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本起經(白話文參考)▪P8

  ..續本文上一頁墮落在生死中。

  

  于是菩薩升起慈心,他遍廣顧念衆生的年老昏花、頑固愚昧,以及不能免離疾病和死喪帶來的痛苦,並想令他們解脫。

  菩薩專一意念,升起悲心,憐愍哀傷一切具足饑渴、寒暑、得失、罪惡過錯、艱難的衆生,並想令他們安隱。

  菩薩專一意念,升起喜心,顧念諸世間都遭遇著憂苦和恐怖之患,並想令他們得著淡泊。

  菩薩專一意念,升起守護心,想要救度五道中落在八難中的衆生:就是那些被愚昧蒙蔽,處于昏暗中,不能得見正道的衆生。菩薩顧念著要救濟衆生,使其清淨無爲。

  菩薩專一意念,使自己遇善事,不生歡喜心。遇惡事,不生憂愁心。他舍棄了世間八事,不論是利益減少、榮譽受毀、被稱贊、被譏諷、還是受苦、受樂,都不傾心動搖。菩薩成就了二禅行。

  《注釋》

  

  八難:那些看見聽聞佛法,有阻礙的地方。即:地獄、畜生、餓鬼、長壽天、郁單國、盲聾喑啞人、聰明辯才于俗世間、出生在佛前佛後。

  

  菩薩又向前行,來到了 斯那 平野。只見那平野,地塊平正,其中生長著許多果樹,處處都有流泉浴池。那地潔淨,沒有蚑蜂、蚊虻、蒼蠅、跳蚤。平野中有位道士,名叫 斯那。他教授著五百位弟子,讓他們修學傳授的方術。菩薩坐在娑羅樹下,爲了一切衆生,志求無上正真之道。諸天界奉來甘露供奉菩薩,但菩薩一概不接受。菩薩發誓,每日只吃一麻一米,以此延續精氣。

  菩薩這般端坐了六年,以致身形瘦弱,皮骨相連。菩薩深入清淨中,安靜寂默一心。他內心思慮修行著 安般出入息法門:一,數息;二,隨息;叁,止;四,觀;五,還;六,淨。菩薩意念遊離于第叁和第四環節,以致出離了十二因緣。菩薩意念不分散,神通入奇妙境界。他離棄了罪惡的欲望,不再被五種弊端遮蓋住心識。他不接受五欲,一切罪惡自然而然消滅。菩薩心念中籌謀分明,思想觀視著無爲之事,好比強健人得勝了怨家。菩薩的意念清淨,成就了叁禅行。

  《注釋》

  

  安般法門:通過以下六個步驟修行,控製散漫心。其他經文介紹這修行法門,步驟還要具體些。

  數息,注意力集中,數呼吸次數,從一數到十。

   隨息:隨著呼吸,細心感受吸氣和呼氣。呼吸的長短、冷暖全都感受到。

   止:內心停息雜念,轉入安靜中,不起波動。

   觀:推加觀察世間無常、自身不淨等等世間萬態。

   還:返觀己心,知道自己的心念虛妄不真實。

   淨:內心無所依托,虛妄念頭不起,清淨一心。

  

  五種弊端遮蓋:貪欲、嗔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蓋、疑惑。

  

  天帝釋心想:“菩薩坐在樹下,已經滿了六年。如今菩薩身體瘦弱,應當使世間人,供奉來轉輪聖王的飲食,以補回六年來饑餓導致的虛弱。” 于是,天帝釋便感化斯那的二個女兒,讓她們夢見:天底下到處都彌漫著水,水中有一朵七寶光色的花。但那花在片刻間便枯萎,失去了本來的容色。又見有一人,將水灑在花上,花又重生如故。水中所有的花,都開始生長,萌生葉芽,浮出水面。

  斯那的二個女兒從夢中醒來,心中感到奇怪,未曾見過這番場景。她們去問父親,但斯那卻不能解釋。她們又問盡了年老之人,卻都不能解釋。天帝又下凡化身成外道師,爲斯那的女兒解夢,他說:“你們看見在天底下的水中生長著一朵花,那花寓意著白淨王的太子初生之時。如今太子在樹下六年,身形瘦弱,也就是夢中那花枯萎之時。你們看見有一人將水灑在花上後,花又重生,寓意的就是能獻給太子飲食之人。小花萌生葉芽,准備浮出水面,寓意的就是在五道中生死輪回的人啊。” 那時天帝釋,即說偈言:

  

六年不傾猗  亦不念饑寒

  精進無所著  形瘦骨皮連

  汝等修敬意  奉獻于菩薩

  現世獲大福  後世受果報

  《偈頌意思》

  菩薩在六年中不曾傾倒,不曾倚靠什麼,也不曾顧饑餓和寒冷。菩薩精進修行,無所著染,如今身形瘦弱,皮骨相連。你們要修習敬重心,去供奉菩薩。若能如此,現世獲得大福報,後世承受善果。

  斯那的女兒問:“如何供奉菩薩飲食呢?” 外道師回答:“取五百頭牛産下的乳,展轉集中供給一頭牛飲用。然後將這頭牛産下的牛乳,用來作稠乳粥。” 稠乳在煮燒下,湧沸出七仞高。稠乳從右邊落下,又從左邊湧起。從左邊落下,又從右邊湧起。斯那的女兒將稠乳舀出來,盛入鉢中。炊具和勺,都沒有被汙染。女兒倆,恭敬肅穆地按指示供奉菩薩。

  菩薩想要先沐浴,然後才接受稠乳。他前行來到流水邊,洗浴身體。洗浴完畢後,正准備出水。那時,天神按下樹枝,爲菩薩遮擋。女兒倆奉上乳糜,給菩薩飲食。菩薩身體氣力得著充足,便咒願無量的福報歸與二位女子,又令女子皈依了叁尊。

  菩薩飲食完畢後,洗手漱口。他洗完鉢器後,將缽扔到水中。缽逆著水流而行,還未到流到七裏地遠,天神化身成一只金翅鳥,飛來捧著鉢離去了。天神將缽器和太子剃度時的頭發,合並一處,造塔供養。菩薩又向前行,來到 尼連禅 河邊。即將渡河時,菩薩說偈言:

  

渡水尼連禅  慈愍一切人

  五道叁毒垢  使除如水淨

  菩薩興是念  一切癡墮冥

  當持八直水  洗除叁毒垢

  是如始上岸  青雀有五百

  飛來繞菩薩  叁匝悲鳴去

  《偈頌意思》

  渡尼連禅河,慈悲憐愍一切人。五道中的叁毒汙垢啊,我要清除它,使五道如水流般清淨。菩薩興起這個念頭,要使一切蒙受愚癡,墮落在黑暗中的人,都將持八正道水,洗除叁毒汙垢。這個心願實現後,才肯上岸。五百只青色的雀鳥,飛來圍繞著菩薩,它們繞著菩薩叁圈後,悲鳴著離去了。

  

  于是菩薩又前行,將過瞽龍池時,龍大生歡喜。它踴出池水,來見菩薩,說偈言:

  

善哉見悉達  來救何以晚

  本請一切衆  無上甘露漿

  行步地震動  衆樂自然鳴

  正與過佛等  于我無有疑

  今持無上慧  降伏諸魔怨

  今當佛日照  覺諸群生眠

  《偈頌意思》

  善哉,善哉,我看見悉達了。您爲何那麼晚才來救度呢?您本是爲了請一切衆生,能喝上無上甘露漿水(無上佛法)。您行走時,地發出震動,衆音樂聲自然鳴起,與佛走過完全同等。對此,我確信無疑。如今您以無上智慧,降伏了一切魔敵怨家。今日當以佛日光照,以此覺醒沈睡中的群生。

  

  于是菩薩又前行,他遠遠望去,只見前面有鄉野、樹林和山。那地勢平正,東西南北四面望去,清澈幹淨。草地柔軟,甘甜的泉水充盈流淌著。花朵芳香、茂盛、潔淨。在這景色中長著一棵樹,它長相高聳、雅觀、奇特。樹枝接連排列,樹葉互相交錯。樹上花朵繁多,散發出悠遠的香氣。這樹如同天界之物,樹頂上挂著天幡。這棵便是元吉樹,一切樹林中的王。

  于是菩薩又向前小行,他看見一個割草的人。菩薩問道:“你這在幹嗎?” 割草人回答:“我名叫吉祥,現正在收割吉祥草。” 菩薩說:“你現在如果肯施舍給我吉祥草的話,十方都會吉祥。” 那時,名叫吉祥的人即說偈言:

  

  

以棄聖王位  七寶玉女妻

  金銀之牀榻  氍氀錦繡褥

  吉祥哀樂聲  八部真音響

  超越過梵天  今用刍草爲

  《偈頌意思》

  太子放棄了聖王的寶位,舍下了七寶玉女妻子、金銀床榻,毛毯和刺繡絲織坐墊。舍棄了吉祥樂聲、從八方傳來的那勝過梵天的演奏聲。如今卻來收割草。

  

  菩薩以偈回答:

  

發願阿僧只  欲度五道人   今往滿本願  是故欲得草

  人與把亂草  便持向樹王   世間意皆亂  我當正其志

  即持草灑地  齊正如所言   菩薩便坐上  一切蒙其恩

  菩薩作叁要  心坐及其樹   若我不得道  終不離叁誓

  言我肌骨枯  不動會當成   過佛得道時  皆悉出一心

  《偈頌意思》

  我曾在無數劫中發願心,要救度五道中人。今日我前去實現本願,所以要得著吉祥草。人給了我一把亂草,而我卻要把草帶去樹王處。世間人的心念都迷亂,而我當端正志向。

  菩薩要將吉祥草鋪灑在地上,正如剛才所言。菩薩坐在草上,要讓一切衆生蒙受恩典。菩薩發誓要行叁件事。他內心安坐,如同樹王安定。即使我不能得道,也終不離棄叁誓願。雖說我肌膚骨頭枯萎,但只要心不動搖,就會成就。成佛得道,都是出于一心。

  

  于是菩薩,安坐入定。他離棄了痛苦和快樂的感受,心中沒有憂愁和歡喜。心不依靠良善,也不依附邪惡,將“正”安在其中。如同人在沐浴後身體潔淨,穿上了潔白的便服,裏外潔淨,表裏無垢。菩薩在呼吸間,便能自我滅度,寂靜而沒有變化。菩薩如此成就了四禅行。

  菩薩意念安定,他不舍棄大悲心,以方便他人接受的智慧方法,完全無阻礙于妙法要領。菩薩通暢行于叁十七道品 。什麼是叁十七道品呢?即:一,四意止;二,四意斷;叁,四神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覺意;七,八直行。

  菩薩周而複始地感受著苦空,以及萬物無常變化。他進入無念想、無願心中。我念世間之人,因爲貪求愛戀,喜好欲望,所以墮落在生死苦海中。卻少有人,能自己從十二因緣中覺醒。什麼是根本的十二因緣

  由愚癡産生心識;由心識産生精神和肉體;由精神和肉體,…

《修行本起經(白話文參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