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次閉關隨筆 理入

  理入

  佛法之聞思修、忏悔、戒定慧之修習皆是在淨除障礙、成就福慧、令人解脫,不是加系縛,落入負罪感的心理慣性中。說因果乃在避免造惡引起苦果,修善乃在成就善果,免落掉悔,說般若乃在證空性本淨之解脫。

  楞嚴五十陰魔皆不離自心業習種子,五陰即五蘊,五蘊即色受想行識,《心經》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楞嚴經》七處征心即是破衆生認妄心爲真心,第六識的分別心了不可得的。阿難即是執第六意識妄心以爲自本心,故必須破得一幹二淨,才能悟證本心。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空即是空性,覺悟空性,洞見空性,即離苦;苦厄即是煩惱,煩惱來自于執著五蘊和合的身心是“我”,不明當下是五蘊緣起無自性,以爲是實在。其實,五蘊的本來面目是空性,空性即無我,無我無礙無得,究竟涅槃,覺悟成佛。執五蘊是實,即有我,有我即顛倒夢想,生死煩惱。無我無生死無煩惱,涅槃、清涼、覺悟,即佛!

  叁無漏學次第:先是以戒破除現行煩惱(粗重煩惱),次之以定降伏中度煩惱(五蓋),最後由定起慧破除微細煩惱(無明我執),淨化心靈,得解脫清涼!佛教的戒順向解脫,不同外道戒。外道雖有戒,但有戒禁取見,所以不能解脫;佛教的定雖然共外道,但因有戒律、正見爲基礎,所以不耽于定,故此能起慧觀而終解脫。

  衆生本來是佛,只因一念無明流轉生死。既然是一念無明而流轉生死,那麼也可以一念明而轉生死成涅槃,此之謂頓悟頓修;然而業習深重,雖一念明而力量不足,故不斷生死命根,藕斷絲連,故而需頓悟漸修;但一般迷之既久,難以一時明了,故須慢慢引導,漸修漸悟;有的雖悟而不堅定忽而悟忽而疑,智珠時明時暗,故而須漸悟漸修。根機各自不同,故佛種種說法,無非因病與藥,究竟總是讓其藥去病除,同證菩提!

  “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第一義即空性,空性無我之正見。世間人總是分別,但不懂空性、無我、緣起無自性等真相,故此只是在假相上分別;又我執、法執強烈,依我執法執而起貪嗔癡,造諸輪回之業,故生死苦惱不斷!當然,如果沒有明了緣起性空,無我正見,然後頭腦空白無想,就說不分別了,那還是逃避主義,自欺欺人,沒有解脫。但如果認爲“空”、“無我”就是什麼都沒有,然後什麼都不想(不分別)就是了,那成了斷滅見、頑空了。真正的中道是,既了知緣起諸相又明白其無自性,雖無自性,又如幻現前,故此雖善分別諸法相,而無住無執,雖行諸善而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無所住而生其心。如天臺一心叁觀(即假即空即中),舉一即叁,無住無得無不得,如此方符合中道,活潑潑妙用無方,雖妙用無方卻無住無執,雖無住無執卻不礙妙用現前。

  如來藏即是空性,空性是無自性,無自性是緣起無我義。不應把如來藏想象成一個東西,否則會趨向于常見【注1】、梵我【注2】、上帝、神、道等的外道見並與之相混淆,依然是人我執、法我執未除。

  注1:常見:與斷見皆屬于邊見,常見認爲“我”是永恒的,執著于“常”;斷見則認爲,人死如燈滅,一切盡無,執著于“斷”。

  注2:梵我:外道的“神我”、“大我”,認爲“我”同梵天一體。

  法塵也是緣起的現象,故無自性,即不單色聲香味觸是緣起空性,第六識所對法塵也是空性,執實有自性則有苦,知如幻生起,了無自性,無住無得即解脫,但因無自性故,因緣果報不虛,故此須警惕自心持好戒律,斷惡修善。

  成佛五道即:一、資糧道(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禅定、忏罪等積累福德資糧,親近善知識,聞思正見等智慧資糧);二、加行道(積累資糧後具福明理後,依正見,由定起甚深慧觀,有各宗頓漸的修法,可一門深入);叁、見道(洞見本性與正見無別,契合緣起空性之正見,本來面目實相現前);四、修道(依見道之真相而淨化一切與實相不符的習氣);五、無學道(煩惱障淨,八地以上,斷所知障直至成佛)。直至成佛才福慧圓滿,明行兩足。在見道前是不能離開善知識聞思正法勤修福慧的。

  世間的宗教離不開信仰,但佛教的信仰趨向智慧的洞察,與世間其他信仰不同,因爲一般的信仰還不能脫離感性、我見;當然,一般學佛者因緣不同,有從信入,也有從智入,但最終都要達到智信,于四聖谛無謬了知修證而解脫,自度度人。

  不論顯密各宗,如想要成佛,一定不能離開叁士道、叁主要道,因爲這是一切顯密要成佛的共同基礎,離開這共同基礎而說成佛,無有是處!叁士道即共下士道的皈依叁寶,明因果正見,斷惡修善出叁惡道;共中士道的出離心修法;共上士道菩提心修法。

  叁主要道即:出離心、菩提心、般若正見(緣起性空)。

  不論是小我或大我、神我、梵我等想象、執著都是虛妄的自性見,都是偷心不死的。真正的真理是緣起無自性,當下無我,只是如幻緣起。

  世間的一切思想學問都是爲人們服務而産生的,但不論是哲學、神學、文學、科學都是沒有離開我執、法執的。雖然有其方便,但都不究竟,故此都沒有辦法解脫生死。唯有佛法緣起性空的真理,才能摧破我執法執,讓衆生解脫,福慧圓滿!

  空性所要摧破的是我執法執的虛妄,並非要破除因果的作用(緣起),緣起的各種事物是如幻現前,不用否定的,要否定的是執以爲有一個實體的實在感,因爲執有一個實體,就不符合無常無我的真理,會落入常見或斷見,也會因此無明起貪嗔癡造業受苦。佛說空性是讓我們破實執而解脫苦,圓滿智慧;佛說緣起是讓我們了知因果而謹慎,斷惡修善圓滿福德。福慧圓滿才是佛陀的教導。緣起性空的般若中道又能摧破一切煩惱而妙用無窮,不是虛妄想象自性見也不是斷滅悲觀主義,是能圓成福慧的真理指導!

  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爲什麼?因爲佛即真如空性,緣起空性乃是般若,般若出生一切諸佛,故《大般若經》也名《佛母經》。

  如果一個人把空性當成什麼都沒有的空想,那麼就成了斷滅不正見,和順世外道一樣,那麼他就不會積極地斷惡修善、改變習氣、淨化心靈、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不懂得真誠地去修福修慧,而會放逸、懈怠,墮入世俗的泥坑,非常危險,生死輪回不可救!假如空性是頑空(什麼都沒有)的話,那何必佛陀說,外道就有這樣認爲的。佛陀說空性乃是緣起義,這才是甚深的教導。

  緣起無自性的觀照能破除生死的根本——我執。衆生的我執是強烈的,甚至修行時,沒有般若的觀照,都會落在我執的僞裝中,依然生死煩惱!

  能執所執引生生死煩惱,其實能執所執當下即是空無自性。

  論開悟能不能往生

  有人說:“開悟不能往生。”所以提倡不要參禅,令很多人畏禅如畏虎,莫名排斥乃至毀謗!

  其實以上之說毫無道理,乃是不通教理之語,爲什麼呢?

  答:首先,應當明白什麼是開悟,開悟即開顯本心,悟見真如本性,也即現證真如空性,也即經上說的“見道”。在解脫乘上的見道位即是證初果,在菩薩乘來說即登初地。

  故此見道必須是現證五蘊皆空,證我空、法空,破我執乃至法執,而須明白的是造成生死輪回的正是我執,那麼證空性就是破生死無明悟無生。即使解脫道證初果,因習氣未除盡,須七返人天也就證羅漢果,永脫叁界,雖七返人天並不用落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之中受苦,只是隨緣了余習而已。故此入聖人之流,即入流(須陀洹),實在是我們應當皈依禮敬的聖賢僧,怎可看輕、毀謗,造地獄罪!況且有的解脫乘修行人見道的時候,有的利根的頓證二果或叁果乃至四果,阿含經上記載的很多,而證二果只須一返人天,證叁果居不還天,證四果永出人天,而且證得解脫乘的聖人如果回向成佛都能畢竟成佛!

  那麼解脫乘開悟見道就能入聖流、破我見、斷疑、戒禁取見,那麼參禅者是屬于大乘菩薩乘,既然是大乘就應當發菩提心,難道說發菩提心開悟見道還不如發出離心見道的小乘解脫乘嗎?須知禅即佛心,佛心即真如空性,而參禅開悟即能所雙亡,頓證與諸佛無別的法身——真如空性。現見空性,所以說見性成佛。經上說“十方諸佛同共一法身”,法身無相,即真如空性,也名一真法界,本來面目,既然諸佛同一法身,那麼阿彌陀佛也是此法身,若不證法身又如何成佛呢?所以說“佛佛道同”,既然阿彌陀佛是此法身,那麼開悟者即是見到阿彌陀佛的法身,也即十方諸佛的法身,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即一真法界,故此禅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既然如此,還比不上不明本心,沒有見性之人嗎?見性之人與諸佛無二的真如空性現前,即“花開見佛”,悟無自性、無生滅的本來面目,與阿彌陀佛無別的法身,豈有不往生的道理?都見了阿彌陀佛的真身了,難道還比不上未見佛悟無生的人嗎?又如何說“不能往生呢?”還有比這更荒謬的言論嗎?所以真開悟的祖師都能弘揚淨土,爲什麼呢?因爲都見到了阿彌陀佛的真身,即真如空性,又如何不懂一切由此真如空性流露的教法呢?須知真如空性即佛心,而一切教法(佛語)皆是此佛心流出,應機與藥,方便教化而已,所以經上說:“自性流出叁藏十二部。”故此真開悟的祖師不單通達淨土宗,還能通達其他一切宗派,所以我們看到曆史上很多淨土宗的祖師都是禅宗開悟的祖師出來弘揚的,就是應機施教的悲心和曆劫的願力的緣故(這都是因緣)。難道說開悟的祖師還不如沒開悟的人更能往生嗎?而且念佛往生有叁輩九品,並不是往生後個個馬上見佛,差的還要很久甚至更久的幾劫才能見佛,只是不會退轉來叁界受苦而已,這是其殊勝之處,但這樣並不能說比開悟的人強啊!須知開悟的人已見阿彌陀佛的法身(即諸佛無別的法身),也即等于往生了,只是當下色身未滅,所以隨緣了舊業,不再造新殃而已!開悟即現證無生無滅的真相,又談什麼往生不往生的…

《第二次閉關隨筆 理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