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四緣”義略疏(胡曉光)▪P3

  ..續本文上一頁間滅立等無間,依境界立所緣,依所余立增上。”四緣不僅條理井然,更具全面概括性。《中論》也雲:“一切所有緣,皆攝在四緣,以是四緣萬物得生。”這些論斷都是對四緣方法論意義的肯定。

  因緣者,《成唯識論》雲:“一因緣,謂有爲法親辦自果。此體有二:一種子,二現行。種子者,謂本識中善染無記諸界地等功能差別,能引次後自類功能,及起同時自類現果。此唯望彼是因緣性。現行者,謂七轉識及彼相應所變相見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極劣無記,余熏本識生自類種。此唯望彼是因緣性。”唯識學诠因緣義特立種子,意趣甚深,對衆生于法種種迷執,俱能斷除破遣。以種子義釋因緣是唯識因果論殊勝之處,也是唯識善巧之處。關于種子,《成唯識論》又雲:“此中何法名爲種子?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此與本識及所生果不一不異,體用因果理應爾故。雖非一異而是實有,假法如無非因緣故。此與諸法既非一異,應如瓶等是假非實,若爾真如應是假有,許則便無真勝義谛。然諸種子唯依世俗說爲實有,不同真如。種子雖依第八識體,而是此識相分非余,見分恒取此爲境故。”又雲:“然種子義,略有六種:一刹那滅,謂體才生,無間必滅,有勝功力,方成種子。此遮常法常無轉變,不可說有能生用故。二果俱有,謂與所生現行果法俱現和合,方成種子。此遮前後及定相離,現種異類互不相違,一身俱時有能生用,非如種子自類相生,前後相違必不俱有。雖因與果有俱不俱,而現在時可有因用,未生已滅無自體故。依生現果立種子名,不依引生自類名種,故但應說與果俱有。叁恒隨轉,謂要長時一類相續,至究竟位,方成種子。此遮轉識轉易間斷,與種子法不相應故,此顯種子自類相生。四性決定,謂隨因力生善惡等功能決定,方成種子。此遮余部執異性因生異性果有因緣義。五待衆緣,謂此要待自衆緣合,功能殊勝,方成種子。此遮外道執自然因,不待衆緣恒頓生果;或遮余部緣恒非無,顯所待緣非恒有性,故種于果非恒頓生。六引自果,謂于別別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種子。此遮外道執唯一因生一切果,或遮余部執色心等互爲因緣。唯本識中功能差別具斯六義,成種非余。”從上文可以證知,唯識學用種子六義釋因緣法,是對種種異執邊見的否定,同時是對萬法唯識實相中道義的肯定。如種子的刹那滅義,是說常法實體自性不存在,因爲一切有爲法體都是刹那滅,這是唯識學的法體觀。種子的果俱有義,講的是叁法展轉,因果同時。所謂叁法,就是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種子生種子。果俱有義是同時因果觀,是對異時因果的否定。種子的恒隨轉義,是對斷滅見的否定,種子自類相生、一類相續,是唯識學的法相觀。種子的性決定義,是講因與果性質一致,是對因與果性相違論的否定,是唯識學的諸法性能決定觀。種子的待衆緣義,是說諸法因果須待衆緣方生,是對自然因論的否定,是唯識學的諸法緣起觀。種子的引自果義,講的是諸法果相無量,其因相亦然,因爲各各因法引生自類果法。引自果義否定唯一因論,即一因生多果論,否定色心諸法可以互爲因緣,是唯識學的因果觀。種子六義缺一不可,具足六義方是唯識學所說的種子。種子只是功能,不是實體,是性空無我的。唯識學中種子的分類頗多,如有漏種子與無漏種子、本有種子與始起種子、善種子與惡種子、業種子與名言種子、色法種子與心法種子等等,恐繁不述。

  等無間緣者,《成唯識論》雲:“二等無間緣,謂八現識及彼心所前聚于後,自類無間,等而開導,令彼定生,多同類種俱時轉故。”等無間緣也稱次第緣,是指前念爲後念生起的條件,前念滅時,可爲後念生起讓位開路,所以前念是後念之緣。所謂無間就是中間無障礙。此緣只有心法有,色法則無。《成唯識論》又雲:“前因滅位,後果即生,如秤兩頭,低昂時等。如是因果相續如流,何假去來方成非斷?因現有位後果未生,因是誰因?果現有時前因已滅,果是誰果?既無因果,誰離斷常?若有因時已有後果,果既本有,何待前因?因義既無,果義甯有?無因無果,豈離斷常?……應信大乘緣起正理,謂此正理深妙離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設。觀現在法有引後用,假立當果對說現因;觀現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對說現果;假謂現識似彼相現。如是因果理趣顯然,遠離二邊契會中道,諸有智者應順修學。”這是唯識學對叁世時間因果觀的闡釋。等無間緣義與種子果俱有義相通,都是關于心法相續的因果問題。唯識學等無間緣的時間觀與一切有部叁世實有的時間觀不同,唯識學認爲時間是假施設的,如《阿毗達磨雜集論》雲:“時者,謂于因果相續流轉,假立爲時。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續轉故。若此因果已生已滅立過去時,此若未生立未來時,已生未滅立現在時。”又《成唯識論述記》雲:“依一念生滅,假說過、現、未,而實無有時分可得。”諸法生起,皆由識變,諸法因果及其種種分位差別如幻如化,實無自性法體可得。時間亦複如是,由于時間因果之相屬心法範疇,所以主張“唯識無境”的唯識學只講內在因果。衆生由執我而有輪轉,“我”者就是迷者妄執于心之幻相。佛說十二因緣法,講的就是叁世因果。所謂出世間法者,就是對時間妄執的超越。唯識學講“唯識無境”,就是揚棄客觀空間。因爲我人所覺所知的一切法,皆是識化的時間幻現的空間之相,我人的覺知無法直接與客觀空間接觸。以時間否定空間,最後以無我性再否定時間,這就是轉依過程。空間外在,時間內在,唯識講內在,就是從時間上進行觀行。輪回如時輪,解脫輪回就是超越時輪。世間哲學有以時間爲宇宙本體的,他們認爲宇宙是從時間産生的,這就是時間實有論。等無間緣義體現了唯識學的時間觀,揭示了時間的奧秘。

  所緣緣者,《成唯識論》雲:“叁所緣緣,謂若有法,是帶己相,心或相應,所慮所托。此體有二,一親二疏。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托,應知彼是親所緣緣;若與能緣體雖相離,爲質能起內所慮托,應知彼是疏所緣緣。”所緣緣義是建立“唯識無境”的理論依據。所緣緣是相分,是認識的對象,不過所緣緣法是不離識的。在唯識學中有兩唯識,一是第八識唯識,是真異熟;二是第六識唯識,是異熟生。第八識是總報體,第六識是別報體。識所緣境有親有疏,見相同種是親所緣緣,見相異種則是疏所緣緣。在第六識中,相分有對象性、客觀性,但無外在性,因爲所緣一切不離總報識體。在第八識中,于凡夫位對所緣境無了別功能,故稱無記性。但彼識確有所緣緣,親者自變;疏者則是識外識,是增上緣,是異在關系,是一切有情共相種界。認識論問題即屬于所緣緣範疇,唯識學對所緣緣問題闡釋最細,立叁類境以诠相分種類,立四分說廣釋認識結構與關系。唯識義重要的一面就是對所緣緣義的闡釋。

  增上緣者,《成唯識論》雲:“四增上緣,謂若有法有勝勢用,能于余法或順或違,雖前叁緣亦是增上。”增上緣義此較易懂,凡是異體余法有作用于他,或順或違都可稱爲增上緣。

  通過對唯識學四緣義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幾點結論:一、唯識學是徹底和有效的緣起論。二唯識學是內在論。叁、唯識學是事用論。四、唯識學是觀心修證論。五、唯識學的立論有兩大依據——聖者的現量和賢者的比量,既有事實證據,又有理性證明。六、唯識學是認識論和方法論,它對心識結構功能的分析極爲精微。唯識學的徹底性在于把一切法納入到識的範疇中,如《大乘法苑義林章·唯識章》所雲:“攝法歸有爲之主故,言諸法皆唯識。”識是功能,識有能動性,舉心動念、作業受果皆不離識,識是現量實事,唯識學講的就是實事求是。唯識學的有效性就在于反觀自覺識——即了別功能,所以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修證法門。當然能夠得出這一結論,在一定意義上,是靠對緣起正理及其具體的“四緣”法義的如實觀。

  

《唯識學“四緣”義略疏(胡曉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