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屬于精細的層面,因爲要得定本身就須練習,令心抛棄粗重的惡業、伏住五蓋才能得定,得定的心的本身就須精細。如果一個粗糙、妄想昏沈、掉舉散亂、疑的心又怎麼定下來呢?所以佛陀說戒律、威儀、正見、正念都是爲定慧做准備,使心由粗至細、由細至精,才堪于得定起慧觀而破不同層次的煩惱而證大解脫。
六度系統修行——自利,自覺。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修福。
專心一門修定。
聞思般若,由定起觀修慧。
福慧雙修,圓滿證果。
起用即四攝——利他,覺他。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自覺覺他即菩薩,覺行圓滿即佛。
融六度四攝二門,而歸最上乘者則是達摩祖師之二入四行觀也!
菩薩乘不離六度四攝之修法。
大事記:
2009年閉關中繼《修行叁步驟》【注1】後提出:學佛修行次第五要點(概括修行要領)
一、正見(親近善知識,聞思正見)。
二、發心(增上心、出離心、菩提心)。
叁、持戒,培養道德人格。
四、修止觀成就定慧。
五、證道。
注1:見本書法師第叁次閉關筆記“弘法思路”修行叁步驟。
修學叁步驟之落實理路當從有入空,再連空也空,證畢竟空。次第從深信因果業報、恭敬叁寶、叁皈五戒,至解脫道《俱舍論》、《大念處經》之無常苦空,至菩薩道之法相唯識,至中觀至如來藏系,最後徹悟佛心成道。
以上是就全面掌握佛陀一代時教的修學說。當然,如果適合唯識、中觀、如來藏系其中一系之見地,也可至菩薩道時單獨選一系之見地而修觀,則也可成就。
從菩提道次第的因果正見之增上心到出離心、菩提心,從戒定慧叁學到證解脫,明悟自心、究竟成佛,都是一個由粗至細至精的用功夫的過程。無始輪回業習種子,非一朝頓除,若非痛下功夫,如何能敵業習種子之欺蒙?世上沒有無修而成之佛,頓悟、漸修皆須修行。頓悟者今世無明業習少而易頓悟,也是曆劫漸修的因緣成熟而于今生易悟而已,只因蒙蔽少而頓悟;漸修者無明業習深,故今生須次第勤用功夫而除蒙蔽之無明業習,徹悟時也與頓悟無別。故佛說菩提道、戒定慧須切實落實以破無明業習,還歸本來清淨。若非真用功夫落實所學,縱博學也無法令業習除盡而證無漏解脫的。
學戒持戒、念誦、聞思法義、止觀,依法而修確實是日常不可少的。修行之叁步驟、五要點應切實做到,成就也就把握在手了。
修行從低至高,下面越踏實則上面越容易;也不容易出錯出偏,又可避免空疏、盲目、感性之弊病,乃能無誤健康成長法身慧命,何樂而不爲呢?
附:《修行叁步驟之落實理路》即是此落實之指導思想。
如果戒律、正見有一定的基礎,平時也知道省察自心,改正習氣毛病,也即前行、助行【注1】有相當的條件後,應加強止觀(定慧)之修持。首先各宗有其所倡之叁昧,如淨土有念佛叁昧、般舟叁昧,禅宗有一行叁昧、一相叁昧,天臺宗有四種叁昧之倡導。
如淨土說念佛至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如入禅定。一心不亂是定,由專注所生;心不顛倒是慧,是看破放下的結果,如是達到定慧平衡,如入禅定。那麼如何修持,即是前行、助行有相當基礎的修行人所應探討、下功夫的了。自知時至、坐脫立亡的功夫由此培養。
一心不亂有從事入,有從理入。從事入者可持名念佛,或觀像念佛,或觀想念佛。爲了達到心不顛倒,應看破放下,配合事入能一心、能專注,平時應了解無常苦空之理、 緣起空性之理而看破放下,怖畏生死,發出離心、菩提心,一心專注其法門。理入,從實相下手,可了解唯識、中觀、性宗,開圓解明心性,則易入理一心不亂。
注1:見本書法師第叁次閉關筆記“弘法思路”。
般若是叁世諸佛之母,而大悲心則是般若之母,更是叁世諸佛之祖母。《網明菩薩經》曰: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蜜之母,諸佛之祖母。故此,發大悲心,不忍衆生輪回苦而欲救度之是爲成佛之根本。菩提心是成佛之因,菩提心即是在大悲心的基礎上誓求最無上的成佛之道以救度衆生也!故此欲成就最無上的智慧(佛陀的智慧)當發大悲心。
經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悲是救苦,慈是與樂,大是無盡、無量、普遍之義。悲以慈爲基礎。
慈有次第之不同,分叁種:一、衆生緣慈,即觀實有衆生而起慈心,這是凡夫、初發心者之慈心,未離我、人、衆生、壽者諸相。二、法緣慈,即無我、人、衆生、壽者諸相的對衆生起慈心,叁輪體空,緣起無住,這是見道以上菩薩之慈心。叁、無緣慈,即佛陀無條件普遍一切衆生的大慈,是離煩惱障、所知障究竟圓滿的慈心。所以學佛應該從衆生緣慈的上面發心,乃至發大悲心也是如此,以實有衆生受苦爲對象而發慈悲心(而慈悲心應以因果正見、出離心爲基礎),進一步發菩提心,然後再了解緣起性空正見,在願、行菩提心的世俗菩提心基礎上,再以緣起性空正見淨化、提升爲勝義菩提心,如此,則最終會見道成就法緣慈等,乃至成就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圓滿心地。
佛教每一宗的目的都是解脫乃至成佛,每一宗都有自己的宗趣和立場、角度,不論其如何的互相批判和激揚,無非是顯揚自宗的殊勝,只要是不違叁法印、實相印,修行任何一宗都能解脫乃至成佛。其實,所有的宗派都離不開自心的觀照,只是契入點不同而已。如果不明這一道理,難免眼花缭亂,莫知所從。所以初修學者應從各宗的共同道(即因果正見之上進心,乃至出離心、菩提心叁士次第)學習,然後選擇適合自己的一宗精進即可,必定成就。如果智慧高廣,能夠統攝、圓融諸宗,會歸真如自心,則不妨廣學多聞,圓攝諸宗,融彙貫通,那也是佛教的難得人才。
關于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如《金剛經》曰:“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如果只是文字上的理解、明白,那只是文字般若,並不能伏斷煩惱,有沒有在實際生活中依之修行,起到轉迷爲覺的作用才是關鍵。比如:平時工作、獨處,或者念佛、誦經、打坐的時候,有妄念(貪心、嗔心或一般雜念)來,能夠覺察其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是緣起空性、無常不實的嗎?能看破其實質而放下執取、妄想(貪、嗔,乃至進一步要行動),依然保持正念于清淨的心做(繼續)當下的責任、修行嗎?如果能夠,才是文字般若的落實,即觀照般若,如此才能降伏煩惱;而觀照般若的功夫越深刻,則煩惱會越少,心越清淨,修念佛、誦經才越得力;進一步達到醒夢皆明了專注,則得定自是早晚之事。如果在得定的基礎上,修般若深觀,待功夫到家,照見諸法實相,徹證本來面目,才真正證實相般若,此時的對于文字般若表達的真相自是徹骨銘心,非觀照般若可比。這必須是見道以上的功夫了。
所以佛法的修行不能停留在粗淺的階段而自以爲是,得少爲足往往自誤,所謂“謙受益、滿招損”也!
修行不能停于口頭、分別意識的理解上,不然縱能說會道,理解得再好,也只是紙上談兵而已,不是究竟受益之道。
比如基礎的孝親、尊師、因果業報、五戒十善。
如果只是表面上理解、會說,並不表示實際行動以及由此帶來的受益,必須分叁個層次說:
一、只是理解孝親、尊師、因果業報、叁皈五戒十善,縱然理解得再好,說得再好聽,是否已實行呢?
二、已實行,開始做,但不自然,有時還忘失,但邊做邊策勵自己,有耐心、恒心,有真心,真努力,以古德爲榜樣,向古聖先賢、高僧大德學習,那麼越做越受益,體會越深,跟文字的理解自是層次不同,深淺不可一概而論。
叁、做到自然而然,不用刻意觀照、努力,純乎本心流露,功夫爐火純青,此可謂真正的明白,那麼此時德行之高尚自是與以前判若兩人,可謂真正脫胎換骨,再來講說孝親尊師、因果業報、叁皈五戒十善自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那麼更往上出離心之八正道、菩提心之六度萬行的落實層次也是同樣道理。所以修行是有層次的不同的,而不同在于有沒有依理而行,依理而行所達到的程度如何,根本不能馬虎一概而論,自欺欺人的。
修行就是靠親近善知識明白道理,然後踏實而行,不能停于無益戲論,整天著相妄想。
真正依照道理修行,念佛、誦經,自是不同,簡單的法門也能成就不簡單的果實。經典都是諸佛聖賢修證所流露,依理修證,即使一般人也能慢慢理解高深的佛理。不依理落實修證,即使再博學,懂得再多道理也不能了生死。
一心專注于念佛或誦經,無著妄想,也不昏沈無記,日常也觀照好心,真用功夫,自是心易得定,得定後修觀,依智慧破我執,如此比光學不修大不相同。言說可能要半天,而功夫卻在當下見分曉。
(2009年)第叁次閉關綜合唯識、菩提道總結:
成佛次第
此是六大修學體系,修行叁步驟之進一步深化,成佛之路越來越清晰、深入。
菩薩道經第一資糧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後,到第二加行位,加行位分四,即:暖、頂、忍、世第一法,此是在成就禅定基礎上進一步修觀,以期見道。
暖:依“明得定”起下品尋思,依唯識觀知成就定力所取的善法門(影相、概念)實是不離能觀的心識,乃自心識的變現,而智慧之火初生。
頂:依“明增定”起上品尋思,再重複觀知所取的對象實是自心識所變,了無自性,畢竟不可得,令智慧之火愈大。
忍:依“印順定”起下品如實智觀,對能取的觀心,所取的對象之空性堅定認可,明悟心境皆不可得而安住。
世第一法:依“無間定”無間斷的定起上品如實智觀,印定能取所取皆空。如無間斷用功夫即會入第叁見道位(通達位)。
第叁通達位即十地之初地。
初地乃經四加行後能所雙亡而見道,證真如實相。斷身見、疑、戒禁取見證通達位,如解脫道初果,而功德超勝,轉六、七識爲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六祖說:“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六、七識因中轉即初見道、開悟而轉。圓滿轉八識成大圓鏡智,五識爲成所作智則是佛果上之事。初地圓滿菩薩之布施波羅蜜,證能所雙亡,叁輪體空,布施已非觀照,而是徹底通通放下了,以後也不會執有我、我的東西之類思想了,如此布施波羅蜜才圓滿。
二地以後屬第四修習位,至十地依次圓滿菩薩之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等波羅蜜,功德越來越殊勝,其中至第八地、不動地時斷盡煩惱障如阿羅漢,而功德超勝,了分段生死,不受叁界生死,此時才真如如不動了。
再往上是了變易生死的過程,至第九地圓滿度衆生之力,第十地圓滿大法智、至等覺,爲一生補處菩薩,果地僅次佛,是候補佛,所以是等覺。
至妙覺時爲第五究竟位,由等覺菩薩入金剛喻定破最後一品無明了變易生死而成佛,功德圓滿。
這就是通常成佛之曆程。而禅宗、天臺、華嚴則有頓成佛、圓證成佛之修法,不過也涵蓋了這五個位的成佛曆程。
禅宗說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其修與先修定後修觀的次第禅不同,乃是一心禅,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頓超叁大阿僧祇劫,達摩祖師《血脈論》等有開示。
天臺、華嚴則依其圓頓止觀、法界觀也有快速成佛之說。
但必須提一下的是禅宗需要上根利器及明眼善知識引導或本宗經典印證;天臺、華嚴須具圓機,有大智慧通達其教觀爲基礎。
那麼簡單總結一下成佛之次第:
一、資糧位
(一)積集福慧資糧
先具弟子相,親近善知識,聽聞正見,理清菩提道次第(上進心、出離心、菩提心)。在日常生活中,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供佛、拜佛、念佛,斷惡修善,修福德資糧。此是成佛之共同道。叁士道之發心修法有一定基礎之後,聞思唯識正見、緣起性空正見,積集智慧資糧。
(二)修禅定
待福慧二資糧有一定堅固基礎時,可轉修禅定。專注一善法門,克服五蓋,經九住心而成就初禅乃至四禅之定力。
問:爲何要先積集福慧兩種資糧呢?直接修定乃至慧觀不行嗎?
答:一、無福德資糧,修定難成。二、無智慧資糧修定易成外道,出錯都不知。
問:那日常爲何先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呢?
答:修定得有令心能安穩的、專注的基礎。布施是教你放下貪執、牽挂,讓心能定;持戒令你不造惡業以免令心不清淨,難調順,讓你心易調柔順;忍辱讓你能安心,不易被境牽(如修定時內境影相,身疼痛,外境誘引、幹擾);精進斷惡修善,讓你決心、恒心、勇猛止惡行善,培養正念,斬斷邪念,讓心易專注善法境,沒有這些前提,定難修成。供佛、念佛、拜佛修福,得加持、消罪障易順利往上修行。
二、加行位
在成就定力的基礎上修四加行,(此修觀,即由定起觀)成就暖、頂、忍、世第一法。
叁、通達位
成就四加行後見道,能所雙亡證真如空性,開悟斷叁結(身見、疑、戒禁取見)。轉六、七識成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圓滿布施波羅蜜。
四、修習位
悟後起修,斷習氣,地地升進,至十地圓滿十波羅蜜(其中八地斷煩惱障,了叁界分段生死)。
十地後進入等覺。
五、究竟位
八識轉成四智、叁身具足而成佛。由等覺斷最後一點無明,斷所知障,了變易生死而成佛,功德圓滿。
此是通常成佛次第,如果是轉向禅、天臺、華嚴宗或密宗之修法,也必須在積集福慧資糧之共同道上有堅固的基礎上,如此修行則現生、當來的果報會越來越增上,乃至究竟證果,最後圓滿成佛。
淨土宗在積集福慧資糧之過程中不忘發願往生淨土,則越往上修,品位越高。
專注一善法境以修定。
心放松,專注光明遍或月輪觀,無我無人。時間能長而不散則易定,伏住煩惱。依此起慧觀能斷煩惱。
《第叁次閉關隨筆 修行 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