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二次闭关随笔 修行 二▪P3

  ..续本文上一页明,总是活在我执法执、能所对立的假相中造业受苦,一刻不停,不能观缘起无自性而破我执法执,故此必须精进闻思修,对治无明业障之大病!

  过去造作的业的影像留在八识田,力量不失会影响当下的人。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但不知觉的执著,还是以虚妄的影像为真实受着影响,虽然这影响是如此“虚妄”,但却是如此真实,对不能透彻缘起性空的人来说,实在是不自觉的受影响,只要遇缘,影像的种子就现行。故此,注意造业、谨慎因果非常重要,同时明白空性,放下我执法执也同样重要!当然放下是智慧的问题,力量不足一定要先修定力才可,然后在定力的基础上观缘起性空义,则能看破放下。否则,光说放下,还是放不下,苦恼依旧生死不断!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此就必须如此观照,才不会迷惑,虽梦幻泡影却不是断灭无所有,在胜义谛方面是一切有为法的自性了不可得,毫无实体,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但在世俗谛来说却又能所对立,千差万相,业果不虚。真正要证到如梦如影诸法自性了不可得的空性,必须是见道的时候,但未见道前,虽能如此观照,看破放下,但不观照时却又看不破放不下了。有时观照力量不够虽看破却放不下,故此日常的观照功夫不到见道(证悟能所双亡的空性)时,总是不能放松的,总是时常迷惑的。见道前只是用道理来观照,但对境时却要看戒定慧力量够不够了,故此初学没有见道实在不宜涉强烈染境,虽有戒定慧亦不足道。而且见道时,虽然现观证空性,但是日常对境诸法还是不虚的呈现在心中,只是因为见道了,能够洞破其妄而不迷惑,不象未见道前要以道理(有为法如梦幻影)来说服心(观照)不随境转,其实还是处在拉锯战之中,难免疑惑,总是难免一时明白一时糊涂,故此稍有不慎,就迷惑颠倒,造业受苦了。见道确是无自性可得(因为已现证无我空性),没有我见了,也对无我空性再没疑惑了,不再心外求法,不再执取戒禁取见了。但是虽然见道了,因为习气未除尽,烦恼障未断,所知障未除,故此心中还是会影现诸法的颠倒相有自体的样子,但因为现证空相,故此一觉即空,没有疑惑。按《菩提道次第广论》说,必须到八地以上烦恼障才能除尽,而因所知障未除,故此诸法还是会有实体的影现(即使到十地还是有微细的实体性影现),但因烦恼障除尽,不被影响。必须成佛才彻底的清净二障,毫无影现的实体了,二谛彻底圆融。故此说,八地以下不能改变佛的一条戒律,八地以上不能制定戒律,唯有佛才能亲制戒律!因为佛陀才彻底断尽二障,对一切真相大彻大悟,究竟圆满,故此以圆满的洞见真相,因机而制订戒律,就是最大的慈悲智慧,因为戒律就是顺向解脱乃至顺向成佛,能保证众生不随业习而造业受苦!

  故此对于初修行人来说,即使五戒粗重的不犯,但微细的方面要做到绝对清净是很难的,所以要经常省察、忏悔,还复清净,不得大意,这样才能慢慢增上!

  虽种子是如幻的现象,但是遇缘即影现,没有见道的人难免受到深重影响,没有深的戒定力是伏不住而受其波及的,其力量愈大,则影响愈大!

  身心的感受是无常的,不论生起什么,只要你注视它,它是变化的、无常的、必然会消失的。在注视它的过程,你可以深入感受它的内部,它是不实在的。但是,注视的过程不要加上喜欢不喜欢的习气反应,只是如实的平静地看着,生起的必然会消逝,苦来自于对感受的贪爱、嗔恨。

  对经书的修学有十法行,大乘佛法中关于佛经的十种修行方法,非常殊胜,若能实行其一,胜过任何世间善根。《金刚经》说:“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赞叹无比,当仔细体会)佛陀在因地剔骨为笔、刺血为墨、剥皮为纸,书写经典;佛陀过去世为半句偈舍身,书写刻写偈于树皮、岩石;历代高僧大德刺血为墨,书写经典,感应道交,得大成就,往生后肉身不坏者(如九华山肉身菩萨无瑕法师)不计其数,近现代还有高僧如此实践。

  十法行即:书写、供养、施他、若他读诵专心谛听、自披读、受持(即接受教法,记持不忘)、正为他开演文义(讲经)、讽诵、思维、修习(依法修行)。或《辩中边论》卷下,译为缮写、供养、布施、听闻、朗诵、记忆、演说、默念、思维、修习。

  若人在十法行前先沐手焚香,清净身口意(身端正恭敬、口无杂言、意无杂念),一心虔诚、恭敬,祈请三宝加持、龙天护念。然后正式修法:

  一、先称本师三称。

  二、诵开经偈、发真心、愿开智慧消业障、成菩提度众生。

  三、正式修十法行之一或二、三……

  四、三皈依。

  五、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修十法行时,应离昏沉、掉举,放下杂缘杂事,一心专注,如此必获大益,真心修持者自有深刻体会!今人多不知十法行的修法,只是泛泛随众而行,没有重视,或重视的严重不足,甚至不知如何学经典。今后十法行之行持应倡明矣!今弥陀院抄写《正道光辉》普皆受益、进步皆甚大,体会深刻,实是有力实例。

  解脱道的初果所破的是身见、疑、戒禁取见。一般人之所以不能见道,与不正见有重大关系。学佛者必须先具足正见,在正见的指导下去观照身心的实相,会发现无常、苦、空、缘起无自性,实无我、我所可得,在身心内外的深刻洞察中看破放下执取“我”、“我所”的见解、习气,正念正知不失,那终会见道而破身见、疑、戒禁取见的。接着断欲贪、嗔恚,乃至断色爱、无色爱、慢、掉举、无明,终证阿罗汉果而涅槃解脱。

  念头就如流水变化无停留,也如空中的行云变幻无常,一会这样一会那样在不断改变。其实它并不是真心,只是真心随风起浪,波浪兴灭,真心无增减,但迷惑的时候,总随波兴波灭而去,早忘了真心自性。朗朗太虚,云卷云舒,本无实体,真心无相,妄念如云无常,生死流转,一切人间是非恩怨都是随无自性的妄心所造作;妄心也无自性,不随其造作,只看着它看着它,即觉破它了,那么当下即不随其生死流转。不能明其无实的当下,即无明起惑,造业受苦,理论很多,事实是当下就在发生的——明、无明就在当下,必须当下正知正念,才能当下觉破、清净、离缚、解脱,功夫在此时此地!

  由专注一善法门的(奢摩他)定虽然有产生定境的愉悦,暂时伏住五盖不起烦恼,但只是暂时的,并不能断烦恼。必须由定起毗婆舍那的(内观)才能在观照身心实相的当下放下执取而趋向解脱。如果在一开始观呼吸,稍有专注力即转向毗婆舍那的观照,如《大念处经》中在身观身、在受观受、在心观心、在法观法,于四念处而观照(如从“受”下手),也能在当下观照到生灭无常的实相中逐步走向解脱!

  当我们迷惑的时候,到处去寻找真理,其实佛法哪里有离开当下呢?无常苦空,涅槃寂静,缘起无自性,一切本来如此的呈现着。但贪嗔痴的心总是不甘心,总是要追寻什么!生灭生灭,看破放下,当下本来寂灭清凉!所有的教导系统都只是真理方便,迷惑的时候,需要教法,即使一时明白了,但正念能持续吗?实相如其本然的呈现着,能够永远不迷惑吗?修行就是当下正念现前,连续不断的正念直到解脱。没有正念的当下即是造业受苦,故此保持正念相当重要!在每时每刻中认清实相不迷惑!身、受、心、法皆无常,放下执取即当下顺向解脱,修行就是看破无常苦空,放下执取的过程!不要一会这样一会那样,看破放下的正念就是最直接最有用的。顺向解脱,就是看破放下,还用去哪里寻找呢?

  万象森罗生灭,只不过幻影,于无相真净本心来说,了不可得!一切神奇怪异、得失苦乐、天堂地狱如幻如化。永嘉大师曰:“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又,“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于世俗谛来说,因缘果报历历分明,毫不错乱;于胜义谛来说缘起性空,无我无人。若见空有二谛矛盾,乃是未悟佛陀本心。缘起无自性即是如幻空性,空无自性即是如幻缘起。沩山祖师曰:“内外诸法,尽知不实,从心变起。恶是假名,不用将心凑泊。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任他法性周流,莫断莫续。闻声见色,盖是寻常。这边那边,应用不阙。如斯行止,实不枉披法服,亦乃酬报四恩,拔济三有。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往来三界之宾,出没为他作则。此之一学最妙最玄,但办肯心必不相赚。”若不会者,切须寻善知识指示心要乃至藉诸了义经典,明悟自心,方可。不可虚度时日,轮回生死。当下缘起无自性,即是中道实相,无住无执,切切思维,修断习气,日日提撕,水到渠成,能所双亡,即见本真,悟无生忍。

  《佛说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佛说八大人觉经》此皆是解脱成佛的根本教典,修行人应多研习修学。次第从闻思修中来,必获大利益!

  《佛说二十四章经》中有:“佛告沙门:慎无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无与色会,与色会则祸生;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现代人自我中心,我知我见严重,放纵声色,自以为是,实不知皆是世智辩聪,生死无明。如果学佛,依然如此,以分别情见,掺合佛法,不能如实落实佛之言教,总是自以为是,只有生死轮回罢了,纵然能说会道,终是我知我见,空谈戏论,乱心杂想;或不听佛言,盲修瞎练。如此,纵到驴年,也不能开悟见道。佛陀在《佛遗教经》中告诫比丘:“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尤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为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比丘出家,若不舍除戏论,远离乱心,纵然剃发染衣也不能解脱。何况在家之人本是戏论杂想连篇,多恶缘缠扰,少出离之清净善缘,若放纵戏论乱心,则更是易于流转。故此,不论在家出家若想解脱,皆当舍离乱心戏论,摄心修行,一门精进,莫逐境奔流,才易成就解脱。即使在家之人难免应酬之事,也当时时警惕,莫要随波逐流,忘失佛心道念,切忌不顾因果,否则造业受苦。应当在乱中修心,祈请三宝加持,断恶修善,念佛、念法、念僧!

  

  

《第二次闭关随笔 修行 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