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師心自用,只是加強我執,哪能見道開悟?不要說見道,連加行道中的忍法都未修好。
故積好資糧(施、持戒等福德資糧和聞思正法等智慧資糧),福德正見具足,修止觀加行才得力!如此則見道是早晚事,然見道後須更進而修道,乃至無學道完成!如此才于成佛之路穩妥無謬矣!
注1:四預流支:《集異門論》雲:四預流支者,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叁、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
下士道以集資糧爲主,中士道修出離解脫應從破身見下手,不離四谛十六觀之正見,然後修上士道菩提心,緣起性空之中道才易順理成章。
衆生之最堅固執著當以身見爲首,故先觀其不淨,苦空無常,易得解脫。
涅槃:火焰的熄滅,煩惱痛苦的熄滅,絕對的平靜。無我空性的觀照,能破除無明貪愛,息下起惑造業受苦的過程。我們平時也能體會到涅槃——心中平靜沒有攀緣煩惱的狀況,但都是短暫的。清楚明了、鎮定的心,在平時或修行(念佛或觀呼吸等)中可能現前,但爲時不長,不一會兒又妄想、昏沈、無記了;即使得定的平靜,也只是伏住了煩惱,並不是真正斷除了煩惱的絕對平靜。絕對的平靜,必須由定起慧的觀照才能證得!
有我就有苦,苦的熄滅在無明滅,當下無我當下無苦,法門只是方便,重要的是當下內心苦的熄滅。
身體、妄心、世界皆是因緣生滅,無常迅速,執著有一個連貫實體的事物只是一種粗心的錯覺。《楞嚴經》曰:“當處發生,隨處滅盡。”刹那無停即是事物生滅的真相,當下緣起無實,即是空性;體認此空性,不隨各種現象的生滅假相而生貪嗔的習氣反映,即是戒是定是慧,即可體會一份清涼涅槃!做事的同時能不起習氣反應,做過即算,無住生心,也能解脫無縛,此即是正念!
無我、無我所,“我”和“我所面對”都是緣起無自性,其中無我可得,只是因緣聚散罷了,當下即是空性,無生死煩惱。無我、無我所覺醒之心現前,當下即涅槃、清涼、空性、覺悟、本來面目,“空”就是要空掉有“我”、“我所”的錯覺,“我”、“我所”的錯覺空掉,煩惱當下即空,讓這種覺醒的正知正念現前,即是功夫!
保持正念,照破業力、習氣的現前而不隨其妄動,那麼業力將會消失;保持正念的行動,身口意動,心明了知道,其中無我,不隨業習造作,即當下具足戒定慧!
當下以正念現前時,會發現妄念只是生滅、生滅的無常現象,一點不真實,包括貪欲、嗔恨、恐懼、得失、掉悔……只是生滅的妄念而已,當它們來的時候,內心注視它們,不隨其動,乃至叫出它們的名字——“貪欲”、“嗔恨”、“恐懼”、“得失”、“掉悔”……那麼它們就會消失,即使不知不覺中它們出現了,及時發覺,注視它們,不隨它們,那麼生起的一定會消失,只要內心堅定不急躁反應,就能穩定下來,保持清醒、明朗、平靜,那麼業力習氣會越來越少,而戒定慧會越來越增上,這樣的正念應在平時中保持,而不是只在打坐中,修行應是日常的事,有了正念,將會減少生活中的惡業,及時的反省、改過,生活會越來越輕松,解脫越來越接近!
修行開始一定要用強烈的正念才能扭轉業習的控製,看破習氣的虛妄,放下對它的執著、追隨;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如此的正念不斷,總有一天自然而然的見道。世間要完成一件事業,尚且要專心的投入,那我們要修持出世間的解脫大事,更應當專心的投入,叁心二意不可能成就。
修學一個是要自信,一個是要謙虛,一個是要有耐心恒心,一個是要肯改變自己的惡習;如果這幾個條件具備,再親近一個具德的善知識慢慢的熏習,就是惡習嚴重、笨得要死的人也能修成。如果沒有自信、不謙虛、沒耐心恒心、又不肯改變惡習的人,那本事再大的善知識也沒法幫你。所以修行人要經常反省自己前面的條件有沒有做好,沒有的一定要努力做好,這樣才能真受益!
修行前提必須具正見、具道德戒律,立志斷煩惱、了生死、度衆生,但絕非泛泛而已,一定要堅固踏實,否則力量不夠,到時難免被境所轉。絕不能達到了一點條件就自以爲是,必須堅定不倒才可,就如一斤紅薯與百千斤紅薯一樣,本質雖然都是紅薯,但數量天淵懸殊,如稍具緣起性空正見或戒律、出離心、菩提心,跟堅定、穩固不移的具足緣起性空正見或戒律、出離心、菩提心豈可相比?故此不可得少爲足,資糧一定要培養夠才好,那樣修行才能順利成就。基礎不穩,急于修成,那麼如空中樓閣,不切實際,也如豆腐渣工程,自欺欺人!總之,修行一定要老實,不夠的資糧,不論是福德,還是正見,欠缺哪一方面,一定要補足。
打坐中面對妄念、各種境相現前,只是不理它即可,繼續專注善法門。修行當以戒爲師,不于境相上起貪嗔癡,要實修止觀,一定不離開正見的指導、戒律的保護,否則,即使得定也只是邪定,不是正定。正定以正念爲本,正念以正見爲導,正見需了知無常苦空、涅槃寂靜、實相無相之法印,以破我、我所、伏斷無明爲目的。正念即非無明,必以遠離貪嗔癡爲本,身口持淨戒,心離貪嗔癡,正念于善法門,專注、明了、無貪嗔癡,自易趨于正定!
打坐要先有道德、戒律、正見的基礎,少欲知足,誓斷貪嗔癡了生死,不求神異、名利財食睡之欲境;若前提不正,後果必錯,成外道邪魔!因地正,果報自正。
坐下先調身、心、息,身端正、心放下、息若存若亡,具體看《禅定初修》或《禅定旨要》【注1】。修行應該依經教而行,最忌自作聰明,誤人誤己。正式修止時,先緣一善法門,不要亂想,保持專注,即使是觀想佛像,剛開始先有大體形象,不需要坐在那裏細想,只要澄下心,專注于心中佛像,心慢慢澄靜,自然清晰,慢慢自能由粗到細。打坐的要點是“明淨”,忌昏沈、沈沒、掉舉——“昏沈”是不清楚,昏暗不清淨;“沈沒”是有清淨,但一心無力,不是很明利;“掉舉”是情緒起落,妄想紛飛,心明了而不清淨,雜念不澄清。“明淨”是明了,清晰有力,不雜亂,無貪嗔癡的妄想,專心一處(一法門)。所謂“寂寂惺惺是,無記寂寂非,惺惺寂寂是,妄想惺惺非”即是說,心中要沒妄念,專注所緣善法門,寂靜清淨而明明白白不昏沈,不頭腦空白無記,這樣就對;如果是無記不分明,不清楚但很寂靜那是錯的;如果觀照的很明了清醒,而清淨無雜念是對的;如果在那裏妄想,雜念紛飛而明明白白那是錯的。總之即要專注一心而明白,又要觀照分明而清淨這樣才對。如果清淨但心不明了是錯,如果心很明了但在那裏妄想也錯,這就是修止觀的要領,止觀雙運才能真正成就。下座時,于平時應觀緣起性空,無常、苦、無我之真相,看破放下,不隨境轉,隨緣自在,明了清醒而不迷惑,心中如如,契合真理,或念一佛,安于正念正知,持戒修福,無住無執,如此觀破諸相即慧,如此不隨境轉即定,定慧雙修,改習氣,煩惱減,清明甯靜,淡泊知足,清涼安樂矣!
注1:能弘法師講法光盤。
若以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實無有我、我所可得,則稱譏毀譽苦樂利衰之苦從何立足?當下不是涅槃解脫麼!故此修行者須知,欲解脫者當先了知是什麼造成生死苦惱,從十二因緣中了知最初乃是無明、我見作怪,故此須知依無明、我見起貪嗔癡迷惑而造業受苦,故此應思生死輪回、怖畏因果、斷惡修善、發出離心,那麼既了知苦本是無明我見所指揮,則應學般若了知何爲我執之“我”,然後以無我正見破其執及拔除一切依“我”而起的貪嗔癡習氣,才能證悟真實的涅槃解脫,此是自覺之過程。覺他即建立在聞思修證無我正見的基礎上,如果自己未明白理路也無修證而說覺他度人,豈非戲論?
雖然從理論、思維上我們能知道、了解了事物是緣起空性的,但是沒有真正證到空性的時候,一切事物在當下還是執實感覺著。理智雖知無自性,但習氣還是會執有實體,故此須真正證到空性,但空性並非離事物的本身,證到空性,並不是否定事物,而是證悟到真實無自性,破除一切我執、法執引起的苦惱。故此從理論上知道緣起空性,如是思維、如是觀照,看破假相,放下我執,努力行善斷惡而無住、無執、無私,才是符合和隨順于真實空性,也唯有如此,才能究竟證悟空性而解脫。因爲空性,所以不是常見、我見;因爲緣起,所以不是邪見、斷滅。緣起空性,無所住行諸善,方符《金剛經》要旨。念念行諸善法(緣起),念念放下我執、法執,則證道不難。
緣起無自性,故說空性;空性也無自性,不能把空性想象成一個東西,否則還是自性見。故此“諸佛說空性,爲出一切見,若複見于空,說彼不可治”。說空性是爲讓我執、法執所産生的一切不正見、習氣去除得解脫,乃至成佛,如果又把空性想象成一個實體,那實在是無藥可救。當然,不要害怕空性,因爲空性並不是說如龜毛兔角什麼都沒有的頑空,而是說一切有爲法是因緣生滅、無常無我、不可執有一實體可得,而生貪嗔癡,造業受苦。空性能讓人解脫,並不妨礙緣起的作用。如何學習甚深般若,滅一切苦得解脫呢?即隨時以般若觀照五蘊(一切有爲法)皆緣起無自性,放下執實的不正見和貪嗔癡習氣,這樣功夫到家,自證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般若波羅蜜多攝頌》說:“遍知諸法無自性,是行般若波羅蜜。”《入中論》說:“故由觀我我所空,此瑜伽師當解脫。”我、我所皆無自性,故此如此觀照即甚深般若行,必證空性度苦厄!
直接從無我空性下手,破無明我執證解脫是上根器的頓修法,但一般人難下手觀照時,可從菩提道次第、叁士道的逐步熏修中積累資糧,因緣成熟,自能領悟般若空性。
從世俗谛來說,諸佛菩薩聖賢僧有所得、有所證,然而並非在能所的顯現中獲得,故此在勝義谛中實無所得、無所證,因爲真如空性本來如此,哪有增減呢?但從世俗谛來說,衆生確有生死輪回,所以必須修證。因爲衆生無…
《第二次閉關隨筆 修行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