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在天,即可得成。菩薩的眼睛通透目視,耳朵洞達聽聞,意念預知將要發生之事。諸天、人、龍、鬼神、爬蟲、蠕動之類的言行心念,都能看見、聽聞、感知。菩薩對一切貪戀于淫欲的,或不貪戀于淫欲的;瞋怒的,或無瞋怒的;愚癡的,或不愚癡的;愛欲的,或無愛欲的;有大志向修行的,或無大志向修行的;內心外在都修行的,或內心外在都不修行的;念善的,或不念善的;一心的,或不一心的;心志解脫的,或心志沒解脫的。一切都能知道。
菩薩觀天界、人間、地獄、畜生、鬼神五道,對其中前世父母、兄弟、妻子、兒女們的姓名,或在五道之外的眷屬姓名,一一分明了了。菩薩知道一世或十世中的百千億萬無數的世事,甚至知道天地曆經一劫後,崩壞荒蕪之時的事;甚至一劫過後,天地開始形成,人物剛剛興起之時的事。菩薩能知道十劫、百劫、甚至千萬億無數劫,時劫內或時劫外的衆生姓名。知道他們的衣食情況,或苦或樂,或長壽或短命,從此地死亡後轉生那處,所有展轉去往之處。知道從身體的頭部開始,一切生死變更的身軀。知道身軀的出生、衰老、死亡,形體容色的好與醜,是賢聖還是愚昧,所受的苦樂。菩薩對一切叁界中衆生,都能分明了了。
菩薩見人的靈魂,各隨自己的行爲,投生在五道中。或墮落在地獄中,或墮生成畜生,或作鬼神,或往生天界,或投胎人形。投胎人形的,有生于豪門、富貴、享樂之家的,有生于卑賤、荒野之家的。菩薩知道衆生或有被五陰蒙蔽的,即:一. 物色形象;二. 痛癢之感;叁. 思想;四. 行爲;五. 靈魂,它們都習性于五欲。眼睛貪戀形象,耳朵貪戀聲音,鼻子貪戀香氣,舌頭貪戀美味,身體貪戀細滑觸覺,五感牽連在愛欲中。知道衆生或有希望從財色中得安樂的。 衆生從這一切中,生出諸罪惡的根本,又由罪惡招致痛苦。 若有人能修習斷除愛欲,不隨從淫心。那這人能大知自己身軀、毛發的原本,轉而受行八正道,滅去衆多的苦。就好比,沒火柴就生不起火。這就是所謂的“無爲”救度世界之道。
菩薩自知已經舍棄了罪惡根本,不再有淫欲、嗔怒和愚癡。生死相續的五陰種子,全都斷除,不再有罪孽和禍患。所作的,已經辦成,智慧明了。菩薩在明星出現之時,豁然大悟,得著了無上正真之道,成就了無上正覺。他得著了佛的十八種境界,具備十種威神力,四無所畏。
什麼是佛的十八種境界?
即從成佛開始,直到涅槃:一,不失真道;二,無空言;叁,無虛妄志向;四,無不清淨的意念;五,無不定心,産生若幹念想;六,無不觀看詳查;七,志向不減;八,精進不減;九,意念堅定不減;十,智慧不減;十一,解脫不減;十二,救度衆生的知見無減。十叁,遠古之事,全都知道;十四,未來之事,全都知道;十五,今世之事,全都知道;十六,把持一切身行,隨同所知的原始狀態那樣;十七,把持一切言語,隨同所知的原始狀態那樣;十八,把持一切意念,隨同所知的原始狀態那樣。這些就是佛陀不同他人的十八種境界。
什麼是十種威神力呢?
諸佛全都能看見知道,不論諸佛是在深處、微小處、還是隱蔽處、遠處,不論諸佛是在某些地方,還是不在任何地方,都能明白詳知。這是其一。
佛明知所有古往今來衆生的行爲造作之地,以及受報之處。這是其二。
佛能分辨所有天、人、衆生的各自異念,或在這處,或在那處。這是其叁。
佛知道衆生的各種語言,以及隨順救度世間的言語。這是其四。
佛明了世間所有雜類種群的無量情愛姿態。這是其五。
佛能示現禅定,解脫的修行。無須其它種不厭其煩地直言規勸。這是其六。
佛知道衆生被欲望束縛,也知道解脫欲望的要領,以及衆生適宜何種修行方法。這是其七。
佛的智慧如同大海,佛的良善言語無量。他追念一切衆生,在前世中的種種身形更疊變化。這是其八。
佛的天眼清淨,佛能看見人或動物死後,靈魂的投生處。衆生隨自己善惡遭報,或者招致禍殃,或者蒙受福報。這是其九。
佛,煩惱已盡,不再被束縛。佛的靈魂真實,智慧通達。佛以自知的一切,作見證教化。佛完全暢通的行道,能行一切可行的事。佛不再余留生生死死。佛智慧光明詳查。
這便是佛的十種威神力。
什麼是四無所畏呢?
佛的靈魂得著正覺,無所不知。但愚昧人或會說:“佛還未能什麼都知道。”佛前去梵天聖衆那裏,因爲那邊沒人能與佛智慧論說,所以佛獨步往來,無所畏懼。這便是一無畏。
佛,煩惱已完盡。但愚昧迷惑人或會互相說道:“佛,煩惱還沒完盡。” 佛前去梵天聖衆那裏,因爲沒人能論說佛的志向,所以佛獨步往來,無所畏懼。這便是二無畏。
佛講說經戒,讓天下人念誦修習。但愚昧迷惑人或會互相說道:“佛經是可以遏止的。”佛前去梵天聖衆那裏,因爲沒人能論說诋毀佛法正經,所以佛獨步往來,無所畏懼。這便是叁無畏。
佛顯現真道意思,言語真實切中要領,能救度衆生脫離苦厄。但愚昧迷惑人或會互相說道:“佛所說的不能救度脫離苦厄。” 佛前去梵天聖衆那裏,因爲沒人能論說佛的真正之道,所以佛周遍遊行,無所畏懼。這便是四無畏。
佛得著了這般的意念,一切都知道看見。他坐著自念道:“佛的意念真是微妙,它難以被人知道,難以被人明白,甚是難以被得到。佛意念高高無上,廣大而不可定義極限。佛意念在無限的深淵下,深不可測。它大到包容天地,細到無隙不入。佛養育著衆生,視衆生如同赤子。佛侍奉諸佛,累積的功德無量。佛在累劫中,勤苦修行,不忘記自己的事業。今日,佛性已經全都得著了。釋迦牟尼佛自我贊頌道:
作福之報快 衆願皆得成
速疾入衆寂 皆得至泥洹
今覺佛極貴 棄婬淨無漏
一切能將導 從者必歡豫
《偈頌意思》:
造福的報應快,衆願望都能如意。它能快速使人進入衆寂靜中,全都得以成就涅槃。如今已經覺悟的佛,極其尊貴。佛舍棄了淫欲,清淨以致圓滿無所漏缺。佛能帶領引導一切衆生,必使跟隨者歡欣喜悅。
這時,佛在 摩竭提國 善勝道場 貝多樹 下,以福德力降伏了魔。他以覺悟的智慧,寂靜的靈魂,得著天眼通、宿命通、煩惱斷盡,無所障礙。那時,佛在善勝道場救度了二個作買賣的商客,提謂和波利。佛教授他們叁皈依,以及五戒,使他們成爲了居士。
佛憶念在往昔時,錠光佛授記(別)我爲佛,說道:“你在未來百劫時,將得成作佛,名號“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佛、世尊。”那時,你要度脫衆生,如我今日一般。” 我自那時起,心中便豎起了弘大誓願,要奉行六度、四等、四恩、叁十七品。隨時以方便接受的方法,傳授衆生一切諸法。我要積累福德不倦,以高廣、殊勝、奇異的修行,忍受無量苦痛。我要將這些福德,回向與成佛,直到大願得以成就。”
《注釋》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
四等:諸佛如來,名字、言語、現身、說法,平等無二。
四恩:在《修行本起經》上提到過,父母恩、衆生恩、國王恩、叁寶恩。
佛說完這部經後,一切在場會衆,皆大歡喜。他們向佛禮敬後離去。
《修行本起經(白話文參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