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次閉關隨筆 修行 二▪P2

  ..續本文上一頁底可靠,故以分別意識學佛,未證空性,再廣學多聞,也是對境難自主的。真修行應在正見指導下,落實止觀,逐步斷有漏證無漏,從有爲到無爲才可靠。當然,功夫不能時斷時續,應恒常堅持,一門深入,逐步伏斷習氣、無明始可;即使當生未證無漏,但因總在正見正念之薰習中,也能臨終無錯亂,增上生沒有問題。

  如果因果正見未樹立、五戒十善不真行、孝親尊師有虧、爲人道德動機不純、出離心未發、五欲沈重,即使修學高深佛法,也是往往口說慈悲智慧,行爲存心卑劣,違背因果,造諸惡業,必受諸苦。修行當務實,若資糧未足,還是按叁士道次第培養資糧爲是,這樣學佛才能得真實利益!

  學佛的過程也即圓滿修行菩提道次第而究竟徹證佛心的過程,所以學佛修行本有非常明確不容錯謬、沒有偏差的道路,即是菩提道次第。修行人即是不斷提升修行而趨向成佛的過程,此一條道路從凡夫到成佛,毫無含糊的指出修行的方向,重要的就是依之實踐了。修行人在修行的過程中應不斷對照自己,修到何階段,真實踏實的落實教法。六大修學體系即是此道路契理契機的指導!

  發心不妨高遠,但修行切須實在,學而不修只是空談,修而不學易于盲修,學修並進乃爲穩當。爲學行持需在真實中下功夫,自然受用。若虛而不實,只是自欺欺人,也難真正受用,終是浪費生命罷了!

  依菩提道次第發心:依因果正見之向上心,厭離六道之出離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菩提心,然後在具足世俗菩提心【注1】之修法上,落實止觀。止,修九住心【注2】至初禅或二禅、叁禅、四禅(此止的下手功夫可據各人的情況而修對治善法門);然後修觀,以般若空性(從善知識聞思後落實于修觀)入初禅乃至四禅,出定而起慧觀,以徹證空性,證勝義菩提心【注3】,最後會歸佛心而究竟。此是一般漸修之路徑。今一般人根基未穩,不務實修或無方向,實違此故。

  此與禅宗的下手處不同。禅宗一開始即發最上乘心(菩提心),藉教悟宗(悟佛心,勝義菩提心,圓成實性),然後以理除事,以悟消欲,達摩祖師所謂二入四行,六祖大師之一行叁昧、一相叁昧也是與此一脈相承,都是從最上一乘,直接從悟本心入手,至近世之參話頭也是以果覺【注4】爲因心做下手處。然而今人不易悟,在忘失二入四行之教。若能以理入(如聞思《金剛經》妙義,依之而落實四行)則修行自然上路;或老實依六祖所教,做心地功夫而消積習,行二“叁昧”,焉有不成之理!

  上面菩提道次第發心雖爲一般人之對機,也實爲禅宗之根基,也是一切求成佛果宗派(各大乘佛法)之共同道。若菩提道次第尚不能切實修行,又空談禅宗,自以爲是上乘之修行,目空一切,難免兩邊落空無有是處。故此,若禅宗之修法不契,還是從菩提道次第上來,到最後證悟,也與禅無別。

  注1:世俗菩提心:分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是在出離心的基礎上發起誓求佛道度一切如母

  有情的宏願。願菩提心認爲有能度的“我”和所度的衆生;行菩提心是在願菩提心的基礎上,受菩薩戒、學菩薩行。行菩提心還在能救的“我”和所救的衆生這種有爲的觀照裏,沒有達到般若空性的觀照。

  注2:九住心:出自《大乘莊嚴經論》。 一安住心謂修行之人,于習禅時,或數息,或觀心當須系緣

  一境,念念相續,安住其心,不令散亂也。二攝住心謂修行之人,于習禅時,攝心甯靜,則禅定可成,若覺一念稍動,即便攝持,令心安住也。叁解住心謂修行之人,于習禅時,既解知覺觀之心,攀緣外廣,即當收斂安住也。(初心在緣曰覺,細心分別禅味曰觀。)四轉住心謂修行之人,于習禅時,覺心既息,不妄搖動,得靜定功,轉樂安住也。五伏住心謂修行之人,于習禅時,心住靜定,久或生厭隨而折伏,益加精進也。六息住心謂修行之人,于習禅時,忽覺內心動亂而生過失,于一念間即令止息也。七滅住心謂修行之人,于習禅時,或由外緣,忽起貪愛等念,即當猛省,方便滅除,無令增長也。八性住心謂修行之人,于習禅時,既能息諸妄念,則知心性本來明靜,任運安住也。九持住心謂修行之人,于習禅時,功行純熟,安住正定,不由作意任運,持善不失,持惡不生也。

  注3:勝義菩提心:勝義,即第一義谛,即空性。沒有能救度的“我”和所救度的衆生及中間過程相的執著。叁輪體空,無所住救度衆生而實無衆生可度。

  注4:果覺:果上的覺悟。

  持戒清淨,良心無愧,縱遇恐怖之境也不驚,所至無畏,有助修定;修定至一心,遇境不慌不亂、鎮定從容。靜中能一心,還須動中也一心,方是動靜一如的功夫;白天能一心,還須夜中能一心,即夢醒一如,乃至生死一如方徹底。

  有正見,遇境能識破,不論靜中動中諸境須皆能識破,不被所瞞,才是正見堅固。乃至生死識破、宇宙人生識破,方是究竟識破之大智慧。

  然而,功夫是次第用來始得,並不是一開始就能做到後面的效果的。

  應該經常省思:有什麼人、事物是恒常的呢?比如一棵樹,一個人……

  由無明、貪嗔執取的人、事、物非常厲害的殘留在我們的八識田中,時不時會現行出這些已過去的景象,要清醒的認識到它們是無常、不真實的殘影,不要繼續貪嗔、執著不放,要看破其虛妄,並放下它們,那麼它們所帶來的痛苦就會減弱乃至消失。不斷地清醒地了知其虛妄不實,然後放下,這就是修行。而且,平時也應如是覺醒,對這個世間任何執取,只要出發點是無明貪嗔,將會導致苦惱;唯有果斷的放下,才能解脫它們的困擾,回歸心靈的平靜、安詳!

  修定力需要長期做專注的功夫。對一般人來說,一開始是比較困難的,五蓋(貪、嗔、昏沈、掉舉、疑)不斷,簡直不可能,但必須有信心,持之以恒做工夫,不氣餒,調整心,讓心放松、專注,保持平等、平常乃至平靜,不要想得太複雜,或著急要成就,越簡單越好,持續地放下一切與定無關的事,只是一直去做,自然會有經驗。

  高談闊論往往沒有好處,只有落實教法才能真正受益。老實的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在起心動念中觀照,這樣,才能真正受益。

  也不要盲修瞎煉,我們需要了解次第和正道,依照正確的指導去落實修行,那就是菩提道次第、八正道的教法。老實的落實修行的步驟,只問耕耘,不問結果,收獲就是自然而然的。

  依照正確的指導方向,功夫越踏實越受益,不要因爲有一點收獲而得意,止步不前,狂妄自大,在沒有證悟空性之前,我們還是凡夫,需要謙虛的前進。

  妄念來去,此心清清楚楚的覺知不隨來去。黑暗、光明、香、臭、美、醜、冷、熱、有聲、無聲、酸、甜,雖有變化,而此覺知清清楚楚並無變化。此覺知即佛性之一分微明,雖是佛性之微明,但非佛性之全體,如在昏沈、睡眠、無記空時即不能現前。佛陀永遠是覺而不迷的。若無正念則當下認境爲心,隨法塵而追逐,迷而不覺,其覺被妄執所遮,雖慧心所現前,卻非正慧、卻是妄覺,故此時時保持正確之覺知和正念就是修持的重點,直到靜中能覺、動中也不失覺,醒能覺、睡也能覺,閑能覺、忙也能覺,此一覺醒無迷之功夫打成一片,才是真正入道之時了。此非真正下功夫時時觀照不可,更需知“無分別是智,有分別是識”,應以智爲本。

  理上要覺而不迷,事上則應該看破放下,唯看破放下才能真正證空性——心的本來面目。看破即是以緣起空性覺照身心內外,放下即放下妄起我法爲實之習氣,如是貪嗔癡,身、口惡業,內外一切妄執皆須切切看破放下,如此才能徹證空性,究竟解脫。

  觀照自心,保持覺醒,不隨妄念而造作輪回之業。看破放下,直到現證空性,還複本來面目。

  其實心本來就是清淨的,只是它被蒙蔽罷了。即使是昏沈、睡覺,它本身也未失去清淨,只是被煩惱蒙蔽罷了,然後顯現爲迷昧的假象,其實不論醒夢,心的實相是清淨無染的。

  修行就是要去掉此後天的迷昧、蒙蔽。我們煩惱久了,好象不可能似的,但其實無始迷蒙也只是一念無明而已,經常覺破迷蒙的貪嗔癡,令心保持覺醒不迷,即是返回本來的面目。本來面目,具足一切功德,叁身四智、無量妙用,此心本自圓滿,只要破迷開悟,即同諸佛。

  雖然修行的過程中,當覺醒不足時,我們會隨境起貪嗔、造業受苦,但需知道,這是因爲習慣性的反應而已,應該及時覺醒,及時看破放下,令心回到正念。明白心的本覺、本淨,並不等于我們已經達到覺淨而永遠無迷了,這是需要一個訓練的過程的,工具就是八正道,也即戒定慧,它需要下定決心、持之以恒的努力。只要去除一分業習,心就會清淨一分,一切修行離不開自心的觀照。戒即是克製心、語、行,令它們不造慣性的惡業,更深蒙蔽心;定即是令心專注、調柔,堪于運用;慧即是看破放下。只要堅持訓練,令心安于正道,心就會越來越缜密,迷昧、蒙蔽就會越來越少,心的覺淨本性就會越來越清楚,苦惱越來越少,解脫也就越來越接近。

  先是戒,接著是定,有了定,在入定後,還須出定而以智慧觀照身乃至心的實相。得定應練習到出定入定自在,然後即可起般若深觀身心實相,破除微細煩惱。因爲,如果執著深定之境,而不起慧觀覺破身心假相,還是停留在靜境,而不能在動境中解脫,而且我執未破,苦只是暫時的降伏而已,並未斷除。故此,得定後,須練習定的自在,然後即可起慧觀,破身心實執;但在入定中並不能起深般若慧觀,因定是一心專注的結果,慧觀則必須善分別身心諸法,所以必須出定再起慧觀。那爲何要先入定呢?因爲這樣,先入定,然後出定,即可仗定的力量起深刻智慧來觀察身心實相,這樣的觀照與平時用分別心的思維法的實相,深度是不一樣的。由定力起的慧觀屬于聞思修慧的修慧層次,與平時的聞思是有層次的不同、力量的不同的。沒有定力的聞思還是比較粗糙的智慧層次;由定起慧…

《第叁次閉關隨筆 修行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