多众生同入解脱彼岸”。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答:这句话对。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为度不同众生,对症下药,病才会好,所以只要是令众生解脱生死,断烦恼的法门,不管谁说,我们都应随喜赞叹,护持正法。
二十、什么叫如理如法?什么叫不如理如法?有什么衡量标准呢?
答:合于无常、苦、空这些真理的是如理如法,不合乎的就不如理如法。以三法印衡量: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为三法印。还有实相印的印证。
二十一、有的人说死后就要经过奈何桥,要喝孟婆汤,要度他(她)就要聚魂,你认为这是佛教中如理如法的说法吗?还是民间迷信呢?这样说有什么后患呢?假如有,那怎么说怎么做才对呢?
答:这种聚魂的说法不是佛教中如理如法的说法,这是民间迷信。这样说会使别人不明真理,误入邪路,而且根本度脱不了亡者,甚至给亡者更加罪业。应让亡者亲属为亡者作布施,供养佛、法、僧,诵经超度亡者。
二十二、佛法有如理如法的方便,而不能有随随便便的流入世俗的方…
《博大精深的佛教 附:河北武强弥陀院佛学考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