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二)
修行时,有非理作意(注意力转向违背真理的事)时,应当赶紧回到正念上,“非理作意”即当下注意力放在不符合正见、佛理的俗染邪见中,属于恶法,只能增重烦恼业障,顺生死轮回之业力而去,危险也!应当如理作意,持戒、依正见、提正念、保持正知,注意力放在佛法上面,如此方能得定开慧!
五盖【注1】应当以戒定慧对治,对治才能见道,决不能苟且放任,否则随盖障迷本性。修道用智慧不废事相之回向,唯见道明根本(真如空性——本净、本觉、无缚),故修道进一步以慧观照破业习,念念消归自性,勤修利他,趋向菩提。见道、修道皆不离四谛十六行观【注2】,然深浅程度不同,所断烦恼,愈来愈细。
注1:五盖:是指五种覆盖众生心识,使不能明了正道的烦恼。包括贪欲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和疑盖。
注2:四谛十六行观:《瑜伽五十五卷》十三页云:“问:如声闻地已说于四谛中有十六行观;何故于苦谛为四行观?答:为欲对治四颠倒故。谓初一行,对治初一颠倒。次一行,对治次二颠倒。后二行,对治后一颠倒。问:何故于集谛为四行观?答:由有四种爱故。此四种爱,当知由常乐净我爱差别故;建立差别。初爱为缘,建立后有爱。第二第三爱为缘,建立喜贪俱行爱,及彼彼希乐爱。最后爱为缘,建立独爱。当知此爱,随逐自体。又爱云何?谓于自体,亲昵藏护。后有爱云何?谓求当来自体差别。喜贪俱行爱云何?谓于现前,或于已得可爱色声香味触法,起贪着爱。彼彼希望爱云何?谓于所余可爱色等,起希求爱。问:何故于灭谛为四行观?答:由四种爱灭所显故。问:何故于道谛为四行观?答:由能证彼四爱灭故。”【《法相辞典》】
修持《楞严神咒》应发菩提心,如阿难发愿坐道场度众生;应具甚深正见如《楞严经》末修“金刚十喻”【注1】;应持戒如“四种清净明诲”【注2】,因戒生定发慧。早课前列有阿难忏罪求加持,发坚固大愿之偈颂,阿难示现定力不足,因非真实出离心出家而是慕佛三十二相出家,身见严重也!故此应从净罪积资、发出离心、发菩提心的菩提道次来修,始能成就楞严大定也!
修《大悲咒》应具正见、戒律、发大悲心,如观世音菩萨一样愿行,始与观世音菩萨相应而成就《大悲咒》之圆满功德!
今之修行者修陀罗尼门未成就者应检讨自己是否具足正见、戒律、出离心、菩提心、真诚恳切无伪之信心!
注1:金刚十喻:《楞严经》曰:“是种种地(编者注——菩萨证果的五十五阶位),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十种深喻,一曰观一切业如幻。二曰观一切法如焰。三曰观一切身如水中月。四曰观妙色如空中花。五曰观妙音如空谷响。六曰观诸佛国土如乾达婆城(变幻莫测,似海市蜃楼)。七曰观佛事如梦。八曰观佛身如影。九曰观报身如镜中像。十曰观法身如幻化。
注2:四种清净明诲:即断除杀、盗、淫、妄。
根据能海法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的开示,可知比丘学戒应依功德光论师所开示的四阿含次第而循序进行,这样才能有章可循,从易至难,逐步深入,易于落实,稳步前进,直至解脱!四阿含即:一、辨识阿含,即二百五十条戒相,五夏内应当精通熟悉,知道开遮持犯,便于日常自修,安于正念,得清凉背诵、防护。二、根本阿含,即二十犍度【注1】,为摄持僧团之做法,乃佛教之根本。此是摄持僧团之根本,佛说有五比丘作羯磨【注2】,即正法不灭于世间。三、杂细阿含,即戒律中各种微细的事相。难抉择之疑,须有辨识阿含之自修基础,通达根本阿含之智慧以后才好抉择。故此应从粗至细,从自修至摄僧,从易至深细中逐步学习才可。四、正宗阿含,即明白戒律的究竟在会归涅槃解脱。戒律是定慧之基,定慧无戒不成,般若无戒,终是文字戏论、空中楼阁,不能解脱,定力无戒则是邪定外道。要成就,三无漏学缺一不可!正见之落实从戒开始,学戒应不离正见,戒与般若同时学最好。具正见学戒修定发慧。戒律必须严肃对待,八地菩萨也不能改变佛的一条戒律,十地菩萨也不能制戒律,唯佛能制戒律,戒律住世,正法住世!
注1:二十犍度:律藏用语。指戒律中“作持门”的二十部类。“犍度”是章篇之意。一、受戒犍度:受戒时的作法。二、说戒犍度:即布萨法,指每半个月一次僧众相集诵戒,若于半个月期间有犯罪,则在他人之前发露、忏悔灭罪。三、安居犍度:每年夏季三个月期间应实行的安居结制的缘由。四、自恣犍度:安居完毕当天,请求他人就其一夏九旬之间不自觉所犯之罪,随意指示教诲的次第。五、皮革犍度:有关皮革类使用与否的规定。六、衣犍度:有关僧众衣服的制度。七、药犍度:药食规定。八、迦絺那衣犍度:安居后五个月所允许穿用别衣的规定。九、拘睒弥犍度:比丘和合同住之法。拘睒弥国的比丘相诤时,有德之人举出其罪,乃使和合而不争,故称为拘睒弥犍度。十、瞻波犍度:瞻波国所起的僧诤。谓在瞻波城,有客比丘接受旧比丘的供养,多日后,旧比丘以客比丘已有熟人,可得衣药等物,故停止对客比丘的供养。客比丘不悦,乃和合举旧比丘;旧比丘以此事向佛报告,佛告以客比丘所作羯磨不成就。十一、呵责犍度:处罚好诤论而令僧团不和之刚强难化众生的七法。十二、人犍度:忏悔法,兼说关于受戒、说戒人数的规定。十三、覆藏犍度:处罚覆藏犯事者之法。十四、遮犍度:不令有罪者入于僧众中之规定,谓只有具备五德的清净人才能检举他人之罪。十五、破僧犍度:在破和合僧之际所应采纳方法。十六、灭诤犍度:有关七灭诤的记载。十七、比丘尼犍度︰有关比丘尼的制戒。十八、法犍度:有关比丘威仪之事。十九、房舍犍度:有关比丘所应止住的房舍或资具之事。二十、杂犍度:种种杂事。
注2:羯磨:梵文音译,意为业或办事,指僧团内的民主决议。
《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如是颂云:“欲令一切种种现法圆证者,自心发起平等、慈心、利益、无恚怒、无种种逼害心五种。对他发起父母心、兄弟姐妹心、儿女心、师友朋伴心、亲谊、私爱人之亲眷心,别又五种,以此于诸有情作清净之所缘之十法者,是暖【注1】成就应受持者。”
注1:暖:即成佛五位之第二加行位(亦即四善根位)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之“暖法”。本书法师第三次闭关笔记“修行二”“(2009年)第三次闭关综合唯识、菩提道总结”中有详述。
《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云:“有志于解脱分全生起,于中决定能作开悟之分或全之出离者何?”
颂云:“暖等所缘者,一切有情赞,于彼心平等,说十种业清净。有罪能忏除,自住施等中,亦引他安住,赞称同即顶。如是能成忍,自他依谛知,如是世第一,成就有情等。”
《达摩二入四行观》、《菩提道次第》、“三士道”、“三主要道”也不离此,可互参照!更显明矣!
一切智(共三乘)证真如空性,修对治证理体;道种智(菩萨乘)一切法清净自利利他,起无量妙用,大悲无我,二利皆不离真如空性;一切种智(佛陀)中道无得,观如母有情,可怜蒙昧轮回,生死烦恼,名利是非,大可怜悯。跳出世俗八风的无益游戏,把握空性无执之妙理,依五道次第发心【注1】或一切种智十法【注2】而修行,方是发菩提心者之本色!具体修法依《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
注1:五道次第发心:发心贯通五道,初发心乃至成佛究竟非唯初发菩提心,名为发心也。发心有五种:一、世俗发心。有二种修法,依无著修知母、念恩、报恩、慈、悲、增上六法;依龙树修自他互换。二、解行发心。三、殊胜纯洁发心。四、种子纯熟发心。五、断障净发心。【能海上师《现证庄严论清凉记》】
注2:一切种智十法:一、发心。为胜解发心,先修世俗发心而起。不修世俗发心,入地等心不能起也。二、教言。为胜行发心。教言所教授教诫者,即发心后云何修行也。发心与教言合,为解行发心。三、决定证得四分支,即四顺抉择分。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加行道,即殊胜纯洁发心。纯洁即坚固,发心要经过加行道之修行,方能坚固也。四、所依。谓大乘种性,为修行成就之所依,亦名清净法界。由修法空断我执,熏习成之清净菩提心种子。五、所缘。谓修行所对之境。善等十一法,摄世出世间有为无为一切法境上之种子,所依所缘合,为种子成熟发心。六、所为。即大乘三种大义,为断障净发心。菩萨尚有聚落烦恼未断尽,成佛方究竟清净,成佛即发心之所为也。七、甲胄正行。即擐六度之甲精进之义。修行断惑,如人上阵杀敌,必须擐甲勇进。六度各摄六度为三十六,一一又摄六度,重重无尽,此为修一切菩萨行之工具,即菩萨所被之甲胄也。八、契入正行。即迅速契入合大乘因果之加行,以修止观为主。九、资粮正行。自发心至契入,无一法不需资粮,故广说十七种资粮,亦兼明修行次第。十、决定出生正行。谓决定出离,成办功德,究竟能成一切种智之坚决不动力。【能海上师《现证庄严论清凉记》】
次第修禅定应从四预流支【注1】修起,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接着修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法;然落实保证顺利的前提是学戒持戒,配合三士道发心次第、三主要道之内涵,扣紧四谛十六行观之正见,于平时中行六度利他,伏断烦恼。具体从皈依三宝,修四预流支起,净障忏罪积资福慧,修利他、施供等。闻思正见,改习气、学戒持戒,则修止观四加行自顺理成章。须知资粮道自有四要件:解脱戒、净罪、修福、依止善知识闻思修正法。
成佛五道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修行很久不能成就的原因在资粮道未打好坚固基础。
若不从亲近善知识中修来,总以我知我见为…
《第二次闭关随笔 修行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