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是非,這樣不會製造矛盾,而且自己會沒有嗔心、我執,這樣才契合佛法。
四十五、對于經常被師父批評教育是好事還是壞事呢?爲什麼?經常不被批評教育是好事還是壞事呢?爲什麼?
答:經常被師父批評教育是好事。因爲有師父指出自己的缺點,自己發心改過,進步會很快的。如果經常不被批評教育是好是壞,應分兩方面說:如果這個人修行非常好,如理如法的精進,沒有什麼可讓人批評指責的當然是件好事;如果一個人非常虛榮,最怕讓別人指出自己的過失,這樣就不是好事了。
頂禮師父! 慚愧弟子清意答題請師父批評指正!
河北武強彌陀院第二度佛教考試
答題人:李曉雪
說明:這些問題都是修道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不論在何時何地,都必須有正確的觀照力,才能更好的修行。所以希望大家正確的對待,詳細耐心的解答。假如自己不能寫字的話,可以口述而由別人代筆。
一、你學佛是爲了終究解決人生煩惱痛苦的問題呢?還是爲了擁有更多的平安和健康?爲什麼?
答:我學佛是爲了終究解決人生煩惱痛苦的問題。一切都是無常的,對于平安和健康雖希望更多擁有,然後以合乎法理的方法去追求,但得到得不到都不會過于執著,因爲平安、健康不會永恒,那不是學佛的最終目的。
二、人到底是爲什麼活著?如何才活的有價值有意義?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活著?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活著?
答:活著是爲了借助身體這個工具修行成佛,自度度他。發揮自己的長處、爲社會人類做出貢獻,活得就有意義。微笑著面對人生。心地善良,努力創造好的機緣,自己活好,做個榜樣,也幫助別人活好。
叁、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應該怎麼樣解決生死的問題?
答:人生從前世造業之業力牽引而來。死由今世造業之業力牽引而去。依十二因緣還滅門,要解決生死問題,需從破無明處下手,破除我執、法執。依緣起法,明一切都是緣起,無有實體,而破我執、法執,即可對一切事相明明了知,而內心如如不動,自不會受業力牽引而不能自主身心及生死。
四、人有生老病死,應該如何面對生的艱難,老的悲哀,病的現實,死的恐懼?
答:人生無常,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事,那就接受它,坦然面對吧。
五、四大比較和諧,就相對健康;四大比較不和諧,人就相對不健康。既然和諧不和諧,那就是因緣問題,就是自然規律問題。那爲什麼人卻對生病這種事非常苦惱?
答:人執著有“我”的存在,希望自己永遠健康、而生病了就不合我意,會使心裏苦惱,病苦折磨,身體也會痛苦。認爲身體是我,所以更苦惱。
六、這個世界是缺陷的,這個世界是無常的,這個世界不會讓你每天碰到喜歡的人,也不會讓你每天碰到喜歡的事。應該怎樣面對這些人?怎樣面對這些事?怎樣面對這個世界?
答:碰到喜歡的人、事物,要惜福、培福。碰到不喜歡的人要了卻惡緣,不生惱怨,知道他們都曾是我有恩之父母,尋找機緣度化他們學佛。主動廣結善緣。
七、不如意的事經常發生。應該如何解決呢?你通常是如何解決的?你認爲這種方式最好嗎?或者還有更好的方式呢?
答:對不如意事自己能解決的就解決,不能解決的就讓它去吧。我通常這樣解決。這種方式不是最好。但慨歎自己沒有更高的智慧去用最好的方式。
八、有些事讓你高興,有些事讓你不高興;有的人讓你喜歡,有些人讓你討厭。如何更好的面對這些人與事呢?或者你就准備一生就在高興、不高興、喜歡、討厭中度過呢?還是想跳出這種矛盾,煩惱的怪圈呢?假如你想跳出那又如何跳出呢?是不是只有來生才能解決呢?爲什麼?
答:接受它們,善緣、惡緣都是自己曾結下的緣,坦然面對。很想跳出這種矛盾、煩惱的怪圈。對于善緣,惜緣培福;對于惡緣,化作成就自己的增上緣,從而了卻逆緣。檢查反省自己的缺點,好好改正,完善自己的人格。把握當下,才能掌握未來的命運。
九、學佛應該是出世解脫自己呢?還是入世自利利他呢?兩者是矛盾的嗎?還是可以圓融不二的呢?如何處理這兩者的關系呢?你平時的學佛的方式是哪一種呢?你認爲你的方式最好嗎?爲什麼?
答:出世解脫自己與入世自利利他並不矛盾。我認爲應該以出世的心來做入世自利利他的事。我平時總不能把二者結合運用。有時只重解脫煩惱,有時心態偏重于利他培福。這不是正確的方法,我會努力以二者圓融結合的心態來待人處事。
十、碰到別人拒絕你,你會覺得很沒面子嗎?你覺得面子很重要嗎?爲什麼?
答:碰到別人的拒絕,自己感到沒面子。無始以來的業力讓自己感到面子是挺重要的。我知道這是我執太重的表現,是障礙解脫的,我也正在學佛的過程中,慢慢地放下這種面子觀。
十一、你做了許多好事,很多人卻在攻擊你,毀謗你,打擊你,誤解你,甚至扯你的後腿。你是否挺難受?你是否動搖過?你是否能夠堅持下去呢?假如是堅持的話,你憑什麼信念堅持下去呢?
答:自己做了好事,而別人卻攻擊、毀謗、誤解,心裏感歎,這世上愚癡的人太多,包括自己,同時爲佛菩薩的慈悲不舍衆生而感動,這些衆生都是我們無始劫來的父母,在心裏傷心感歎之後,仍然堅持去做好事。我相信因果,而且相信日子久了,別人會明白怎麼做是正確的,怎麼做是錯誤的。
十二、聽說清淨心比較解脫,雜染心比較痛苦。請教什麼是清淨心?什麼是雜染心?你平時是哪種心呢?
答:清淨心就是了知一切都是無常的,緣起性空,無有實體,因而能做一切事而心中能放下一切事,無分別、執著、妄想的心態。雜染心正是與之相反的心態,看不破無常,有強烈的我執、法執,而對得失或喜或悲,不斷向追尋某種事物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並有爭取得不到的嗔恨心、愚癡、我慢等心。我平時雜染心多。
十叁、你有條件買魚、鳥等放生,同樣的條件可以資助失學兒童,布施孤兒寡女,貧苦老人。你會選擇哪一種方式呢?爲什麼?
答:我會選擇買魚、鳥等放生。因爲這些魚、鳥的生命馬上受到威脅,而失學兒童孤寡老人生命沒有暫時的危險,只是生活困窘。我覺得應該關心最需要關心的,最著急需關心的,我們的生命才更有價值。
十四、你認爲學佛應該是多聽佛法開智慧呢?還是一句佛號就可以,什麼都不用呢?還是兩者可以圓融兼備呢?爲什麼?
答:學佛應該是多聽佛法開智慧與念佛號兩者兼備。聽佛法是慧力的開發,念佛號是練定力、定慧等持,定生慧,慧生定,才能更快、更穩地向修行的最高目標邁進。
十五、當一個在家人好像修的挺好、挺有能力,也懂得很多,但是他(她)處處彰顯自己,貶低僧寶的作用或者排斥僧寶的作用,或者忽略僧寶甚至攻擊僧寶。你認爲這樣的人如理如法嗎?你認爲可以跟他(她)學習嗎?你還會跟他(她)親近嗎?爲什麼?
答:僧寶使佛法住世,身心清淨,讓人生清淨心、覺悟心,使人生走向解脫。所以我們應該恭敬僧寶。而這位好象修行挺好的居士輕視僧寶,我慢心強烈,修行就大打折扣了。我會敬而遠之。
十六、你是否有意無意的攻擊過僧寶或毀謗過某位出家人或整個出家團體呢?這樣有什麼果報呢?假如有,那應該怎麼辦呢?
答:我將出家人進行過比較,認爲這位師父修行好,那位師父修行不太高,可能無意中會輕視修行不高的師父,不知什麼果報,趕快忏悔。
十七、面對如理如法的出家人或者不如理如法的出家人,你是怎麼做的?你認爲你的方式是否最好呢?還是還有比這更好的?爲什麼?面對如理如法的居士或不如理如法的居士你是怎麼做的?
答:面對如理如法的出家人、居士,我時常親近,作善知識看待,對不如理如法的出家人或居士則敬而遠之。我認爲這是最好的處理方法。
十八、你是否阻止過別人去聽經聞法,親近叁寶?你認爲這樣有什麼果報嗎?你認爲阻礙別人學佛聽法有果報嗎?爲什麼?
答:我沒有直接阻止過別人去聽經聞法,親近叁寶。但是由于自己修行不好,自己的言行或許讓別人不滿意,而讓他們認爲佛教不好,從而間接阻礙了他們去寺院聽經聞法,慚愧的很。這肯定有不好的果報,不知具體果報如何。
十九、“每位高僧大德都有度衆生的共同與不共同的殊勝方便,我們應該以隨喜贊歎的心來護持正法的弘揚,以便利益更多衆生同入解脫彼岸”。這句話對嗎?爲什麼?
答:這句話對。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爲度不同衆生,對症下藥,病才會好,所以只要是令衆生解脫生死,斷煩惱的法門,不管誰說,我們都應隨喜贊歎,護持正法。
二十、什麼叫如理如法?什麼叫不如理如法?有什麼衡量標准呢?
答:合于無常、苦、空這些真理的是如理如法,不合乎的就不如理如法。以叁法印衡量: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爲叁法印。還有實相印的印證。
二十一、有的人說死後就要經過奈何橋,要喝孟婆湯,要度他(她)就要聚魂,你認爲這是佛教中如理如法的說法嗎?還是民間迷信呢?這樣說有什麼後患呢?假如有,那怎麼說怎麼做才對呢?
答:這種聚魂的說法不是佛教中如理如法的說法,這是民間迷信。這樣說會使別人不明真理,誤入邪路,而且根本度脫不了亡者,甚至給亡者更加罪業。應讓亡者親屬爲亡者作布施,供養佛、法、僧,誦經超度亡者。
二十二、佛法有如理如法的方便,而不能有隨隨便便的流入世俗的方…
《博大精深的佛教 附:河北武強彌陀院佛學考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