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式,因为那样无疑在让自己堕落,甚至误导别人增重轮回的业力是吗?为什么?怎么样才算善巧方便?怎么样算流俗随便呢?
答:要善巧方便而不能随便流俗,这是对的。善巧方便自己心清醒,众生得度;随便流俗,自己心易迷惑、颠倒,并误导众生、增加罪业。
二十三、你认为到寺院应该是来获得呢?还是来付出呢?假如是获得,那要获得什么才是最好的呢?假如是付出,应该怎么样去付出才算最好呢?还是二者都可以同时存在呢?假如是,怎么样圆融获得跟付出呢?
答:到寺院既来获得也来付出。获得解脱烦恼的智慧最好。以无所得的心付出最好。二者可以同时存在。心清净,没有获得和付出的分别,付出时就是在获得和付出。
二十四、怎么样才能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呢?
答:以无得无失的清净心做一切事,即为无住生心。
二十五、学佛人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这个社会人生呢?
答:学佛人应该以清净心、感恩心、奉献心来看待社会人生。
二十六、当师父在开示一个初学佛的人或不太懂的人的时候,你在一边会不屑一顾,或者自以为是的插言插语,或者不耐烦的扭头就走吗?因为你觉得这些你都懂,你自己就挺懂,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假如不对、应该怎么做才算如理如法呢?
答:这样做不对。这是对僧宝不尊敬,再说自己明白也不一定能做到,所以不屑一顾是不对的。应在一旁恭敬站立听师父开示。
二十七、你认为佛教跟其他宗教或者其他世间学问有什么不同之处吗?或者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应该怎么处理佛教跟其他宗教或者其他世间学问的关系才比较如理如法,才比较妥当呢?
答:其他宗教和世间学问大多叫人向外追求,来寻找幸福。即便有些引导人们求出离的,也不究竟圆满。而佛教让人从心内求法,要改变命运须从改变内心做起,可以究意圆满地了脱生死、断除烦恼、痛苦,这是其他宗教和世间学问达不到的。所有宗教及圣人流传下来的世间学问都是讲让人要有爱心、奉献爱心,这是共同之处。对一切叫人向善的学问都要恭敬,但我们不以其他宗教学问为依止,只依止佛陀的教育。
二十八、学佛者不依靠不参加外道邪门是吗?什么算外道邪门呢?你能举出二十种以上的外道邪门的方式吗?都有什么?
答:学佛者要不依靠不参加外道邪门。一切心外求法的都属于外。譬如以下外道邪门:传福音、狐仙、蛇仙等看病、观香、聚魂、以佛菩萨的面貌出现而其实是妖魔显示神通的,看宅子,算卦、批八字、跳大神,杀生拜神。
二十九、佛陀说修道者有4种保证不走入偏差、迷惑、颠倒、错路的正法。即:1、依法不依人。2、依了义不依不了义。3、依义不依语。4、依智不依识。这是什么意思呢?每一条应该怎么样做到,从而保证自他不落入迷惑颠倒、偏差错路呢?
答:“依法不依人”是指只依真理修行,不要因对人的喜恶而取舍他讲的法。“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即依无常、缘起性空的了义而不依其他义。“依义不依语”为依据正确的真实的含义、法理,而不据其方便语。“依智不依识”为依据智慧,而不依据情识。每一条都按照所说的去做。
三十、佛陀说衡量别人说法是否正确?是否能解脱?是否与真理相应?有三法印、实相印的衡量标准,从而保证不堕入别的邪说之中,而造成自他慧命断尽的恶果。如此难得的印证(三法印、实相印)都是什么呢?如何做到呢?
答: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了知无常、无我、空、而内心放下一切,当下即清净心,涅槃寂静。实相印为缘起性空、无相无不相的真如本性。生灭无住即不生不灭。
三十一、佛陀曾经告诫羯腊摩人以及所有的
弟子说,假如你不要落入被误导从而造成伤害的结果。那么第一、你不要因为某种传说而轻信。第二、不要因为是传统的就轻信。第三、不要因为谣言而轻信。第四、不要因为是以经典的名义记载的就轻信。第五、不要因为符合逻辑而轻信。第六、不要因为某学说推论出来好像很对而轻信。第七,不要因为符合你的习惯或某种判断而轻信。第八种、不要因为符合预设成见(即个人预先的看法或预先设定的观念或理论)而轻信。第九、不要因为说话人的外表而轻信。第十,不要因为是宗教家的身份或师长的身份,或亲近者的身份而轻信。只有如此才不会落入知见的烦恼痛苦或由此而带来失望甚至绝望。佛陀说这十个原则是坚实的防线,能够防止自己被误导,也能够让自己更正确的去抉择真理从而走向解脱觉悟。请问这十个原则都是什么意思?在现实之中如何做到呢?每一条都请你具体的说明白,然后举出相应的例子来。
答:第一、不要因为是传说就轻易相信。譬如传说嫦娥带着一只兔子到月亮里去了,这是不对的。
第二、社会在进步,传统的许多说法、思想观念已落后,基于当时的社会进展程度,有些说法是错误的。
第三、谣言惑众,造谣者往往为了某种目的,所以不可轻信,谣言说某年地球爆炸,结果那年地球还好好的运转。
第四、经典不符佛说的教育不可轻信。譬如外教的经中记载,一切由神主宰,上帝造了男人和女人就不对。
第五、符合逻辑的不一定就对,不可轻信。
第六、学说推论不一定完全正确。好多年一直以为地球是方的学说控制人类,后来有位科学家敢于怀疑、探索发现地球竟是圆的。
第七、符合自己习惯或判断的不一定对。
第八、符合预先看法的一定对不可轻信。
第九、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有的是,不可轻信他们的话。譬如有人装作大学教授被小偷偷走了钱,而向行人要电话费、住宿费。
第十、依法不依人,不要因为是尊敬的人就轻信他们的话是对的。佛陀还教导弟子说不要因为是他讲的就轻信。
三十二、众生之所以轮回六道,或者修行不得力、有偏差、甚至走火入魔只因不明白两种根本,即:一、以攀缘心以为自性,二、不知常住妙明真心。这是什么意思呢?如何在现实中落实呢?
答:就是说以向外攀缘的心以为是自心,而不知自己真心乃是清楚明了一切而如如不动的。停止向外的苦苦追寻,随缘度众生,以清净、慈悲心、平等心对一切人、事、物。
三十三、当你把最宝贵的一切都奉献给这个世界,却被踢掉牙齿、踹上几脚、然后吐上几口唾沫,甚至被恶意污辱和毁谤,你还会无怨无悔把最宝贵的一切都奉献给这个世界吗?为什么?
答:愿意奉献,奉献才有快乐。恶缘消罪业,逆境成就自己。
三十四、面对许多人被误导的时候,你会不会站出来坚持真理呢?如果那样你有可能意味着被毁谤攻击打倒甚至被杀害生命,但你也有可能会被当英雄、圣贤,而得到万众的崇仰。或者选择明哲保身、得过且过呢?那将意味着你有可能比较安全或者你会被当做好人甚至被人家夸奖一番。但也有可能你会被当作机会主义者、逃避现实者、消极悲观者。你认为那种方式比较好呢?为什么?
答:面对许多人被误导的时候,应站出来坚持真理,而不是明哲保身、得过且过。我们在这个世间为了修行成佛、自度度他,别人误导正是度化的机会,为真理而牺牲死的其所。
三十五、你平时是怎样用佛法处理好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有什么值得大家学习的经验呢?请你详细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好吗?
答:在家庭尽好自己的职责,尊老爱幼,多体谅解、包容家人。社会上同别人友好相处,包容谅解,人无完人,与每个人多结善缘。上次去看了两位老人,无儿无女,我去了他们特别高兴,也有人认为不应与这样的人多接触、会吃亏,我曾经有同样的想法,想来惭愧,这次去了,看到他们热切的盼望,我知道了要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关心最需要关心的生命,包括孤儿、贫困人家、以及生命受到威胁的动物。这样做我们会很快乐,只自私的为自己着想反而会痛苦。
三十六、你觉得人生最高明的生活方式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你平时是这种方式吗?应该怎么样去实现这种目标呢?现实中应该如何去落实呢?这是一种理想呢,还是可以在现实人生中最后达到的呢?为什么?你有信心,有毅力,能坚持到底吗?
答:我觉得最高明的生活方式应该是象佛菩萨那样,心中法喜充满,身心清净,随缘度化众生。我平时做不了这样好,在现实中,应该时刻观照,以智慧破除贪、嗔、痴的烦恼,勤修定力、诵经念佛,毫不懈怠,坚定信心,坚持下去,一定可以达到修行圆满的。
三十七、心里不自在,不安乐,不满足的人会经常唉声叹气或者怨天尤人,甚至牢骚满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心理状态呢?应该怎么样去同情他(她)、安慰他(她)、引导他(她)、感化他(她)、理解他(她)、最终度化他(她)呢?
答:我执强烈,欲望无穷,现实得不到满足,总会怨声叹气,告诉他放下自我,为他人着想,同时自己也做好榜样,同情他(她)、安慰他(她)、引导他(她)、感化他(她)、理解他(她),最终是可以度化他(她)的。
三十八、许多人对社会人生的问题不是盲目乐观就是消极悲观,这有什么过患吗?佛教讲如实观照才能和谐社会,圆满人生,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盲目乐观和消极悲观都是情绪化的反应,对事物的得失或喜或悲,对一切的真实相看不破,终究给自己带来烦恼痛苦,并且处理不好社会人生的问题。如实观照讲看破诸法实相,万法乃缘起性空,无有实体,所以不患得患失,以清净心随缘度时光,就会和谐社会、圆满人生。
三十九、有些人是在心情好的时候才来学佛,心情不好就忘了学佛,甚至埋怨佛;有的人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才来求佛念佛,心情好的时候就忘了佛。这两种心态正确吗?假如不正确,那么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佛教呢?
答:这两种心态都不正确。学佛是为了解脱自己,是何时何地都需要的,不是为了寻找一种寄托,寄托是无常的,会给人痛苦,而解脱自己是永远不能放弃的。
四十、从古至今人类都是处在烦恼痛苦之间;从中国以至世界各地每一个众生都有不同的无明业力;从我们的身边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都有烦恼、迷茫、困惑、不安。为什么会造成众生的烦恼痛苦呢?不论古今中外、身心内外都会有这些缺陷和困扰呢?应该如何解决?应该如何面对?请你详细的说出来。
答;众生的烦恼痛苦从根本上来说来自于无明,即我执和法执。我执强烈,以为一切有实。由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爱恨取舍,加上生老病死的折磨,当然会有烦恼痛苦。要想解决这些烦恼痛苦,要从自我的警醒开始,了知无常、无我,缘起性空,一切无有实体,从而以清净心面对一切,以慈悲、感恩心对得一切众生,心中的烦恼,就会慢慢减少,直至消失。
四十一、佛陀说一个佛教团体必须具有六和敬精神才是如理如法的团体,不具备六和敬精神是不如理如法的。你已经做到了吗?什么叫六和敬精神呢?应该如何去做到呢?做到有什么好处呢?破坏六和敬精神有什么坏处呢?有什么后果呢?
答:这句话是说静坐时常反省自己的过错、缺点,闲谈时不要谈论别人的是非。常反省自己才能促成自己修行的进步。不谈论别人是非免得造口业。三业清净,才可以得清净涅槃心。
六和敬精神我做得不圆满,六和敬精神为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应共拜佛修行,互不侵犯,互相帮助,互相随喜,同赞三宝,共同持戒,有同圣智之见解、衣食利益均等,友好相处。做到六和敬,则人人团结。佛教正法可以更好地弘扬,给社会带来和平、昌盛,人人法喜充满。破坏六和敬精神有如狮子身上虫还吃狮子肉,自己毁坏了佛教的声誉,阻碍正法弘扬,自己也绝对修行不好,果报是下地狱。
四十二、在佛教里制造是非矛盾,传播是非矛盾有什么后果吗?有什么影响吗?有什么果报吗?
答:在佛教里制造是非矛盾,传播是非矛盾会毁掉自己的名声,破坏佛教的团结,障碍他人的修行,果报是下地狱。
四十三、当你老是忽略别人的优点和进步,只是满脑子都是别人的缺点和错误,那证明你是一个自我中心非常强烈的人,是一个绝对自私自利的人,是一个痛苦烦恼的人。你想成为这样的人吗?你会经常去包容别人、感化别人吗?会坚持到底吗?为什么?
答:我不想成为烦恼痛苦的人,我会经常去包容别人、感化别人,坚持到底。最大的自私就是无私。不能包容别人、正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的内心,愚痴又痛苦。包容别人、感化别人,正是自度度他,走向解脱之路。
四十四、“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道他人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这句话是说静坐时常反省自己的过错、缺点,闲谈时不要谈论别人的是非。常反省自己才能促成自己修行的进步,不谈论别人是非免得造口业。三业清净,才可以得清净涅槃心。
四十五、经常被法师批评教育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为什么?法师不经常批评教育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为什么?
答:经常被师父批评教育、如果能改正错误,是好事,但如果不改正错误,麻木或者自甘堕落那是坏事。经常不被批评教育不见得是好事,如果隐藏缺点不被师父发现,不能及时指导自己,正是害了自己,而努力精进修行,不被师父批评才是好事,总之,能常得明师在生活中随时指导,是自己的福报。
二零零四年四月初八日
责任编辑:周玉鹏
回向
若有点滴诸功德 回向法界诸众生
见者闻者随喜者 同发无上菩提心
国土庄严悉清净 远离苦恼得安乐
若有点滴之过失 深心忏悔诸佛前
惟愿如母诸众生 共游涅槃不二门
《博大精深的佛教 附:河北武强弥陀院佛学考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