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在天,即可得成。菩萨的眼睛通透目视,耳朵洞达听闻,意念预知将要发生之事。诸天、人、龙、鬼神、爬虫、蠕动之类的言行心念,都能看见、听闻、感知。菩萨对一切贪恋于淫欲的,或不贪恋于淫欲的;瞋怒的,或无瞋怒的;愚痴的,或不愚痴的;爱欲的,或无爱欲的;有大志向修行的,或无大志向修行的;内心外在都修行的,或内心外在都不修行的;念善的,或不念善的;一心的,或不一心的;心志解脱的,或心志没解脱的。一切都能知道。
菩萨观天界、人间、地狱、畜生、鬼神五道,对其中前世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们的姓名,或在五道之外的眷属姓名,一一分明了了。菩萨知道一世或十世中的百千亿万无数的世事,甚至知道天地历经一劫后,崩坏荒芜之时的事;甚至一劫过后,天地开始形成,人物刚刚兴起之时的事。菩萨能知道十劫、百劫、甚至千万亿无数劫,时劫内或时劫外的众生姓名。知道他们的衣食情况,或苦或乐,或长寿或短命,从此地死亡后转生那处,所有展转去往之处。知道从身体的头部开始,一切生死变更的身躯。知道身躯的出生、衰老、死亡,形体容色的好与丑,是贤圣还是愚昧,所受的苦乐。菩萨对一切三界中众生,都能分明了了。
菩萨见人的灵魂,各随自己的行为,投生在五道中。或堕落在地狱中,或堕生成畜生,或作鬼神,或往生天界,或投胎人形。投胎人形的,有生于豪门、富贵、享乐之家的,有生于卑贱、荒野之家的。菩萨知道众生或有被五阴蒙蔽的,即:一. 物色形象;二. 痛痒之感;三. 思想;四. 行为;五. 灵魂,它们都习性于五欲。眼睛贪恋形象,耳朵贪恋声音,鼻子贪恋香气,舌头贪恋美味,身体贪恋细滑触觉,五感牵连在爱欲中。知道众生或有希望从财色中得安乐的。 众生从这一切中,生出诸罪恶的根本,又由罪恶招致痛苦。 若有人能修习断除爱欲,不随从淫心。那这人能大知自己身躯、毛发的原本,转而受行八正道,灭去众多的苦。就好比,没火柴就生不起火。这就是所谓的“无为”救度世界之道。
菩萨自知已经舍弃了罪恶根本,不再有淫欲、嗔怒和愚痴。生死相续的五阴种子,全都断除,不再有罪孽和祸患。所作的,已经办成,智慧明了。菩萨在明星出现之时,豁然大悟,得着了无上正真之道,成就了无上正觉。他得着了佛的十八种境界,具备十种威神力,四无所畏。
什么是佛的十八种境界?
即从成佛开始,直到涅槃:一,不失真道;二,无空言;三,无虚妄志向;四,无不清净的意念;五,无不定心,产生若干念想;六,无不观看详查;七,志向不减;八,精进不减;九,意念坚定不减;十,智慧不减;十一,解脱不减;十二,救度众生的知见无减。十三,远古之事,全都知道;十四,未来之事,全都知道;十五,今世之事,全都知道;十六,把持一切身行,随同所知的原始状态那样;十七,把持一切言语,随同所知的原始状态那样;十八,把持一切意念,随同所知的原始状态那样。这些就是佛陀不同他人的十八种境界。
什么是十种威神力呢?
诸佛全都能看见知道,不论诸佛是在深处、微小处、还是隐蔽处、远处,不论诸佛是在某些地方,还是不在任何地方,都能明白详知。这是其一。
佛明知所有古往今来众生的行为造作之地,以及受报之处。这是其二。
佛能分辨所有天、人、众生的各自异念,或在这处,或在那处。这是其三。
佛知道众生的各种语言,以及随顺救度世间的言语。这是其四。
佛明了世间所有杂类种群的无量情爱姿态。这是其五。
佛能示现禅定,解脱的修行。无须其它种不厌其烦地直言规劝。这是其六。
佛知道众生被欲望束缚,也知道解脱欲望的要领,以及众生适宜何种修行方法。这是其七。
佛的智慧如同大海,佛的良善言语无量。他追念一切众生,在前世中的种种身形更迭变化。这是其八。
佛的天眼清净,佛能看见人或动物死后,灵魂的投生处。众生随自己善恶遭报,或者招致祸殃,或者蒙受福报。这是其九。
佛,烦恼已尽,不再被束缚。佛的灵魂真实,智慧通达。佛以自知的一切,作见证教化。佛完全畅通的行道,能行一切可行的事。佛不再余留生生死死。佛智慧光明详查。
这便是佛的十种威神力。
什么是四无所畏呢?
佛的灵魂得着正觉,无所不知。但愚昧人或会说:“佛还未能什么都知道。”佛前去梵天圣众那里,因为那边没人能与佛智慧论说,所以佛独步往来,无所畏惧。这便是一无畏。
佛,烦恼已完尽。但愚昧迷惑人或会互相说道:“佛,烦恼还没完尽。” 佛前去梵天圣众那里,因为没人能论说佛的志向,所以佛独步往来,无所畏惧。这便是二无畏。
佛讲说经戒,让天下人念诵修习。但愚昧迷惑人或会互相说道:“佛经是可以遏止的。”佛前去梵天圣众那里,因为没人能论说诋毁佛法正经,所以佛独步往来,无所畏惧。这便是三无畏。
佛显现真道意思,言语真实切中要领,能救度众生脱离苦厄。但愚昧迷惑人或会互相说道:“佛所说的不能救度脱离苦厄。” 佛前去梵天圣众那里,因为没人能论说佛的真正之道,所以佛周遍游行,无所畏惧。这便是四无畏。
佛得着了这般的意念,一切都知道看见。他坐着自念道:“佛的意念真是微妙,它难以被人知道,难以被人明白,甚是难以被得到。佛意念高高无上,广大而不可定义极限。佛意念在无限的深渊下,深不可测。它大到包容天地,细到无隙不入。佛养育着众生,视众生如同赤子。佛侍奉诸佛,累积的功德无量。佛在累劫中,勤苦修行,不忘记自己的事业。今日,佛性已经全都得着了。释迦牟尼佛自我赞颂道:
作福之报快 众愿皆得成
速疾入众寂 皆得至泥洹
今觉佛极贵 弃婬净无漏
一切能将导 从者必欢豫
《偈颂意思》:
造福的报应快,众愿望都能如意。它能快速使人进入众寂静中,全都得以成就涅槃。如今已经觉悟的佛,极其尊贵。佛舍弃了淫欲,清净以致圆满无所漏缺。佛能带领引导一切众生,必使跟随者欢欣喜悦。
这时,佛在 摩竭提国 善胜道场 贝多树 下,以福德力降伏了魔。他以觉悟的智慧,寂静的灵魂,得着天眼通、宿命通、烦恼断尽,无所障碍。那时,佛在善胜道场救度了二个作买卖的商客,提谓和波利。佛教授他们三皈依,以及五戒,使他们成为了居士。
佛忆念在往昔时,锭光佛授记(别)我为佛,说道:“你在未来百劫时,将得成作佛,名号“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佛、世尊。”那时,你要度脱众生,如我今日一般。” 我自那时起,心中便竖起了弘大誓愿,要奉行六度、四等、四恩、三十七品。随时以方便接受的方法,传授众生一切诸法。我要积累福德不倦,以高广、殊胜、奇异的修行,忍受无量苦痛。我要将这些福德,回向与成佛,直到大愿得以成就。”
《注释》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四等:诸佛如来,名字、言语、现身、说法,平等无二。
四恩:在《修行本起经》上提到过,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
佛说完这部经后,一切在场会众,皆大欢喜。他们向佛礼敬后离去。
《修行本起经(白话文参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