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丟失,叫正念;觀呼吸也是如此,對呼吸的觀察、覺知要明了、清楚,不要不清楚,或者心跑了,不要給丟了,叫不忘失。不忘失又明了,叫正念。好,你能夠這樣專心又明了,比如說觀佛,或者念佛,或者觀呼吸,當下清清楚楚,又不丟,也不想到別處去,想到別處去,回來,丟了找回來,心不清楚呢,要讓它清楚,這樣專心,老是專心,經過九個階段,九住心,就能達到初禅乃至四禅,這個就是得定。得定呢,你的資糧位才修成了。
但是這不是說的,只說原理很簡單,得做。定是修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不是說我從娘胎裏生下來就會定了,是靠修的,不是靠說的;也不是說,我給你講清楚,或者你會去給人家講清楚,就等于你會定了,不是的。就好像一個人說,我們要修下士道,要去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是說我給你講了孝敬父母,你也懂得孝敬父母,就等于你孝敬父母了,錯了!要天天去孝敬父母,父母說的話你要聽;父母喊,你不要怠慢了;父母生氣呢,你要小心;父母有錯呢,要柔聲下氣勸說,不聽呢,那麼你要找時間再說,或者說說痛哭流涕,讓他能感動、改過。那這個孝啊,它是修出來的,不是說講出來的孝啊!所以,下士道,像五戒啊,不是說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念完了,然後我就五戒都持好了,沒那麼容易。白天、黑夜,每天你有沒有去做?按照戒律去觀察自己、警惕自己,不要去犯,你就得到五戒所帶來的利益呀!
好,有了定之後呢,福慧資糧具足,有了定,然後進一步的就來修慧,叫加行位,第二位叫加行位。加行位修暖、頂、忍、世第一法。就是修觀,由定起觀,有了定力,還不能解脫,只是伏住煩惱,在定中的時候煩惱沒起,但是出了定,等一下煩惱又來了。爲什麼呢?因爲它只是專心一個法門,然後煩惱的不要去想,沒有那些煩惱來幹擾,只是伏住、降服住,但並不能斬掉其根,八識田裏面還有一大堆的習氣、種子,給暫時蓋住而已。
所以得修觀,觀就是破掉習氣的根——我執。我執,就是因爲沒有證到空性,不明白空,認爲有個“我”,所以得修觀。觀呢,由定來起觀,成就“暖”。由定起觀後呢,修下品尋伺,通過這個“明得定”,然後起下品尋伺,然後知道所觀照的,比如觀的佛不離自心,也是空性,然後呢,好象木頭跟石頭摩擦,要産生火,木頭跟木頭摩擦産生火,有點意思了,要開智慧了,這就叫“暖”。接著要修“頂”,進一步上品尋伺,再觀能取、所取,所取不離能取,是了無自性的,那智慧的火越來越大,觀照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厲害,這是“頂”。然後達到“忍”,“忍”就是能、所都是空性,不可得,能觀照的心也是緣起,所觀照的物也是緣起,起如實地觀,這下品的如實觀,依照“印順定”起如實觀,這樣呢,然後能“忍”,“忍”再進一步地修,依“無間定”,無間斷的定,然後起上品如實觀,達到能、所都是空性的這種功夫,達到世第一位。
好,這樣功夫不間斷的用,最後達到能所雙亡的時候,功夫到家,突然破了,就見到了真如空性了,這就叫見道位,也就是通達位,通達位就是第叁位,成佛的第叁位叫通達位,也就是初地。初地斷身見,執著身體爲我的這個思想才破掉了,那對于能解脫的疑,絕對再也不懷疑,再也不會修錯,戒禁取見絕對再沒有了,相當于解脫道的初果。然後轉六識,再也不會打妄想,爲什麼?證得空性,他的智慧一定是符合于真理的妙觀察智,把第六識打妄想、分別心轉過來成妙觀察智,把第七識老是執著爲我的這種念頭、心態、思想轉過來。爲什麼?空性證到了,而沒有能、所地執著,這叫平等性智。所以,六祖說:“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六七因中轉”要在初地的時候,“五八果上圓”要到成佛的時侯,八識要轉,得成佛的時侯,轉八識爲大圓鏡智,前五識也轉爲成所作智。
所以,這個修行要這樣來的。
這時候,布施才真做到圓滿了。果位上的菩薩爲什麼能大布施?像觀世音菩薩救我們,他無條件地救我們,沒有執著了,能執著、所執著,什麼心都沒有,完全的無私、無我,爲什麼能做到?而且永遠的安詳、解脫,不會說布施有患得患失心,爲什麼?他布施早圓滿了,因爲登初地就圓滿了,而觀世音菩薩早因爲布施而成佛了,他經過了一地、二地乃至十地,等覺、妙覺,他都證圓滿了。
所以呢,你要到通達位才真開悟。平時說,哦,我明白了,我放下了。要真放下啊!這個“我放下了”,是要到初地,開悟、證悟的時侯。所以,你假如說,坐在這裏還在打妄想,然後說我開悟了,一點門兒都沒有啊!你連定都沒有,更不要說慧觀了,更不要說開悟了!
所以,你要修定,你要弄清楚路,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上來。
好,那到了初地是不是就圓滿了?開悟了,是不是就圓滿了?不是啊!還要到修習位,修習位就是二地到十地乃至等覺。修習位就是悟後起修啊!悟後起修,每一地都圓滿一個波羅蜜,十地圓滿呢,就是十波羅蜜圓滿。十波羅蜜就是布施波羅蜜,初地就圓滿;二地是持戒波羅蜜圓滿。平時說我持戒,有的人說,我持戒持得很清淨啊,我不犯。你要持戒持清淨、圓滿了,到二地的菩薩,就絕對一點點都不會顛倒的;忍辱,我們平時說忍辱,這是悟前修,真正的忍辱忍到圓滿,圓滿的空性,忍圓滿了是叁地;然後接著是精進波羅蜜,四地;乃至五地禅定波羅蜜圓滿,什麼定都圓滿;般若了,六般若波羅蜜圓滿,是第六地;然後第七是方便波羅蜜;第八是願波羅蜜;第九是力波羅蜜;第十是智波羅蜜,這十波羅蜜圓滿,每一地的功夫越來越高,越來越殊勝。
那平時我們說,如如不動,什麼時候如如不動了?達到絕對的如如不動,要到第八地的時候,第八地的菩薩斷盡了煩惱障,跟阿羅漢一樣斷盡了煩惱障,不受分段生死,叁界的生死再也沒有了,一點點習氣都沒有,才真如如不動呢!所以,我們平時說,你看破、放下,如如不動,這是方便說,是悟前修,是觀照修,不是說我們真正做到了如如不動。
悟後還得修,爲什麼?因爲還有習氣在動啊!八識田裏還有習氣,只是不被它轉,所以得斷。煩惱障斷圓滿了,是第八地。第八地,煩惱障斷了,不再受叁界的生死。那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受生死,是不是圓滿了、成佛了?還沒有。爲什麼呢?所知障還有。所知障不是煩惱,它是度衆生的妙用,神通變化、種種方便還沒圓滿,所以呢,自己了了生死,要達到成佛,還要覺他得圓滿。因爲阿羅漢也覺他,也度衆生,但那是隨緣;那積極地度衆生,而且方便多多,廣大無礙地度衆生,那要什麼?八地以上再修,轉所知障,這樣的。那到所知障,度衆生圓滿,絕對再也不用再做了,大圓滿,那是佛。
佛沒有煩惱障、所知障,叫妙覺。妙覺屬于究竟位,究竟了、圓滿了,功德圓滿。叁身圓滿、四智圓滿,八識轉成四智,叫佛,這是究竟成佛,那就是大圓滿。那到等覺,佛以下、十地以後是等覺。等覺是什麼呢?等覺呢,它的功德相對于叁大阿僧祇劫的這個功德已經圓滿了,但是百劫相好還沒有修好,相好,我們說“相好光明無等倫”啊,叁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無量相好莊嚴還沒修圓滿,所以,等覺就是叫補位菩薩。爲什麼叫補位?就是候補佛。比如說,這尊佛退了,那麼,下一尊佛就叫候補佛,叫等覺。彌勒菩薩就是候補佛啊,經過好長好長時間以後呢,補這一位佛,那我們現在還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時期,還沒到彌勒菩薩的教法時期,現在還屬于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期,等到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期結束以後呢,有一段黑暗期,完全沒佛法的黑暗期,黑暗期過去以後,才到了彌勒菩薩成佛教化的那個時候。
所以呢,成佛它有五個位。第一是資糧位,第二是加行位,第叁是通達位,第四是修習位,第五是究竟位。
所以,我們現在加行位還沒有修啊!加行位一定要修。因爲什麼?因爲我們還沒有得定。我們爲什麼不得定?福慧兩種資糧沒圓滿。所以,你說,那我該從哪裏修?先從菩提道次第,下士道開始修,修好了,然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平時經常觀照自己。
所以,真修行呢,分叁步走,第一叫前行,前行就是聽聞正法,明白道路,菩提道搞清楚,然後修,平時修。在日常經常觀照屬于什麼?助行,幫助正行做的。比如說,不要執著了,持好戒了。爲什麼?因爲你聽明白了道理,說不執著,但是事情來了,還是執著得要死,甚至說我不動心,但是呢,到時侯那個習氣呀,就要你命,非讓你動心不可,非讓你幹不可,這時候就得有助行,但是功夫不到家怎麼辦?還是要幹,這時候就要持戒,要明白因果,用因果、恐怖的地獄來警惕自己,還有要求佛力加持。所以,助行就是日常修的,前行是明白道理,助行就是日常要做。那日常做,是不是有的人說的,我天天觀照就好了,這要得定啊!但是這還不行,得定、開慧呢,要正行,真正地做,就是要坐下來打坐、誦經,所以,你們不要只是聽來道理了就結束了,有的人聽完道理了,以爲就好了,我懂了。懂了,你生死、煩惱一大堆呀,這是前行,你聽懂道理,只是一點前行而已,還不一定圓滿。那有的人說,我日常工作,我平時經常觀心,不就行了嗎?幹嘛要去念經、拜佛的,又幹嘛要去打坐呢?不行!你日常觀好了,只是助行,幫助的,那你要經常修行啊,打坐,專注一個心,然後誦經,這叫正行。爲了修得定,破五蓋,專心一處,然後由定起慧觀,這叫正行。那有的人光修正行,不修前行,稀裏糊塗的,或者不修助行,在這裏打坐打得很好,但是等一下出門了就去貪、嗔、癡,助行沒有,這不行。
所以,前行、助行、正行,叁個都要做。那一開始從前行,然後注意助行來修,就是說聽好道理,平時日常工作要注意,然後再來好好念佛,這樣呢,修資糧位圓滿了,得了定,再修加行,加行修好,就能夠開悟,這樣的。開悟後再修。
阿彌陀佛!
《第叁次閉關出關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