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本起經(白話文參考)▪P7

  ..續本文上一頁眼淚,又舔著太子的腳。見水不飲,得草不食,又是哀鳴啼哭,又是淌著鼻涕,徘徊著不肯離去。太子又說偈言:

  

身強得病摧  氣盛老至衰

  死亡生別離  雲何樂世間

  《偈頌意思》

  強壯的身體被疾病摧殘,旺盛的氣力隨著年老變衰弱。死後,亡魂與活著的人離別,爲何還要樂于世間呢?

  于是闡特,悲傷哭泣著禮敬太子的腳,牽著馬辭別太子回去了。他還未到國城,在四十裏之外,白馬悲傷地哀鳴,嘶鳴聲響徹國中。國中百姓都說:“太子回來了。”舉國人民,絡繹不絕地出來迎接,但卻只見闡特一人空空地牽著馬回來。裘夷見到這番景象,親臨宮殿下,她向前抱著馬頸,眼淚交橫落下。大王看見裘夷哭泣,好似身內五髒都撕裂一般。他強忍著說道:“我的孩子去學自然真道了” 國中大臣百姓,看見大王和裘夷哽咽地悲泣,莫不爲此感到悲傷。裘夷日夜思念著太子。大王便召集群臣,說:“我有一位太子,舍棄了我,去了山中。你們現在分批點數,五人一組,一起去追趕太子。追上後,服侍他,千萬不要半途而歸。”

  太子得以遠離俗世間,踴躍欣喜。他徐徐安定地步行入城(其它城市)。國人看見太子,都心生歡喜無有厭煩。太子離開恩愛之情,遠離了諸痛苦煩惱的根源,心想著要剃發。但是由于出門倉促,沒有帶器具。那時,帝釋天持著刀前來。天神將太子剃下的頭發,受納起來後離去。于是太子繼續前行。國中人民,隨行觀看。

  太子走出了國界,前行不遠,來到了摩竭國。太子從城右門進入,又從左門出去。國中人民不論男女老少,但凡看見太子的,或有說他是天人,或有說他是帝釋、梵王、天神、龍王。大家歡喜踴躍,不知太子是何方神聖。太子知道大家的心思,便走下來坐在樹下。人民百姓圍繞著太子,歡喜地觀視他。那時,國王 瓶沙 當即問大臣官吏:“國中爲何寂靜下來,了無聲音呢?” 大臣回答:“早晨有位道士,經過我國。那人散發光明又長相威儀,不像世間之人。國人老少,追出去看他去了,到現在還沒有回來。” 于是國王和群臣,出城前往道士那裏。他們遠遠地望去,只見太子光相殊妙,便問太子:“你是何方神?” 太子回答:“我不是神” 又問:“若不是神的話,那麼從哪國而來,又是居住在何處,屬于哪個族姓呢?” 太子回答:“我從香山的東面,雪山的北面那裏來。那國名叫迦維,我的父親名叫白淨,母親名叫摩耶。” 國王瓶沙問:“你不會是悉達吧?” 太子回答:“正是我。”

  國王瓶沙吃驚起身,禮敬太子的足。瓶沙王見太子有許多奇異的長相,又光明顯著,注定將統治四方天下,成爲轉輪聖王。又好似神奇珍寶的來到,被四海景仰期待。國王問道:“太子爲何要放棄天子王位,獨自去往山間鄉野呢?太子必有不一般的見解,但願能夠聽聞您的志向。” 太子回答:“以我所見,天地人物,出生後就有死亡。他們面臨叁種劇痛:老苦、病苦、死苦,並且不可得以離開。身體是盛痛苦的容器,它遭受著無量的憂愁和畏懼。它若是在尊貴寵愛中,則會驕傲放縱,貪求快樂。天下也因爲他,被披上患難。我因爲厭棄這些,所以想進山中。” 諸位年長者說道:“衰老、生病、死亡,本是世間常事,何必早早地獨自爲此憂愁呢?太子放棄美名,隱居起來。那樣會勞耗身體,不也是件難事嗎?” 于是太子,即說頌言

  

如令人在胎不爲不淨 如令在淨不爲不淨汙

  如令苦不爲多無有數 假令如是誰不樂世者

  如令人老形不若幹變 如令善行者不爲惡行

  如令愛別離不爲苦痛 假令如是誰不樂世者

  

如令病瘦無複有大畏 如令後世無有諸惡對

  如令墮地獄無有苦痛 假令如是誰不樂世者

  如令年少形不變壞者 如令所不可不以著心

  如令死至時無有衆畏 假令如是誰不樂世者

  

如令愚癡不以爲厚冥 如令瞋恚不爲強怨家

  如令五樂心不爲染惡 假令如是誰不樂世者

  如令不與諸癡人共居 如令衆癡法自遠離人

  如令諸癡人無有思想 假令如是誰不樂世者

  如令諸惡種不若幹輩 如令諸惡盡滅自離人

  如令諸惡念無有思想 假令如是誰不樂世者

  如令世間惡爲最尊上 如令惡行已滅不複生

  如令諸惡行盡無有實 假令如是誰不樂世者

  

如令諸天食福常不動 如令世人壽命得常存

  如令諸處所不爲行趣 假令如是誰不樂世者

  如令諸蔭蓋不爲怨家 如令諸六入無有苦惱

  如令一切世間爲不苦 假令如是誰不樂世者

  《偈頌意思》

  “如同讓人在胎盤中,卻不沾染不淨。如同讓人在潔淨中,不被不淨汙染。如同讓世間苦痛減少,甚至沒有。假如能這樣的話,誰還不樂于世間?

  如同人至老邁,身形卻不怎麼變化。如同讓善良之人,不去行惡。如同與親愛之人離別,卻不覺得痛苦。假如能這樣,誰還不樂于世間?

  如同讓生病瘦弱小之人,不再擔心害怕。如同讓人在後世中,不面對那些惡敵怨家。如同墮落在地獄中,卻不痛苦。假如能這樣,誰還不樂于世間?

  如同讓人保持年少時體征,不變化也不毀壞。如同令不允許的事,不被心迷戀。如同面臨死亡時,不感覺害怕。假如能這樣,誰還不樂于世間?

  如同不讓愚癡,使人蒙蔽在極深的黑暗中。如同不讓嗔恨,招致強橫的怨家。如同不讓五欲心,沾染邪惡。假如能這樣,誰還不樂于世間?

  如同能不和愚癡人共居。如同讓許多愚癡念頭,自然而然地遠離人。如同讓愚癡人,心中無念想。假如能這樣,誰還不樂于世間?

  如同播下了罪惡的種子,卻不再遭受幾番輪回。如同令一切罪惡滅盡,自然而然地遠離人。如同令一切惡念,不在思想中生起。假如能這樣,誰還不樂于世間?

  如同令世間罪惡,成爲最尊貴者。如同讓惡行滅去,不再複生。如同讓一切惡行滅盡,不承受苦果。假如能這樣,誰還不樂于世間? 

  如同令諸天界享受福報,恒不動搖。如同令世人壽命,得以長存。如同令萬物,不讓人心動。假如能這樣,誰還不樂于世間?

  如同令一切遮蔽的蔭蓋,不成爲怨家。如同讓身體六根接受信息後,沒有苦惱。如同令世間生靈,感受不到痛苦。假如能這樣,誰還不樂于世間?”

  

  太子又說:“就如各位所說,不要早早地爲此憂愁。但即使我成爲了國王,到了年邁時,或生病,或面臨死亡,難道會有人替我受這些苦?如果沒有的話,怎麼能不爲此憂愁呢?天下有慈父和孝子,他們的愛,徹入骨髓。但他們面臨死亡時,卻不能相互代受。假如這個不真實的身體,到了痛苦來臨之日,它雖然位居高位,六親眷屬陪伴在旁,也如同爲盲人擺設蠟燭。對于沒眼睛的人來說,這又有什麼益處呢?我觀一切萬物,都在無常變化中。它們都是幻化的,並不真實,帶來的榮耀少,痛苦多。身體並非自己所有,世間是虛無的,難以長久居住其中。萬物生起就有滅亡,事情成功就有失敗。人若安心于虛幻的萬物,就有危險。得到就有失去,萬物紛紛擾擾,都將歸于空無。精氣神是無形的,由于它渾濁不明的躁動,導致了死生的苦厄,而非直白的感受痛苦一下而已。人只是因爲貪戀情愛,所以蒙蔽在愚癡網中,淹沒在生死河中,不能覺醒。

  所以我要進入山裏,去一心思想四大皆空的清淨。使我超越物像幹擾,滅去嗔恨,斷除貪求,心念空寂,無處所在。我要返還原初樣子,回歸本位,回歸開始出生的根源。如果我成就了心願,才可大安。”

  瓶沙王和諸位年長者,明白了太子的用意,心生歡喜地說道:“太子的志向奇妙,世間難有,必將得著佛道。太子成佛後,但願先來度我。” 太子默然地離開,去往山裏。他走著走著,心念道:“現在我進入山中,當用寶衣。世間愚癡人,都爲了財産招致危險。” 太子正想著,即看見有位獵人,身披法衣,正在打獵。太子心喜,念道:“這是真人的法衣啊,是救度世間的慈悲法服,獵人爲何穿著它呢?” 太子想去和獵人作交換,如自己的心願。 于是,太子便拿著金镂衣,去和獵人交換法衣。獵人內心歡喜,菩薩也一樣。太子披上法衣,只見它柔軟、鮮豔、潔淨。太子顧視著身上的僧衣,看它和佛身上的法服真是沒什麼差別。于是太子進入了山裏。

  菩薩得著法衣後,心生欣喜,他放出光芒照耀山林。當時,有兩位道士,一位名叫“阿蘭”,另一位名叫“迦蘭”。他們已經修學多年,具足了四種禅境,獲得了五種神通力。他們看見光照後,吃驚害怕,不知是何瑞相,便一起出來觀看。他們遠遠地望去,看見正是太子悉達,今日果然出家了。“悉達你好,請在榻上坐吧。這裏有清涼的泉水和美味的幹果,可以飲食。” 道士作頌曰:

  

日王初出時  在于山頂上

   是故慧明照  一切諸群生

   若有觀面像  終竟不知厭

   是故道德最  無雙無有比

  

  

  《偈頌意思》

  太陽之王,在山頂上初升起,所以智慧的光明照耀一切群生。若有觀看太子面像的,終不知厭倦。所以太子的道法和福德最殊勝,無人匹配,無與倫比。

  這時菩薩說偈頌:

  

  

雖修四定意  不知無上慧

  道心正爲本  不在事邪神

  行俗謂爲真  長夜求梵天

  是故不識道  輪轉墮生死

  《偈頌意思》

  雖然修習了四種定念,卻不認得無上智慧。修道之心,以“正”爲本,而不在于侍奉外道神。將世間俗事誤認爲真實,在漫漫長夜中祈求梵天,所以不認得真道,輪轉…

《修行本起經(白話文參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