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恐惧之中,99年过去了,却都没有发生什么。 4、不要因为是以经典的名义记载的就轻信:不要因某事在经典上有记载,就接受或相信。很多外道邪门以经典的名义记载内容,让不懂佛法的人误认为这就是佛经。比如《龙华经》《太阴经》等。 5、不要因为符合逻辑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事正好符合逻辑推论而相信。比如说附佛外道*轮功,它里面也必然有一套好像很符合逻辑的理论,否则怎么会让成千上万的人痴迷于此。人们盲目的去追随,结果却落入魔道。 6、不要因为某学说推论出来好像很对而轻信:不要仅因某件事基于某一学说观点而言是正确的就相信。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推论出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那么猴子又是由什么进化来的呢,如此推论岂非无穷无尽也没有结果吗! 7、不要因为符合你的习惯或某种判断而轻信:不要以为某事正好符合自己的常识判断,就相信或接受。 8、不要因为符合预设成见(即个人预先的看法或预先设定的观念或理论)而轻信:比如我们遇到问题往往是很主观的,攀缘心重,没有智慧,不知不觉间就会依自己的好恶对人或事做出判断,如果这时恰好有人这样告诉自己,自己就会相信这一定是真的了。 9、不要因为说话人的外表而轻信:不要因为说者外表看起来可信即予相信,外表和一个人实际的内在知识不一定等同,我们常可发现外表可信的人,说着不正确或愚蠢的事。俗话说,不可以貌取人就是这个意思。 10、不要因为是宗教家的身份或师长的身份,或亲近者的身份而轻信:就是说不要因为这一位是出家众或是我们的老师就予轻信。人不应该成为任何人知识上的奴隶,甚至包括佛陀本身。比如,我们国家的领袖毛泽东主席,人们是那样狂热的崇拜他,敬他如天神,他的每一句话都会让群众半夜起来去宣传“毛主席语录”。伟人已经走了近30年了,然而历史证明,伟人的许多做法也是错误的。
三十二、众生之所以轮回六道,或者修行不得力、有偏差、甚至走火入魔只因不明白两种根本,即一、以攀缘心以为自性,二、不知常住妙明真心。这是什么意思呢?如何在现实中落实呢?
答:就是把向外驰求的识心当做自己的真心,不知道自己的妙明真心是不生不灭,湛然清净,包含虚空万物的。所谓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一切万物,都从一念心所生。一切都是包括在一念心里,不是心被这些万物所包括。如能认识本来真心,则这一切万法万物,根本都是幻有。现实生活中,人们所有的执著无不是六根生成的六识引发,这些变换无常的东西是念念生,念念灭的。所以,所有的是非、荣辱、名利、得失无不是识心作怪,认贼做子。
三十三、当你把最宝贵的一切都奉献给这个世界,却被踢掉牙齿、踹上几脚、然后吐上几口唾沫,甚至被恶意污辱和毁谤,你还会无怨无悔把最宝贵的一切都奉献给这个世界吗?为什么?
答:会的。因为最宝贵的是一颗清净心,平等心,无碍心,如果执著别人对自己恶意污辱和毁谤,那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无碍心失掉了,我们还有什么称之为宝贵的呢!
三十四、面对许多人被误导的时候,你会不会站出来坚持真理,如果那样你有可能意味着被毁谤攻击打倒甚至杀害生命,但也有可能你会被当英雄、圣贤,而得到万众的崇仰。或者选择明哲保身、得过且过呢?那将意味着你有可能比较安全或者你会被当做好人甚至被人家夸奖一番。但也有可能你会被当作机会主义者、逃避现实者、消极悲观者。你认为哪种方式比较好呢?为什么?
答:我可能会站出来坚持真理。(师父: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
三十五、你平时是怎样用佛法处理好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有什么值得大家学习的经验呢?请你详细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好吗?
答:说真的,自从真正学佛后,我才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有了生活的方向和目标。而且通过自己的改变,来影响着周围的一切,渐渐的家庭关系变得越来越和谐,工作环境也越来越顺畅,自己也越来越豁达开朗。师父,有太多太多的感悟了,以后我再慢慢说好吗?
三十六、你觉得人生最高明的生活方式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你平时是这种方式吗?应该怎么样去实现这种目标呢?现实中应该如何去落实呢?这是一种理想呢,还是可以在现实人生中最后达到的呢?为什么?你有信心,有毅力,能坚持到底吗?
答:离苦得乐、解脱自在的生活是人生的最高归趣。看破生死无常,在工作生活中实践佛法,积极欢喜的对待每一天。自利利他,让自己的心底充满了感恩、清净与光明。如实的观照周围的一切,顺境逆境皆不执著,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恐惧的生活。这不是理想,我愿时时刻刻在现实人生中实践这些,我有信心做到这些。
三十七、心里不自在,不安乐,不满足的人会经常唉声叹气或者怨天尤人,甚至牢骚满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心理状态呢?应该怎么样去同情他(她)、安慰他(她)、引导他(她)、感化他(她)、理解他(她)、最终度化他(她)呢?
答:这样的人消极悲观、看什么都不顺眼,怨气十足,每天心灵都生活在地狱中。这样的人没有明了人生的真相,面对诸多的不如意不懂得这是自己业力所至,作茧自缚,还要怨天尤人。我们应当在其困难的时候尽心帮助他,用自己所学佛法伺机引导他,让其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发心修学佛法,求证佛道,得大解脱。
三十八、许多人对社会人生的问题不是盲目乐观就是消极悲观,这有什么过患吗?佛教讲如实观照才能和谐社会,圆满人生,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社会人生问题也是自己及众生的业力所至,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都是错误的观念。盲目乐观会让自己不能够客观的解决问题,而使问题更遭;消极悲观会让自己看不到光明,一蹶不振,永远的沉沦颓废。我们只有如实观照才能够真正认清自己的缺点与问题,并发心修正错误的观念言行,改过向善,自觉觉他,这个社会才会越来越美好。所以佛教讲如实观照才能和谐社会,圆满人生。
三十九、有些人是在心情好的时候才来学佛,心情不好就忘了学佛,甚至埋怨佛;有的人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才来求佛念佛,心情好的时候就忘了佛。这两种心态正确吗?假如不正确,那么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佛教呢?
答:不对。佛不是一切事物的主宰,他不会因为你求他拜他就会赐予你想要的一切,所以你的心情好坏是自己不明真相,妄执为真造成的。佛陀无量劫前曾经也是六道中的凡夫,他是通过自己不断的修证才脱离苦海,转凡成圣的,可以说佛就是觉悟了的人。佛法是佛陀欲让众生也脱离苦海,告诉众生怎样修证觉悟成佛的方法。所以我们应把佛教看成对自己的教育,把佛菩萨看做是老师,按照他们说的话去做,以他们为榜样,改正自己错误的言行观念,不断觉悟,直至成佛。
四十、从古至今人类都是处在烦恼痛苦之间;从中国以至世界各地每一个众生都有不同的无明业力;从我们的身边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都有烦恼、迷茫、困惑、不安。为什么会造成众生的烦恼痛苦呢?不论古今中外、身心内外都会有这些缺陷和困扰呢?应该如何解决?应该如何面对?请你详细的说出来。
答:众生烦恼痛苦的原因不外乎源于自私贪婪的欲求。众生因不明宇宙人生真相,所以妄执为真,把这个肉身看成是“我”,以“我”为中心。为满足“我”这个肉身,不断的产生渴求、私欲、贪婪、欺骗、骄傲,以及其他不健全的思想,引发各种各样的行为。当无法满足需求和欲望,便会带给他烦恼和忧虑,当不择手段的得到满足后,又有新的欲望出现,无止无休。
四十一、佛陀说一个佛教团体必须具有六和敬精神才是如理如法的团体,不具备六和敬精神是不如理如法的。你已经做到了吗?什么叫六和敬精神呢?应该如何去做到呢?做到有什么好处呢?破坏六和敬精神有什么坏处呢?有什么后果呢?
答:六和敬:第一“见和同解”:就是大家都舍弃掉自己的妄想执著,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净平等慈悲的心境;第二“戒和同修”:就是大众在一起生活都遵守戒律,遵守公约;第三“身和同住”:就是在一起工作居住,日常工作共同负担;第四“口和无诤”:就是言词和雅,没有争执;第五“意和同悦”:就是每一个人心里都很欢喜,如同佛法所讲的法喜充满;第六“利和同均”:大众都过平等的生活,衣、食、住、行都能做到均平,均等。
四十二、在佛教里制造是非矛盾,传播是非矛盾有什么后果吗?有什么影响吗?有什么果报吗?
答: 在佛教里制造传播是非矛盾,破坏佛教内部团结,会让佛教净土变的污浊不堪,无法弘扬正法,等于断人慧命。这样做,当堕地狱。
四十三、当你老是忽略别人的优点和进步,只是满脑子都是别人的缺点和错误,那证明你是一个自我中心非常强烈的人,是一个绝对自私自利的人,是一个痛苦烦恼的人。你想成为这样的人吗?你会经常去包容别人、感化别人吗?会坚持到底吗?为什么?
答;不想成为这样的人。通过修学佛法,我懂得了应该去包容感化别人,特别是伤害了自己的人。但是因无始劫来的业力习气影响,自己经常做不好。但是,随着自己修学的深入,我会做到宽容并感恩一切众生的。
四十四、“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道他人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就是说静坐下来的时候,我们要多找自己的过错;在与人闲谈的时候不要说他人的是非。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只看见自己的过失,而不见他人的过失。我们经常反思自己的过失,并发心改过,这样自己的缺点会一天天的减少。而在与人交谈的时候不谈论他…
《博大精深的佛教 附:河北武强弥陀院佛学考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