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入
佛法之闻思修、忏悔、戒定慧之修习皆是在净除障碍、成就福慧、令人解脱,不是加系缚,落入负罪感的心理惯性中。说因果乃在避免造恶引起苦果,修善乃在成就善果,免落掉悔,说般若乃在证空性本净之解脱。
楞严五十阴魔皆不离自心业习种子,五阴即五蕴,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心经》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楞严经》七处征心即是破众生认妄心为真心,第六识的分别心了不可得的。阿难即是执第六意识妄心以为自本心,故必须破得一干二净,才能悟证本心。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空即是空性,觉悟空性,洞见空性,即离苦;苦厄即是烦恼,烦恼来自于执著五蕴和合的身心是“我”,不明当下是五蕴缘起无自性,以为是实在。其实,五蕴的本来面目是空性,空性即无我,无我无碍无得,究竟涅槃,觉悟成佛。执五蕴是实,即有我,有我即颠倒梦想,生死烦恼。无我无生死无烦恼,涅槃、清凉、觉悟,即佛!
三无漏学次第:先是以戒破除现行烦恼(粗重烦恼),次之以定降伏中度烦恼(五盖),最后由定起慧破除微细烦恼(无明我执),净化心灵,得解脱清凉!佛教的戒顺向解脱,不同外道戒。外道虽有戒,但有戒禁取见,所以不能解脱;佛教的定虽然共外道,但因有戒律、正见为基础,所以不耽于定,故此能起慧观而终解脱。
众生本来是佛,只因一念无明流转生死。既然是一念无明而流转生死,那么也可以一念明而转生死成涅槃,此之谓顿悟顿修;然而业习深重,虽一念明而力量不足,故不断生死命根,藕断丝连,故而需顿悟渐修;但一般迷之既久,难以一时明了,故须慢慢引导,渐修渐悟;有的虽悟而不坚定忽而悟忽而疑,智珠时明时暗,故而须渐悟渐修。根机各自不同,故佛种种说法,无非因病与药,究竟总是让其药去病除,同证菩提!
“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第一义即空性,空性无我之正见。世间人总是分别,但不懂空性、无我、缘起无自性等真相,故此只是在假相上分别;又我执、法执强烈,依我执法执而起贪嗔痴,造诸轮回之业,故生死苦恼不断!当然,如果没有明了缘起性空,无我正见,然后头脑空白无想,就说不分别了,那还是逃避主义,自欺欺人,没有解脱。但如果认为“空”、“无我”就是什么都没有,然后什么都不想(不分别)就是了,那成了断灭见、顽空了。真正的中道是,既了知缘起诸相又明白其无自性,虽无自性,又如幻现前,故此虽善分别诸法相,而无住无执,虽行诸善而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无所住而生其心。如天台一心三观(即假即空即中),举一即三,无住无得无不得,如此方符合中道,活泼泼妙用无方,虽妙用无方却无住无执,虽无住无执却不碍妙用现前。
如来藏即是空性,空性是无自性,无自性是缘起无我义。不应把如来藏想象成一个东西,否则会趋向于常见【注1】、梵我【注2】、上帝、神、道等的外道见并与之相混淆,依然是人我执、法我执未除。
注1:常见:与断见皆属于边见,常见认为“我”是永恒的,执著于“常”;断见则认为,人死如灯灭,一切尽无,执著于“断”。
注2:梵我:外道的“神我”、“大我”,认为“我”同梵天一体。
法尘也是缘起的现象,故无自性,即不单色声香味触是缘起空性,第六识所对法尘也是空性,执实有自性则有苦,知如幻生起,了无自性,无住无得即解脱,但因无自性故,因缘果报不虚,故此须警惕自心持好戒律,断恶修善。
成佛五道即:一、资粮道(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忏罪等积累福德资粮,亲近善知识,闻思正见等智慧资粮);二、加行道(积累资粮后具福明理后,依正见,由定起甚深慧观,有各宗顿渐的修法,可一门深入);三、见道(洞见本性与正见无别,契合缘起空性之正见,本来面目实相现前);四、修道(依见道之真相而净化一切与实相不符的习气);五、无学道(烦恼障净,八地以上,断所知障直至成佛)。直至成佛才福慧圆满,明行两足。在见道前是不能离开善知识闻思正法勤修福慧的。
世间的宗教离不开信仰,但佛教的信仰趋向智慧的洞察,与世间其他信仰不同,因为一般的信仰还不能脱离感性、我见;当然,一般学佛者因缘不同,有从信入,也有从智入,但最终都要达到智信,于四圣谛无谬了知修证而解脱,自度度人。
不论显密各宗,如想要成佛,一定不能离开三士道、三主要道,因为这是一切显密要成佛的共同基础,离开这共同基础而说成佛,无有是处!三士道即共下士道的皈依三宝,明因果正见,断恶修善出三恶道;共中士道的出离心修法;共上士道菩提心修法。
三主要道即:出离心、菩提心、般若正见(缘起性空)。
不论是小我或大我、神我、梵我等想象、执著都是虚妄的自性见,都是偷心不死的。真正的真理是缘起无自性,当下无我,只是如幻缘起。
世间的一切思想学问都是为人们服务而产生的,但不论是哲学、神学、文学、科学都是没有离开我执、法执的。虽然有其方便,但都不究竟,故此都没有办法解脱生死。唯有佛法缘起性空的真理,才能摧破我执法执,让众生解脱,福慧圆满!
空性所要摧破的是我执法执的虚妄,并非要破除因果的作用(缘起),缘起的各种事物是如幻现前,不用否定的,要否定的是执以为有一个实体的实在感,因为执有一个实体,就不符合无常无我的真理,会落入常见或断见,也会因此无明起贪嗔痴造业受苦。佛说空性是让我们破实执而解脱苦,圆满智慧;佛说缘起是让我们了知因果而谨慎,断恶修善圆满福德。福慧圆满才是佛陀的教导。缘起性空的般若中道又能摧破一切烦恼而妙用无穷,不是虚妄想象自性见也不是断灭悲观主义,是能圆成福慧的真理指导!
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为什么?因为佛即真如空性,缘起空性乃是般若,般若出生一切诸佛,故《大般若经》也名《佛母经》。
如果一个人把空性当成什么都没有的空想,那么就成了断灭不正见,和顺世外道一样,那么他就不会积极地断恶修善、改变习气、净化心灵、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不懂得真诚地去修福修慧,而会放逸、懈怠,堕入世俗的泥坑,非常危险,生死轮回不可救!假如空性是顽空(什么都没有)的话,那何必佛陀说,外道就有这样认为的。佛陀说空性乃是缘起义,这才是甚深的教导。
缘起无自性的观照能破除生死的根本——我执。众生的我执是强烈的,甚至修行时,没有般若的观照,都会落在我执的伪装中,依然生死烦恼!
能执所执引生生死烦恼,其实能执所执当下即是空无自性。
论开悟能不能往生
有人说:“开悟不能往生。”所以提倡不要参禅,令很多人畏禅如畏虎,莫名排斥乃至毁谤!
其实以上之说毫无道理,乃是不通教理之语,为什么呢?
答:首先,应当明白什么是开悟,开悟即开显本心,悟见真如本性,也即现证真如空性,也即经上说的“见道”。在解脱乘上的见道位即是证初果,在菩萨乘来说即登初地。
故此见道必须是现证五蕴皆空,证我空、法空,破我执乃至法执,而须明白的是造成生死轮回的正是我执,那么证空性就是破生死无明悟无生。即使解脱道证初果,因习气未除尽,须七返人天也就证罗汉果,永脱三界,虽七返人天并不用落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之中受苦,只是随缘了余习而已。故此入圣人之流,即入流(须陀洹),实在是我们应当皈依礼敬的圣贤僧,怎可看轻、毁谤,造地狱罪!况且有的解脱乘修行人见道的时候,有的利根的顿证二果或三果乃至四果,阿含经上记载的很多,而证二果只须一返人天,证三果居不还天,证四果永出人天,而且证得解脱乘的圣人如果回向成佛都能毕竟成佛!
那么解脱乘开悟见道就能入圣流、破我见、断疑、戒禁取见,那么参禅者是属于大乘菩萨乘,既然是大乘就应当发菩提心,难道说发菩提心开悟见道还不如发出离心见道的小乘解脱乘吗?须知禅即佛心,佛心即真如空性,而参禅开悟即能所双亡,顿证与诸佛无别的法身——真如空性。现见空性,所以说见性成佛。经上说“十方诸佛同共一法身”,法身无相,即真如空性,也名一真法界,本来面目,既然诸佛同一法身,那么阿弥陀佛也是此法身,若不证法身又如何成佛呢?所以说“佛佛道同”,既然阿弥陀佛是此法身,那么开悟者即是见到阿弥陀佛的法身,也即十方诸佛的法身,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即一真法界,故此禅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既然如此,还比不上不明本心,没有见性之人吗?见性之人与诸佛无二的真如空性现前,即“花开见佛”,悟无自性、无生灭的本来面目,与阿弥陀佛无别的法身,岂有不往生的道理?都见了阿弥陀佛的真身了,难道还比不上未见佛悟无生的人吗?又如何说“不能往生呢?”还有比这更荒谬的言论吗?所以真开悟的祖师都能弘扬净土,为什么呢?因为都见到了阿弥陀佛的真身,即真如空性,又如何不懂一切由此真如空性流露的教法呢?须知真如空性即佛心,而一切教法(佛语)皆是此佛心流出,应机与药,方便教化而已,所以经上说:“自性流出三藏十二部。”故此真开悟的祖师不单通达净土宗,还能通达其他一切宗派,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很多净土宗的祖师都是禅宗开悟的祖师出来弘扬的,就是应机施教的悲心和历劫的愿力的缘故(这都是因缘)。难道说开悟的祖师还不如没开悟的人更能往生吗?而且念佛往生有三辈九品,并不是往生后个个马上见佛,差的还要很久甚至更久的几劫才能见佛,只是不会退转来三界受苦而已,这是其殊胜之处,但这样并不能说比开悟的人强啊!须知开悟的人已见阿弥陀佛的法身(即诸佛无别的法身),也即等于往生了,只是当下色身未灭,所以随缘了旧业,不再造新殃而已!开悟即现证无生无灭的真相,又谈什么往生不往生的…
《第二次闭关随笔 理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