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三次闭关随笔 修行 二

  修行(二)

  觉知是错误或正确,是有智慧的觉知还是一般的觉知;

  感受只是感受还是执着的感觉;

  想象、观念、命名,还是放下;

  起习气反应,还是放下习气反应;

  关键的要点要清楚。

  正确的觉知感受的生灭无常,放下想的命名、观念,只是如实的觉知生灭,不起贪嗔执著。

  客观的观察身心的实相,放下任何的标签和执取。

  客观的观察身心的实相,不起习气执着,保持明了的觉知,生起必然灭去,不添柴加火,让不净的种子燃烧干净。

  内观就是如实的觉知当下身心的实相(无常、苦、空),而非想象。

  对这个世间产生任何的贪爱和嗔恨都是在伤害自己,让自己陷入痛苦、束缚。经常去了知当下对任何人、事、物产生贪爱、嗔恨时的苦,学会放下,保持了知而不继续执取的心,解脱贪、嗔所引生的苦。

  贪爱所引生的苦是如此迅速,可能在你未提起正念时已然来临,理论上知道十二因缘的内容,但十二因缘的生灭流转就在迷惑的当下发生着,能够当下观照到事实的真相才能真正了解经典。

  南传佛教四种护卫禅是慈心观、佛随念、不净观、死随念,此四种修行法门能保护修行者免遭危难。

  了解唯识或南传的名色分析,越了解微细,才越知道佛法的精深和修行戒定慧的重要。因为即使了解清楚心识的运作,而无真修行的功夫,也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凡夫的心行习惯。唯有从粗至细至精至深的修行功夫才能真正做到了生死!

  不净观对治贪欲,慈心观对治嗔恨,安般念(观息法)对治散乱,佛随念对治业障重、信心不足、内心暗钝,死随念对治放逸、不精进。南传佛教有系统、详细的指导方法。

  要得定力,得专注一善法门,念兹在兹,不忘失。无论行住坐卧,都在此善法门上,不胡思乱想,不昏沉无记,不怀疑、犹疑不定,放下贪嗔执取其它之人事,只是一心一意在此善法门上。如此朝在此,暮在此,功夫纯熟自然得定,除必须专注思考之工作外总如此。

  物质、心念(身心)皆变化无停,刹那生灭,故是无常;其无常变化、生灭不可依靠,故是苦;其因缘聚散,生灭无停,故无实体可得,故是无我、空性。从专注一心中出定,可经常如此观照,看破放下贪嗔执取之心,消除业力、烦恼。

  观世音菩萨与此方众生最为有缘,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精神无人不知。初学者可修炉香赞、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悲咒、心经、往生咒、弥陀圣号、观音圣号无数、三皈依、回向。

  一、炉香赞

  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三、开经偈

  四、普门品

  五、大悲咒(一遍或三遍、五遍、七遍,乃至四十九、一百零八遍)

  六、心经

  七、往生咒(三遍或七遍,或二十一遍)

  八、弥陀圣号十称,观音圣号 百千声

  九、三皈依

  十、回向

  此课可为早课。下午可诵《地藏经》、往生咒、赞弥陀偈、弥陀圣号、三皈、回向。

  如时间少,也可单修一法门。

  佛法的修行法不出止观二门,而止观以戒律为基础。

  止观不出心地法门。

  培养止(止为定),成就观( 观为慧)。止要不出错,须先具正见。正见和正思维属观。没有定力,观即不能深刻;缺乏正见,定即易出偏差。

  修习四念处,可以从一个念处开始,一个念处通达即可全部通达四念处。

  无论从哪一个念处开始,都必须圆证五蕴空性而解脱。

  五蕴即名色(精神与物质),即色、受、想、行、识。修四念处,不论从何念处下手,都必须辨识色、受、想、行、识,即名色的因缘,以了知其无常苦空的事实。下手可以从止观次第上来,利根者可从观上入手,具体修法应有善知识指导。

  本心清净,本觉圆满,本自无缚无脱。顿悟者,彻证本心;渐修者依次第发心而契本源。

  上根之人了知无明非实,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本自圆成,也非次第。

  中下根者依三士道次第修证,积功累德渐断习气,终究圆满也无差别。

  根器不同,故功夫分开两路,顿悟和渐修,结果无二般。

  静坐至心凝一处,分别妄想暂歇,清净心光乍现,不要以为即是得道而大意,需知此是有分未破【注1】,阿赖耶识现前,第七识我执仍强烈,习气种子未清净,烦恼障未了,如果放任,则又堕入生死之中。

  注1:有分未破:第八识未破。

  深信众生同一种性,由所闻佛法而信解众生即诸佛,自己佛性具足,此只是解悟阶段,属于始觉;还须进一步的持戒、修止观以达证本来面目,即理觉;理觉虽证,而习气、烦恼未了,还须保任,消一分习气证一分法身,此是证觉;证觉逐步圆满,乃至等觉、妙觉。至妙觉才是真正三身四智圆满而修成佛了。

  所以初阶段不能以为听明白了就结束了,自以为真明白了,此是增上慢人,未证言证则犯大妄语。须知听明白而信解佛性具足,众生平等无二,一念觉为佛,一念迷为众生,这只是解悟,从言语听闻而来,并非自己证悟所出,故祖师曰:“从外入者,不是家珍。”要证悟还须落实戒定慧三学,而未曾达到妙觉,都不得自以为圆满。今人每每易于骄躁,不肯老实真下功夫,稍有所得,即自大傲慢,于听闻佛法,有点明白,即以为开悟,其实离真开悟还甚远。

  说众生本来是佛只是本觉,能信解即是始觉,一般人只是听闻信解就自以为是,实是可怜!有的则戒定慧未完全,道德为人不务实,稍有一点定中景象就以为开悟,其实是光影门头汉,播弄精魂而已。

  须知信解行证,缺一不可。行即曰四摄六度万行须落实,然后才能实证了生死,至成就大觉。

  有的听人说法,闻得一、二句妙语,也以为是开悟了,其实不知祖师曰:“一句合头语,万年系驴橛。”真开悟(指证悟而非解悟)须证理体以上,若非历劫善根深厚(顿悟),或无甚深戒定慧力(渐修),哪能顿断疑根,了生脱死呢?

  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此属顿悟渐修之见地、功夫,可悟本心而于日常间用功观心、历境验心。即理虽顿悟,事须渐修,消习气臻圆满。

  依菩提道次第发心,修戒定慧三学属渐修至顿悟者,须持戒、修止观,再至证悟本心而历境验心。

  此二路见地、修法出发有异,至圆满处则一般无二。皆在破烦恼障、所知障而成佛。但前者适合上根利智之士,后者适合中下根器者。

  开悟次第:

  开悟本无次第,应一悟即彻,然有立三关者——

  一、初关,分别妄想暂歇,第六识暂止,心光乍现,了了分明。如神秀大师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因此时初歇妄想,第七识未空,阿赖耶识未净,须时时照察保任,以免又落无明造业受苦。

  二、重关,不单分别妄想歇,而且我执第七识空,证真如本性之真空境,了无一尘。如六祖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诸法空性,分别都无,无始我执破,所谓“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三、末后牢关,转八识为大圆镜智,证中道。真空妙用无二,横说竖说,举手投足无非妙道,所谓道在平常日用中。如六祖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然三关要破,有次第破,也有顿破(即顿悟、顿了者,如曰:一镞破三关也。此非过来人不能)。想六祖市集上卖柴,闻《金刚经》“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悟,也是一时因缘际会而契入,并非一悟而彻,然其大丈夫气象非同一般,敢于承担,明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初见五祖听其说“獦獠”时,即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之言,实令人惊诧,至五祖“令随众作务”,则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其语句句出人意料,可谓震烁千古,特别是当时是一个乡下樵夫汉子,岂是不令人惊诧万分么?可见其自闻《金刚经》后,时时无所住的正念未失,故见五祖之应对皆是甚深般若。到槽厂苦行,闻神秀偈而出“本来无一物”之语令人大惊,以为肉身菩萨,可惜大众似明白非明白,五祖又故意用鞋擦偈,遮止其事,既是保护六祖,也是令其能更深入,至日后槽厂问答,“犹欠筛在”之语,则证明无我空性之功夫纯熟,故三更传法,闻《金刚经》即悟中道,而传佛心印,继祖师位,此实千古之大彻悟表率!六祖其心至直,在集市闻《金刚经》语有所契入,即能自始至终,正念不失,斯为其大彻悟之原因。故六祖后来常教人行一直心,所谓“直心是道场”,此实是其见地、实践之过来语;《六祖坛经》之一行三昧、一相三昧皆是六祖自行实践所以教人者,要明六祖彻悟之功夫,须从此二三昧上入手,此也即不离《金刚经》之见地也。

  解脱道之破有分、破密集,一一从修证中来,其深刻性为一般人所不知。可参见帕奥禅师之南传著作《如实知见》、《智慧之光》而有所了解!

  当代南传佛教传承不同,但其真修实证实为了不起!如阿姜查之简朴修行、帕奥禅师之系统修行皆是杰出代表。可资借鉴、了解!

  平常人(凡夫)虽有佛性,但未闻法而不觉,未经修证而不能显现无量妙功德,只因无始无明妄想习气所遮,故即使信解,也须下功夫修行,非一朝一夕而能破烦恼障、所知障而成佛的。

  凡夫的智慧属慧心所有漏有为之觉察,而善恶之心理状况经常起伏不定,并不象圣者之智慧乃无漏无为之洞照,故凡夫若不经常修戒定慧三学(无漏有为之善法),而以为一时之慧心所有点明白就放下功夫的话,则善恶有漏之心理就依然现前,烦恼、业障照样不停。故此,以听闻上有点明白,也只是意识分别而已,根本未歇下妄心,即使初歇分别心,未破我执,也是未证真空理体,只是心光初现而已,稍有不觉,习气种子即现前遮盖,岂可大意!

  须知凡夫的慧心所是时起的,而佛之慧心所是恒起的、无为的,况凡夫之慧心所属有为的,带污染性,有时有漏,有时无漏,有时真明白,有时错明白,其明白不能彻…

《第三次闭关随笔 修行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