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二次闭关随笔 修行 二▪P2

  ..续本文上一页是,师心自用,只是加强我执,哪能见道开悟?不要说见道,连加行道中的忍法都未修好。

  故积好资粮(施、持戒等福德资粮和闻思正法等智慧资粮),福德正见具足,修止观加行才得力!如此则见道是早晚事,然见道后须更进而修道,乃至无学道完成!如此才于成佛之路稳妥无谬矣!

  注1:四预流支:《集异门论》云:四预流支者,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

  下士道以集资粮为主,中士道修出离解脱应从破身见下手,不离四谛十六观之正见,然后修上士道菩提心,缘起性空之中道才易顺理成章。

  众生之最坚固执著当以身见为首,故先观其不净,苦空无常,易得解脱。

  涅槃:火焰的熄灭,烦恼痛苦的熄灭,绝对的平静。无我空性的观照,能破除无明贪爱,息下起惑造业受苦的过程。我们平时也能体会到涅槃——心中平静没有攀缘烦恼的状况,但都是短暂的。清楚明了、镇定的心,在平时或修行(念佛或观呼吸等)中可能现前,但为时不长,不一会儿又妄想、昏沉、无记了;即使得定的平静,也只是伏住了烦恼,并不是真正断除了烦恼的绝对平静。绝对的平静,必须由定起慧的观照才能证得!

  有我就有苦,苦的熄灭在无明灭,当下无我当下无苦,法门只是方便,重要的是当下内心苦的熄灭。

  身体、妄心、世界皆是因缘生灭,无常迅速,执著有一个连贯实体的事物只是一种粗心的错觉。《楞严经》曰:“当处发生,随处灭尽。”刹那无停即是事物生灭的真相,当下缘起无实,即是空性;体认此空性,不随各种现象的生灭假相而生贪嗔的习气反映,即是戒是定是慧,即可体会一份清凉涅槃!做事的同时能不起习气反应,做过即算,无住生心,也能解脱无缚,此即是正念!

  无我、无我所,“我”和“我所面对”都是缘起无自性,其中无我可得,只是因缘聚散罢了,当下即是空性,无生死烦恼。无我、无我所觉醒之心现前,当下即涅槃、清凉、空性、觉悟、本来面目,“空”就是要空掉有“我”、“我所”的错觉,“我”、“我所”的错觉空掉,烦恼当下即空,让这种觉醒的正知正念现前,即是功夫!

  保持正念,照破业力、习气的现前而不随其妄动,那么业力将会消失;保持正念的行动,身口意动,心明了知道,其中无我,不随业习造作,即当下具足戒定慧!

  当下以正念现前时,会发现妄念只是生灭、生灭的无常现象,一点不真实,包括贪欲、嗔恨、恐惧、得失、掉悔……只是生灭的妄念而已,当它们来的时候,内心注视它们,不随其动,乃至叫出它们的名字——“贪欲”、“嗔恨”、“恐惧”、“得失”、“掉悔”……那么它们就会消失,即使不知不觉中它们出现了,及时发觉,注视它们,不随它们,那么生起的一定会消失,只要内心坚定不急躁反应,就能稳定下来,保持清醒、明朗、平静,那么业力习气会越来越少,而戒定慧会越来越增上,这样的正念应在平时中保持,而不是只在打坐中,修行应是日常的事,有了正念,将会减少生活中的恶业,及时的反省、改过,生活会越来越轻松,解脱越来越接近!

  修行开始一定要用强烈的正念才能扭转业习的控制,看破习气的虚妄,放下对它的执著、追随;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如此的正念不断,总有一天自然而然的见道。世间要完成一件事业,尚且要专心的投入,那我们要修持出世间的解脱大事,更应当专心的投入,三心二意不可能成就。

  修学一个是要自信,一个是要谦虚,一个是要有耐心恒心,一个是要肯改变自己的恶习;如果这几个条件具备,再亲近一个具德的善知识慢慢的熏习,就是恶习严重、笨得要死的人也能修成。如果没有自信、不谦虚、没耐心恒心、又不肯改变恶习的人,那本事再大的善知识也没法帮你。所以修行人要经常反省自己前面的条件有没有做好,没有的一定要努力做好,这样才能真受益!

  修行前提必须具正见、具道德戒律,立志断烦恼、了生死、度众生,但绝非泛泛而已,一定要坚固踏实,否则力量不够,到时难免被境所转。绝不能达到了一点条件就自以为是,必须坚定不倒才可,就如一斤红薯与百千斤红薯一样,本质虽然都是红薯,但数量天渊悬殊,如稍具缘起性空正见或戒律、出离心、菩提心,跟坚定、稳固不移的具足缘起性空正见或戒律、出离心、菩提心岂可相比?故此不可得少为足,资粮一定要培养够才好,那样修行才能顺利成就。基础不稳,急于修成,那么如空中楼阁,不切实际,也如豆腐渣工程,自欺欺人!总之,修行一定要老实,不够的资粮,不论是福德,还是正见,欠缺哪一方面,一定要补足。

  打坐中面对妄念、各种境相现前,只是不理它即可,继续专注善法门。修行当以戒为师,不于境相上起贪嗔痴,要实修止观,一定不离开正见的指导、戒律的保护,否则,即使得定也只是邪定,不是正定。正定以正念为本,正念以正见为导,正见需了知无常苦空、涅槃寂静、实相无相之法印,以破我、我所、伏断无明为目的。正念即非无明,必以远离贪嗔痴为本,身口持净戒,心离贪嗔痴,正念于善法门,专注、明了、无贪嗔痴,自易趋于正定!

  打坐要先有道德、戒律、正见的基础,少欲知足,誓断贪嗔痴了生死,不求神异、名利财食睡之欲境;若前提不正,后果必错,成外道邪魔!因地正,果报自正。

  坐下先调身、心、息,身端正、心放下、息若存若亡,具体看《禅定初修》或《禅定旨要》【注1】。修行应该依经教而行,最忌自作聪明,误人误己。正式修止时,先缘一善法门,不要乱想,保持专注,即使是观想佛像,刚开始先有大体形象,不需要坐在那里细想,只要澄下心,专注于心中佛像,心慢慢澄静,自然清晰,慢慢自能由粗到细。打坐的要点是“明净”,忌昏沉、沉没、掉举——“昏沉”是不清楚,昏暗不清净;“沉没”是有清净,但一心无力,不是很明利;“掉举”是情绪起落,妄想纷飞,心明了而不清净,杂念不澄清。“明净”是明了,清晰有力,不杂乱,无贪嗔痴的妄想,专心一处(一法门)。所谓“寂寂惺惺是,无记寂寂非,惺惺寂寂是,妄想惺惺非”即是说,心中要没妄念,专注所缘善法门,寂静清净而明明白白不昏沉,不头脑空白无记,这样就对;如果是无记不分明,不清楚但很寂静那是错的;如果观照的很明了清醒,而清净无杂念是对的;如果在那里妄想,杂念纷飞而明明白白那是错的。总之即要专注一心而明白,又要观照分明而清净这样才对。如果清净但心不明了是错,如果心很明了但在那里妄想也错,这就是修止观的要领,止观双运才能真正成就。下座时,于平时应观缘起性空,无常、苦、无我之真相,看破放下,不随境转,随缘自在,明了清醒而不迷惑,心中如如,契合真理,或念一佛,安于正念正知,持戒修福,无住无执,如此观破诸相即慧,如此不随境转即定,定慧双修,改习气,烦恼减,清明宁静,淡泊知足,清凉安乐矣!

  注1:能弘法师讲法光盘。

  若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实无有我、我所可得,则称讥毁誉苦乐利衰之苦从何立足?当下不是涅槃解脱么!故此修行者须知,欲解脱者当先了知是什么造成生死苦恼,从十二因缘中了知最初乃是无明、我见作怪,故此须知依无明、我见起贪嗔痴迷惑而造业受苦,故此应思生死轮回、怖畏因果、断恶修善、发出离心,那么既了知苦本是无明我见所指挥,则应学般若了知何为我执之“我”,然后以无我正见破其执及拔除一切依“我”而起的贪嗔痴习气,才能证悟真实的涅槃解脱,此是自觉之过程。觉他即建立在闻思修证无我正见的基础上,如果自己未明白理路也无修证而说觉他度人,岂非戏论?

  虽然从理论、思维上我们能知道、了解了事物是缘起空性的,但是没有真正证到空性的时候,一切事物在当下还是执实感觉着。理智虽知无自性,但习气还是会执有实体,故此须真正证到空性,但空性并非离事物的本身,证到空性,并不是否定事物,而是证悟到真实无自性,破除一切我执、法执引起的苦恼。故此从理论上知道缘起空性,如是思维、如是观照,看破假相,放下我执,努力行善断恶而无住、无执、无私,才是符合和随顺于真实空性,也唯有如此,才能究竟证悟空性而解脱。因为空性,所以不是常见、我见;因为缘起,所以不是邪见、断灭。缘起空性,无所住行诸善,方符《金刚经》要旨。念念行诸善法(缘起),念念放下我执、法执,则证道不难。

  缘起无自性,故说空性;空性也无自性,不能把空性想象成一个东西,否则还是自性见。故此“诸佛说空性,为出一切见,若复见于空,说彼不可治”。说空性是为让我执、法执所产生的一切不正见、习气去除得解脱,乃至成佛,如果又把空性想象成一个实体,那实在是无药可救。当然,不要害怕空性,因为空性并不是说如龟毛兔角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而是说一切有为法是因缘生灭、无常无我、不可执有一实体可得,而生贪嗔痴,造业受苦。空性能让人解脱,并不妨碍缘起的作用。如何学习甚深般若,灭一切苦得解脱呢?即随时以般若观照五蕴(一切有为法)皆缘起无自性,放下执实的不正见和贪嗔痴习气,这样功夫到家,自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般若波罗蜜多摄颂》说:“遍知诸法无自性,是行般若波罗蜜。”《入中论》说:“故由观我我所空,此瑜伽师当解脱。”我、我所皆无自性,故此如此观照即甚深般若行,必证空性度苦厄!

  直接从无我空性下手,破无明我执证解脱是上根器的顿修法,但一般人难下手观照时,可从菩提道次第、三士道的逐步熏修中积累资粮,因缘成熟,自能领悟般若空性。

  从世俗谛来说,诸佛菩萨圣贤僧有所得、有所证,然而并非在能所的显现中获得,故此在胜义谛中实无所得、无所证,因为真如空性本来如此,哪有增减呢?但从世俗谛来说,众生确有生死轮回,所以必须修证。因为众生无…

《第二次闭关随笔 修行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