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三次闭关出关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丢失,叫正念;观呼吸也是如此,对呼吸的观察、觉知要明了、清楚,不要不清楚,或者心跑了,不要给丢了,叫不忘失。不忘失又明了,叫正念。好,你能够这样专心又明了,比如说观佛,或者念佛,或者观呼吸,当下清清楚楚,又不丢,也不想到别处去,想到别处去,回来,丢了找回来,心不清楚呢,要让它清楚,这样专心,老是专心,经过九个阶段,九住心,就能达到初禅乃至四禅,这个就是得定。得定呢,你的资粮位才修成了。

  但是这不是说的,只说原理很简单,得做。定是修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不是说我从娘胎里生下来就会定了,是靠修的,不是靠说的;也不是说,我给你讲清楚,或者你会去给人家讲清楚,就等于你会定了,不是的。就好像一个人说,我们要修下士道,要去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是说我给你讲了孝敬父母,你也懂得孝敬父母,就等于你孝敬父母了,错了!要天天去孝敬父母,父母说的话你要听;父母喊,你不要怠慢了;父母生气呢,你要小心;父母有错呢,要柔声下气劝说,不听呢,那么你要找时间再说,或者说说痛哭流涕,让他能感动、改过。那这个孝啊,它是修出来的,不是说讲出来的孝啊!所以,下士道,像五戒啊,不是说我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念完了,然后我就五戒都持好了,没那么容易。白天、黑夜,每天你有没有去做?按照戒律去观察自己、警惕自己,不要去犯,你就得到五戒所带来的利益呀!

  好,有了定之后呢,福慧资粮具足,有了定,然后进一步的就来修慧,叫加行位,第二位叫加行位。加行位修暖、顶、忍、世第一法。就是修观,由定起观,有了定力,还不能解脱,只是伏住烦恼,在定中的时候烦恼没起,但是出了定,等一下烦恼又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它只是专心一个法门,然后烦恼的不要去想,没有那些烦恼来干扰,只是伏住、降服住,但并不能斩掉其根,八识田里面还有一大堆的习气、种子,给暂时盖住而已。

  所以得修观,观就是破掉习气的根——我执。我执,就是因为没有证到空性,不明白空,认为有个“我”,所以得修观。观呢,由定来起观,成就“暖”。由定起观后呢,修下品寻伺,通过这个“明得定”,然后起下品寻伺,然后知道所观照的,比如观的佛不离自心,也是空性,然后呢,好象木头跟石头摩擦,要产生火,木头跟木头摩擦产生火,有点意思了,要开智慧了,这就叫“暖”。接着要修“顶”,进一步上品寻伺,再观能取、所取,所取不离能取,是了无自性的,那智慧的火越来越大,观照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厉害,这是“顶”。然后达到“忍”,“忍”就是能、所都是空性,不可得,能观照的心也是缘起,所观照的物也是缘起,起如实地观,这下品的如实观,依照“印顺定”起如实观,这样呢,然后能“忍”,“忍”再进一步地修,依“无间定”,无间断的定,然后起上品如实观,达到能、所都是空性的这种功夫,达到世第一位。

  好,这样功夫不间断的用,最后达到能所双亡的时候,功夫到家,突然破了,就见到了真如空性了,这就叫见道位,也就是通达位,通达位就是第三位,成佛的第三位叫通达位,也就是初地。初地断身见,执著身体为我的这个思想才破掉了,那对于能解脱的疑,绝对再也不怀疑,再也不会修错,戒禁取见绝对再没有了,相当于解脱道的初果。然后转六识,再也不会打妄想,为什么?证得空性,他的智慧一定是符合于真理的妙观察智,把第六识打妄想、分别心转过来成妙观察智,把第七识老是执著为我的这种念头、心态、思想转过来。为什么?空性证到了,而没有能、所地执著,这叫平等性智。所以,六祖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六七因中转”要在初地的时候,“五八果上圆”要到成佛的时侯,八识要转,得成佛的时侯,转八识为大圆镜智,前五识也转为成所作智。

  所以,这个修行要这样来的。

  这时候,布施才真做到圆满了。果位上的菩萨为什么能大布施?像观世音菩萨救我们,他无条件地救我们,没有执著了,能执著、所执著,什么心都没有,完全的无私、无我,为什么能做到?而且永远的安详、解脱,不会说布施有患得患失心,为什么?他布施早圆满了,因为登初地就圆满了,而观世音菩萨早因为布施而成佛了,他经过了一地、二地乃至十地,等觉、妙觉,他都证圆满了。

  所以呢,你要到通达位才真开悟。平时说,哦,我明白了,我放下了。要真放下啊!这个“我放下了”,是要到初地,开悟、证悟的时侯。所以,你假如说,坐在这里还在打妄想,然后说我开悟了,一点门儿都没有啊!你连定都没有,更不要说慧观了,更不要说开悟了!

  所以,你要修定,你要弄清楚路,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上来。

  好,那到了初地是不是就圆满了?开悟了,是不是就圆满了?不是啊!还要到修习位,修习位就是二地到十地乃至等觉。修习位就是悟后起修啊!悟后起修,每一地都圆满一个波罗蜜,十地圆满呢,就是十波罗蜜圆满。十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初地就圆满;二地是持戒波罗蜜圆满。平时说我持戒,有的人说,我持戒持得很清净啊,我不犯。你要持戒持清净、圆满了,到二地的菩萨,就绝对一点点都不会颠倒的;忍辱,我们平时说忍辱,这是悟前修,真正的忍辱忍到圆满,圆满的空性,忍圆满了是三地;然后接着是精进波罗蜜,四地;乃至五地禅定波罗蜜圆满,什么定都圆满;般若了,六般若波罗蜜圆满,是第六地;然后第七是方便波罗蜜;第八是愿波罗蜜;第九是力波罗蜜;第十是智波罗蜜,这十波罗蜜圆满,每一地的功夫越来越高,越来越殊胜。

  那平时我们说,如如不动,什么时候如如不动了?达到绝对的如如不动,要到第八地的时候,第八地的菩萨断尽了烦恼障,跟阿罗汉一样断尽了烦恼障,不受分段生死,三界的生死再也没有了,一点点习气都没有,才真如如不动呢!所以,我们平时说,你看破、放下,如如不动,这是方便说,是悟前修,是观照修,不是说我们真正做到了如如不动。

  悟后还得修,为什么?因为还有习气在动啊!八识田里还有习气,只是不被它转,所以得断。烦恼障断圆满了,是第八地。第八地,烦恼障断了,不再受三界的生死。那欲界、色界、无色界不受生死,是不是圆满了、成佛了?还没有。为什么呢?所知障还有。所知障不是烦恼,它是度众生的妙用,神通变化、种种方便还没圆满,所以呢,自己了了生死,要达到成佛,还要觉他得圆满。因为阿罗汉也觉他,也度众生,但那是随缘;那积极地度众生,而且方便多多,广大无碍地度众生,那要什么?八地以上再修,转所知障,这样的。那到所知障,度众生圆满,绝对再也不用再做了,大圆满,那是佛。

  佛没有烦恼障、所知障,叫妙觉。妙觉属于究竟位,究竟了、圆满了,功德圆满。三身圆满、四智圆满,八识转成四智,叫佛,这是究竟成佛,那就是大圆满。那到等觉,佛以下、十地以后是等觉。等觉是什么呢?等觉呢,它的功德相对于三大阿僧祇劫的这个功德已经圆满了,但是百劫相好还没有修好,相好,我们说“相好光明无等伦”啊,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无量相好庄严还没修圆满,所以,等觉就是叫补位菩萨。为什么叫补位?就是候补佛。比如说,这尊佛退了,那么,下一尊佛就叫候补佛,叫等觉。弥勒菩萨就是候补佛啊,经过好长好长时间以后呢,补这一位佛,那我们现在还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时期,还没到弥勒菩萨的教法时期,现在还属于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期,等到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期结束以后呢,有一段黑暗期,完全没佛法的黑暗期,黑暗期过去以后,才到了弥勒菩萨成佛教化的那个时候。

  所以呢,成佛它有五个位。第一是资粮位,第二是加行位,第三是通达位,第四是修习位,第五是究竟位。

  所以,我们现在加行位还没有修啊!加行位一定要修。因为什么?因为我们还没有得定。我们为什么不得定?福慧两种资粮没圆满。所以,你说,那我该从哪里修?先从菩提道次第,下士道开始修,修好了,然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平时经常观照自己。

  所以,真修行呢,分三步走,第一叫前行,前行就是听闻正法,明白道路,菩提道搞清楚,然后修,平时修。在日常经常观照属于什么?助行,帮助正行做的。比如说,不要执著了,持好戒了。为什么?因为你听明白了道理,说不执著,但是事情来了,还是执著得要死,甚至说我不动心,但是呢,到时侯那个习气呀,就要你命,非让你动心不可,非让你干不可,这时候就得有助行,但是功夫不到家怎么办?还是要干,这时候就要持戒,要明白因果,用因果、恐怖的地狱来警惕自己,还有要求佛力加持。所以,助行就是日常修的,前行是明白道理,助行就是日常要做。那日常做,是不是有的人说的,我天天观照就好了,这要得定啊!但是这还不行,得定、开慧呢,要正行,真正地做,就是要坐下来打坐、诵经,所以,你们不要只是听来道理了就结束了,有的人听完道理了,以为就好了,我懂了。懂了,你生死、烦恼一大堆呀,这是前行,你听懂道理,只是一点前行而已,还不一定圆满。那有的人说,我日常工作,我平时经常观心,不就行了吗?干嘛要去念经、拜佛的,又干嘛要去打坐呢?不行!你日常观好了,只是助行,帮助的,那你要经常修行啊,打坐,专注一个心,然后诵经,这叫正行。为了修得定,破五盖,专心一处,然后由定起慧观,这叫正行。那有的人光修正行,不修前行,稀里糊涂的,或者不修助行,在这里打坐打得很好,但是等一下出门了就去贪、嗔、痴,助行没有,这不行。

  所以,前行、助行、正行,三个都要做。那一开始从前行,然后注意助行来修,就是说听好道理,平时日常工作要注意,然后再来好好念佛,这样呢,修资粮位圆满了,得了定,再修加行,加行修好,就能够开悟,这样的。开悟后再修。

  阿弥陀佛!

  

  

《第三次闭关出关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