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三次闭关随笔 修行 二▪P2

  ..续本文上一页底可靠,故以分别意识学佛,未证空性,再广学多闻,也是对境难自主的。真修行应在正见指导下,落实止观,逐步断有漏证无漏,从有为到无为才可靠。当然,功夫不能时断时续,应恒常坚持,一门深入,逐步伏断习气、无明始可;即使当生未证无漏,但因总在正见正念之薰习中,也能临终无错乱,增上生没有问题。

  如果因果正见未树立、五戒十善不真行、孝亲尊师有亏、为人道德动机不纯、出离心未发、五欲沉重,即使修学高深佛法,也是往往口说慈悲智慧,行为存心卑劣,违背因果,造诸恶业,必受诸苦。修行当务实,若资粮未足,还是按三士道次第培养资粮为是,这样学佛才能得真实利益!

  学佛的过程也即圆满修行菩提道次第而究竟彻证佛心的过程,所以学佛修行本有非常明确不容错谬、没有偏差的道路,即是菩提道次第。修行人即是不断提升修行而趋向成佛的过程,此一条道路从凡夫到成佛,毫无含糊的指出修行的方向,重要的就是依之实践了。修行人在修行的过程中应不断对照自己,修到何阶段,真实踏实的落实教法。六大修学体系即是此道路契理契机的指导!

  发心不妨高远,但修行切须实在,学而不修只是空谈,修而不学易于盲修,学修并进乃为稳当。为学行持需在真实中下功夫,自然受用。若虚而不实,只是自欺欺人,也难真正受用,终是浪费生命罢了!

  依菩提道次第发心:依因果正见之向上心,厌离六道之出离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菩提心,然后在具足世俗菩提心【注1】之修法上,落实止观。止,修九住心【注2】至初禅或二禅、三禅、四禅(此止的下手功夫可据各人的情况而修对治善法门);然后修观,以般若空性(从善知识闻思后落实于修观)入初禅乃至四禅,出定而起慧观,以彻证空性,证胜义菩提心【注3】,最后会归佛心而究竟。此是一般渐修之路径。今一般人根基未稳,不务实修或无方向,实违此故。

  此与禅宗的下手处不同。禅宗一开始即发最上乘心(菩提心),藉教悟宗(悟佛心,胜义菩提心,圆成实性),然后以理除事,以悟消欲,达摩祖师所谓二入四行,六祖大师之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也是与此一脉相承,都是从最上一乘,直接从悟本心入手,至近世之参话头也是以果觉【注4】为因心做下手处。然而今人不易悟,在忘失二入四行之教。若能以理入(如闻思《金刚经》妙义,依之而落实四行)则修行自然上路;或老实依六祖所教,做心地功夫而消积习,行二“三昧”,焉有不成之理!

  上面菩提道次第发心虽为一般人之对机,也实为禅宗之根基,也是一切求成佛果宗派(各大乘佛法)之共同道。若菩提道次第尚不能切实修行,又空谈禅宗,自以为是上乘之修行,目空一切,难免两边落空无有是处。故此,若禅宗之修法不契,还是从菩提道次第上来,到最后证悟,也与禅无别。

  注1:世俗菩提心: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发起誓求佛道度一切如母

  有情的宏愿。愿菩提心认为有能度的“我”和所度的众生;行菩提心是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受菩萨戒、学菩萨行。行菩提心还在能救的“我”和所救的众生这种有为的观照里,没有达到般若空性的观照。

  注2:九住心:出自《大乘庄严经论》。 一安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或数息,或观心当须系缘

  一境,念念相续,安住其心,不令散乱也。二摄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摄心宁静,则禅定可成,若觉一念稍动,即便摄持,令心安住也。三解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既解知觉观之心,攀缘外广,即当收敛安住也。(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四转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觉心既息,不妄摇动,得静定功,转乐安住也。五伏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心住静定,久或生厌随而折伏,益加精进也。六息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忽觉内心动乱而生过失,于一念间即令止息也。七灭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或由外缘,忽起贪爱等念,即当猛省,方便灭除,无令增长也。八性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既能息诸妄念,则知心性本来明静,任运安住也。九持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功行纯熟,安住正定,不由作意任运,持善不失,持恶不生也。

  注3:胜义菩提心:胜义,即第一义谛,即空性。没有能救度的“我”和所救度的众生及中间过程相的执著。三轮体空,无所住救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

  注4:果觉:果上的觉悟。

  持戒清净,良心无愧,纵遇恐怖之境也不惊,所至无畏,有助修定;修定至一心,遇境不慌不乱、镇定从容。静中能一心,还须动中也一心,方是动静一如的功夫;白天能一心,还须夜中能一心,即梦醒一如,乃至生死一如方彻底。

  有正见,遇境能识破,不论静中动中诸境须皆能识破,不被所瞒,才是正见坚固。乃至生死识破、宇宙人生识破,方是究竟识破之大智慧。

  然而,功夫是次第用来始得,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到后面的效果的。

  应该经常省思:有什么人、事物是恒常的呢?比如一棵树,一个人……

  由无明、贪嗔执取的人、事、物非常厉害的残留在我们的八识田中,时不时会现行出这些已过去的景象,要清醒的认识到它们是无常、不真实的残影,不要继续贪嗔、执著不放,要看破其虚妄,并放下它们,那么它们所带来的痛苦就会减弱乃至消失。不断地清醒地了知其虚妄不实,然后放下,这就是修行。而且,平时也应如是觉醒,对这个世间任何执取,只要出发点是无明贪嗔,将会导致苦恼;唯有果断的放下,才能解脱它们的困扰,回归心灵的平静、安详!

  修定力需要长期做专注的功夫。对一般人来说,一开始是比较困难的,五盖(贪、嗔、昏沉、掉举、疑)不断,简直不可能,但必须有信心,持之以恒做工夫,不气馁,调整心,让心放松、专注,保持平等、平常乃至平静,不要想得太复杂,或着急要成就,越简单越好,持续地放下一切与定无关的事,只是一直去做,自然会有经验。

  高谈阔论往往没有好处,只有落实教法才能真正受益。老实的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在起心动念中观照,这样,才能真正受益。

  也不要盲修瞎炼,我们需要了解次第和正道,依照正确的指导去落实修行,那就是菩提道次第、八正道的教法。老实的落实修行的步骤,只问耕耘,不问结果,收获就是自然而然的。

  依照正确的指导方向,功夫越踏实越受益,不要因为有一点收获而得意,止步不前,狂妄自大,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我们还是凡夫,需要谦虚的前进。

  妄念来去,此心清清楚楚的觉知不随来去。黑暗、光明、香、臭、美、丑、冷、热、有声、无声、酸、甜,虽有变化,而此觉知清清楚楚并无变化。此觉知即佛性之一分微明,虽是佛性之微明,但非佛性之全体,如在昏沉、睡眠、无记空时即不能现前。佛陀永远是觉而不迷的。若无正念则当下认境为心,随法尘而追逐,迷而不觉,其觉被妄执所遮,虽慧心所现前,却非正慧、却是妄觉,故此时时保持正确之觉知和正念就是修持的重点,直到静中能觉、动中也不失觉,醒能觉、睡也能觉,闲能觉、忙也能觉,此一觉醒无迷之功夫打成一片,才是真正入道之时了。此非真正下功夫时时观照不可,更需知“无分别是智,有分别是识”,应以智为本。

  理上要觉而不迷,事上则应该看破放下,唯看破放下才能真正证空性——心的本来面目。看破即是以缘起空性觉照身心内外,放下即放下妄起我法为实之习气,如是贪嗔痴,身、口恶业,内外一切妄执皆须切切看破放下,如此才能彻证空性,究竟解脱。

  观照自心,保持觉醒,不随妄念而造作轮回之业。看破放下,直到现证空性,还复本来面目。

  其实心本来就是清净的,只是它被蒙蔽罢了。即使是昏沉、睡觉,它本身也未失去清净,只是被烦恼蒙蔽罢了,然后显现为迷昧的假象,其实不论醒梦,心的实相是清净无染的。

  修行就是要去掉此后天的迷昧、蒙蔽。我们烦恼久了,好象不可能似的,但其实无始迷蒙也只是一念无明而已,经常觉破迷蒙的贪嗔痴,令心保持觉醒不迷,即是返回本来的面目。本来面目,具足一切功德,三身四智、无量妙用,此心本自圆满,只要破迷开悟,即同诸佛。

  虽然修行的过程中,当觉醒不足时,我们会随境起贪嗔、造业受苦,但需知道,这是因为习惯性的反应而已,应该及时觉醒,及时看破放下,令心回到正念。明白心的本觉、本净,并不等于我们已经达到觉净而永远无迷了,这是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的,工具就是八正道,也即戒定慧,它需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的努力。只要去除一分业习,心就会清净一分,一切修行离不开自心的观照。戒即是克制心、语、行,令它们不造惯性的恶业,更深蒙蔽心;定即是令心专注、调柔,堪于运用;慧即是看破放下。只要坚持训练,令心安于正道,心就会越来越缜密,迷昧、蒙蔽就会越来越少,心的觉净本性就会越来越清楚,苦恼越来越少,解脱也就越来越接近。

  先是戒,接着是定,有了定,在入定后,还须出定而以智慧观照身乃至心的实相。得定应练习到出定入定自在,然后即可起般若深观身心实相,破除微细烦恼。因为,如果执著深定之境,而不起慧观觉破身心假相,还是停留在静境,而不能在动境中解脱,而且我执未破,苦只是暂时的降伏而已,并未断除。故此,得定后,须练习定的自在,然后即可起慧观,破身心实执;但在入定中并不能起深般若慧观,因定是一心专注的结果,慧观则必须善分别身心诸法,所以必须出定再起慧观。那为何要先入定呢?因为这样,先入定,然后出定,即可仗定的力量起深刻智慧来观察身心实相,这样的观照与平时用分别心的思维法的实相,深度是不一样的。由定力起的慧观属于闻思修慧的修慧层次,与平时的闻思是有层次的不同、力量的不同的。没有定力的闻思还是比较粗糙的智慧层次;由定起慧…

《第三次闭关随笔 修行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