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次閉關隨筆 修行 二

  修行(二)

  覺知是錯誤或正確,是有智慧的覺知還是一般的覺知;

  感受只是感受還是執著的感覺;

  想象、觀念、命名,還是放下;

  起習氣反應,還是放下習氣反應;

  關鍵的要點要清楚。

  正確的覺知感受的生滅無常,放下想的命名、觀念,只是如實的覺知生滅,不起貪嗔執著。

  客觀的觀察身心的實相,放下任何的標簽和執取。

  客觀的觀察身心的實相,不起習氣執著,保持明了的覺知,生起必然滅去,不添柴加火,讓不淨的種子燃燒幹淨。

  內觀就是如實的覺知當下身心的實相(無常、苦、空),而非想象。

  對這個世間産生任何的貪愛和嗔恨都是在傷害自己,讓自己陷入痛苦、束縛。經常去了知當下對任何人、事、物産生貪愛、嗔恨時的苦,學會放下,保持了知而不繼續執取的心,解脫貪、嗔所引生的苦。

  貪愛所引生的苦是如此迅速,可能在你未提起正念時已然來臨,理論上知道十二因緣的內容,但十二因緣的生滅流轉就在迷惑的當下發生著,能夠當下觀照到事實的真相才能真正了解經典。

  南傳佛教四種護衛禅是慈心觀、佛隨念、不淨觀、死隨念,此四種修行法門能保護修行者免遭危難。

  了解唯識或南傳的名色分析,越了解微細,才越知道佛法的精深和修行戒定慧的重要。因爲即使了解清楚心識的運作,而無真修行的功夫,也無法從根本上扭轉凡夫的心行習慣。唯有從粗至細至精至深的修行功夫才能真正做到了生死!

  不淨觀對治貪欲,慈心觀對治嗔恨,安般念(觀息法)對治散亂,佛隨念對治業障重、信心不足、內心暗鈍,死隨念對治放逸、不精進。南傳佛教有系統、詳細的指導方法。

  要得定力,得專注一善法門,念茲在茲,不忘失。無論行住坐臥,都在此善法門上,不胡思亂想,不昏沈無記,不懷疑、猶疑不定,放下貪嗔執取其它之人事,只是一心一意在此善法門上。如此朝在此,暮在此,功夫純熟自然得定,除必須專注思考之工作外總如此。

  物質、心念(身心)皆變化無停,刹那生滅,故是無常;其無常變化、生滅不可依靠,故是苦;其因緣聚散,生滅無停,故無實體可得,故是無我、空性。從專注一心中出定,可經常如此觀照,看破放下貪嗔執取之心,消除業力、煩惱。

  觀世音菩薩與此方衆生最爲有緣,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精神無人不知。初學者可修爐香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悲咒、心經、往生咒、彌陀聖號、觀音聖號無數、叁皈依、回向。

  一、爐香贊

  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叁稱)

  叁、開經偈

  四、普門品

  五、大悲咒(一遍或叁遍、五遍、七遍,乃至四十九、一百零八遍)

  六、心經

  七、往生咒(叁遍或七遍,或二十一遍)

  八、彌陀聖號十稱,觀音聖號 百千聲

  九、叁皈依

  十、回向

  此課可爲早課。下午可誦《地藏經》、往生咒、贊彌陀偈、彌陀聖號、叁皈、回向。

  如時間少,也可單修一法門。

  佛法的修行法不出止觀二門,而止觀以戒律爲基礎。

  止觀不出心地法門。

  培養止(止爲定),成就觀( 觀爲慧)。止要不出錯,須先具正見。正見和正思維屬觀。沒有定力,觀即不能深刻;缺乏正見,定即易出偏差。

  修習四念處,可以從一個念處開始,一個念處通達即可全部通達四念處。

  無論從哪一個念處開始,都必須圓證五蘊空性而解脫。

  五蘊即名色(精神與物質),即色、受、想、行、識。修四念處,不論從何念處下手,都必須辨識色、受、想、行、識,即名色的因緣,以了知其無常苦空的事實。下手可以從止觀次第上來,利根者可從觀上入手,具體修法應有善知識指導。

  本心清淨,本覺圓滿,本自無縛無脫。頓悟者,徹證本心;漸修者依次第發心而契本源。

  上根之人了知無明非實,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本自圓成,也非次第。

  中下根者依叁士道次第修證,積功累德漸斷習氣,終究圓滿也無差別。

  根器不同,故功夫分開兩路,頓悟和漸修,結果無二般。

  靜坐至心凝一處,分別妄想暫歇,清淨心光乍現,不要以爲即是得道而大意,需知此是有分未破【注1】,阿賴耶識現前,第七識我執仍強烈,習氣種子未清淨,煩惱障未了,如果放任,則又墮入生死之中。

  注1:有分未破:第八識未破。

  深信衆生同一種性,由所聞佛法而信解衆生即諸佛,自己佛性具足,此只是解悟階段,屬于始覺;還須進一步的持戒、修止觀以達證本來面目,即理覺;理覺雖證,而習氣、煩惱未了,還須保任,消一分習氣證一分法身,此是證覺;證覺逐步圓滿,乃至等覺、妙覺。至妙覺才是真正叁身四智圓滿而修成佛了。

  所以初階段不能以爲聽明白了就結束了,自以爲真明白了,此是增上慢人,未證言證則犯大妄語。須知聽明白而信解佛性具足,衆生平等無二,一念覺爲佛,一念迷爲衆生,這只是解悟,從言語聽聞而來,並非自己證悟所出,故祖師曰:“從外入者,不是家珍。”要證悟還須落實戒定慧叁學,而未曾達到妙覺,都不得自以爲圓滿。今人每每易于驕躁,不肯老實真下功夫,稍有所得,即自大傲慢,于聽聞佛法,有點明白,即以爲開悟,其實離真開悟還甚遠。

  說衆生本來是佛只是本覺,能信解即是始覺,一般人只是聽聞信解就自以爲是,實是可憐!有的則戒定慧未完全,道德爲人不務實,稍有一點定中景象就以爲開悟,其實是光影門頭漢,播弄精魂而已。

  須知信解行證,缺一不可。行即曰四攝六度萬行須落實,然後才能實證了生死,至成就大覺。

  有的聽人說法,聞得一、二句妙語,也以爲是開悟了,其實不知祖師曰:“一句合頭語,萬年系驢橛。”真開悟(指證悟而非解悟)須證理體以上,若非曆劫善根深厚(頓悟),或無甚深戒定慧力(漸修),哪能頓斷疑根,了生脫死呢?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此屬頓悟漸修之見地、功夫,可悟本心而于日常間用功觀心、曆境驗心。即理雖頓悟,事須漸修,消習氣臻圓滿。

  依菩提道次第發心,修戒定慧叁學屬漸修至頓悟者,須持戒、修止觀,再至證悟本心而曆境驗心。

  此二路見地、修法出發有異,至圓滿處則一般無二。皆在破煩惱障、所知障而成佛。但前者適合上根利智之士,後者適合中下根器者。

  開悟次第:

  開悟本無次第,應一悟即徹,然有立叁關者——

  一、初關,分別妄想暫歇,第六識暫止,心光乍現,了了分明。如神秀大師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因此時初歇妄想,第七識未空,阿賴耶識未淨,須時時照察保任,以免又落無明造業受苦。

  二、重關,不單分別妄想歇,而且我執第七識空,證真如本性之真空境,了無一塵。如六祖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諸法空性,分別都無,無始我執破,所謂“虛空粉碎,大地平沈。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叁、末後牢關,轉八識爲大圓鏡智,證中道。真空妙用無二,橫說豎說,舉手投足無非妙道,所謂道在平常日用中。如六祖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然叁關要破,有次第破,也有頓破(即頓悟、頓了者,如曰:一镞破叁關也。此非過來人不能)。想六祖市集上賣柴,聞《金剛經》“無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悟,也是一時因緣際會而契入,並非一悟而徹,然其大丈夫氣象非同一般,敢于承擔,明了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初見五祖聽其說“獦獠”時,即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之言,實令人驚詫,至五祖“令隨衆作務”,則說“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其語句句出人意料,可謂震爍千古,特別是當時是一個鄉下樵夫漢子,豈是不令人驚詫萬分麼?可見其自聞《金剛經》後,時時無所住的正念未失,故見五祖之應對皆是甚深般若。到槽廠苦行,聞神秀偈而出“本來無一物”之語令人大驚,以爲肉身菩薩,可惜大衆似明白非明白,五祖又故意用鞋擦偈,遮止其事,既是保護六祖,也是令其能更深入,至日後槽廠問答,“猶欠篩在”之語,則證明無我空性之功夫純熟,故叁更傳法,聞《金剛經》即悟中道,而傳佛心印,繼祖師位,此實千古之大徹悟表率!六祖其心至直,在集市聞《金剛經》語有所契入,即能自始至終,正念不失,斯爲其大徹悟之原因。故六祖後來常教人行一直心,所謂“直心是道場”,此實是其見地、實踐之過來語;《六祖壇經》之一行叁昧、一相叁昧皆是六祖自行實踐所以教人者,要明六祖徹悟之功夫,須從此二叁昧上入手,此也即不離《金剛經》之見地也。

  解脫道之破有分、破密集,一一從修證中來,其深刻性爲一般人所不知。可參見帕奧禅師之南傳著作《如實知見》、《智慧之光》而有所了解!

  當代南傳佛教傳承不同,但其真修實證實爲了不起!如阿姜查之簡樸修行、帕奧禅師之系統修行皆是傑出代表。可資借鑒、了解!

  平常人(凡夫)雖有佛性,但未聞法而不覺,未經修證而不能顯現無量妙功德,只因無始無明妄想習氣所遮,故即使信解,也須下功夫修行,非一朝一夕而能破煩惱障、所知障而成佛的。

  凡夫的智慧屬慧心所有漏有爲之覺察,而善惡之心理狀況經常起伏不定,並不象聖者之智慧乃無漏無爲之洞照,故凡夫若不經常修戒定慧叁學(無漏有爲之善法),而以爲一時之慧心所有點明白就放下功夫的話,則善惡有漏之心理就依然現前,煩惱、業障照樣不停。故此,以聽聞上有點明白,也只是意識分別而已,根本未歇下妄心,即使初歇分別心,未破我執,也是未證真空理體,只是心光初現而已,稍有不覺,習氣種子即現前遮蓋,豈可大意!

  須知凡夫的慧心所是時起的,而佛之慧心所是恒起的、無爲的,況凡夫之慧心所屬有爲的,帶汙染性,有時有漏,有時無漏,有時真明白,有時錯明白,其明白不能徹…

《第叁次閉關隨筆 修行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