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根本加行論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論》(華夏出版社,2010.2)
加行(梵語prayoga),意爲加功用行,又譯方便,或稱前方便、方便道、前行、道前基礎,指正式修行(“正行”)之前的必要准備。就像行軍之前的備辦糧草,出車之前的加油打氣,見道證果之前所修的一切行,都可叫做加行。佛教各種修行道,都有其加行作前提和基地,如叁乘修定以持戒爲加行,神通禅以四神足(欲、念、精進、慧)爲加行,天臺止觀以具五緣、诃五欲等爲前方便,唯識學菩薩道五位中以資糧位後、見道位前的暖、頂、忍、世第一四位爲加行位,等等。本文所言大乘根本加行,是包括了資糧在內的廣義加行,指大乘顯密諸宗共同作爲修行之根本、初學者入門必先修習的各項課目。
蓋房立舍,必先打好地基,地基不固,房舍難免坍塌。學佛修道,必先修好加行,加行不修或修而不固,便無資格進入正行,邋等修學,必多障難。大乘多種經論,都強調加行的重要性,闡述了加行的內容和觀修方法。
入門先修加行,本是佛教諸乘修道之通途。藏傳佛教直承印度晚期成熟的佛學,十分重視“道次第”,強調道前加行的修習,有系統、嚴整的加行修持法。如噶舉、甯瑪以觀人身難得、思惟無常、觀輪回苦、觀善惡業報爲顯密相共的“四共加行”;格魯派以淨信、修四無量心、思無常、發菩提心爲四共加行,以出離心、菩提心、正見爲“道之主要叁根本”。
漢傳佛教本來亦重加行,天臺宗的修學次第尤爲系統。但自唐宋以來,禅、淨二宗盛行,禅宗專接上根利器,不立階漸,以掃蕩一切爲方便;淨土爲諸宗歸宿,以信願二門爲加行。禅淨二宗,尤其禅宗,出于應機設教的特殊方便,對大乘根本加行的修學,強調不夠,未建立嚴整的加行觀修法儀。影響至于今日,難免産生諸種弊端:一些學人雖入佛門多年,卻連叁皈依都不能清淨,拜祀神鬼,迷信蔔筮,歸依氣功師,認叁教學理爲一致;或則雖然念佛、誦經、持咒、布施,而無出離心、菩提心,貪求世間福報,器量狹小,停留于低層次的神道信仰;或則雖然證道心切,急于打七閉關、入山住洞,而因正見、資糧不備,業障未除,久修無獲,乃至入魔發顛,喪身失命。尤其是近年來一批從練氣功轉入學佛的人,往往執著氣感,希冀神通,只把佛法當作一種“功夫”來練,結果不是難以深入,便是被鬼魔所附而不自知,或者被氣功界的歪風所誘,急于爲人之師、受人供養,假佛法爲旗號,辦班教功,牟利撈名,狀若巫祝,行類方士,敗壞佛法與氣功的聲譽。如此種種,皆是加行不備、因地不真所致。
有鑒于此,筆者認爲欲提高佛教徒的素質,令衆生如法修學而得佛法實益,應吸收藏傳佛學之長,嚴格修學次第,首先建立諸宗相共的大乘加行道,這是重建中國佛學至爲重要的一著。本文特總結漢藏佛學諸加行說,將初學必修的資糧、加行歸納爲堅固淨信、發菩提心、得正知見、忏罪積福四條,名曰“大乘根本四加行”。
四加行的修習,應以在禅觀中“思維修”和日常生活中隨時觀察而“數數修”相結合,以由師長講說引導、集體觀修爲殊勝方便。此應有詳備的儀軌,可製成磁帶光盤以廣流通。本文僅舉其綱要,以供有緣者參考。
堅固淨信
《華嚴經》謂“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能歡喜入佛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對佛法僧叁寶的正信、淨信,是學修佛法的起點,進入佛道的門坎。無信或信心不堅固而修法,狐疑不定,見異思遷,叁寶加持的信息無法打入其身心,難以得到佛法實益,《大智度論》喻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菩薩道以十信位爲初門,天臺教以起圓信爲解、行、證的基礎,即示堅固淨信爲入佛初門。乍入佛門,或有心接觸佛教,無論受叁皈依與否,皆應先著力解決信的問題,祛除疑惑,生起正信,堅固淨信。生起、堅固正信,略有叁種方便:
1、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指能引導、幫助人修學佛法的師友,這種人起碼須善解佛法,具正知見,有德行,有修持,與自己有緣,對之能生起信任。《華嚴經》喻善知識爲趨向佛果的眼目與導師,對修學佛法極爲重要;《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以親近善知識爲叁皈依所修四正行之首。所親近的善知識,須謹慎觀察選擇,僧俗不拘,不依名望,重在實德。對善知識應尊重欽敬,謙誠咨問法要,求其解答疑惑。更須觀察善知識的身教,從其智慧、德行、人格,去認識學佛的利益。
2、聽聞正法。《瑜伽師地論》列爲叁皈依所修四正行之二。這是對佛法獲得正確認識而生起正信的根本途徑。初學者應多聽講經說法,先讀一些佛學概論類的書,如太虛大師、蔣維喬同一書名的《佛學概論》,印順法師《佛法概論》、張澄基《佛學今诠》等,對佛法獲得一整體性的大概了解,然後再由淺入深,研讀經論原典。《阿含經》、《心經》、《金剛經》、《淨土四經》、《楞嚴經》、《起信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等,有條件者皆應熟讀、讀懂。文化程度高、有余暇者,應更廣閱教典,將佛法與各種世間法反複研究,認真思擇,確認佛法爲無上的真理。
3、閱讀佛傳、僧傳、佛教史、佛教感應故事等,從佛教流傳和實踐的曆史,認識佛教、佛法産生及經久流傳的根源,及佛教淨化人心、促進社會文明發達的作用和價值,認識佛法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特別應閱讀有關佛法與現代文明、人文科學、人體科學、自然科學等比較研究的文章著述,認識佛法曆久彌新的寶貴價值。
生起、堅固淨信,須對叁寶的功德和皈依叁寶的利益、必要性進行觀察思擇,由正確認識叁寶,出生對叁寶的由衷敬信,從而以叁寶爲真正究竟的歸依處。
觀佛寶功德,應依佛傳和佛典有關記述,觀釋迦牟尼佛非同無可稽考的天帝神祗,而是真實的曆史人物,生當人智大啓的文明盛世,貴爲太子,爲求徹底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大道,舍棄王位妻子,出家苦行,窮諸外道之所證,終由禅思而證大覺,說法教化,創立僧團,言傳身教,班班可考。道流全球,澤及萬世,被尊爲人天導師,曆代自帝王將相、英才智士到庶民百姓,鮮有不欽崇敬仰者。其道德、智慧、人格,圓滿無比,堪爲我人之師表楷模。應依佛本生故事等,認識佛曆劫勤苦,爲追求正法、利益濟度衆生而精進不息、不惜身命的精神。應依佛典記載,確信佛諸惑盡淨,萬德斯圓,具叁身四智、叁明六通、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等超人的功德。確信佛化身雖已示現滅度,法、報二身長存不滅。由釋尊之修行成佛,確信無始以來、無量世界中,必有無數人早已、現在成佛,釋尊所說十方諸佛及其功德,真實不虛。確信大乘經所言皈依佛、念佛、供養佛,必爲佛所護念加持,得世出世間的殊勝利益。
觀法寶功德,應觀佛陀教法,尤其是以涅槃妙心爲核心的緣起、四谛、叁法印、實相印等,不同于僅依思辯而建構、以理性解釋世界爲旨的諸家哲學,不同于專究物質現象、爲人類生活問題服務的諸門科學,不同于依神啓天降而建立的各種世間宗教,佛法,乃是佛陀及無數佛弟子通過禅思等修行實踐所證實,真實不妄,顛撲不破,如實揭示了字宙人生的實相,指明了徹底解決人存在的根本悖論——生死問題之道,超越世間法而又包含世間的倫理、政道、哲學、宗教,超越理性而又不離理性,堪爲我人的人生司南、安身立命之大本。思惟如此正法,乃是佛陀長劫追求,曆盡千辛萬苦,方才證得;經卷法本,凝聚著求法、翻譯大德們的血汗與虔誠,來之不易,遇之甚難,應當尊重頂戴,以爲究竟的歸依處。思維佛法的心髓,在指示衆生皆具佛性,應確信自心有無盡寶藏,只要依法修持不懈,定能不斷開發,圓滿成佛。
觀僧寶功德,應觀一切賢聖僧,如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等大菩薩,舍利弗、目犍連等大阿羅漢,曆代祖師、大德高僧,傳佛家業,見道證果,見地齊佛,梵行清淨,分證佛德,住持佛法,堪作我人最爲可靠的師友、助伴,爲究竟的歸依處。
觀叁寶功德而生正信,未受叁皈者,應依清淨比丘受叁皈依;已行叁皈者,應觀叁寶功德而修叁皈依,以堅固淨信,達到對叁寶生起信根,根深難拔,任何外緣皆不可轉移。如《優婆塞戒經》卷叁所說:
若皈佛已,甯舍身命,終不依于自在天等;
若皈法已,甯舍身命,終不依于外道典籍;
若皈僧已,甯舍身命,終不依于外道邪衆。
叁皈依不但初學必修,在從凡夫地至佛地的整個修行過程中,皆不可舍離。密宗皈依偈雲:
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大乘各種禅法,密法各種儀軌,皆以觀修叁皈依爲首。這是得到叁寶護持指導,以如法修學、不起魔障的根本保證。
發菩提心
菩提心,亦譯“道意”,具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指上求佛道、下度衆生的誓願。《金剛經》謂發菩提心者,當生“我應滅度一切衆生”之心。《瑜伽師地論》卷叁五謂菩薩最初當發如是願心:
願我決定得證無上正等菩提,能作一切有情義利,畢竟安處究竟涅槃,及以如來廣大智中。
要之,立志成佛,並盡度一切衆生皆共成佛的志願,謂之菩提心。菩提心是成就佛果的種子和本因,是修行菩薩道的本源動力。《大日經》卷一謂“菩提心爲因”。《集一切福德叁昧經》謂“一切福德無有不入初發心中”。發菩提心,爲大乘根本四加行中最重要的一門。此心一發,即入菩薩之數,若更護持不令忘失,則隨其所作,乃至工作學習、談說戲笑,皆成修行,皆成菩提資糧,有如仙丹點石成金,將人的生活點化得極富價值。菩提心不發,或雖發而不真不固,多所忘失,即使念佛修密、坐禅習定,皆成世間有爲法,不能出生出世間果報。《華嚴經·離世間品》甚至說: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是爲魔業。
菩提心爲大乘之本,大乘以人天乘、小乘爲基礎。菩提心的發起…
《大乘根本加行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