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次閉關隨筆 修行 二

  修行(二)

  修行時,有非理作意(注意力轉向違背真理的事)時,應當趕緊回到正念上,“非理作意”即當下注意力放在不符合正見、佛理的俗染邪見中,屬于惡法,只能增重煩惱業障,順生死輪回之業力而去,危險也!應當如理作意,持戒、依正見、提正念、保持正知,注意力放在佛法上面,如此方能得定開慧!

  五蓋【注1】應當以戒定慧對治,對治才能見道,決不能苟且放任,否則隨蓋障迷本性。修道用智慧不廢事相之回向,唯見道明根本(真如空性——本淨、本覺、無縛),故修道進一步以慧觀照破業習,念念消歸自性,勤修利他,趨向菩提。見道、修道皆不離四谛十六行觀【注2】,然深淺程度不同,所斷煩惱,愈來愈細。

  注1:五蓋:是指五種覆蓋衆生心識,使不能明了正道的煩惱。包括貪欲蓋、嗔恚蓋、昏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和疑蓋。

  注2:四谛十六行觀:《瑜伽五十五卷》十叁頁雲:“問:如聲聞地已說于四谛中有十六行觀;何故于苦谛爲四行觀?答:爲欲對治四顛倒故。謂初一行,對治初一顛倒。次一行,對治次二顛倒。後二行,對治後一顛倒。問:何故于集谛爲四行觀?答:由有四種愛故。此四種愛,當知由常樂淨我愛差別故;建立差別。初愛爲緣,建立後有愛。第二第叁愛爲緣,建立喜貪俱行愛,及彼彼希樂愛。最後愛爲緣,建立獨愛。當知此愛,隨逐自體。又愛雲何?謂于自體,親昵藏護。後有愛雲何?謂求當來自體差別。喜貪俱行愛雲何?謂于現前,或于已得可愛色聲香味觸法,起貪著愛。彼彼希望愛雲何?謂于所余可愛色等,起希求愛。問:何故于滅谛爲四行觀?答:由四種愛滅所顯故。問:何故于道谛爲四行觀?答:由能證彼四愛滅故。”【《法相辭典》】

  修持《楞嚴神咒》應發菩提心,如阿難發願坐道場度衆生;應具甚深正見如《楞嚴經》末修“金剛十喻”【注1】;應持戒如“四種清淨明誨”【注2】,因戒生定發慧。早課前列有阿難忏罪求加持,發堅固大願之偈頌,阿難示現定力不足,因非真實出離心出家而是慕佛叁十二相出家,身見嚴重也!故此應從淨罪積資、發出離心、發菩提心的菩提道次來修,始能成就楞嚴大定也!

  修《大悲咒》應具正見、戒律、發大悲心,如觀世音菩薩一樣願行,始與觀世音菩薩相應而成就《大悲咒》之圓滿功德!

  今之修行者修陀羅尼門未成就者應檢討自己是否具足正見、戒律、出離心、菩提心、真誠懇切無僞之信心!

  注1:金剛十喻:《楞嚴經》曰:“是種種地(編者注——菩薩證果的五十五階位),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十種深喻,一曰觀一切業如幻。二曰觀一切法如焰。叁曰觀一切身如水中月。四曰觀妙色如空中花。五曰觀妙音如空谷響。六曰觀諸佛國土如乾達婆城(變幻莫測,似海市蜃樓)。七曰觀佛事如夢。八曰觀佛身如影。九曰觀報身如鏡中像。十曰觀法身如幻化。

  注2:四種清淨明誨:即斷除殺、盜、淫、妄。

  根據能海法師《現證莊嚴論顯明義疏清涼記》的開示,可知比丘學戒應依功德光論師所開示的四阿含次第而循序進行,這樣才能有章可循,從易至難,逐步深入,易于落實,穩步前進,直至解脫!四阿含即:一、辨識阿含,即二百五十條戒相,五夏內應當精通熟悉,知道開遮持犯,便于日常自修,安于正念,得清涼背誦、防護。二、根本阿含,即二十犍度【注1】,爲攝持僧團之做法,乃佛教之根本。此是攝持僧團之根本,佛說有五比丘作羯磨【注2】,即正法不滅于世間。叁、雜細阿含,即戒律中各種微細的事相。難抉擇之疑,須有辨識阿含之自修基礎,通達根本阿含之智慧以後才好抉擇。故此應從粗至細,從自修至攝僧,從易至深細中逐步學習才可。四、正宗阿含,即明白戒律的究竟在會歸涅槃解脫。戒律是定慧之基,定慧無戒不成,般若無戒,終是文字戲論、空中樓閣,不能解脫,定力無戒則是邪定外道。要成就,叁無漏學缺一不可!正見之落實從戒開始,學戒應不離正見,戒與般若同時學最好。具正見學戒修定發慧。戒律必須嚴肅對待,八地菩薩也不能改變佛的一條戒律,十地菩薩也不能製戒律,唯佛能製戒律,戒律住世,正法住世!

  注1:二十犍度:律藏用語。指戒律中“作持門”的二十部類。“犍度”是章篇之意。一、受戒犍度:受戒時的作法。二、說戒犍度:即布薩法,指每半個月一次僧衆相集誦戒,若于半個月期間有犯罪,則在他人之前發露、忏悔滅罪。叁、安居犍度:每年夏季叁個月期間應實行的安居結製的緣由。四、自恣犍度:安居完畢當天,請求他人就其一夏九旬之間不自覺所犯之罪,隨意指示教誨的次第。五、皮革犍度:有關皮革類使用與否的規定。六、衣犍度:有關僧衆衣服的製度。七、藥犍度:藥食規定。八、迦絺那衣犍度:安居後五個月所允許穿用別衣的規定。九、拘睒彌犍度:比丘和合同住之法。拘睒彌國的比丘相诤時,有德之人舉出其罪,乃使和合而不爭,故稱爲拘睒彌犍度。十、瞻波犍度:瞻波國所起的僧诤。謂在瞻波城,有客比丘接受舊比丘的供養,多日後,舊比丘以客比丘已有熟人,可得衣藥等物,故停止對客比丘的供養。客比丘不悅,乃和合舉舊比丘;舊比丘以此事向佛報告,佛告以客比丘所作羯磨不成就。十一、呵責犍度:處罰好诤論而令僧團不和之剛強難化衆生的七法。十二、人犍度:忏悔法,兼說關于受戒、說戒人數的規定。十叁、覆藏犍度:處罰覆藏犯事者之法。十四、遮犍度:不令有罪者入于僧衆中之規定,謂只有具備五德的清淨人才能檢舉他人之罪。十五、破僧犍度:在破和合僧之際所應采納方法。十六、滅诤犍度:有關七滅诤的記載。十七、比丘尼犍度︰有關比丘尼的製戒。十八、法犍度:有關比丘威儀之事。十九、房舍犍度:有關比丘所應止住的房舍或資具之事。二十、雜犍度:種種雜事。

  注2:羯磨:梵文音譯,意爲業或辦事,指僧團內的民主決議。

  《現證莊嚴論顯明義疏》如是頌雲:“欲令一切種種現法圓證者,自心發起平等、慈心、利益、無恚怒、無種種逼害心五種。對他發起父母心、兄弟姐妹心、兒女心、師友朋伴心、親誼、私愛人之親眷心,別又五種,以此于諸有情作清淨之所緣之十法者,是暖【注1】成就應受持者。”

  注1:暖:即成佛五位之第二加行位(亦即四善根位)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之“暖法”。本書法師第叁次閉關筆記“修行二”“(2009年)第叁次閉關綜合唯識、菩提道總結”中有詳述。

  

  《現證莊嚴論顯明義疏》雲:“有志于解脫分全生起,于中決定能作開悟之分或全之出離者何?”

  頌雲:“暖等所緣者,一切有情贊,于彼心平等,說十種業清淨。有罪能忏除,自住施等中,亦引他安住,贊稱同即頂。如是能成忍,自他依谛知,如是世第一,成就有情等。”

  《達摩二入四行觀》、《菩提道次第》、“叁士道”、“叁主要道”也不離此,可互參照!更顯明矣!

  一切智(共叁乘)證真如空性,修對治證理體;道種智(菩薩乘)一切法清淨自利利他,起無量妙用,大悲無我,二利皆不離真如空性;一切種智(佛陀)中道無得,觀如母有情,可憐蒙昧輪回,生死煩惱,名利是非,大可憐憫。跳出世俗八風的無益遊戲,把握空性無執之妙理,依五道次第發心【注1】或一切種智十法【注2】而修行,方是發菩提心者之本色!具體修法依《現證莊嚴論顯明義疏》。

  注1:五道次第發心:發心貫通五道,初發心乃至成佛究竟非唯初發菩提心,名爲發心也。發心有五種:一、世俗發心。有二種修法,依無著修知母、念恩、報恩、慈、悲、增上六法;依龍樹修自他互換。二、解行發心。叁、殊勝純潔發心。四、種子純熟發心。五、斷障淨發心。【能海上師《現證莊嚴論清涼記》】

  注2:一切種智十法:一、發心。爲勝解發心,先修世俗發心而起。不修世俗發心,入地等心不能起也。二、教言。爲勝行發心。教言所教授教誡者,即發心後雲何修行也。發心與教言合,爲解行發心。叁、決定證得四分支,即四順抉擇分。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加行道,即殊勝純潔發心。純潔即堅固,發心要經過加行道之修行,方能堅固也。四、所依。謂大乘種性,爲修行成就之所依,亦名清淨法界。由修法空斷我執,熏習成之清淨菩提心種子。五、所緣。謂修行所對之境。善等十一法,攝世出世間有爲無爲一切法境上之種子,所依所緣合,爲種子成熟發心。六、所爲。即大乘叁種大義,爲斷障淨發心。菩薩尚有聚落煩惱未斷盡,成佛方究竟清淨,成佛即發心之所爲也。七、甲胄正行。即擐六度之甲精進之義。修行斷惑,如人上陣殺敵,必須擐甲勇進。六度各攝六度爲叁十六,一一又攝六度,重重無盡,此爲修一切菩薩行之工具,即菩薩所被之甲胄也。八、契入正行。即迅速契入合大乘因果之加行,以修止觀爲主。九、資糧正行。自發心至契入,無一法不需資糧,故廣說十七種資糧,亦兼明修行次第。十、決定出生正行。謂決定出離,成辦功德,究竟能成一切種智之堅決不動力。【能海上師《現證莊嚴論清涼記》】

  次第修禅定應從四預流支【注1】修起,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法隨法行,接著修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法;然落實保證順利的前提是學戒持戒,配合叁士道發心次第、叁主要道之內涵,扣緊四谛十六行觀之正見,于平時中行六度利他,伏斷煩惱。具體從皈依叁寶,修四預流支起,淨障忏罪積資福慧,修利他、施供等。聞思正見,改習氣、學戒持戒,則修止觀四加行自順理成章。須知資糧道自有四要件:解脫戒、淨罪、修福、依止善知識聞思修正法。

  成佛五道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修行很久不能成就的原因在資糧道未打好堅固基礎。

  若不從親近善知識中修來,總以我知我見爲…

《第二次閉關隨筆 修行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