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次閉關隨筆 理入▪P2

  ..續本文上一頁戲論呢?須知念佛往生乃是阿彌陀佛的悲心施方便救度。經上說解脫道(小乘)開悟,七返人天即證羅漢果,永脫叁界生死,因爲煩惱障斷盡。那麼大乘(菩薩乘)發菩提心開悟登初地,如果說也是七返人天的話,即可登八地,因爲《華嚴經》、《菩提道次第廣論》說八地即煩惱障斷盡,可入無余涅槃,難道說登初地乃至八地的菩薩還不如凡夫麼?根基好的人,開悟見道的時候,有的可頓證二地、叁地、四地,乃至十地,經上不是有頓超八地或頓超十地的教言嗎?所以開悟的人臨終假如要往生的話,十方諸佛同時授手,要往生何佛國即往生何佛國。爲什麼呢?因爲他們已頓證與十方諸佛無別的法身,又與諸佛哪有差別呢?往生何國土也只是示現而已!如經上說發大悲心誦大悲咒,臨終十方諸佛同時授手,往生何國即隨願往生,何況發菩提心已經開悟的人(登地的菩薩)呢?所以曆史上有的問開悟的祖師:“百年後向何處去?”祖師說:“東家做牛,西家做馬。”那我們須知:發出離心修解脫道開悟的聖者已不用流轉叁惡道(地獄畜生餓鬼)中去受生,只須七返人天,隨緣斷習氣即可,那麼大乘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開悟的登地菩薩(祖師),他們是以下士道、中士道爲基礎的,而下士道的人修好五戒十善即來生不用下叁惡道,更何況解脫道乃至菩薩道的行人呢?所以菩薩道的禅師要去“做牛”、“做馬”,即是示現在叁惡道中度衆生也,此即登地菩薩的大悲心也!有如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諸大菩薩一般無二的大慈大悲,所以絕不是如造深重業障的凡夫一般下叁惡道受苦去了,如果那樣說,豈不毀謗了登地菩薩的大慈悲示現嗎?那有人說我也要這樣學,當然可以,但最少得有八地菩薩以上的功夫。有人要學濟公也必須有八地菩薩的功夫。因爲八地菩薩以下的都不能改動佛的一條戒律,而經上說:“吃肉斷大悲種性。”況且遊戲叁昧吃酒變成水從手出,吃的肉鴿吐出能飛,擾江河成酥酪,沒有八地菩薩的功夫又怎可造次?況且到八地菩薩煩惱障才斷盡,不妨隨緣示現。我們業障凡夫還未開悟登地,生死未了,又談什麼隨緣示現呢?只不過貪嗔癡造業罷了!而解脫道開悟的聖者,五戒才徹底清淨,故此菩薩乘的登地菩薩,也應是五戒清淨,乃至更高的戒律持得更好的。而五戒都清淨的人來生(百年之後)又怎會隨業去下畜生道呢?沒有此因怎有此果?凡夫五戒持得好都不用去叁惡道,何況祖師?所以不是示現麼?故此禅門祖師開悟後,有的公開說:“向異類中行。”此即表明其大願大力、大慈大悲,活潑潑生死自在的手段,實在值得我們頂禮、敬仰、贊歎!又怎可毀謗他們呢?

  那麼有的說:有的禅師(如草堂清)不是後世轉人,不是不能往生嗎?

  答:此是不知教理的問話。爲什麼呢?因爲前面已說過,小乘開悟見道還要七返人天而成羅漢,雖他們在人天之間受生,但並不是說他們修得越來越差了,而是隨緣了習氣而已,何況大乘的開悟祖師,最少也是登初地的菩薩了,當然也不是墮落的越來越差了。所以上面的提問中有兩種情況:一、此人參禅未開悟,未了生死。那也不奇怪,因爲念佛的人並不是個個往生,去參禅的人又怎能要求他人人今生開悟成佛呢?當然,去參禅或念佛,如果是真發菩提心,即使今生信願行不切,沒成就,從最消極的方面來說,最少也種了善根種子,總比沒有學佛的好,況且沒有學佛,說不定此人更壞,須知善根終有成就的時候。經說:“若以散亂心,入諸佛塔廟,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當然也不可造惡,否則學何宗都會受苦。二、此人已開悟證道,那麼他是七返人天,或一返人天的情況,而習氣斷盡,如果是發出離心的因,登羅漢果,畢竟出叁界;若是發菩提心,則煩惱障斷盡登八地,乃至所知障斷盡成佛!那豈不是可喜可賀?我們實在應當隨喜贊歎,頂禮不已!此人已開悟,並且登八地乃至十地以上,如觀音菩薩一樣,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爲說法,那實在不可思議!如永明延壽禅師是阿彌陀佛化身,你不能說,阿彌陀佛墮落成人了!

  所以,這些情況又哪是凡夫可推測,自以爲是的呢?如果是以訛傳訛,那有可能毀謗聖者。經上佛陀說“不要因爲傳言而輕信”,實在應該經過理智抉擇,然後依教證、理證來作決定,不可輕言造次!世間人尚且說“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學佛者更應慎言,依真理而言。所以開悟的祖師既可示現往生,也可寄托人天,乃至更高者隨緣示現六道中救度衆生。而參禅者有的並非示現往生,而是發願自己成佛,成就佛國度衆生,跟阿彌陀佛等諸佛一樣,實在偉大!如近現代的來果禅師即有發願成佛的願文。(而參禅者若不發菩提心也非大乘,乃至淨土、華嚴、天臺、密宗等皆應發菩提心才是大乘,如果我們自稱大乘卻不發菩提心又哪能成佛呢?又哪是大乘呢?)這不正是一切學佛者的共同向往嗎?須知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也是爲了將來更好地回入娑婆度衆生啊!又怎可同室操戈,煮豆燃豆萁,互相毀謗呢?一切法門,不論是禅是教是淨是密是律,無非佛菩薩祖師們隨機接引衆生,“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只要對機,藥到病除就可,切忌自贊毀他,造業受苦!

  總之,無論學何宗,都應隨喜贊歎,而只要是對自己根機的就是最好的。而不論是何宗,只要是大乘的,就一定不離菩提心,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一定不離開共下士道的皈依叁寶,明因果斷惡修善(五戒十善),共中士道的出離心,四谛十六行觀。而要摧破我執法執一定應明緣起性空的正見,所以一切大乘行人都不可能離開叁士道(共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叁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般若性空正見),此乃一切大乘的共同基礎、共同道(共同的成佛之路)。宗派法門只是工具不同罷了,目的無非成佛,又怎可互相诋毀呢?真正明白的人一定是修行自宗、贊歎他宗,因爲不論是禅是淨或其他宗都有其殊勝的方便,都有相應的衆生可以得度;而各宗派、法門都有善知識弘揚,不是更好嗎?不是更能夠讓廣大的衆生得度嗎?有更多的衆生得度不是更好嗎?

  有人又詭辯說:“說開悟不能往生是指解悟,不是指證悟。”

  答:這樣的說法也是強辯而已!爲什麼呢?因爲禅宗開悟一般是指證悟,而不是指解悟,解悟在禅宗還不算數的。教下大開圓解,可以是解悟,也可以是證悟,所以禅宗下開悟的可以弘揚其他各宗,但其他各宗開悟的不一定能夠弘揚禅宗。禅宗的可貴就是真修實證,不只是言語上說,不知道禅門有“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說法嗎?不知道禅門有“開口叁十大棒”的棒喝嗎?真正的禅宗祖師就是剿斷學人一切情識,然後在此大死中大活過來,有一個轉身處,豈是解悟那麼簡單?解悟終是禅門說的“腳跟未點地在”,所以以上的話拿來毀謗禅宗根本不成立。禅宗的借教悟宗只是獲得清淨正見的初步,真正明白的人又豈能停步不前呢?明白並不等于做到,大善知識們又豈會跟一般凡夫一樣得少爲足?況且,如果沒有清淨正見在先,又如何能證悟呢?所以祖師說:“只貴汝見地,不論汝行處!”因爲具正見自然有正行,能了生死;如果毀謗正見,等于毀謗佛陀,沒有正見,豈不是外道邪說?哪一宗派能離開正見,不以正見爲引導的?所以以解悟毀謗實在毫無道理。即使是對禅“解悟”後就往生了,那麼這樣的善知識仗著菩提心的大願,清淨的戒律也不會墮入叁惡道,來生照樣善根深厚,一定會學佛成道,如果他們發願往生一定也是上品上生。當然惡習嚴重者,即使墮落也比一般人強。而念佛造惡業不往生照樣墮落,又豈不是一樣嗎?所以以一兩個例證來以偏概全毫無道理,又怎知他們不會忏悔而更好地修行呢?我們又怎能猜測呢?況且這其中真相如何,又豈是可以任意猜測而下斷言的?這不免太過草率不負責任了,又豈是學佛者的應有心態!總之,隨意毀謗正法是不可以的!經上說信願行具足都能往生,除非造忤逆罪和毀謗正法者,我們學佛者切應謹慎!

  有人說:末法時期,念佛得度,其他法門都不行了。

  答:須知末法不止有時間上的說法,也有空間上的說法。時間上現在是末法時期,但空間上現在可以是正法。爲什麼?經上說:毗尼住世,正法住世。現在毗尼(戒律)正住世,又豈是末法?又《俱舍論》說:佛之正法有兩種:一、即叁藏十二部的教法,屬世俗谛的正法。二、即依教法而現證實相的證法,屬聖義谛正法。而現在教法(叁藏十二部)還在,也有諸大善知識在演說,又豈能說沒有正法?而現證實相的聖者也不能說沒有,我們沒碰到也只能說沒緣分,並不能說我們沒看到就等于沒有。比如近現代的虛雲老和尚、來果老和尚、治開禅師、月霞法師,南傳佛教的阿迦曼等大德。現在世界上的漢傳佛教、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你又怎麼能說沒有真證道的聖者呢?人家隱起來,你沒弟子相【注1】,那也見不到,見到也不認識,所以不能說沒有正法。又佛陀說:世間只要有五位比丘持清淨戒,正法即不滅于世間;而現在世界各地的叁大系佛教中又哪止五位比丘持清淨戒呢?經上說:“《楞嚴經》住世,即正法住世。”那現在《楞嚴經》還住世,怎可說是末法呢?綜上所述,現在雖是時間上的末法,但還是有空間上的正法啊!我們碰到正法,豈可不是稀有難得、歡喜贊歎嗎?這實在是多生累劫修來的福報啊,應當珍惜,好好修行才是。難道我們不要正法,加速末法,乃至滅法嗎?只有魔外才會這樣希望,如果這樣居心是何居心?而且時間上正法時期,也有末法的根機,論上說:佛陀當時說法所在的國家,有上億人,其中叁分之一見過佛陀,聽過佛陀說法;其中叁分之一的人只聽過佛陀的說法,未見過佛陀;其中叁分之一的人既未聽過也未見過佛陀!這不是正法中也是有末法嗎?

  綜上所述,現在有正法住世,稀有殊勝,我們作爲佛弟子當發願令正法久住、普度衆生,這才是佛弟子應有的心態,而不是整天在推動末法、滅法。曆來的祖師西去東來費盡心血,乃至獻出生命取來經書法寶,令正法來東土,利益群生,我們不感激乃至效法,又豈是後學佛弟子應有的心態麼?

  當然,上面說到,不論禅淨何法門,只要應機,隨善知識所教而行終能成就,實在應當隨喜贊歎,不應互相毀謗,所以不管是學禅學淨,一門精進都是可以的,又何須妄起是非呢?

  注1:依《菩提道次第廣論》,弟子應具備正住、具慧、希求、敬重、屬意之五相而信受奉行師之教化。

  緣起性空的中道是很難把握的,修行人不小心就會落入自性實有的常見或者緣起沒有的斷見,對既是空性又是緣起、既是緣起當下又是空性的正見很難把握。既要知道聖義谛中無我可得,又要明白當下因果業報不虛,這樣的二谛無礙對一般人來說很難理解。

  佛性是無以倫比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佛陀指出了衆生的佛性——真如空性難以比擬。萬象差別,唯是緣起假名,真能透破假相,徹悟本來面目,即不被禁锢在生死之中,自然自信超然,“從自心中流出,蓋天蓋地去。”看曆代祖師透悟過去,各出手眼,殺活縱橫,是甚大丈夫氣象!學人還敢承擔嗎?要當祖師,需有祖師的胸量、手段!頂天立地,踏破五大洲,無有恐懼,自性蓋宇宙!

  大乘佛教從見地上分叁大系,曰:性空唯名、法相唯識、真常唯心。

  經典代表:

  性空唯名以《大般若經》諸經與《中論》諸論爲代表,講緣起性空。

  法相唯識以《成唯識論》諸論爲代表,講唯識所現,故名“虛妄唯識”。

  真常唯心以《大乘起信論》爲代表講常住真心。

  如果以理分:一、性空唯名只破不立,因爲一切有爲法皆無自性,皆是緣起的,故此性空無可執實,真以般若深觀,證空性時即破我執,一切法唯名言量設立,因果業報在世俗谛來說不虛,但其自性實無我可得,故緣起無自性,不能執爲常我斷滅。二、法相唯識,見分和相分,心境二者皆八識所變現,八識是業習種子和合真如空性。衆生乃是種子現行隨業流轉,造業又熏成種子,如是輾轉皆是以執著分別的虛妄心所爲,故轉識成智才能離苦得樂。叁、真常唯心,當下本有真心遍一切處,衆生皆有佛性真心,妄心如波,真心似海,波雖生滅,實無增減,歇下妄心,即見真如,也即菩提。故此煩惱即菩提,娑婆即寂光,衆生本諸佛,生死即涅槃。

  如果以唯識叁性來說,依他起性,故性空唯名;遍計所執性故虛妄唯識;圓成實性故真常唯心。

  從功夫來說:性空唯名以般若破能所二執所現空性證無分別智,然後起如幻後得智,悟緣起空性之中道,性空緣起。真常唯心以能所雙亡的顯現爲真如心體,以此立宗,如來藏緣起。唯識在能所雙亡顯現時,明圓成實性,認爲一切法唯心造,境唯心變,離我法二執,轉識成智,屬阿賴耶緣起。

  佛陀的根本教法即四谛十二因緣、緣起無自性的中道觀。人生之苦在無明我執,一念回光,執從何存?無執無住、能所雙亡即見本來面目。在實相來說一切法皆無自性,在名言來說染淨諸法差別隨緣顯現;雖顯現當體即空無自性,雖空無自性,不礙如幻現前。如能當下明了緣起性空義,則佛法中心要領已把握,出離苦海、徹證解脫、度盡衆生皆不離此矣!

  本心自淨,無明妄想不實幻化,如夢如影,了不可得,正念現前,還得本心。正如《金剛經》曰:“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是如語者、實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本來如此!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當下本心、無生無滅、清淨本然。叁心妄想,焉有實體?覺之如夢如影,亦不可得。真心本然、清淨正覺、實相無相、無執無得。迷之者生死輪回,覺之者當下如此!刹那頓超,在當下一念了悟,更無秘密,只在當下覺與不覺罷了!

  

  

《第二次閉關隨筆 理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