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總是活在我執法執、能所對立的假相中造業受苦,一刻不停,不能觀緣起無自性而破我執法執,故此必須精進聞思修,對治無明業障之大病!
過去造作的業的影像留在八識田,力量不失會影響當下的人。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但不知覺的執著,還是以虛妄的影像爲真實受著影響,雖然這影響是如此“虛妄”,但卻是如此真實,對不能透徹緣起性空的人來說,實在是不自覺的受影響,只要遇緣,影像的種子就現行。故此,注意造業、謹慎因果非常重要,同時明白空性,放下我執法執也同樣重要!當然放下是智慧的問題,力量不足一定要先修定力才可,然後在定力的基礎上觀緣起性空義,則能看破放下。否則,光說放下,還是放不下,苦惱依舊生死不斷!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因此就必須如此觀照,才不會迷惑,雖夢幻泡影卻不是斷滅無所有,在勝義谛方面是一切有爲法的自性了不可得,毫無實體,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但在世俗谛來說卻又能所對立,千差萬相,業果不虛。真正要證到如夢如影諸法自性了不可得的空性,必須是見道的時候,但未見道前,雖能如此觀照,看破放下,但不觀照時卻又看不破放不下了。有時觀照力量不夠雖看破卻放不下,故此日常的觀照功夫不到見道(證悟能所雙亡的空性)時,總是不能放松的,總是時常迷惑的。見道前只是用道理來觀照,但對境時卻要看戒定慧力量夠不夠了,故此初學沒有見道實在不宜涉強烈染境,雖有戒定慧亦不足道。而且見道時,雖然現觀證空性,但是日常對境諸法還是不虛的呈現在心中,只是因爲見道了,能夠洞破其妄而不迷惑,不象未見道前要以道理(有爲法如夢幻影)來說服心(觀照)不隨境轉,其實還是處在拉鋸戰之中,難免疑惑,總是難免一時明白一時糊塗,故此稍有不慎,就迷惑顛倒,造業受苦了。見道確是無自性可得(因爲已現證無我空性),沒有我見了,也對無我空性再沒疑惑了,不再心外求法,不再執取戒禁取見了。但是雖然見道了,因爲習氣未除盡,煩惱障未斷,所知障未除,故此心中還是會影現諸法的顛倒相有自體的樣子,但因爲現證空相,故此一覺即空,沒有疑惑。按《菩提道次第廣論》說,必須到八地以上煩惱障才能除盡,而因所知障未除,故此諸法還是會有實體的影現(即使到十地還是有微細的實體性影現),但因煩惱障除盡,不被影響。必須成佛才徹底的清淨二障,毫無影現的實體了,二谛徹底圓融。故此說,八地以下不能改變佛的一條戒律,八地以上不能製定戒律,唯有佛才能親製戒律!因爲佛陀才徹底斷盡二障,對一切真相大徹大悟,究竟圓滿,故此以圓滿的洞見真相,因機而製訂戒律,就是最大的慈悲智慧,因爲戒律就是順向解脫乃至順向成佛,能保證衆生不隨業習而造業受苦!
故此對于初修行人來說,即使五戒粗重的不犯,但微細的方面要做到絕對清淨是很難的,所以要經常省察、忏悔,還複清淨,不得大意,這樣才能慢慢增上!
雖種子是如幻的現象,但是遇緣即影現,沒有見道的人難免受到深重影響,沒有深的戒定力是伏不住而受其波及的,其力量愈大,則影響愈大!
身心的感受是無常的,不論生起什麼,只要你注視它,它是變化的、無常的、必然會消失的。在注視它的過程,你可以深入感受它的內部,它是不實在的。但是,注視的過程不要加上喜歡不喜歡的習氣反應,只是如實的平靜地看著,生起的必然會消逝,苦來自于對感受的貪愛、嗔恨。
對經書的修學有十法行,大乘佛法中關于佛經的十種修行方法,非常殊勝,若能實行其一,勝過任何世間善根。《金剛經》說:“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贊歎無比,當仔細體會)佛陀在因地剔骨爲筆、刺血爲墨、剝皮爲紙,書寫經典;佛陀過去世爲半句偈舍身,書寫刻寫偈于樹皮、岩石;曆代高僧大德刺血爲墨,書寫經典,感應道交,得大成就,往生後肉身不壞者(如九華山肉身菩薩無瑕法師)不計其數,近現代還有高僧如此實踐。
十法行即:書寫、供養、施他、若他讀誦專心谛聽、自披讀、受持(即接受教法,記持不忘)、正爲他開演文義(講經)、諷誦、思維、修習(依法修行)。或《辯中邊論》卷下,譯爲繕寫、供養、布施、聽聞、朗誦、記憶、演說、默念、思維、修習。
若人在十法行前先沐手焚香,清淨身口意(身端正恭敬、口無雜言、意無雜念),一心虔誠、恭敬,祈請叁寶加持、龍天護念。然後正式修法:
一、先稱本師叁稱。
二、誦開經偈、發真心、願開智慧消業障、成菩提度衆生。
叁、正式修十法行之一或二、叁……
四、叁皈依。
五、回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修十法行時,應離昏沈、掉舉,放下雜緣雜事,一心專注,如此必獲大益,真心修持者自有深刻體會!今人多不知十法行的修法,只是泛泛隨衆而行,沒有重視,或重視的嚴重不足,甚至不知如何學經典。今後十法行之行持應倡明矣!今彌陀院抄寫《正道光輝》普皆受益、進步皆甚大,體會深刻,實是有力實例。
解脫道的初果所破的是身見、疑、戒禁取見。一般人之所以不能見道,與不正見有重大關系。學佛者必須先具足正見,在正見的指導下去觀照身心的實相,會發現無常、苦、空、緣起無自性,實無我、我所可得,在身心內外的深刻洞察中看破放下執取“我”、“我所”的見解、習氣,正念正知不失,那終會見道而破身見、疑、戒禁取見的。接著斷欲貪、嗔恚,乃至斷色愛、無色愛、慢、掉舉、無明,終證阿羅漢果而涅槃解脫。
念頭就如流水變化無停留,也如空中的行雲變幻無常,一會這樣一會那樣在不斷改變。其實它並不是真心,只是真心隨風起浪,波浪興滅,真心無增減,但迷惑的時候,總隨波興波滅而去,早忘了真心自性。朗朗太虛,雲卷雲舒,本無實體,真心無相,妄念如雲無常,生死流轉,一切人間是非恩怨都是隨無自性的妄心所造作;妄心也無自性,不隨其造作,只看著它看著它,即覺破它了,那麼當下即不隨其生死流轉。不能明其無實的當下,即無明起惑,造業受苦,理論很多,事實是當下就在發生的——明、無明就在當下,必須當下正知正念,才能當下覺破、清淨、離縛、解脫,功夫在此時此地!
由專注一善法門的(奢摩他)定雖然有産生定境的愉悅,暫時伏住五蓋不起煩惱,但只是暫時的,並不能斷煩惱。必須由定起毗婆舍那的(內觀)才能在觀照身心實相的當下放下執取而趨向解脫。如果在一開始觀呼吸,稍有專注力即轉向毗婆舍那的觀照,如《大念處經》中在身觀身、在受觀受、在心觀心、在法觀法,于四念處而觀照(如從“受”下手),也能在當下觀照到生滅無常的實相中逐步走向解脫!
當我們迷惑的時候,到處去尋找真理,其實佛法哪裏有離開當下呢?無常苦空,涅槃寂靜,緣起無自性,一切本來如此的呈現著。但貪嗔癡的心總是不甘心,總是要追尋什麼!生滅生滅,看破放下,當下本來寂滅清涼!所有的教導系統都只是真理方便,迷惑的時候,需要教法,即使一時明白了,但正念能持續嗎?實相如其本然的呈現著,能夠永遠不迷惑嗎?修行就是當下正念現前,連續不斷的正念直到解脫。沒有正念的當下即是造業受苦,故此保持正念相當重要!在每時每刻中認清實相不迷惑!身、受、心、法皆無常,放下執取即當下順向解脫,修行就是看破無常苦空,放下執取的過程!不要一會這樣一會那樣,看破放下的正念就是最直接最有用的。順向解脫,就是看破放下,還用去哪裏尋找呢?
萬象森羅生滅,只不過幻影,于無相真淨本心來說,了不可得!一切神奇怪異、得失苦樂、天堂地獄如幻如化。永嘉大師曰:“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又,“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爲觀自在。了則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于世俗谛來說,因緣果報曆曆分明,毫不錯亂;于勝義谛來說緣起性空,無我無人。若見空有二谛矛盾,乃是未悟佛陀本心。緣起無自性即是如幻空性,空無自性即是如幻緣起。沩山祖師曰:“內外諸法,盡知不實,從心變起。惡是假名,不用將心湊泊。但情不附物,物豈礙人。任他法性周流,莫斷莫續。聞聲見色,蓋是尋常。這邊那邊,應用不阙。如斯行止,實不枉披法服,亦乃酬報四恩,拔濟叁有。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往來叁界之賓,出沒爲他作則。此之一學最妙最玄,但辦肯心必不相賺。”若不會者,切須尋善知識指示心要乃至藉諸了義經典,明悟自心,方可。不可虛度時日,輪回生死。當下緣起無自性,即是中道實相,無住無執,切切思維,修斷習氣,日日提撕,水到渠成,能所雙亡,即見本真,悟無生忍。
《佛說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佛說八大人覺經》此皆是解脫成佛的根本教典,修行人應多研習修學。次第從聞思修中來,必獲大利益!
《佛說二十四章經》中有:“佛告沙門:慎無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與色會則禍生;得阿羅漢道,乃可信汝意。”現代人自我中心,我知我見嚴重,放縱聲色,自以爲是,實不知皆是世智辯聰,生死無明。如果學佛,依然如此,以分別情見,摻合佛法,不能如實落實佛之言教,總是自以爲是,只有生死輪回罷了,縱然能說會道,終是我知我見,空談戲論,亂心雜想;或不聽佛言,盲修瞎練。如此,縱到驢年,也不能開悟見道。佛陀在《佛遺教經》中告誡比丘:“汝等比丘,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複出家,尤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舍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爲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比丘出家,若不舍除戲論,遠離亂心,縱然剃發染衣也不能解脫。何況在家之人本是戲論雜想連篇,多惡緣纏擾,少出離之清淨善緣,若放縱戲論亂心,則更是易于流轉。故此,不論在家出家若想解脫,皆當舍離亂心戲論,攝心修行,一門精進,莫逐境奔流,才易成就解脫。即使在家之人難免應酬之事,也當時時警惕,莫要隨波逐流,忘失佛心道念,切忌不顧因果,否則造業受苦。應當在亂中修心,祈請叁寶加持,斷惡修善,念佛、念法、念僧!
《第二次閉關隨筆 修行 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